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和车辆与流程

文档序号:29314379发布日期:2022-03-19 21:13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车灯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和车辆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灯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和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车辆制造业的发展,人们对车辆的需求逐步提升,车灯作为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性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车灯控制方法,一般为针对车灯结构的亮度进行调整,以实现不同亮度之间的切换,然而,现有的车灯的控制方法单一,灯光无法达到理想的照亮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车灯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和车辆,通过获取的环境光亮度与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第一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光线和第二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光线的至少部分混合,以形成第一混合光或第二混合光,解决了现有的车灯结构控制方法单一、照亮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丰富了车灯的控制方法的同时保证了车灯结构形成柔和的混光效果。
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灯控制方法,所述车灯控制方法用于控制车辆的车灯,所述车灯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所述车灯控制方法包括:
5.获取所述车辆所处环境的环境光亮度;
6.将所述环境光亮度与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第一发光强度和第二发光强度之间切换,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光线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光线的至少部分混合,以形成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光强度的第一混合光或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光强度的第二混合光。
7.优选地,将所述环境光亮度与所述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第一发光强度和第二发光强度之间切换包括:
8.在所述环境光亮度大于所述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切换至所述第一发光强度;
9.在所述环境光亮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切换至所述第二发光强度。
10.优选地,所述环境光亮度为阳光亮度。
11.优选地,第一发光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强度。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光强度大于或等于85cd,所述第二发光强度小于或等于40cd。
13.优选地,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黄色灯芯和白色灯芯,所述第二光线在所述白色灯芯射出的白色光线和所述黄色灯芯射出的黄色光线之间切换。
14.优选地,所述车辆包括近光灯和远光灯,在所述近光灯或所述远光灯亮起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切换至第二发光强度。
15.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灯控制装置,所述车灯控制装置用于控制车辆的车灯,所述车灯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所述车灯控制装置包括:
16.获取模块,所述获取模块获取所述车辆所处环境的环境光亮度;
17.比较模块,将所述环境光亮度与阈值进行比较;
18.控制模块,基于比较结果,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第一发光强度和第二发光强度之间切换,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光线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光线的至少部分混合,以形成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光强度的第一混合光或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光强度的第二混合光。
19.优选地,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黄色灯芯和白色灯芯,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通信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二光线在所述白色灯芯射出的白色光线和所述黄色灯芯射出的黄色光线之间切换。
