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坐垫固定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59773发布日期:2021-12-29 17:46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坐垫固定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坐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坐垫固定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在汽车上座椅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座椅座垫的作用是保持正确的坐姿,支撑乘员臀部和大腿,限制乘员身体下部左右晃动,碰撞时座椅与安全带一起构成保护乘员的约束系统,其安装固定的牢靠性关系到紧急情况下乘客的人身安全,因此车辆座椅的安装固定非常重要。如果固定不牢固,在急刹车或者车速猛然改变以及发生碰撞的时候,会与车体固定机构脱离,导致乘员下潜,严重威胁乘客的安全。
3.市场上大部分轿车后排座椅的座垫都是通过坐垫上的两个u型环与车身上的两个塑料卡扣卡接在一起进行固定,两个u型环一般位于后排座垫的前面,后面借助靠背的挤压形成两点一面,将后排坐垫与车身固定。这种固定方式需要与靠背进行干涉,在没有乘客的时候,固定不牢靠,且更换清洗坐垫时需要拆卸靠背,装卸麻烦。随着人们对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设计出更牢固更方便的装卸的后排坐垫固定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坐垫固定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在现有技术的两点固定方式上增加了一个固定点,形成三点固定方式,使后排座垫与车身连接更牢固,安全性更高,且装卸简单。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坐垫固定机构,包括坐垫本体、第一固定结构、第二固定结构、第三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固结构、第二固定结构均位于所述坐垫本体的前端,所述第三固定结构位于所述坐垫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一固定结构、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三固定结构将所述坐垫本体固定于车身上。
6.进一步地,所述坐垫本体包括第一坐垫、第二坐垫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坐垫和所述第二坐垫之间的第三坐垫。
7.进一步地,所述坐垫本体内部安装有钢丝骨架,所述钢丝骨架包括第一钢丝骨架、第二钢丝骨架和第三钢丝骨架,所述第一钢丝骨架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坐垫前端的底平面且与所述第一坐垫的底平面垂直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钢丝骨架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坐垫前端的底平面且与所述第二坐垫的底平面垂直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三钢丝骨架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三坐垫后端的底平面且与所述第三坐垫的底平面平行的第三卡接部。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卡接部和位于所述车身安装孔内的卡扣,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包括所述第二卡接部和固定安装在所述车身安装孔内的卡扣。
9.进一步地,所述卡扣包括卡接帽和位于所述卡接帽侧壁上具有弹性的卡接块,所述卡接帽的开口朝上,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通过插入所述卡接帽内部并与所
述卡接块卡接,将所述第一坐垫和所述第二坐垫的前端与所述车身固定。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固定结构包括所述第三卡接部和安装在所述车身上的挂钩。
11.进一步地,所述挂钩包括安装面和与所述安装面连接的固定钩,所述固定钩沿所述安装面向外延伸并与所述安装面形成一定的夹角,所述挂钩通过所述安装面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第三卡接部通过卡在所述固定钩与所述安装面之间的夹角内将所述第三坐垫的后端与所述车身固定。
12.进一步地,所述挂钩为v型挂钩。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一种坐垫固定机构。
14.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坐垫固定机构,在现有的后排坐垫前端两点固定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固定点,该固定点位于后排坐垫后端,形成三点固定方式,使后排座垫与车身连接更牢固,安全性更高,且在增加的固定点中采用v型挂钩的固定结构,拆装方便,操作简单,不与靠背干涉,因此更换座椅座垫时不需要拆装后排座椅靠背,推广性很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坐垫本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坐垫本体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固定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21.其中:10

