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67137发布日期:2022-03-01 19:41阅读:64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车辆。特别地,涉及由支承悬架的悬架构件支承散热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日本特开2020-44911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将散热器载置于悬架构件上的车辆。悬架构件是用于支承悬架(特别是悬架臂)的车辆的结构体,在车辆前部从下方安装于车身。


技术实现要素:

3.存在着悬架构件相对于车身的水平方向的安装位置会从规定位置偏离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为了将散热器载置于悬架构件上,散热器相对于车身的水平方向的安装位置也会偏离。
4.本说明书公开的车辆配备有车身。车辆配备有被安装在车身的车辆前方侧的下部的悬架构件。悬架构件配备有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横梁。车辆配备有从前横梁向车辆前方突出的第一托架。第一托架具有第一孔。车辆配备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在下部配备有对应于第一孔的第一定位构件。第一定位构件贯通第一孔。车辆配备有固定于第一托架的下表面的第二托架,所述第二托架配备有第二孔,第一定位构件与所述第二孔嵌合。第一孔的直径比第一定位构件的直径大。第二托架相对于第一托架在水平方向上的固定位置是能够调整的。
5.在上述车辆中,通过第一孔的直径比定位构件的直径大,能够使散热器相对于悬架构件的水平方向位置具有一定程度的余量。从而,能够不受悬架构件的水平方向的安装位置的影响,而独立地决定散热器的水平方向的安装位置。即使在悬架构件的水平方向的安装位置相对于车身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相对于车身正确地决定散热器的水平方向的安装位置。并且,能够利用第二托架将散热器固定到正确的安装位置。能够提高散热器的水平方向的安装精度。
附图说明
6.图1是车辆前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7.图2是车辆前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的局部放大图。
8.图3是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9.图4是说明散热器的组装工序的剖视图。
10.图5是说明散热器的组装工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1.第一定位构件也可以配备有与第二托架的上表面抵接的下表面、以及从下表面的
一部分向下方突出的第一突起部。第一突起部也可以嵌合于第二孔。通过第一突起部与第二孔的嵌合,能够固定散热器的水平方向位置。另外,能够利用第二托架的上表面从下方支承散热器。
12.车辆也可以配备有被固定于车身的第三托架。散热器也可以在上部配备有第二定位构件。也可以将第三托架与第二定位构件卡合。通过第三托架与第二定位构件的卡合,能够决定散热器相对于车身的水平方向位置。
13.第三托架也可以是支承散热器的上部的散热器上部支架。第二定位构件也可以是第二突起部。第二突起部也可以嵌合于在散热器上部支架上形成的孔部。通过第二突起部与散热器上部支架的孔部的嵌合,能够决定散热器相对于车身的水平方向位置。
14.第一托架也可以配备有第一螺栓孔。第二托架也可以配备有第二螺栓孔。车辆也可以配备有贯通第一螺栓孔以及第二螺栓孔的螺栓。第二螺栓孔的直径也可以比第一螺栓孔的直径大。通过第二螺栓孔的直径比第一螺栓孔的直径大,能够调整第二托架相对于第一托架的水平方向位置。
15.下面,参照附图对于本公开的具有代表性且非限定性的具体例子详细地进行说明。该详细的说明单纯地用以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展示用于实施本公开的优选例子的详细情况,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的范围。另外,在下面公开的追加的特征以及公开中,为了提供进一步改进的电动车辆,可以单独或者一起采用其它的特征或技术。
16.另外,在下面的详细说明中公开的特征或工序的组合,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当实施本公开时并不是必需的,而只是为了特别地说明本公开的代表性的具体例子而记载的。进而,对于上述以及下面所述的代表性的具体例子的各种特征、以及独立及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各种特征,在提供本公开的追加的并且有用的实施方式时,并不一定必须像这里所记载的具体例子那样或者像这里所列举的顺序那样进行组合。
17.本说明书以及/或者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全部特征意在有别于实施例以及/或者权利要求所记载的特征的结构,而作为对于在申请时公开并要求的特定事项的限定单独地并且独立地进行公开。进而,有关全部数值范围以及组或集团的记载意在作为对于申请时的公开以及要求的特定事项的限定,而公开它们中间的结构。
18.实施例
19.《车辆前部结构》