20.优选地,所述车辆包括近光灯和远光灯,在所述近光灯或所述远光灯亮起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处于第二发光强度。
21.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22.处理器;
23.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上述的车灯控制方法。
24.根据本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上述车灯控制方法。
25.根据本技术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车灯控制装置。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7.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灯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28.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灯控制方法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工作状态的逻辑示意图;
29.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灯结构的光路图;
31.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灯控制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32.图标:10-第一发光元件;20-第二发光元件;30-第一光导;40-第二光导;50-扩散部;61-第一支撑板;62-第二支撑板;63-第三支撑板;71-第一遮挡板;72-第二遮挡板;73-过渡板;80-固定件;91-第一部分;92-第二部分;93-外壳;94-第一安装件;95-第二安装件;96-螺钉;97-前保险杠;s11-第一平直面;s12-第一花纹面;s13-第二花纹面;s14-连接面;s15-第二平直面;s16-第一衔接面;s17-第二衔接面;s21-聚光面;s22-第三花纹面;s23-连接曲面;100-获取模块;200-比较模块;300-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3.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装置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装置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中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34.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了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用于示出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里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装置的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35.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板)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直接在”另一元件“之上”或“直接覆盖”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
36.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37.尽管可在这里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相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38.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
……
之上”、“上部”、“在
……
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上”或“上部”的元件随后将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下”或“下部”。因此,术语“在
……
之上”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而包括“在
……
之上”和“在
……
之下”两种方位。所述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将对在这里使用的空间关系术语做出相应的解释。
39.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0.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41.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的。
42.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灯控制方法,车灯控制方法用于控制车辆的车灯,车灯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如图1所示,车灯控制方法包括:
43.s1、获取车辆所处环境的环境光亮度;
