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装置以及中央扶手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21272发布日期:2022-08-20 05:53阅读:94来源:国知局
罩装置以及中央扶手箱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罩装置的改进、以及利用该罩装置而成的中央扶手箱。


背景技术:

2.一种罩装置,通过按压在盖主体的侧部具备的按键部来解除盖主体封堵开口形成体的开口的状态,并且将该按键部的按下操作侧作为自由端,能够打开该盖主体,作为这样的罩装置,存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装置。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725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罩装置中,当对盖主体进行打开操作时,需要观察确认按键部来按下该按键部。在罩装置例如是汽车的中央扶手箱的盖的情况下,在驾驶中难以如上所述地观察确认按键部来按下该按键部。并且,在该情况下,也不容易从后部座位侧进行上述按键部的操作。
8.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点如下:在维持罩装置的外观性较高的状态下,使罩装置合理地具备能够容易且直观地进行这种罩装置的敞开操作的构造。
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0.为了实现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从第一观点出发,将罩装置设为具备由两个盖结构体构成的主体部,
11.上述两个盖结构体的一方被轴支承于由罩装置封堵开口的开口形成体,并且具备:
12.闩锁体,其与上述开口形成体所配备的闩锁承接部对应;
13.施力单元,其对上述闩锁体施力以使该闩锁体的闩锁端总是位于与闩锁承接部卡合的位置;以及
14.切换部件,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备于上述两个盖结构体的一方,并且在前进位置,向与上述施力相反的方向按压上述闩锁体,解除上述闩锁体与上述闩锁承接部的卡合,
15.上述两个盖结构体的另一方以能够滑动移动的方式与上述两个盖结构体的一方组合,
16.上述罩装置具备联接部件,该联接部件以在对上述两个盖结构体的另一方实施了上述滑动移动操作时使上述切换部件移动至上述前进位置的方式使上述两个盖结构体联接。
17.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通过使上述闩锁体与开口形成体的闩锁承接部卡合,能够维持由上述罩装置的主体部封堵了开口形成体的开口的状态。并且,第二,通过从像这样封
堵了开口形成体的开口的状态起对上述两个盖结构体的另一方进行滑动移动操作,能够解除上述闩锁体的卡合而使上述主体部向敞开上述开口形成体的开口的方向转动。能够直观地进行该用于敞开的两个盖结构体的另一方的操作。第三,通过从敞开了开口形成体的开口的状态起使主体部复位移动,能够再现由主体部封堵了开口形成体的开口的状态,并且通过使闩锁体再次与闩锁承接部卡合,能够维持该状态。
18.并且,为了实现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从第二观点出发,将罩装置设为具备下罩和配置在上述下罩上的上罩,
19.上述下罩被轴支承于由罩装置封堵开口的开口形成体,并且具备:
20.闩锁体,其与上述开口形成体所配备的闩锁承接部对应;
21.施力单元,其对上述闩锁体施力以使该闩锁体的闩锁端总是位于与闩锁承接部卡合的位置;以及
22.切换部件,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备于上述下罩,并且在前进位置,向与上述施力相反的方向按压上述闩锁体,解除上述闩锁体与上述闩锁承接部的卡合,
23.上述上罩以能够在与上述下罩的转动中心轴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滑动移动的方式与上述下罩组合,
24.上述罩装置具备联接部件,该联接部件以在使上述上罩移动操作至上述下罩的上述转动中心轴侧时使上述切换部件移动至上述前进位置的方式使上述上罩与上述下罩联接。
