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67221发布日期:2021-10-09 10:0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防撞梁(1),受限位组件约束,保持与车体横梁平行;两套二连杆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限位组件的两侧,所述二连杆组件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防撞梁(1)、车体横梁;以及至少一拉簧(11),所述拉簧(11)平行设置于所述防撞梁(1)与车体横梁之间,所述拉簧(1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3),所述拉簧(11)提供约束所述铰接节点(3)向两侧外扩的复位拉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防撞梁(1)受压力向所述车体横梁发生运动位移时,所述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3)分别向车身(13)两侧外移转化所述防撞梁(1)向所述车体横梁的位移,所述拉簧(11)通过复位拉力消减所述铰接节点(3)的外移。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随所述防撞梁(1)与所述车体横梁之间的间距减小,所述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3)的间距增大,所述拉簧(11)的复位拉力也增大。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一直线限位支座(7),设置于所述防撞梁(1)的一侧,一随动器(8),设置于所述车体横梁,所述随动器(8)与所述直线限位支座(7)相配合,所述直线限位支座(7)的引导方向垂直于所述车体横梁,所述拉簧(11)的复位拉力的方向垂直于所述直线限位支座(7)的引导所述随动器(8)的方向。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二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4)以及铰接节点(3),所述第一连杆(2)的第一端、第二连杆(4)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防撞梁(1)、车体横梁枢接,所述第一连杆(2)的第二端、第二连杆(4)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铰接节点(3)。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4)包括设置于中部的枢接孔以及分布于所述枢接孔两侧、形成夹角的第一支杆(41)、第二支杆(42),所述第一支杆(41)的自由端的第一侧连接所述铰接节点(3),所述枢接孔与所述车体横梁的枢接座枢接,沿所述车体横梁的枢接座的内侧分别设置检测模块(5),当所述第二支杆(42)离开所述检测模块(5)的检测区域(5a),则生成一制动信号。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车体横梁的枢接座的外侧分别设置一防撞吸能部(6),当制动吸能时,弹性支撑所述第一支杆(41)的自由端的第二侧消减所述防撞梁(1)向所述车体横梁的位移。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4)基于枢接座转动,随所述第二支杆(42)离开所述检测模块(5)的检测区域(5a),所述第一连杆(2)压向所述防撞吸能部(6)。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簧(11)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支杆(9)连接所述铰接节点(3)。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拉簧(11),分别设置于所述直线限位支座(7)的两侧,所述拉簧(11)之间通过连接支杆(9)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吸能制动装置,吸能制动装置包括了:一防撞梁,受限位组件约束,保持与车体横梁平行;两套二连杆组件,分别设置于限位组件的两侧,二连杆组件的两端分别枢接于防撞梁、车体横梁;以及至少一拉簧,拉簧平行设置于防撞梁与车体横梁之间,拉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拉簧提供约束铰接节点向两侧外扩的复位拉力。本实用新型能够充分利用车身宽度提供长距离的吸能行程,大大缩小了吸能装置的厚度,减少了对车辆内部空间的占用,增强了车辆行驶的灵活性。增强了车辆行驶的灵活性。增强了车辆行驶的灵活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黎敏 刘萌 沈晶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西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01
技术公布日:2021/10/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