20.在图1中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中表示从图1的箭头a1方向观察的分解立体图的局部放大图。图1的坐标系的“前”表示车辆前方方向。“上”表示车辆上方方向。“左”表示从车辆的后方观察前方时的“左”。在以后的图中,坐标系的含义相同。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是左右对称形状,因此,以后,在有的情况下只对车辆的一个侧部进行说明。
21.车辆配备有悬架构件10、散热器30、前侧梁40、散热器上部支架41和散热器侧支架42。另外,在图1及图2中,省略了其它构件的记载。
22.前侧梁40、散热器上部支架41、散热器侧支架42是构成前车身的构件。前侧梁40是形成前车身的框架的构件。左右一对前侧梁40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散热器侧支架42是保持散热器30的侧部的纵向柱状的构件。散热器侧支架42固定于前侧梁40的车辆前方的端部。散热器上部支架41与散热器侧支架42的上端相连。
散热器上部支架41是保持散热器30的上部的构件。散热器上部支架4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散热器上部支架41的端部例如被撑条等连接构件连接于悬挂塔(图中未示出)。在散热器上部支架41的下表面形成孔部41a。
23.悬架构件10是在汽车这样的在路面上行驶的车辆中主要用于支承悬架(特别是悬架臂)的结构体。悬架构件10配备有一对侧梁11,前横梁12、后横梁13、臂托架14、紧固构件15及16、第一托架21、第二托架22、撑条23、螺栓24、螺母25。侧梁1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相互对称的形状,分别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前横梁12在车辆的前方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于一对侧梁11之间。后横梁13在车辆的后方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于一对侧梁11之间。多个臂托架14是被连接对应的悬架臂(图中未示出)的部位。
24.紧固构件15是将悬架构件10的后部固定于车身的前围板横梁(dash crossmember)(图中未示出)的构件。前围板横梁是被接合于将发动机室与车厢间隔开的前围板(dash panel)的下表面的构件,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构件。紧固构件16是将悬架构件10的前部固定于前侧梁40的构件。借助于紧固构件15及16,悬架构件10以悬垂的状态被固定于车身的下侧。
25.第一托架21被连接于散热器30的下端,是从下方支承散热器30的构件。两个第一托架21左右对称地设置于悬架构件10的前部。各个第一托架21经由撑条23被固定于悬架构件10,从前横梁12向车辆前方突出。第一托架21配备有第一孔部21a以及第一螺栓孔21b。
26.第二托架22是独立于第一托架21的部件,具有板状形状。第二托架22配备有第二孔部22a以及第二螺栓孔22b。螺栓24贯通第二螺栓孔22b以及第一螺栓孔21b,与螺母25配合。由此,第二托架22被固定于第一托架21的下表面。
27.散热器30是薄型的大致立方体形状的部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及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散热器30配备有橡胶衬套31以及突起部32。橡胶衬套31左右对称地设置于散热器30的下部。橡胶衬套31的配置位置对应于第一托架21的第一孔部21a。橡胶衬套31是规定散热器30相对于悬架构件10的水平方向位置的定位构件。
28.突起部32左右对称地设置于散热器30的上部。突起部32由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突起部32与散热器上部支架41的孔部41a嵌合。突起部32是规定散热器30相对于车身的水平方向位置的定位构件。
29.在图3中表示图2的iii-iii线处的剖视图。iii-iii线是通过第一孔部21a以及第一螺栓孔21b的中心的线。图3表示第二托架22、第一托架21、橡胶衬套31、螺栓24、螺母25相互组合起来的状态。
30.第二托架22被螺栓24及螺母25固定于第一托架21的下表面。螺栓24是带垫圈的螺栓。垫圈的直径d3比第二螺栓孔22b的直径d2大。橡胶衬套31具有下表面31u以及突起部31p。突起部31p是从下表面31u的一部分向下方突出的部位。橡胶衬套31贯通第一托架21的第一孔部21a。下表面31u与第二托架22的上表面抵接。突起部31p嵌合于第二托架22的第二孔部22a。
31.在橡胶衬套31的外径与第一孔部21a的内径之间形成有间隙g1。另外,第二螺栓孔22b的直径d2比第一螺栓孔21b的直径d1大。并且,在直径d1的外径与直径d2的内径之间形成有间隙g2。间隙g2大于等于间隙g1。从而,第二托架22相对于第一托架21在水平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上的固定位置能够在间隙g1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32.《散热器30的安装工序》
33.作为第一步骤,将悬架构件10以及散热器30置于图中未示出的升降机上。这时,如图1所示,进行对位,以使散热器上部支架41位于散热器30的垂直上方。