25.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通过使下罩的闩锁体与开口形成体的闩锁承接部卡合,能够维持由下罩以及与该下罩组合的上罩(以下,也称作罩装置的主体部。)封堵了开口形成体的开口的状态。并且,第二,通过从像这样封堵了开口形成体的开口的状态起向下罩的转动中心轴侧对上罩进行移动操作,能够解除上述闩锁体的卡合而使上述主体部以上述转动中心轴为中心向敞开上述开口形成体的开口的方向转动。由于主体部以上罩的移动操作目的地侧为转动中心而从与该转动中心相反的一侧打开,所以能够直观地进行该用于敞开的上罩的操作。第三,通过从敞开了开口形成体的开口的状态起使主体部复位移动,能够再现由主体部封堵了开口形成体的开口的状态,并且通过使闩锁体再次与闩锁承接部卡合,能够维持该状态。
26.并且,为了实现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从第三观点出发,将罩装置设为具备具有连杆体的下罩和配置在上述下罩上的上罩,
27.上述下罩的上述连杆体将一端侧通过第一轴被轴支承于由罩装置封堵开口的开口形成体,而且将另一端侧通过与第一轴平行的第二轴被轴支承于下罩,并且具备与开口形成体所配备的闩锁承接部对应的闩锁体、以及对上述闩锁体施力以使该闩锁体的闩锁端总是位于与闩锁承接部卡合的位置的施力单元,
28.上述下罩具备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配备成,具备在上述连杆体的两端间进入形成于该连杆体的卡合孔的卡合端,并且能够以使该卡合端分别定位于穿过该卡合孔而最深地进入连杆体内的前进位置、从该卡合孔拔出后的后退位置、以及成为两个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方式移动,
29.当上述切换部件的卡合端位于前进位置时,由该卡合端向与上述施力相反的方向按压闩锁体,解除该闩锁体与闩锁承接部的卡合,
30.上述上罩以能够在与上述第一轴及上述第二轴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滑动移动的方式与上述下罩组合,
31.并且具备以如下方式使上述上罩与上述下罩联接的联接部件:
32.当上述上罩位于上述移动前位置时将上述切换部件定位于上述中间位置;
33.当使上述上罩移动操作至上述第一轴侧时使上述切换部件移动至上述前进位置;
34.当使上述上罩移动操作至上述第二轴侧时使上述切换部件移动至上述后退位置。
35.在这样的情况,除了上述第二观点的罩装置的功能之外,由于连杆体的第一轴在其一端侧,连杆体的第二轴在其另一端侧,所以在使上罩移动操作至第一轴侧时,能够使主体部以第一轴为转动中心且以第二轴所处的一侧为自由端地打开。另一方面,当使上罩移动操作至第二轴侧时,能够使主体部以第二轴为转动中心且以第一轴所处的一侧为自由端地打开。
36.本发明的方式之一为,在上述罩装置预先具备向上述移动前位置对上述上罩进行复位移动施力的上罩用施力单元。
37.并且,为了实现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从第四观点出发,将中央扶手箱设为,将上述各罩装置的任一罩装置中的与上述上罩组合的上述下罩构成为盖,而且将开口形成体构成为箱体,并且沿汽车的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配置上述下罩的转动中心轴。
38.并且,为了实现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从第五观点出发,将中央扶手箱设为由箱体形成体和罩装置构成,上述罩装置被轴支承于上述箱体形成体,并且保持由闩锁机构封堵了上述箱体形成体的开口的状态,通过针对上述罩装置的移动操作,来解除上述闩锁机构对上述罩装置的保持状态。
39.发明的效果如下。
40.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通过针对罩装置的滑动移动操作来进行这种罩装置的敞开操作,所以能够容易且直观地进行这样的敞开操作。
41.尤其是,由于上述上罩构成上述主体部的上部,而不是另外附加设置的按键体等,所以能够在维持罩装置的外观性较高的状态下,使罩装置合理地具备上述能够容易且直观地进行敞开操作的功能。
附图说明
