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及其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31782800发布日期:2022-10-12 11:15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及其使用方法

1.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互联网汽车是智能操作系统对汽车赋能后新的汽车定义,智能操作系统为汽车提供了第二个引擎,使得汽车可以同时跑在公路和互联网上,互联网汽车是全新的汽车品类,互联网汽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是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智能操作系统从底层融入整车、数据可进行云端交互,成为车的重要驱动力,互联网汽车是车联网、互联网+汽车的演变,目前来看分为智能汽车、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各家互联网企业现在都是根据自己的优势先切人到汽车领域,用各种方式来占领市场。
3.汽车配件的种类繁多,现如今汽车的品牌越来越多,汽车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汽车可以分为乘用车与商用车两种,其中乘用车指的是车辆座位少于九座(含驾驶员位),以载客为主要目的的车辆,具体来说,乘用车又分为基本乘用车即轿车,mpv车型,suv车型以及其他车型比如皮卡等,商用车指车辆座位大于九座(含驾驶员位)或者以载货为主要目的的车辆,具体又分为:客车、载货车、半挂车、客车非完整车、载货非完整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汽车配件的这个市场变得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汽车配件制造厂也在飞速的发展。
4.现有的智能互联网汽车,往往基于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的基础上添加了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例如远程控制、自动泊车等功能,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不仅仅是低载客量的家用车辆,适用于商务用途的mpv车辆,其车身更大,改在空间更大,且实用性更好,在办公的过程中,现有的互联网车辆,往往着重于改善车辆的娱乐和控制功能,忽视了商务活动所需的办公环境和占用空间需求,在乘车时,此类车辆的靠近驾驶舱的空调制冷效果明显,后续座位的体感温度往往无法稳定的保持,实际体验不佳,且mpv车辆对于人员的保护多集中于对于上半身躯干和头部的保护,在侧面撞击时,受制于mpv车辆的结构缺陷,极易产生下肢受伤,下肢动脉或者静脉破裂,所产生大出血,极易影响车祸死亡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包括:车架和多个安全座椅,每个所述安全座椅滑动嵌设于车架的内壁顶部处。
6.散热组件,设于每个安全座椅的外壁处,其中:所述散热组件均包括散热槽、散热孔、散热扇叶、背部散热槽与冷却板,所述散热槽开设于每个安全座椅的外壁底部中心处,所述散热孔开设于每个安全座椅的外壁顶部处,所述散热扇叶转动嵌设于每个散热槽的内壁处,所述背部散热槽开设于每个安全座椅,所述冷却板设于每个安全座椅的外壁边缘处。
7.保护组件,设于每个安全座椅的外壁处,其中:所述保护组件均包括驱动组件、移动杆、固定杆、护挡板、桌面板、旋转铰链、弧形杆、踏板、弹力杆与倾斜汽缸,每个所述安全座椅的外壁底部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滑轨,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套设于移动杆的两端外壁处,
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转动插设于护挡板的外壁处,所述弧形杆转动插设于护挡板的外壁两侧处,所述弹力杆固定设置于踏板的内壁处,所述倾斜汽缸的一端转动插设于护挡板的外壁两侧处,所述倾斜汽缸的一端转动插设于桌面板的外壁底部处,所述旋转铰链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桌面板的外壁底部边缘处,所述旋转铰链的另一端滑动套设于弹力杆的顶端外壁处,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滑轨的内壁处。
8.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槽、丝杆、驱动电机与滚轮。