44.s2、将环境光亮度与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第一发光元件在第一发光强度和第二发光强度之间切换,第一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光线和第二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光线的至少部分混合,以形成对应于第一发光强度的第一混合光或对应于第二发光强度的第二混合光。
45.上述的车灯控制方法,通过获取的环境光亮度与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第一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光线和第二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光线的至少部分混合,以形成第一混合光或第二混合光,解决了现有的车灯结构控制方法单一、照亮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丰富了车灯的控制方法的同时保证了车灯结构形成柔和的混光效果。
46.在实施例中,将环境光亮度与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第一发光元件在第一发光强度和第二发光强度之间切换,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环境光亮度大于阈值时,控制第一发光元件切换至第一发光强度;在环境光亮度小于或等于阈值时,控制第一发光元件切换至第二发光强度。
4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阈值为驾驶员能够观察车辆所处环境的环境信息与驾驶员不能观察车辆所处环境的环境信息两种状态之间的环境光强度的临界值,该阈值的具体数值可以通过试验获取。
48.优选地,环境光亮度形成为阳光亮度,将阳光亮度与阈值进行比较,以控制第一发光元件在第一发光强度和第二发光强度之间切换,具体地,在阳光亮度大于阈值时,控制第一发光元件切换至第一发光强度;在阳光亮度小于或等于阈值时,控制第一发光元件切换至第二发光强度。
4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光线和第二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光线的至少部分混合,以形成对应于第一发光强度的第一混合光或对应于第二发光强度的第二混合光,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车灯结构形成第一混合光或第二混合光:
50.该车灯结构包括第一光导30、第二光导40和扩散部50,如图3所示,光导组件包括第一光导30,第一光导30包括入射部和出射部,入射部和出射部之间形成有混合空间,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在混合空间进行混合后自第一光导30内射出,具体来说,第一发光元件10和第二发光元件20位于第一方向l1上的不同位置,第一发光元件10沿第一射出路径射出第一光线,第二发光元件20沿第二射出路径射出第二光线,入射部包括第一平直面s11和第一花纹面s12,第一平直面s11和第一花纹面s12连接,第一平直面s11设置在第一射出路径上,第一花纹面s12设置在第二射出路径上,第一出射面包括第二花纹面s13,第一光线经第一平直面s11进入混合空间,第二光线经第二花纹面s13发生偏折后进入混合空间,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在混合空间内混合后经第二花纹面s13射出,形成柔和的混光效果。
51.优选地,第一花纹面s12和第二花纹面s13均形成为具有方形花纹的表面,第一花纹面s12的方形花纹的边长大于第二花纹面s13的方形花纹的边长。
52.优选地,第二花纹面s13的方形花纹的边长为1毫米。
53.进一步地,第一光导30还包括连接面s14,连接面s14连接第一平直面s11和第二花纹面s13,连接面s14形成为磨砂表面,如此,在人们自上向下的视线观察该车灯结构时,仅
能看到连接面s14,而不能看到该车灯结构的其他的部件,保证了良好的灯光效果。
54.进一步地,出射部还包括第二平直面s15、第一衔接面s16和第二衔接面s17,第二平直面s15沿第一方向l1延伸,第一衔接面s16和第二衔接面s17均沿第二方向l2延伸,第一方向l1与第二方向l2垂直,第一平直面s11相对于第二花纹面s13而言,更靠近第一发光元件10或第二反光组件,减小了该车灯结构占用的空间。第一衔接面s16连接第二平直面s15的靠近连接面s14的一端和第二花纹面s13,第二衔接面s17连接第二平直面s15的远离连接面s14的一端和第一花纹面s12。第二光线的与第一光线混合的部分经第一花纹面s12射出,第二光线的未与第一光线混合的部分经第二平直面s15射出,使得该车灯结构的射出的灯光更具有层次感,提升了灯光的照亮效果。
5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该车灯结构还包括第二光导40,第二光导40设置在第二射出路径上,并且位于第一光导30和第二发光元件20之间,第二光导40包括聚光面s21、第三花纹面s22以及连接聚光面s21和第三花纹面s22两者的连接曲面s23,第二光线能够经聚光面s21进入第二光导40后经第三花纹面s22射出。
56.优选地,第三花纹面s22形成为具有方形花纹的表面,第三花纹面s22的方形花纹的边长大于第二花纹面s13的方形花纹的边长,第三花纹面s22的方形花纹的边长不超过2毫米。
57.优选地,聚光面s21形成为沿第二方向l2凹向第三花纹面s22的曲面,如此,聚光面s21能够将第二发光元件20发出的第二光线聚拢,使得尽可能多的第二光线进入第二光导40,提升了光线的利用效率。
58.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第一光导30和第二光导40中,具有花纹的第一花纹面s12、第二花纹面s13和第三花纹面s22,第一光线或第二光线能够在上述的三个表面射入或射出,而在不具有花纹的第一平直面s11、第二平直面s15、第一衔接面s16和第二衔接面s17中,需要第一光线或第二光线与其经过的平面的夹角大于50度时,光线才能通过该平面,如此,能够减少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的损失,保证了光线的利用效率。