42.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罩装置的分解立体结构图。
43.图2是省略了构成上述罩装置的上罩及下罩的记载而表示构成上述罩装置的切换部件、联接部件、以及连杆体的立体结构图,切换部件位于中间位置。
44.图3是上述罩装置以及由该罩装置封堵了开口的开口形成体的立体结构图。
45.图4是示出紧接从图3的状态起使上罩朝向该图的左侧滑动移动操作后的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46.图5是示出从图4的状态起使上罩立起转动而使敞开形成体的开口敞开后的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47.图6是示出从图3的状态起使上罩向与图4相反的方向滑动移动操作、使上罩立起转动而使敞开形成体的开口敞开后的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48.图7是省略了构成上述罩装置的上罩及下罩的记载而表示构成上述罩装置的切换
部件、联接部件、以及连杆体的俯视结构图,切换部件位于中间位置。
49.图8是图7中的a-a线位置处的剖视结构图。
50.图9是图7中的b-b线位置处的剖视结构图。
51.图10是图7中的c-c线位置处的剖视结构图。
52.图11是从图4的状态省略了构成上述罩装置的上罩及下罩的记载而表示构成上述罩装置的切换部件、联接部件、以及连杆体的俯视结构图。
53.图12是图11中的d-d线位置处的剖视结构图。
54.图13是图12中的e-e线位置处的剖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55.以下,基于图1~图13对本发明的典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56.该实施方式的罩装置2具备由两个盖结构体构成的主体部3。在图示例子中,这样的主体部3由成为上述两个盖结构体的一方的下罩4、以及配置在该下罩4上的成为上述两个盖结构体的另一方的上罩5构成。
57.上述下罩4被轴支承于由罩装置2封堵开口1a的开口形成体1。
58.另一方面,上述上罩5以能够在与上述下罩4的转动中心轴(下述的第一轴12及第二轴13)的轴线方向x(参照图4及图7)正交的方向上进行滑动移动的方式与上述下罩4组合。
59.即,由上罩5和下罩4构成罩装置2的主体部3。这样的主体部3经由下罩4被轴支承于开口形成体1。
60.在图示例子中,由上述主体部3和开口形成体1构成实质上呈六面体的箱状的收纳体。开口形成体1使上表面敞开,该敞开部位成为上述开口1a。上述主体部3呈四边形的盘状。上述主体部3的上表面3a由上罩5构成,上述主体部3的下表面3b由下罩4构成。
61.在使主体部3的下表面3b与环绕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的上表面部抵接的状态下,在图示例子中为在使主体部3的上下表面3a、3b实质上分别位于水平的状态下,由主体部3封堵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图3)。
62.另一方面,上罩5以能够从如上所述地封堵了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的状态起实质上沿水平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与下罩4组合。
63.并且,下罩4具备:
64.闩锁体6,其与上述开口形成体1所具备的闩锁承接部7对应;
65.施力单元8,其对闩锁体6施力以使该闩锁体6的闩锁端6a总是位于与闩锁承接部7卡合的位置;以及
66.切换部件9,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备于上述下罩4,并且在前进位置,向与上述施力相反的方向按压上述闩锁体6,解除上述闩锁体6与上述闩锁承接部7的卡合。
67.并且,罩装置2具备联接部件10,该联接部件10以在使上述上罩5移动操作至上述下罩4的上述转动中心轴(在图示例子中为下述的第一轴12)侧时使上述切换部件9移动至上述前进位置的方式使上述上罩5与上述下罩4联接。
68.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通过使下罩4的闩锁体6与开口形成体1的闩锁承接部7卡合,能够维持由下罩4以及与该下罩4组合的上罩5(上述主体部3)封堵了开口形成体1的开
