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速线束与底盘线束的集成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81226发布日期:2022-04-14 22:00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速线束与底盘线束的集成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速线束与底盘线束的集成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2.汽车轮速信号从esc(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车身稳定性控制)控制器至后轮速传感器,该路径下依次为:esc

车身线束

母端塑件(车身线束侧)

公端塑件(底盘线束侧)

轮速注塑线

传感器。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布置方案是将对插塑件布置于轮胎附近,低压线束从车身过渡到后悬架上,后悬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会产生高频震动,低压线束存在震动断裂风险;同时,低压线束与轮速注塑线的对插塑件配置为两对,直接影响整车成本。
3.有鉴于此,亟待另辟蹊径针对轮速线束的结构形式进行优化,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速线束与底盘线束的集成结构及汽车,通过结构优化可有效规避线束磨损断裂问题,并可降低制造成本。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速线束与底盘线束的集成结构,包括底盘线束和与所述底盘线束集成配置的两个轮速线束,其中,所述底盘线束具有包覆在底盘缆线外部的外包覆层,且具有用于与车身线束连接的线束接口;两个所述轮速线束相应配置的连接缆线,内置于所述底盘线束的所述外包覆层内,每个所述连接缆线的一端均与所述线束接口相连;两个所述轮速线束配置为:至少部分线束本体通过所述外包覆层上的相应开口内置于所述外包覆层内,且分别与相应的所述连接缆线的另一端相连。
6.可选地,所述轮速线束的轮速缆线外部包覆有弹性保护层。
7.可选地,所述弹性保护层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8.可选地,所述轮速缆线与相应的所述连接缆线之间采用超声波压接工艺连接。
9.可选地,所述外包覆层为波纹管。
10.可选地,所述底盘缆线为电子驻车制动缆线,且所述波纹管的两侧管端分别具有电子驻车制动线束接口。
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轮速线束、底盘线束和车身线束,所述轮速线束和所述底盘线束采用如前所述的轮速线束与底盘线束的集成结构,并通过所述线束接口与所述车身线束相连。
12.针对现有技术,本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轮速线束与底盘线束的集成方案,具体地,将两个轮速线束的本体部分置于底盘线束的外包覆层内,并与内置于底盘线束内层的连接缆线分别连接,并通过相应的连接缆线连接至底盘线束与车身线束的连接端。由此,可将两侧的底盘信号(例如但不限于电子驻车制动)和轮速信号,经由同一线束接口与车身线束建立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充分利用底盘线束的外包覆层,在高频振动的后悬架上,
易于走线布置,可避免干涉磨损风险;另一方面,轮速线束的安装无需配置专用对插件,可有效降低其安装成本及重量。
附图说明
13.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轮速线束与底盘线束的集成结构示意图。
14.图中:
15.左轮速线束10a、右轮速线束10b、轮速传感器11、底盘线束20、外包覆层21、开口211a、开口211b、线束接口22、左电子驻车制动线束接口23a、右电子驻车制动线束接口23b、卡钉31、卡箍32。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7.不失一般性,本实施方式以图中所示内置有epb(electricalparkbrake,电子驻车制动)缆线的底盘线束作为基础组装主体,详细描述轮速线束与底盘线束的集成结构。应当理解,该轮速线束的轮速传感器的具体功能实现非本技术的核心发明点所在,且对本技术请求保护的显示屏安装结构未构成实质性的限制。
18.请参见图1,该图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轮速线束与底盘线束的集成结构示意图。
19.本方案提供的线束结构将轮速线束(10a、10b)与底盘线束20集成,以充分利用车下安装空间进行走线布置,同时可避免轮速线束的干涉磨损风险。其中,底盘线束20具有包覆在底盘缆线(图中未示出)外部的外包覆层21,例如但不限于,该外包覆层21可以为波纹管等结构形式。图中所示的底盘线束20具有用于与车身线束(图中未示出)连接的线束接口22。
20.这里,线束接口22可以根据具体产品组装适配关系进行选择,例如但不限于,公端塑件或母端塑件,以实现底盘线束20内缆线与车身线束之间的可靠连接。
21.其中,左轮速线束10a和右轮速线束10b的外伸端,分别为用于采集相应侧轮速的轮速传感器11,可以理解的是,轮速线束可以为轮速传感器的自带线束。每个轮速线束(左轮速线束10a和右轮速线束10b)的至少部分线束本体通过外包覆层21上的相应开口(211a、211b)内置于外包覆层21内,如图所示,左轮速线束10a自开口211a插装于外包覆层21中,右轮速线束10b自开口211b插装于外包覆层21中。
22.相应地,在外包覆层21中内置有两个连接缆线(图中未示出),两个连接缆线分别与左轮速线束10a和右轮速线束10b相应配置,且每个连接缆线的一端均与线束接口22相连,每个轮速线束分别与相应的连接缆线的另一端相连。也就是说,基于轮速传感器自带线束的长度,本方案在底盘线束20的外包覆层21中内置有长度适配的连接缆线,以分别通过连接缆线、线束接口22及车向线束建立轮速传感器与esc之间的连接。
23.具体地,轮速缆线与相应的连接缆线之间采用超声波压接工艺连接。图中所示,标记a和标记b所示位置为位于外包覆层21内的超声波压接点,其中,左轮速线束10a的缆线与相应连接缆线的超声波压接点为a,左轮速线束10b的缆线与相应连接缆线的超声波压接点为b。
24.为了全面保障轮速线束的使用状态,轮速线束的轮速缆线外部可包覆有弹性保护层。例如但不限于,该弹性保护层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25.实际制作时,轮速线束可由普通导线外包橡胶材料构成,确保导线能够承受高频震动而不损坏;同时,左轮速线束10a和右轮速线束10b的末端预留一段导线,以将轮速缆线与连接缆线之间的超声波压接,并按照设计要求与底盘缆线整体包覆外包覆层21。
26.这里,外包覆层21可以为波纹管,结构简单可靠,且成本可控。应当理解,只要能够满足线速布置安装的功能需要均可。
27.需要说明的是,底盘缆线可以为电子驻车制动缆线,且波纹管的两侧管端分别具有电子驻车制动线束接口:左电子驻车制动线束接口23a和右电子驻车制动线束接口23b,以分别与卡钳信号端建立连接。这里,电子驻车制动线束接口可以采用epb塑件,可快速实现上述连接关系。
28.为了便于实现线束布置固定,可以采用卡钉31与支架的方式将左轮速线束10a和右轮速线束10b的位于外包覆层21外侧的部分线束本体,通过相适配的卡钉与支架固定在后悬架上。
29.进一步地,底盘线束20也可采用相适配的卡钉与支架固定在后悬架上。当然,基于不同安装位置的结构特点,底盘线束20还可采用卡箍32固定在后悬架上。
30.除前述显示屏安装结构外,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轮速线束、底盘线束和车身线束,其中,轮速线束和底盘线束采用如前所述的轮速线束与底盘线束的集成结构,并通过线束接口与车身线束相连。该集成设计的线束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后悬架上安装位置的周边单间,可靠固定在后悬架上。如此设置,可有效避免震动断裂的风险,同时还能减少两对防水塑件从而降低线束成本。
31.经生产试制,线束成本降低约6元,线束重量降低约0.1kg。应当理解,该汽车的其他功能构成非本技术的核心发明点所在,且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基于现有技术实现,故本文不再赘述。
3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连接结构的形式及布置非局限于前述优选示例性说明,具体可根据具体车型的实际尺寸要求进行选定,只要应用本技术的核心发明构思均在本技术请求保护的范围内。
33.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