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防尘散热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57116发布日期:2022-01-05 12:23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防尘散热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防尘散热的充电桩。


背景技术:

2.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充电卡在充电桩提供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进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充电时间、费用数据打印等操作,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对于一些家用的慢充充电桩,多数都是挂在潮湿的地下停车位中,长时间容易导致内部零件锈蚀,且充电桩裸露在外容易遭受破坏和灰尘覆盖,充电桩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传统的散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智能防尘散热的充电桩。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智能防尘散热的充电桩,包括充电箱,所述充电箱的背部外壁设有升降结构,且充电箱的一侧外壁分别铰接有箱门和螺接有检修板,所述充电箱的内壁焊接有隔板,且位于隔板底部处充电箱内壁安装有安装结构,位于所述隔板顶部处充电箱内壁设有散热结构,且安装结构的外壁安装有充电装置本体,所述箱门和充电箱的一侧外壁均焊接有锁扣,且充电箱的底部开设有进线孔。
6.优选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安装在充电箱顶部内壁的风机、安装在充电箱内壁的过滤管和干燥管、连接在过滤管另一端的进气管、安装在充电装置本体外壁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充电箱外壁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在隔板顶部外壁的控制器和开设在充电箱顶部处的散热孔。
7.优选的,所述风机的输入端与过滤管连接、且风机的输出端与干燥管连接,所述进气管的一端延伸至充电箱外壁,且干燥管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隔板的底部连通,所述过滤管的内壁安装有过滤网,且干燥管内部放置有干燥剂包,所述散热孔中安装有风扇,且充电箱的顶部内部开设有出气孔。
8.优选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焊接在充电箱内壁的两根缓冲杆、开设在缓冲杆中的滑槽、焊接在滑槽底部外壁的第一弹簧、滑动连接在滑槽中的滑块、焊接在滑块一侧外壁的第一安装板、等距离焊接第一安装板一侧外壁的第二弹簧、焊接在第二弹簧另一端的第二安装板和焊接在第一安装板四侧外壁的限位块。
9.优选的,所述升降结构包括焊接在充电箱背部外壁的滑动块、滑动在滑动块内侧
的滑杆、开设在滑杆内部的转动孔、转动连接在转动孔中的升降螺杆、焊接在升降螺杆底部的摇把和焊接在滑杆顶部和底部远离滑动块一侧外壁的安装条。
10.优选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均通过信号线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且风机和风扇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到导线连接电源。
11.优选的,所述滑动块的中心处开设有与升降螺杆和转动孔相适配的螺纹块,且滑动块的内壁外壁滑动连接在滑杆的外壁。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3.1、通过安装条将滑杆安装在墙壁中,充电箱通过滑动块安装在滑杆中,通过转动摇把,摇把带动升降螺杆转动,带动充电箱上下移动,便于调节充电箱的高度,便于不同高度的人员进行充电;
14.2、打开箱门,将充电装置本体安装在安装结构上,通过安装结构中的缓冲杆、第一弹簧和滑块的作用下,为充电装置本体缓冲上下的力,通过第一安装板、第二弹簧和第二安装板为充电装置本体缓冲前后的力,相比于传统方式,有利于对充电装置进行减震,提高充电稳定性;
15.3、充电过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对充电装置本体和外界环境进行温度检测,充电装置本体出现充电高温情况时,第一温度传感器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启动风机,风机通过进气管抽取外界气体,且经过过滤管中过滤网的过滤后输送进干燥管中,通过干燥管内部干燥剂包的吸附湿气后,对充电装置本体进行降温,启动风扇为风机进行降温,通过充电箱和箱门,使得充电装置本体处于封闭环境内,相比于传统方式,有利于智能散热,有利于避免灰尘进入充电箱的几率,有利于除湿和过滤较大的杂质。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防尘散热的充电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防尘散热的充电桩的充电箱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防尘散热的充电桩的充电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防尘散热的充电桩的缓冲杆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防尘散热的充电桩的安装结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防尘散热的充电桩的升降结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充电箱、2升降结构、3箱门、4检修板、5隔板、6安装结构、7充电装置本体、8散热结构、9锁扣、10风机、11过滤管、12干燥管、13进气管、14第一温度传感器、15第二温度传感器、16控制器、17散热孔、18缓冲杆、19第一弹簧、20滑块、21第一安装板、22第二弹簧、23第二安装板、24限位块、25滑动块、26滑杆、27安装条、28升降螺杆、29摇把。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参照图1