口1a的状态。并且,第二,通过从像这样封堵了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的状态起,使上罩5向下罩4的转动中心轴侧移动操作,由此解除上述闩锁体6的卡合,能够使上述主体部3以上述转动中心轴为中心向敞开上述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的方向转动。由于主体部3以上罩5的移动操作目的地侧为转动中心而从与该转动中心相反的一侧打开,所以能够直观地进行该用于敞开的上罩5的操作。第三,通过从敞开了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的状态起使主体部3复位移动,能够再现由主体部3封堵了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的状态,并且通过使闩锁体6再次与闩锁承接部7卡合,能够维持该状态。
69.在该实施方式中,下罩4还具备连杆体11。这样的连杆体11通过第一轴12将一端侧轴支承于由罩装置2即上述主体部3封堵开口1a的开口形成体1,并且通过与第一轴12平行的第二轴13将另一端侧轴支承于下罩4。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这样的连杆体11具备与开口形成体1所配备的闩锁承接部7对应的闩锁体6、以及对闩锁体6施力以使该闩锁体6的闩锁端6a总是位于与闩锁承接部7卡合的位置的施力单元8,
70.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下罩4所配备的切换部件9具备在上述连杆体11的两端间进入形成于该连杆体11的卡合孔11a的卡合端9a,并且能够以使该卡合端9a分别进行定位于穿过该卡合孔11a而最深地进入连杆体11内的前进位置、从该卡合孔11a拔出后的后退位置、以及成为两个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移动。
71.并且,上述上罩5以能够在与上述第一轴12及上述第二轴13的轴线方向x正交的方向上进行滑动移动的方式与上述下罩4组合。
72.并且,上述联接部件10构成为以如下方式使上述上罩5与上述下罩4联接:
73.当上述上罩5位于上述移动前位置时将上述切换部件9定位于上述中间位置;
74.当使上述上罩5移动操作至上述第一轴12侧时使上述切换部件9移动至上述前进位置;
75.当使上述上罩5移动操作至上述第二轴13侧时使上述切换部件9移动至上述后退位置。
76.在图示例子中,上罩5通过使固定于上罩5的下部的凸侧导向部件14与固定于下罩4的上部的凹侧导向部件15组合,从而如上所述地以能够滑动移动的方式与下罩4组合。
77.在图示例子中,在上罩5的下部具备框架体16,该框架体16由在沿着上罩5的滑动移动方向y(参照图4及图7)的方向上较长的一对联接用杆16a、架设在该一对联接用杆16a的一端间的框架结构体16c、以及架设在该一对联接用杆16a的另一端间的框架结构体16c形成。
78.一对联接用杆16a在上述轴线方向x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一对框架结构体16c分别在其两端间具有朝向框架体16的中央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装配部16d。
79.凸侧导向部件14呈板状,利用装配部16d而被定位于框架体16的中央。框架体16的上述框架结构体16c的上部固定于上罩5的下部中央,由此凸侧导向部件14与上罩5形成为一体。
80.另一方面,凹侧导向部件15构成为具备固定于下罩4的上部的中央的四边形的基板15a、以及从该基板15a中的沿着上述滑动移动方向y的一对边向上方竖立的竖立部15b。在凹侧导向部件15的一对竖立部15b间,实质上无间隙地纳入凸侧导向部件14。在竖立部15b的上端形成有向框架体16的中央侧突出的爪15c,由此维持在凹侧导向部件15内接纳凸
侧导向部件14的状态。
81.并且,在图示例子中,上述一对联接用杆16a作为相对于下述的切换部件9的上述联接部件10发挥功能,下述的切换部件9以能够在沿着上述轴线方向x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撑于下罩4。