5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该车灯结构还包括扩散部50,扩散部50形成为长方体状灯罩,扩散部50被构造为在所述扩散部50的制造过程中添加光扩散剂,如此,第一光线经过扩散部50后发生散射后形成为具有均匀效果的第一光线,进而保证了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混合后自第一花纹面s12射出的混合光线具有均匀的效果。
60.进一步地,该车灯结构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用于安装第一发光元件10,具体来说,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板61、第二支撑板62和第三支撑板63,第一支撑板61和第三支撑板63沿第二方向l2延伸,第二支撑板62沿第一方向l1延伸,第二支撑板62连接第一支撑板61和第三支撑板63两者,第一支撑板61、第二支撑板62和第三支撑板63三者围设出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开口朝向扩散部50,第一发光元件10设置在容纳空间的内部并且固定于第二支撑板62,第三支撑板63沿第二光导40的连接曲面s23延伸至第三花纹面s22,第一支撑板61、第二支撑板62和第三支撑板63由白色塑料材质制成,在第一光线射向第一支撑板61或第三支撑板63时,第一支撑板61或第三支撑板63会对第一光线进行反射,使第一光线经由开口射出,能够提升第一光线的利用率。此外,由于第三支撑板63贴合第二光导40的连接曲面s23设置,能够避免第二光线自第二光导40的连接曲面s23中泄露,进而出现漏光或窜光的现象,提升了第二光线的利用率。
61.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对第一支撑板61、第二支撑板62和第三支撑板63进行了分别的叙述,但应理解的是,第一支撑板61、第二支撑板62和第三支撑板63并非独立的结构,对第一支撑板61、第二支撑板62和第三支撑板63进行分别叙述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支撑部的形状,第一支撑板61、第二支撑板62和第三支撑板63三者为一体形成。
62.优选地,第二光导40和支撑部为一体注塑形成,具体来说,第二光导40为透明色,支撑部为白色,故第二光导40和支撑部通过双色注塑工艺制成,如此,通过将第二光导40和支撑部一体注塑形成,相比较于第二光导40和支撑部分别注塑后进行装配,能够节省第二光导40和支撑部之间的装配空间,减小了该车灯结构的占用空间,满足了车灯结构的空间需求。
63.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该车灯结构还包括遮挡部,遮挡部包括第一遮挡板71、第二遮挡板72和过渡板73,过渡板73连接第一遮挡板71和第二遮挡板72,第一遮挡板71的部分与第一光导30和扩散部50两者贴合,第二遮挡板72在第二方向l2上的跨度能够覆盖第一发光元件10和第二发光元件20,过渡板73的背对第一光导30和扩散部50的表面形成有镀铝区域,能够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第二遮挡板72与第一衔接面s16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如此,能够适应车辆的形状。遮挡部形成有黑色塑料材质制成,如此,能够减弱第一发光元件10和第二发光元件20的存在感,提升该车灯结构的视觉效果。
64.进一步地,第一光导30、扩散部50和遮挡部为一体注塑形成,具体来说,第一光导30为透明色,扩散部50为乳白色,遮挡部为黑色,第一光导30、扩散部50和遮挡部为通过三色注塑工艺制成,如此,通过将第一光导30、扩散部50和遮挡部一体注塑形成,相比较于第一光导30、扩散部50和遮挡部分别注塑后进行装配,能够节省第一光导30、扩散部50和遮挡部三者之间的装配空间,减小了该车灯结构的占用空间,满足了车灯结构的空间需求。
65.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对第一遮挡板71、第二遮挡板72和过渡板73进行了分别的叙述,但应理解的是,第一遮挡板71、第二遮挡板72和过渡板73并非独立的结构,对第一遮挡板71、第二遮挡板72和过渡板73进行分别叙述仅是为了便于理解遮挡部的形状,第一遮挡板71、第二遮挡板72和过渡板73三者为一体形成。
66.进一步地,该车灯结构还包括固定件80,固定件80形成为板状结构,固定件80用于固定第二发光元件20。
6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该车灯结构还包括灯罩,灯罩围设出安装空间,第一光导30、第二光导40、扩散部50、遮挡部、支撑部、固定件80、第一发光元件10以及第二发光元件20均设置在安装空间内,灯罩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91为无色透明材料制成,第二部分92为黑色材料制成,第一部分91与第二部分92连接,第一部分91在第一方向l1上的跨度能够覆盖第二花纹面s13和第二平直面s15,保证了光线能够自灯罩射出。灯罩的第二部分92的端部形成有凸出结构,车辆的外壳93形成有凹口,凸出结构设置在凹口内,凹口内的剩余空间进行灌胶,如此,将灯罩固定在于车辆的前保险杠97附近的外壳93上。
68.此外,该车灯结构还包括第一安装件94,第二光导40形成的与设置有支撑部相对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件95,第一安装件94的第一端与第二衔接面s17连接,第二安装件95的第二端和第二安装件95通过螺钉96固定在外壳93上,保证了车灯结构安装的稳定性。
