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30274发布日期:2021-11-22 20:2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直流充电桩越来越普及,很多充电桩都安装于居民住宅区,充电桩噪音扰民问题越来越突出。现有的充电桩通常采用的做法都是简单的在侧壁增加隔音棉,然而降噪效果并不明显;或者为了降噪而设计复杂的内部结构,但充电桩的散热效果会比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桩,充电桩的内部结构简单,降噪和散热效果良好。
4.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壳体和充电模块;所述壳体围合容纳腔,所述壳体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充电模块容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相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相背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侧面背向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侧面背向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容纳腔,沿所述第一侧面绕至所述第三侧面流入所述充电模块,从所述第四侧面流出所述充电模块并绕至所述第二侧面,从所述出风口流出。
6.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包括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的相接处。
7.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包括相背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壳体,所述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的相接处。
8.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或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三侧面朝向所述第一壁板,所述第四侧面朝向所述第二壁板;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壁板上,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壁板上。
9.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壁板上,并围合进风道,所述进风道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一侧面具有间隔距离。
10.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壁板上;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壁板上。
11.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板和所述第二壁板为可开合的门。
12.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还包括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位于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出风口之间。
13.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还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用于固定所述充电模块。
14.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隔音棉,所述隔音棉用于吸收所述容纳腔内
的噪音。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桩,通过将充电模块设置在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使得充电模块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可以在壳体内壁和充电模块的四个侧面之间多次反射,噪音强度因此得到削弱,当噪音从进风口和出风口中传出时已经大幅衰减;并且进入容纳腔的空气可以绕充电模块流动,也在建立了良好散热环境下达到了减弱噪音的目的。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充电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一种实施例的充电桩内部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壁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一种实施例的第二壁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一种实施例的充电桩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一种实施例的充电桩部分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0