82.在图示例子中,上述一对联接用杆16a分别使其长度方向中间的位置位于下述的切换部件9的下方,并且在形成于该联接用杆16a的长度方向中间的位置的长孔16b纳入从切换部件9的下部向下方突出的突起9b。长孔16b的孔宽与突起9b的直径实质上相等。长孔16b形成为沿着相对于上罩5的滑动移动方向y实质上以45度的角度交叉的假想直线(参照图7)。
83.而且,当上述上罩5位于上述移动前位置时,突起9b位于长孔16b的长度方向大致中间(图7),此时,上述切换部件9被定位于上述中间位置(图7)。此时,如在下文中所说明,连杆体11所配备的闩锁体6与开口形成体1所配备的闩锁承接部7卡合,而且,在卡合孔11a位置,连杆体11与主体部3也形成为一体,因此维持由主体部3封堵了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的状态(图3、图7~图10)。
84.接着,当使上述上罩5移动操作至上述第一轴12侧时(图11中的右侧的连杆体11的图11的上侧),突起9b移动至长孔16b的一端侧,在图11的右侧,上述切换部件9移动至上述前进位置(图11、图13)。此时,如在下文中所说明,连杆体11所配备的闩锁体6与开口形成体1所配备的闩锁承接部7的卡合解除,因此能够在使连杆体11与主体部3在卡合孔11a位置形成为一体的状态下,使主体部3以第一轴12为中心向使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敞开的方向前进移动(图4、图5、图11~图13)。
85.与此相反,当使上述上罩5移动操作至上述第二轴13侧时(图11中的右侧的连杆体11的图11的下侧),突起9b移动至长孔16b的另一端侧,在图11的右侧,上述切换部件9移动至上述后退位置。此时,如在下文中所说明,在连杆体11所配备的闩锁体6与开口形成体1所配备的闩锁承接部7卡合的状态下,主体部3与连杆体11在卡合孔11a位置分离,因此能够在连杆体11留在开口形成体1侧的状态下,使主体部3以第二轴13为中心向使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敞开的方向前进移动(图6)。
86.在图示例子中,切换部件9呈沿着上述轴线方向x的棒状,并且在该轴线方向x上隔开间隔的两个部位分别具备上述突起9b。而且,该切换部件9的一方的突起9b被纳入一对联接用杆16a的一方的长孔16b,该切换部件9的另一方的突起9b被纳入一对联接用杆16a的另一方的长槽16b。
87.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罩装置2具备向上述移动前位置对上述上罩5进行复位移动施力的上罩用施力单元17。在图示例子中,这样的上罩用施力单元17配备于下罩4。这样的上罩用施力单元17由抵接体17a构成,该抵接体17a通过压缩螺旋弹簧17b的作用向下罩4的中央侧突出而与上述框架体16的框架结构体16c的装配部16d抵接。在图示例子中,抵接体17a以能够在与上述轴线方向x正交的方向上可动的方式被支撑于下罩4。并且,框架体16以被夹在和构成上述框架体16的一对框架结构体16c的一方的装配部16d的外侧抵接的抵接体17a、与和构成上述框架体16的一对框架结构体16c的另一方的装配部16d的外侧抵接的抵接体17a之间的状态被保持。若对上罩5进行滑动移动操作,则位于移动操作目的地侧的抵接体17a一边使上述弹簧17b压缩一边后退(图11)。若停止上罩5的滑动移动操作,则后
退的抵接体17a向原先的位置前进,由此上罩5复位移动至滑动移动前的位置。
88.并且,在图示例子中,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构成为呈具有宽度和长度的大致长方形状的轮廓,与此对应,主体部3也构成为呈具有宽度和长度的大致长方形的盘状。罩装置2设为使封堵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的主体部3以该开口1a中的对置的缘部、在图示例子中为上述开口1a中的沿着上述轴线方向x的长度侧的缘部1b的任一侧为转动中心,都能够转动、打开。
89.作为开口形成体1,若形成由主体部3以能够敞开的方式封堵的开口1a,则成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开口形成体1。典型而言,作为这样的开口形成体1,可以举出在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室内配备的收纳体的主体、具备收纳部的家具、家电等的主体等。