6,一种智能防尘散热的充电桩,包括充电箱1,所述升降结构2设在充电箱1的背部外壁,且箱门3和检修板4分别铰接在和螺接在充电箱1的一侧外壁,所述隔板5焊
接在充电箱1的内壁,且安装结构6安装在位于隔板5底部处充电箱1内壁,所述散热结构8设在位于隔板5顶部处充电箱1内壁,且充电装置本体7安装在安装结构6的外壁,所述锁扣9分别焊接在箱门3和充电箱1的一侧外壁,且进线孔开设在充电箱1的底部;
25.所述散热结构8包括安装在充电箱1顶部内壁的风机10、安装在充电箱1内壁的过滤管11和干燥管12、连接在过滤管11另一端的进气管13、安装在充电装置本体7外壁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4、安装在充电箱1外壁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5、安装在隔板5顶部外壁的控制器16和开设在充电箱1顶部处的散热孔17;
26.所述风机10的输入端与过滤管11连接,且风机10的输出端与干燥管12连接,所述进气管13的一端延伸至充电箱1外壁,且干燥管12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隔板5的底部连通,所述过滤网安装在过滤管11的内壁,且干燥剂包放置在干燥管12内部,所述风扇安装在散热孔17中,且出气孔开设在充电箱1的顶部内部;
27.所述安装结构6包括焊接在充电箱1内壁的两根缓冲杆18、开设在缓冲杆18中的滑槽、焊接在滑槽底部外壁的第一弹簧19、滑动连接在滑槽中的滑块20、焊接在滑块20一侧外壁的第一安装板21、等距离焊接第一安装板21一侧外壁的第二弹簧22、焊接在第二弹簧22另一端的第二安装板23和焊接在第一安装板21四侧外壁的限位块24;
28.所述升降结构2包括焊接在充电箱1背部外壁的滑动块25、滑动在滑动块25内侧的滑杆26、开设在滑杆26内部的转动孔、转动连接在转动孔中的升降螺杆28、焊接在升降螺杆28底部的摇把29和焊接在滑杆26顶部和底部远离滑动块25一侧外壁的安装条27;
29.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5分别通过信号线连接控制器16的信号输入端,且风机10和风扇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16,所述控制器16通过到导线连接电源;
30.所述滑动块25的中心处开设在与升降螺杆28和转动孔相适配的螺纹块,且滑动块25的内壁外壁滑动连接在滑杆26的外壁,相比于传统方式,有利于智能散热,有利于避免灰尘进入充电箱的几率,有利于除湿和过滤较大的杂质,有利于对充电装置进行减震,提高充电稳定性,便于调节充电箱的高度,便于不同高度的人员进行充电。
31.工作原理:通过安装条27将滑杆26安装在墙壁中,充电箱1通过滑动块25安装在滑杆26中,通过转动摇把29,摇把29带动升降螺杆28转动,带动充电箱1上下移动,便于调节充电箱1的高度,打开箱门3,将充电装置本体7安装在安装结构6上,通过安装结构6中的缓冲杆18、第一弹簧19和滑块20的作用下,为充电装置本体7缓冲上下的力,通过第一安装板21、第二弹簧22和第二安装板23为充电装置本体7缓冲前后的力,充电过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1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5分别对充电装置本体7和外界环境进行温度检测,充电装置本体7出现充电高温情况时,第一温度传感器14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16,控制器16启动风机10,风机10通过进气管13抽取外界气体,且经过过滤管11中过滤网的过滤后输送进干燥管12中,通过干燥管12内部干燥剂包的吸附湿气后,对充电装置本体7进行降温,启动风扇为风机10进行降温,通过充电箱1和箱门3,使得充电装置本体7处于封闭环境内。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