34.作为第二步骤,使升降机上升。将配置于散热器30的上部的突起部32嵌合于散热器上部支架41的孔部41a。由此,能够决定散热器30相对于车身的水平方向位置。
35.作为第三步骤,利用紧固构件15以及紧固构件16将悬架构件10固定于车身下部。悬架构件10相对于车身的定位基准点是悬架构件10的车辆后方侧。例如,可以将紧固构件15作为定位基准点。于是,在有的情况下,悬架构件10相对于车身的水平方向位置会以将定位基准点作为中心而旋转的方式偏离。在该情况下,悬架构件10的水平方向位置的偏离量越接近车辆前方侧则变得越大,在第一托架21达到最大。
36.在图4中,表示第一托架21相对于车身的水平方向位置向车辆的右侧面侧(图4的左侧)偏离了移动量m1的情况的例子。图4是与图3同样的剖视图。在图4的阶段,第二托架22还没有被安装于第一托架21。如前面所述,散热器30相对于车身的水平方向位置借助于散热器上部支架41而处于正确的位置。从而,橡胶衬套31与第一托架21的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会发生移动量m1的偏离。在图4的例子中,橡胶衬套31在第一孔部21a内向车辆的左侧(图4的右侧)偏离了移动量m1。
37.但是,如前面利用图3所述,在橡胶衬套31的外径与第一孔部21a的内径之间存在间隙g1。即,橡胶衬套31在贯通第一孔部21a的状态下可以在间隙g1的范围内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由此,能够不受悬架构件10的水平方向的安装位置的影响,而独立地决定散热器30的水平方向的安装位置。从而,即使在悬架构件10相对于车身的水平方向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地决定散热器30相对于车身的水平方向位置。
38.作为第四步骤,使升降机下降。之后,如图5所示,从第一托架21的下方侧安装第二托架22。这时,以第二托架22的第二孔部22a嵌合于突起部31p的方式进行安装。由此,能够与移动后的橡胶衬套31的位置对准地决定第二托架22的安装位置。
39.作为第五步骤,利用螺栓24以及螺母25将第二托架22固定于第一托架21。如前面所述,由于存在间隙g2大于等于间隙g1的关系,因此,第二托架22相对于第一托架21的安装位置能够在间隙g1的范围内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如图5所示,能够利用第二托架22在橡胶衬套31移动了移动量m1的程度的状态下,将橡胶衬套31固定于第一托架21。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将散热器30相对于车身固定于正确的水平方向位置。能够提高散热器30的水平方向的安装精度。
40.《效果》
41.过去,利用从下面侧支承散热器用的专用支承部件(例如,散热器下部支架)将散热器固定于车身。在本说明书的技术中,能够利用悬架构件10从下面侧支承散热器30。由于能够削减专用支承部件,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并谋求车辆的轻量化。
42.过去,将散热器配置于专用支承部件上,利用升降机使专用支承部件上升,由此组装散热器。在本说明书的技术中,将散热器30配置在悬架构件10上,利用升降机使悬架构件10上升,由此,能够同时组装悬架构件10以及散热器30。能够简化组装工序。
43.上面,详细地说明了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具体例子,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权利要求的范围。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记载的技术包括对于上面列举的具体例子
的各种变形、变更。本说明书或者附图说明的技术要素可以单独地或者通过各种组合发挥技术上的有用性,并不被限定于申请时的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组合,本说明书或者附图所举例表示的技术可以同时达到几个目的,而达到其中的一个目的这本身就具有技术上的有用性的。
44.《变形例》
45.规定散热器30相对于车身的水平方向位置用的托架并不局限于散热器上部支架41,例如,也可以是散热器侧支架42。另外,水平方向的定位构件并不局限于突起部32,例如,也可以是配置于散热器侧支架42的槽等。
46.本实施例的悬架构件10配备有两个第一托架21,但是,对于第一托架21的数目没有特定的限制。悬架构件10也可以配备有单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第一托架21。
47.对于第一托架21、第二托架22、橡胶衬套31、悬架构件10的具体的形状或结构,没有特定的限制。另外,第一孔部21a、第二孔部22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那样的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或槽形。
48.本实施例的车辆结构并不限定于以发动机作为原动机的车辆,对于具有驱动车轮的电动机的电动车辆也可以很好地适用。另外,在这里所说的电动车辆中,例如,包括:利用外部的电源进行充电的再充电式的电动汽车、将燃料电池作为电源的燃料电池车辆、以及兼具有发动机的混合动力车辆等。
49.橡胶衬套31是第一定位构件的一个例子。突起部31p是第一突起部的一个例子。突起部32是第二突起部的一个例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