90.具体而言,例如,在开口形成体1是将构成汽车的中央扶手箱的上表面设为开口1a的箱体的情况下,将主体部3作为该开口形成体1的盖而应用本发明。这样的盖以大致水平的状态封堵这样的箱体的开口1a。而且,通过应用本发明,能够从副驾驶座侧使该盖立起转动而打开,并且能够从驾驶座侧使该盖立起转动而打开。或者,通过应用本发明,能够从后部座位侧使该盖立起转动而打开,并且能够从前部座位侧使该盖立起转动而打开。在前者的情况下,将上述轴线方向x配置为汽车的前后方向来构成中央扶手箱。并且,在后者的情况下,将上述轴线方向x配置为汽车的左右方向来构成中央扶手箱。
91.即,通过应用本发明,构成一种中央扶手箱,该中央扶手箱由作为上述开口形成体1的箱体形成体、以及被轴支承于该箱体形成体并且利用闩锁机构(上述闩锁体6及闩锁承接部7)对封堵了上述箱体形成体的开口的状态进行保持的罩装置构成,通过针对上述罩装置的移动操作(上述上罩5的滑动移动操作),来解除上述闩锁机构对上述罩装置的保持状态。
92.在图示例子中,当上述切换部件9的卡合端9a位于前进位置时,由该卡合端9a向与上述施力相反的方向按压闩锁体6来解除与闩锁承接部7的卡合(参照图13的右侧)。此时,主体部3与连杆体11在第二轴13和切换部件9的卡合端9a这两个部位接合,另一方面,连杆体11与开口形成体1仅通过第一轴12接合。因此,此时,能够在不使主体部3与连杆体11分离的状态下,使这样的主体部3以第一轴12为中心而转动、打开。(以下,将该状态称作第一轴侧转动状态。)
93.当这样的切换部件9的卡合端9a位于中间位置时,在闩锁体6与闩锁承接部7的卡合未解除的状态下,卡合端9a与连杆体11的卡合孔11a卡合。此时,主体部3与连杆体11在第二轴13和切换部件9的卡合端9a这两个部位接合,另一方面,连杆体11与开口形成体1在第一轴12和闩锁体6及闩锁承接部7这两个部位接合。因此,此时,无论主体部3以第一轴12为中心还是以第二轴13为中心,都无法转动、打开,从而维持由主体部3封堵了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的状态。(以下,将该状态称作无法转动状态。)
94.另一方面,当这样的切换部件9的卡合端9a位于后退位置时,在未解除闩锁体6与闩锁承接部7的卡合的状态下,卡合端9a不与连杆体11的卡合孔11a卡合(参照图13的左侧)。此时,主体部3与连杆体11仅通过第二轴13接合,另一方面,连杆体11与开口形成体1在第一轴12和闩锁体6及闩锁承接部7这两个部位接合。因此,此时,能够在不使连杆体11与开口形成体1分离的状态下,使这样的主体部3以第二轴13为中心而转动、打开。(以下,将该状态称作第二轴侧转动状态。)
95.对于从打开状态起被实施关闭操作的主体部3而言,在处于第一轴侧转动状态时使闩锁体6再次与开口形成体1的闩锁承接部7卡合,另外在处于第二轴侧转动状态时使切换部件9的卡合端9a再次与留在开口形成体1侧的连杆体11的卡合孔11a卡合,由此再次复原至封堵了开口1a的状态。
96.下文中,使用符号而容易理解地示出上述关系。(此外,以下,符号+用来表示该符号的左右的部分在两个部位接合而形成为一体,符号/用来表示该符号的左右的部分仅在一个部位接合。)
[0097]“第一轴侧转动状态
”→
主体部3+连杆体11/开口形成体1
[0098]“无法转动状态
”→
主体部3+连杆体11+开口形成体1
[0099]“第二轴侧转动状态
”→
主体部3/连杆体11+开口形成体1
[0100]
由于连杆体11的第一轴12在其一端侧,连杆体11的第二轴13在其另一端侧,所以在第一轴侧转动状态下,主体部3以第二轴13所处的一侧为自由端地打开。另一方面,在第二轴侧转动状态下,主体部3以第一轴12所处的一侧为自由端地打开。即,主体部3设为双开。
[0101]
此处,在该实施方式中,将主体部3设为双支撑。即,使连杆体11由第一连杆体11’和第二连杆体11”构成,经由该两个连杆体11’、11”将主体部3组装于开口形成体1。在图示例子中,在上述开口1a中的宽度侧的缘部1c的一方的侧方,配置有沿该宽度侧的缘部1c具有长度的第一连杆体11’,并且在该宽度侧的缘部1c的另一方的侧方,配置有沿该宽度侧的缘部1c具有长度的第二连杆体11”。
[0102]
而且,在上述主体部3的宽度侧的边部3c的一方,主体部3经由第一连杆体11’而与开口形成体1组合,
[0103]
并且,在上述主体部3的宽度侧的边部3c的另一方,主体部3经由第二连杆体11”而与开口形成体1组合。
[0104]
并且,如在图7中特别示出,第二连杆体11”的第二轴13大致位于通过第一连杆体11’的第一轴12的假想直线l1上,