坐垫本体;11

第一坐垫;12

第二坐垫;13

第三坐垫;20

第一固定结构;30

第二固定结构;40

第三固定结构;50

车身;60

钢丝骨架;61

第一钢丝骨架;611

第一卡接部;62

第二钢丝骨架;621

第二卡接部;63

第三钢丝骨架;631

第三卡接部;70

卡扣;71

卡接帽;72

卡接块;80

挂钩;81

安装面;82

固定钩;83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描述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请参图1、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坐垫固定机构,包括坐垫本体10、第一固定结构20、第二固定结构30以及第三固定结构40,所述第一固结构20、第二固定结构30均位于所述坐垫本体10的前端,所述第三固定结构40位于所述坐垫本体10的后端,所述第一固定结构20、所述第二固定结构30和所述第三固定结构40将所述坐垫本体10固定于车身50上。
25.具体的,请再参图1,所述坐垫本体10包括第一坐垫11、第二坐垫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坐垫11和所述第二坐垫12之间的第三坐垫13。
26.进一步地,请参图2和图3,所述坐垫本体10内部安装有钢丝骨架60,对所述坐垫本
体10起到固形和支撑的作用,具体的,所述钢丝骨架60包括分别支撑所述第一坐垫11、第二坐垫12、第三坐垫13的第一钢丝骨架61、第二钢丝骨架62和第三钢丝骨架63,所述第一钢丝骨架61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坐垫11前端的底平面且与所述第一坐垫11的底平面垂直的第一卡接部611,所述第二钢丝骨架62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坐垫12前端的底平面且与所述第二坐垫12底平面的垂直的第二卡接部621,所述第三钢丝骨架63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三坐垫13后端的底平面且与所述第三坐垫13底平面平行的第三卡接部631。
27.进一步地,请参图4,所述第一固定结构20包括所述第一卡接部611和位于在所述车身50内的卡扣70,所述第二固定结构30包括所述第二卡接部621和固定安装在所述车身50内的卡扣70。
28.具体地,所述卡扣70包括卡接帽71和位于所述卡接帽71侧壁上的卡接块72。所述卡接帽71焊接在所述车身50上的安装孔内且所述卡接帽71的开口朝上,所述第一卡接部611和所述第二卡接部621分别通过插入所述卡接帽71内部并与所述卡接块72卡接,将所述第一坐垫11和所述第二坐垫12的前端与所述车身50固定。
29.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卡接块72的形状不固定,能够将所述第一卡接部611和所述第二卡接部621卡住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接块72为矩形。因此,所述卡扣70的内部形状也不固定,进而所述第一卡接部611和所述第二卡接部621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只要能够和相应的所述卡扣70的内部形状相对应且能固定住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611和所述第二卡接部621的形状相同,参见图3。
30.进一步地,请参图5,所述第三固定结构40包括第三卡接部631和安装在所述车身50上的挂钩80。
31.具体地,所述挂钩80为v型挂钩,包括安装面81、固定钩82,所述固定钩82沿所述安装面81向外延伸并与所述安装面81形成一定的夹角83,所述挂钩80通过所述安装面81与车身50连接,所述第三卡接部631通过卡在所述固定钩82与所述安装面81之间的夹角83内将所述第三坐垫13的后端与所述车身50固定,由于所述夹角83的大小和所述第三卡接部631的粗度相吻合,能够将所述第三卡接部631稳定的固定在所述夹角83内,避免乘客坐在所述坐垫本体10上出现所述坐垫本体10晃动的情况。
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坐垫固定机构的安装方法具体如下:首先将所述钢丝骨架60放入后排座椅坐垫发泡模具中,再注入发泡料发泡出含有所述钢丝骨架60的后排座椅座垫发泡,然后使用后排座椅座垫面套包覆发泡好的后排座椅座垫发泡形成所述的坐垫本体10,注意发泡和包覆过程中需将所述第一卡接部611、所述第二卡接部62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631凸出于所述坐垫本体10外部,然后将所述挂钩80焊接在所述车身50上,所述卡扣70、所述挂钩80焊接的位置分别与所述坐垫本体10上的所述第一卡接部611、所述第二卡接部62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631的位置相对应,然后将所述第三卡接部631沿着车身从后向前的方向卡在所述挂钩80的夹角83内,然后将所述第一卡接部611和所述第二卡接部621沿着车身从上向下的方向插入所述卡扣70的卡接帽71中,与所述卡接帽71中的卡接块72进行卡接后再将所述坐垫本体10向前推使所述第一卡接部611和第二卡接部621与所述卡接块72卡死,至此,所述坐垫本体10被固定在所述车身50上。
33.经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知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坐垫固定机构,在现有的后排坐垫前端两点固定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固定点,该固定点位于后排坐垫后端,形成三点固
定方式,使后排座垫与车身连接更牢固,安全性更高,且在增加的固定点中采用v型挂钩的固定结构,拆装方便,操作简单,不与靠背干涉,因此更换座椅座垫时不需要拆装后排座椅靠背,推广性很高。
3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所述的一种坐垫固定机构,关于该车辆的其它技术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