9.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槽开设于滑轨的内壁处,所述丝杆转动嵌设于驱动槽的内壁处,所述丝杆的一端固定设置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处,所述滚轮转动套设与移动杆的两端处,所述滚轮转动嵌设于驱动槽的内壁处。
10.进一步的,所述丝杆的一端螺纹连接于移动杆的两端内壁处。
11.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杆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滑槽,所述踏板的一端滑动嵌设于安装滑槽的内壁处。
12.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杆的两端外壁均通过铰链铰接设置有侧边板。
13.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板固定设置于护挡板的外壁处。
14.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安全座椅的外壁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卡接块,且卡接块的一端卡接于固定杆的一端外壁处。
15.进一步的,所述车架的内壁两侧均滑动嵌设有两个驾驶座椅。
16.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中,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当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需要办公时,通过驱动电机,带动丝杆旋转,使得移动杆移动,使得固定杆在安全座椅的底部移动,使得护挡板有车架的外壁顶部移动到安全座椅的外壁顶部边缘处,直到冷却板处于适宜位置。
17.步骤二、通过弹力杆和旋转铰链驱动桌面板旋转,通过倾斜汽缸,对桌面板进行支撑,保证桌面板产生适宜的倾斜角度,方便进行办公。
18.步骤三、需要进行散热时,拉动侧边板,使得侧边板处于安全座椅的两侧处,通过车辆空调系统供给冷却气流,将冷却气流输送到散热槽和侧边板的内部,进行无死角降温,最大程度保证乘车人员的体感温度,通过散热孔和散热扇叶,对乘车人员的臀部进行集中散热,避免产生汗液堆积。
19.步骤四、当不需要进行办公时,通过驱动电机,带动丝杆旋转,使得移动杆移动,使得固定杆在安全座椅的底部移动,使得冷却板处于前一个安全座椅的外壁底部边缘处,冷却板呈四十五度,踏板方便乘车人员脚部支撑。
20.步骤五、当产生正面撞击时,车架和安全座椅传导冲击力,此时采用桌面板贴合于前一个安全座椅,通过弹力杆和倾斜汽缸,最为吸能结构,保护乘车人员的下肢。
21.步骤六、提前旋转侧边板,使得侧边板呈九十度垂直于车架,当产生侧面撞击时,侧边板作为吸能结构和加固结构,进一步保护乘车人员的下肢。
22.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采用散热组件,可以保证乘车人员的臀部和背部凉爽,避免因为皮肤持续接触安全座椅的皮革,导致的皮肤散热效果下降,保证乘车人员的乘车体验,通过保护组件,可以在办公和不办公的情况下,针对乘车人员的下肢进行保护,结合弹力杆、倾斜汽缸
和桌面板,可以形成吸能结构,使得正面撞击产生的冲击力不会直接到安全座椅和车架变形,损伤乘车人员的脚部,保证车辆遇险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车架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散热扇叶的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护挡板的立体图;图4为本发明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桌面板的立体图;图5为本发明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驱动电机的立体图;图6为本发明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踏板的立体图;图7为本发明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弹力杆的立体图。