[0105]
第二连杆体11”的第一轴12大致位于通过第一连杆体11’的第二轴13的假想直线l2上。
[0106]
并且,切换部件9具备相对于第一连杆体11’的第一卡合端9aa和相对于第二连杆体11”的第二卡合端9ab,
[0107]
当切换部件9的第一卡合端9aa移动至前进位置时,第二卡合端9ab移动至后退位置,
[0108]
当切换部件9的第二卡合端9ab移动至前进位置时,第一卡合端9aa移动至后退位置。
[0109]
当切换部件9的第一卡合端9aa移动至前进位置时,主体部3的宽度侧的边部3c的一方侧成为上述第一轴侧转动状态。相对于此,主体部3的宽度侧的边部3c的另一方侧成为上述第二轴侧转动状态。此处,由于第二连杆体11”的第二轴13大致位于通过第一连杆体11’的第一轴12的假想直线l1上,所以能够进行主体部3的转动、打开。(图5、图13)
[0110]
当切换部件9的第二卡合端9ab移动至前进位置时,主体部3的宽度侧的边部3c的另一方侧成为上述第一轴侧转动状态。相对于此,主体部3的宽度侧的边部3c的一方侧成为
上述第二轴侧转动状态。此处,由于第二连杆体11”的第一轴12大致位于通过第一连杆体11’的第二轴13的假想直线l2上,所以能够进行主体部3的以与前者的情况相反的一侧为自由端的转动、打开。(图6)
[0111]
当切换部件9的第一卡合端9aa及第二卡合端9ab均并非位于前进位置时,第一卡合端9aa及第二卡合端9ab变成均位于中间位置。此时,主体部3的宽度侧的边部3c的一方侧及另一方侧均成为上述无法转动状态,因此维持由主体部3封堵了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的状态。(图3、图7)
[0112]
在像这样将主体部3设为双支撑的情况下,尤其是能够稳定地进行主体部3的转动、打开。
[0113]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卷装于第一连杆体11’的第二轴13以及第二连杆体11”的第二轴13的扭转螺旋弹簧18,总是向以该第二轴13为中心而打开转动的方向对主体部3施力。
[0114]
由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主体部3的转动、打开能够由该弹簧18的施力进行。
[0115]
尤其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无论主体部3从哪个方向打开的情况下,其转动、打开都能够由上述弹簧18的施力进行。
[0116]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构成这样的主体部3的下罩4中的第二轴13的侧方,具备与该第二轴13所配备的齿轮13a啮合的小齿轮19a,并且具备对该小齿轮19a的旋转施加制动的阻尼装置19。
[0117]
由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主体部3通过上述弹簧18进行的转动、打开缓慢地进行,从而能够对罩装置2以及应用该罩装置2的物品、设备、什物等赋予高级感等。
[0118]
并且,分别在主体部3的两个部位的宽度侧的边部3c,且在下罩4遍及该下罩4的宽度方向地形成有在下罩4的下部敞开的连杆体11的收纳凹部4a。
[0119]
在下罩4的被上罩5封堵的上表面侧,在沿着其长度方向的缘部分别形成有遍及上述收纳凹部4a间的竖立壁4b,主体部3通过划分收纳凹部4a的侧壁4c和该竖立壁4b而呈现上表面开口的箱状(参照图1)。在面向该主体部3的内侧的收纳凹部4a的侧壁4c的大致中央,形成有供贯通该侧壁4c的切换部件9的卡合端9a通过的通过部4d(参照图10)。图1中,符号4e是将卡合端9a导入至该通过部4d的切换部件9的按压部件(此外,在图1以外的各图中省略了按压部件4e的记载)。
[0120]
在图示例子中,切换部件9构成为棒状,且具有总是能使其端部分别进入形成于一方的收纳凹部4a的上述通过部4d和形成于另一方的收纳凹部4a的上述通过部4d的长度。该端部作为上述卡合端9a发挥功能。
[0121]
当上罩5位于移动前位置时,上述突起9b位于上述长孔16b的长度方向大致中间的位置。(图7)
[0122]
若上罩5从移动前位置朝向图7中的上侧滑动移动,则切换部件9向图7中的右侧移动,向解除与闩锁承接部7的卡合的方向对位于该右侧的第一连杆体11’所配备的闩锁体6中的隔着其转动轴6c而与闩锁端6a相反的一侧的上端部6b进行按压(图13)。另一方面,虽省略图示,但若从移动前位置朝向图7中的下侧按下上罩5,则切换部件9向该图中的左侧移动,向解除与闩锁承接部7的卡合的方向对位于该左侧的第二连杆体11”所配备的闩锁体6中的隔着其转动轴6c而与闩锁端6a相反的一侧的上端部6b进行按压。