6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的光路如图4所示,第一光线经扩散部50进入第一光导30,第二光线经第二光导40进入第一光导30,第二光线的部分与第一光线
混合后经第二花纹面s13射出,未与第一光线混合的部分经第二平直面s15射出。第一发光元件10具有白色灯芯,第二发光元件20具有黄色和白色两种灯芯,在第二发光元件20作为转向灯时,黄色灯芯亮起,第一发光元件10发出的白色的第一光线与第二发光元件20发出的黄色的第二光线混合后经第二花纹面s13射出,形成较第二光线颜色浅的具有悬浮效果的柔和的黄色混合光,未与第一光线混合的第二光线经第二平直面s15射出,形成黄色光线,使得该车灯结构能够发出具有层次的灯光效果。在第二发光元件20作为日行灯时,白色灯芯亮起,第一发光元件10发出的白色第一光线与第二发光元件20发出的白光混合后射出,第一发光元件10能够对第二发光元件20进行补光,保证日行灯的亮度。此外,第一发光元件10可单独作为位置灯使用,此时,第二发光元件20熄灭。
70.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车灯结构的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并非图中示出的直线,而是光束,尽管图4中示出的第二光线在第一光导30的混合空间内发生了“偏折”,但是,其仅仅是为了示意性示出作为一束光的第二光线的其中的部分经第一花纹面s12散射,向上偏折后经第二花纹面s13射出的过程,事实上“偏折”前后的两部分并非处于同一光路。
71.优选地,第一发光元件10和第二发光元件20两者均可以形成为led模组。
7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强度大于第二发光强度,其中,第一发光强度大于或等于85cd,第二发光强度小于或等于40cd,如此,使得形成的第一混合光和第二混合光之间能够有足够的区分度。
73.优选地,第一发光强度为100cd,第二发光强度为40cd。
7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第一光线为白色。
75.进一步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黄色灯芯和白色灯芯,第二光线能够在白色灯芯发出的白色光线和黄色灯芯发出的黄色光线之间切换,由此,第一混合光和第二混合光分别具有两种灯光效果,在第二光线为白色光线,第一发光元件处于第一发光强度时,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的至少部分混合后形成的第一混合光为高亮度白光;在第一发光元件处于第二发光强度,第二发光元件处于熄灭状态时,此时该车灯结构发出低亮度的白光;在第二光线为黄色光线,第一发光元件处于第一发光强度时,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的至少部分混合后形成的第一混合光为柔和的浅黄色光,相对于第二光线而言,第一混合光相对偏白;在第二光线为黄色光线,第一发光元件处于第二发光强度时,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的至少部分混合后形成的第二混合光为黄色光线,相对浅黄色光的第一混合光而言,黄色光线的第二光线相对偏黄,其颜色更加醒目,在夜间等环境光亮度中阳光亮度为0的情况下,能够便于识别。
76.进一步地,车辆包括近光灯和远光灯,在近光灯或远光灯亮起时,第一发光元件切换至第二发光强度。
77.通过上述的车灯控制方法能够控制如图3所示的车灯结构实现位置灯、日行灯及转向灯的功能切换,具体来说,在车辆在日间行驶的状态下,车辆所处环境的阳光亮度大于阈值,在需要日行灯功能时,第一发光元件10切换至第一发光强度,形成高亮度白光的第一混合光;在需要转向灯功能时,第二发光元件20的黄色灯芯亮起,第一发光元件10仍处于第一发光强度,形成柔和的浅黄色光的第二混合光。在车辆处于阳光亮度小于或等于阈值(例如夜间行驶或隧道中行驶等)和近光灯或远光灯亮起两种状态中的一种状态下,在需要位置灯功能时,第二发光元件20熄灭,第一发光元件10切换至第二发光强度,形成低亮度的白
光;在需要转向灯功能时,第二发光元件20的黄色灯芯亮起,第一发光元件10切换至第二发光强度,形成黄色的第二混合光。如此,实现了位置灯、日行灯及转向灯的功能切换。
78.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灯控制装置,车灯控制装置用于控制车灯结构,如图5所示,车灯控制装置包括:
79.获取模块100,获取车辆所处环境的环境光亮度;
80.比较模块200,将环境光亮度与阈值进行比较;
81.控制模块300,基于比较结果,控制模块300控制第一发光元件在第一发光强度和第二发光强度之间切换,第一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光线和第二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光线的至少部分混合,以形成对应于第一发光强度的第一混合光或对应于第二发光强度的第二混合光。
82.通过该车灯控制装置,能够实现对车灯结构的控制,进而实现位置灯、日行灯及转向灯的功能切换。
83.进一步地,获取模块100形成为阳光传感器。
84.进一步地,控制模块300还能够控制第二发光元件在黄色灯芯和白色灯芯的开启和关闭,进而实现控制第二光线在白色灯芯射出的白色光线和黄色灯芯射出的黄色光线之间切换。
85.进一步地,在近光灯或远光灯亮起时,控制模块300自动识别车辆处于夜间行驶状态,控制模块300控制第一发光元件处于第二发光强度。
86.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车灯控制方法。
87.根据本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上述的车灯控制方法。
88.根据本技术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上述的车灯控制装置,通过车灯控制装置对车灯结构的控制,能够实现上述的位置灯、日行灯及转向灯的功能切换。
8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