24.图中标记:1、车架;2、安全座椅;3、驾驶座椅;4、移动杆;5、固定杆;6、卡接块;7、护挡板;8、桌面板;9、侧边板;10、驱动槽;11、丝杆;12、驱动电机;13、弧形杆;14、踏板;15、弹力杆;201、散热槽;202、散热孔;203、散热扇叶;204、背部散热槽;205、滑轨;401、滚轮;701、冷却板;702、倾斜汽缸;801、旋转铰链;1301、安装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6.实施例一参照图1-图7: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包括:车架1和多个安全座椅2,每个安全座椅2滑动嵌设于车架1的内壁顶部处;散热组件,设于每个安全座椅2的外壁处,其中:散热组件均包括散热槽201、散热孔202、散热扇叶203、背部散热槽204与冷却板701,散热槽201开设于每个安全座椅2的外壁底部中心处,散热孔202开设于每个安全座椅2的外壁顶部处,散热扇叶203转动嵌设于每个散热槽201的内壁处,背部散热槽204开设于每个安全座椅2,冷却板701设于每个安全座椅2的外壁边缘处,采用散热组件,可以保证乘车人员的臀部和背部凉爽,避免因为皮肤持续接触安全座椅2的皮革,导致的皮肤散热效果下降,保证乘车人员的乘车体验;保护组件,设于每个安全座椅2的外壁处,其中:保护组件均包括驱动组件、移动杆4、固定杆5、护挡板7、桌面板8、旋转铰链801、弧形杆13、踏板14、弹力杆15与倾斜汽缸702,每个安全座椅2的外壁底部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滑轨205,固定杆5的一端套设于移动杆4的两端外壁处,固定杆5的另一端转动插设于护挡板7的外壁处,弧形杆13转动插设于护挡板7的外壁两侧处,弹力杆15固定设置于踏板14的内壁处,倾斜汽缸702的一端转动插设于护挡板7的外壁两侧处,倾斜汽缸702的一端转动插设于桌面板8的外壁底部处,旋转铰链801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桌面板8的外壁底部边缘处,旋转铰链801的另一端滑动套设于弹力杆15的顶端外壁处,驱动组件设于滑轨205的内壁处,通过保护组件,可以在办公和不办公的情况下,针对乘车人员的下肢进行保护,结合弹力杆15、倾斜汽缸702和桌面板8,可以形成吸能结构,使得正面撞击产生的冲击力不会直接到安全座椅2和车架1变形,损伤乘车人员的脚部,
保证车辆遇险时的安全性。
27.参照图1-图7: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槽10、丝杆11、驱动电机12与滚轮401,驱动组件,可以保证对护挡板7和固定杆5的工作位置进行稳定的驱动,适用于各种体型的人员乘坐,驱动槽10开设于滑轨205的内壁处,驱动槽10,可以保证移动杆4的移动精度,避免产生错位和滑脱,丝杆11转动嵌设于驱动槽10的内壁处,丝杆11的一端固定设置于驱动电机12的输出端处,滚轮401转动套设与移动杆4的两端处,滚轮401转动嵌设于驱动槽10的内壁处,滚轮401,可以保证移动杆4避免产生卡死的现象,丝杆11的一端螺纹连接于移动杆4的两端内壁处,弧形杆13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滑槽1301,踏板14的一端滑动嵌设于安装滑槽1301的内壁处,弧形杆13的两端外壁均通过铰链铰接设置有侧边板9,冷却板701固定设置于护挡板7的外壁处,冷却板701使用的过程中连通车辆空调系统,每个安全座椅2的外壁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卡接块6,且卡接块6的一端卡接于固定杆5的一端外壁处,车架1的内壁两侧均滑动嵌设有两个驾驶座椅3。
28.参照图1-图7: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的安装方法,应用于上述任意一项的一种智能网联汽车座舱中,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当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需要办公时,通过驱动电机12,带动丝杆11旋转,使得移动杆4移动,使得固定杆5在安全座椅2的底部移动,使得护挡板7有车架1的外壁顶部移动到安全座椅2的外壁顶部边缘处,直到冷却板701处于适宜位置,步骤二、通过弹力杆15和旋转铰链801驱动桌面板8旋转,通过倾斜汽缸702,对桌面板8进行支撑,保证桌面板8产生适宜的倾斜角度,方便进行办公,步骤三、需要进行散热时,拉动侧边板9,使得侧边板9处于安全座椅2的两侧处,通过车辆空调系统供给冷却气流,将冷却气流输送到散热槽201和侧边板9的内部,进行无死角降温,最大程度保证乘车人员的体感温度,通过散热孔202和散热扇叶203,对乘车人员的臀部进行集中散热,避免产生汗液堆积,步骤四、当不需要进行办公时,通过驱动电机12,带动丝杆11旋转,使得移动杆4移动,使得固定杆5在安全座椅2的底部移动,使得冷却板701处于前一个安全座椅2的外壁底部边缘处,冷却板701呈四十五度,踏板14方便乘车人员脚部支撑,步骤五、当产生正面撞击时,车架1和安全座椅2传导冲击力,此时采用桌面板8贴合于前一个安全座椅2,通过弹力杆15和倾斜汽缸702,最为吸能结构,保护乘车人员的下肢,步骤六、提前旋转侧边板9,使得侧边板9呈九十度垂直于车架1,当产生侧面撞击时,侧边板9作为吸能结构和加固结构,进一步保护乘车人员的下肢。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