[0123]
当上罩5位于移动前位置时,切换部件9的两个卡合端9a穿过通过部4d而稍微进入位于收纳凹部4a内的连杆体11的卡合孔11a。(图10)
[0124]
连杆体11构成为棒状,在一端具备第一轴12的轴孔11b,在另一端具备上述第二轴13的轴孔11c,并且具有在上述主体部3的关闭状态下能够完全纳入上述收纳凹部4a内的粗细。
[0125]
第一轴12穿过从图1中符号1d所示的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的缘部向上方突出的轴承部的轴孔和连杆体11的第一轴12的轴孔11b。
[0126]
第二轴13穿过形成于下罩4的收纳凹部4a的外壁的轴孔4f(参照图1)和连杆体11的第二轴13的轴孔11c,且在位于下罩4的内侧的轴端具备上述齿轮13a。
[0127]
在连杆体11的长度方向大致中间的位置且在被收纳于收纳凹部4a时朝向下罩4的中央侧的内侧壁,以贯通状态设有上述卡合孔11a。若从打开状态起对主体部3实施关闭操作,则切换部件9的卡合端9a通过利用上罩用施力单元17的施力而复位移动至移动前位置的上罩5定位于中间位置,因此使该卡合端9a与连杆体11的外表面滑动接触而稍微后退,由此允许主体部3向关闭位置移动。在主体部3的关闭位置,通过上罩用施力单元17的施力,切换部件9的该卡合端9a再次返回至中间位置,进入连杆体11的卡合孔11a并与其卡合。
[0128]
在图示例子中,闩锁承接部7由贯通孔7a构成,该贯通孔7a在开口形成体1的开口1a的宽度侧的缘部1c的侧方且在其大致中间的位置,形成于构成该开口形成体1的上表面部14。
[0129]
另一方面,闩锁体6具备从窗口11d突出的闩锁端6a,其中,窗口11d在连杆体11的长度方向大致中间的位置以贯通状态形成于该连杆体11的下部,并且具备位于连杆体11的内部且位于卡合孔11a的前方的上端部6b,而且,在该闩锁端6a与上端部6b之间,闩锁体6通过转动轴6c被连杆体11支撑为能够在连杆体11的长度方向上向沿着转动中心轴的方向转动。
[0130]
闩锁端6a由向连杆体11的外壁侧突出的爪体6d构成。并且,在转动轴6c卷装有作为施力单元8的扭转螺旋弹簧,利用该弹簧在主体部3的关闭状态下将闩锁体6定位于使闩锁端6a进入作为闩锁承接部7的贯通孔7a且使爪体6d与该贯通孔7a的内侧的孔缘部卡合的位置。在主体部3关闭的状态下,若切换部件9的卡合端9a向前进位置移动,则该卡合端9a按压闩锁体6的上端部6b,从而闩锁体6向解除其闩锁端6a与作为闩锁承接部7的贯通孔7a的卡合的方向转动。由此,在将这样的连杆体11纳入主体部3的收纳凹部4a的状态下,在这一侧,主体部3以第一轴12为中心而打开。(与该连杆体11相反的一侧的连杆体11以使闩锁体6与闩锁承接部7卡合的状态留在开口形成体1上。)
[0131]
若停止上罩5的滑动移动操作,则卡合端9a返回至中间位置,因此与主体部3一起被抬起的连杆体11中的闩锁体6的闩锁端6a通过作为施力单元8的弹簧而返回至原先的位置。若对主体部3实施关闭操作,则该闩锁端6a抵接于作为闩锁承接部7的贯通孔7a的孔缘部,克服作为施力单元8的弹簧的施力稍微转动而进入该贯通孔7a,在进入位置,再次返回至原先的位置并如上所述地与该贯通孔7a卡合。
[0132]
此外,当然,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包括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所有实施方式。
[0133]
符号的说明
[0134]
x—轴线方向,1—开口形成体,4—下罩,5—上罩,6—闩锁体,7—闩锁承接部,8—施力单元,9—切换部件,10—联接部件。
[0135]
此外,此处引用在2020年2月4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20-017343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并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而纳入本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