充电桩,20

隔音棉;
25.11

壳体,111

正面板,112

背面板,1121

合页,113

顶板,1131

第四隔板,114

枪座,115

第一壁板,1151

第一隔板,1151a

第一端,1151b

第二端,1152

第三隔板,1153

进风道,116

第二壁板,1161

第二隔板,1161a

第三端,1161b

第四端;
26.12

充电模块,121

第一侧面,122

第二侧面,123

第三侧面,1231

第一开口,124

第四侧面,1241

第二开口;
27.13

容纳腔,131

第一腔体,132

第二腔体,133

第三腔体,134

第四腔体,135

第五腔体,135a

第一腔室,135b

第二腔室,136

支撑板,1361

通气口,1361a

第一通气口,1361b

第二通气口,137

框架,1371

第一支撑部,1372

第二支撑部,1373

横杆;
28.14

进风口,141

第一进风口,142

第二进风口,143

第一进风件,144

第二进风件,145

进风百叶,146

进风过滤层,15

出风口,151

第一出风口,152

第二出风口,153

第一出风件,154

第二出风件,155

出风百叶,156

出风过滤层,16

离心风机,161

第一离心风机,162

第二离心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请参考图1和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10,充电桩10包括壳体11和充电模块12;壳体11围合容纳腔13,壳体11开设有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充电模块12容置于容纳腔
型的板件,其面向进风口14处与第一侧面121和壳体11共同围合形成了第一腔体131,其面向出风口15处与第四侧面124和壳体11共同围合形成了第三腔体133。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隔板1161还可以是一块不规则形状的板件。进一步地,第二隔板1161的材质可以为金属,当然,还可以为其他非金属材质的。
39.进一步地,从进风口14流入充电桩10的空气,会受到第二隔板1161的阻挡无法流至第四侧面124,而顺沿第一侧面121流动;从第二开口1241处流出的空气,也会受到第二隔板1161的阻挡,沿第四侧面124绕至第二侧面122后,从出风口15流出充电桩10。而从第二腔体132处传出的噪音会在第一腔体131内发生多次反射后沿空气的逆方向传播至进风口14,从进风口14传出充电桩10。以此,在使噪音传播发生第二次衰减的同时,还防止了第二开口1241处流出的热空气回流至第一腔体131。
40.一种实施例中,壳体11包括第一壁板115和第二壁板116,进风口14包括第一进风口141和/或第二进风口142;第三侧面123朝向第一壁板115,第四侧面124朝向第二壁板116;第一进风口141位于第一壁板115上,第二进风口142位于第二壁板116上。
41.请参考图2、图3、图4和图5,第一壁板115和第二壁板116可以是大小相等的板件,第一壁板115设有第一进风口141,第二壁板116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42,第一进风口141和第二进风口142均为大小相等的矩形,第一进风口141和第二进风口142均连通第一腔体131。进一步地,从第一进风口141和第二进风口142横向流入充电桩10内的空气在第一腔体131汇合,并发生一次90
°
的转折流向第一侧面121。以此,设置两个进风口14,可以确保在封闭的充电桩10内,有足够的空气循环流通,可以在同等降噪效果的同时,还保证了良好的散热效果。
42.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41上设有第一进风件143,第二进风口142上设有第二进风件144。第一进风件143和第二进风件144与进风口14大小相等,且第一进风件143与第一壁板115可拆卸连接,第二进风件144与第二壁板116可拆卸连接。第一进风件143和第二进风件144面向充电桩10外的一侧为进风百叶145;其他实施例中,面向充电桩10外的一侧还可以是窗纱。第一进风件143和第二进风件144面向充电桩10内的一侧可以是进风过滤层146。通过设置进风件,可以有效的过滤空气中的灰层等固体杂质,以防固体杂质随空气流入充电模块12后影响充电模块12正常工作;并且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也便于进风件在过滤足够的固体杂质后更换。
43.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图3和图4,充电桩10还包括第三隔板1152,第三隔板1152连接在第一壁板115上,并围合进风道1153,进风道1153连通第一进风口141,第三隔板1152与第一侧面121具有间隔距离。进一步地,第三隔板1152的材质可以为金属,当然,还可以为其他非金属材质的。
44.具体地,第三隔板1152围设在第一进风件143的进风过滤层146外周,通过第一进风口141的空气会在第三隔板1152的引导下,与通过第二进风口142的空气在第一腔体131内汇合,并且第三隔板1152与第一侧面121之间的间距,也确保了有足够的空气可以流入第二腔体132。第三隔板1152的一侧与第一隔板1151相对,且共同围合第二腔体132,使得从第一开口1231传出的噪音会在第一隔板1151、第三隔板1152和壳体11之间反复反射,这种反射有利于衰减噪音。
45.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和图4,出风口15包括第一出风口151和/或第二出风口
152,第一出风口151位于第一壁板115上;第二出风口152位于第二壁板116上。具体地,第一出风口151位于第一进风口141相对的第一壁板115的另一端,第二出风口152位于第二进风口142相对的第二壁板116的另一端。以此,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分别设置在壳体11的两端,可以使得容纳腔内的空气有足够的流通空间,加速了空气循环,充电桩10自身的散热效果增强。
46.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51上设有第一出风件153,第二出风口152上设有第二出风件154。第一出风件153和第二出风件154与出风口15大小相等,且第一出风件153与第一壁板115可拆卸连接,第二出风件154与第二壁板116可拆卸连接。第一出风件153和第二出风件154面向充电桩10外的一侧为出风百叶155,其他实施例中,面向充电桩10外的一侧还可以是窗纱。第一出风件153和第二出风件154面向充电桩10内的一侧可以是出风过滤层156。通过设置出风件,可以有效的过滤空气中的灰层等固体杂质,以防固体杂质随空气流入充电模块12后影响充电模块12正常工作;并且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也便于出风件在过滤足够的固体杂质后更换。
47.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图4和图5,第一壁板115和第二壁板116为可开合的门。具体地,第一壁板115和第二壁板116在与充电桩10背面板112连接处均设有合页1121,通过合页1121的开合可以控制第一壁板115或第二壁板116的开合,以此,有利于打扫充电桩10的内部环境,且当充电模块12发生故障时,也便于更换修理。
48.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和图6,充电桩10还包括离心风机16,离心风机位于第二侧面122和出风口15之间。具体地,容纳腔13内还设有支撑板136,支撑板136面向第二侧面122且离心风机16安置在支撑板136上。支撑板136一端连接在第一隔板1151上,另一端连接在壳体11上,且与第二侧面122、第一隔板1151和壳体11共同围合成第四腔体134;支撑板136还与壳体11的顶板113共同围合成第五腔体135。
49.进一步地,支撑板136上开设有与离心风机16对应的通气口1361。离心风机16通过通气口抽取第四腔体134内的气体至第五腔体135内,使得第四腔体134形成负压,之后第三腔体133、第二腔体132和第一腔体131内的气体在负压的状态下流动,使得充电桩10内的第一腔体131至第五腔体135形成稳定的气体流向。第五腔体135内的气体会从出风口15流出充电桩10,以此,实现充电桩10内和外部环境形成气体循环,有利于充电桩10的持续散热。
50.进一步地,噪音源离心风机16安置在第五腔体135内,第五腔体135内壁贴满隔音棉20,且第五腔体135空间很大,其内部表面积大于第一出风口151和第二出风口152的面积,其较大的面积差,使得离心风机16噪音大大衰减,只有少量噪音从出风口15传出。
51.由于充电桩10内部空间较大,当离心风机16工作时会形成较大的气体流动,所以对离心风机16的抗风压能力有要求。本实施例中,离心风机16为抗风压稳定型离心风机16。
52.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图5和图6设有第一离心风机161和第二离心风机162,且第一离心风机161和第二离心风机162之间安装有第四隔板1131,第四隔板1131分别连接在支撑板136、充电桩10的正面板111和顶板113上。第四隔板1131将第五腔体135分隔成第一腔室135a和第二腔室135b,第一离心风机161安置在围合第一腔室135a的支撑板136上,且支撑板136上开设有对应的第一通气口1361a;第二离心风机162安置在围合第二腔室135b的支撑板136上,且支撑板136上开设有对应的第二通气口1361b。
53.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充电桩10还包括框架137,框架137用于固定充电模块
12。具体地,框架137位于容纳腔13内,框架137包括第一支撑部1371和第二支撑部1372,第一支撑部1371和第二支撑部1372一端连接在支撑板136上,另一端连接在充电桩10的底部。第一支撑部1371位于靠近第一壁板115处,第二支撑部1372位于靠近第二壁板116处,且第一支撑部1371和第二支撑部1372之间通过两根横杆1373相连接。第三隔板1152在远离第一壁板115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支撑部1371上,以此第三隔板1152被固定。
54.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容纳腔13内还设有隔音棉20,隔音棉20用于吸收容纳腔13内的噪音。具体地,在壳体11的内壁上可包覆有占其面积80%以上隔音棉20;第一隔板1151和第二隔板1161的四周均可包覆隔音棉20,当然,也可在其中部分表面覆盖有隔音棉20;第三隔板1152的内壁和外壁均可包覆隔音棉20,当然,也可在其中部分表面覆盖有隔音棉20。当噪音在容纳腔13内反射时,会被包覆在反射面上的隔音棉20吸收,以此来减弱传出充电桩10的噪音。
55.进一步地,第五腔体135的壁面上可包覆有占其面积90%以上的隔音棉20,且在第四隔板1131的四周均可包覆隔音棉20。以此,由离心风机16产生的噪音会在包覆有隔音棉20的第五腔体135内反射传播,其隔音棉20进一步吸收了达到反射面的噪音,达到了噪音衰减的效果。
56.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