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舱预加热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3394509发布日期:2023-03-08 12:40阅读:32来源:国知局
汽车座舱预加热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汽车座舱预加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座舱预加热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寒冷的冬天清晨,用户如果驾车出行,刚进入汽车内时,汽车内的座舱温度往往都非常低,导致用户的体验感非常差。要改善用户的驾车体验感则需要在汽车内设置一套能精准控制加热时长的汽车座舱预加热系统,但现有技术中,一方面是对汽车座舱预加热的相关研究较少,通常对汽车座椅、后视镜等的预加热研究较多;另一方面是在对汽车座舱预加热的相关技术中,通常对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没有进行精准的控制,使得座舱预加热过程中的加热时长不准确,导致产生热量浪费或者热量不足从而降低用户体验。基于此,如何提高汽车在座舱预加热过程中对加热时长控制的精准性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舱预加热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汽车在座舱预加热过程中对加热时长控制的精准性。
4.本技术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技术的实践而习得。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座舱预加热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当检测到用户预约汽车座舱加热时,获取所述用户的预约数据和所述汽车的基础数据;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当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时,控制所述汽车对所述座舱进行预加热。
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包括: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汽车环境温度的检测时间;当到达所述检测时间时,检测所述汽车的车内温度和车外温度,并将所述车内温度和所述车外温度确定为所述汽车环境温度;通过所述汽车环境温度计算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
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通过所述汽车环境温度计算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包括:根据所述汽车环境温度确定所述座舱预加热的需求热量和损失热量;根据所述需求热量和损失热量确定所述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根据所述需求热量和损失热量确定所述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包括:根据所述需求热量和损失热量确定所述座舱预加热的理论加热触发时间;获取修正系数,所述修正系数用于修正所述理论加热触发时间;通过所述修正系数修正所述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在控制所述汽车对所述座舱进行预加
热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实时监测所述座舱的实际温度;当所述实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时,控制所述汽车切换为保温模式,所述目标温度为所述用户预约座舱加热时预设的温度;当所述保温模式的持续时间超过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如果在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之前检测到触停操作,则控制所述汽车取消所述预约汽车座舱加热;如果在所述加热触发时间到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之间检测到触停操作,则控制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当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时,控制所述汽车对座椅和方向盘进行预加热。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座舱预加热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当检测到用户预约汽车座舱加热时,获取所述用户的预约数据和所述汽车的基础数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控制单元,用于当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时,控制所述汽车对所述座舱进行预加热。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执行的操作。
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执行的操作。
15.汽车在座舱预加热的过程中,当检测到用户预约汽车座舱加热时,获取所述用户的预约数据和所述汽车的基础数据;并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当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时,控制所述汽车对所述座舱进行预加热。可见,汽车在对座舱进行预加热之前结合用户设置的预约数据以及汽车已知的基础数据对汽车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进行了严格的计算确认,使得汽车只有在到达了准确的加热触发时间时才对座舱进行预加热,进而能提高座舱预加热的加热时长的精准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汽车座舱预加热过程中的热量浪费和热量不足的情况,从而能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16.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舱预加热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19.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座舱
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的细节流程图;
20.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所述通过所述汽车环境温度计算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的细节流程图;
21.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根据所述需求热量和损失热量确定所述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的细节流程图;
22.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舱预加热的控制方法的整体流程图;
23.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舱预加热装置的框图;
24.图7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6.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技术的各方面。
27.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28.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0.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1.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3.参见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舱预加热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其中,具体包括步骤110至步骤113:
34.步骤110,当检测到用户预约汽车座舱加热时,获取所述用户的预约数据和所述汽车的基础数据。
3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比如手机app)或汽车中的车机设置汽车预约座舱预加热的日期、出行时间及座舱预加热的预设温度。如果,用户在预约事件中没有设置预约座舱预加热的日期或者出行时间,所述汽车会认为该次预约事件是无效的,将不会对汽车的座舱进行预加热;如果用户在预约事件中设置了预约座舱预加热的日期和出行时间,而没有设置座舱预加热的预设温度,则汽车可以依据大数据为用户确定一个默认预设温度值,且认为该次预约事件是有效的。
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汽车的基础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汽车的材料属性数据、汽车制热系统属性数据、汽车的实验数据等等。具体的,可以是汽车中空调系统制冷制热能力数据,汽车空调的制热功率,车窗玻璃的热传导系数,座椅的热传导系数,仪表盘塑料的热传导系数,车内各种传热材料的传热面积和尺寸,座舱空间内空气质量,座舱内空气的比热容,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的实验数据等等。
3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汽车的实验数据既包括在对汽车座舱进行预加热实验过程中得到的原始数据,也包括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的数据。示例性的,在一次实验过程中,将汽车在0度、10度和20度的环境温度下,通过空调制热系统对汽车座舱进行预加热至26度,可以将该实验中的初始环境温度(0度、10度和20度)、空调制热系统设置档数、目标温度(26度)、预加热时长等等数据作为原始数据,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在零下10度至20度区间内各个温度加热至26度的加热时长等数据,当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需要设计不同的实验过程,记录和处理不同的实验数据,本技术在此不做限定。
38.步骤120,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
3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汽车中的车端储存处理控制器可以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可以按照如图2所示的步骤执行。
41.参见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的细节流程图,具体包括步骤121至步骤123。
42.步骤121,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汽车环境温度的检测时间。
4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汽车的车端储存处理控制器根据用户设置的预约数据和汽车空调系统制冷制热能力计算出汽车环境温度的检测时间,也可以根据实验数据确定汽车环境温度的检测时间,具体的,在本技术中不做限制。
4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汽车的车端储存处理控制器确定到汽车环境温度的检测时间后,会将该检测时间反馈给t-box,t-box在到达检测时间时唤醒车机以进行汽车环境温度的检测。
4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检测时间并不等于汽车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即当达到所述检测时间时,汽车中的车内温度传感器和车外温度传感器会对汽车环境温度进行检测,并不会触发汽车中的加热系统对座舱进行预加热。
46.步骤122,当到达所述检测时间时,检测所述汽车的车内温度和车外温度,并将所述车内温度和所述车外温度确定为所述汽车环境温度。
47.步骤123,通过所述汽车环境温度计算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
4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确定检测时间,在达到检测时间时才对汽车的车内/外温度进行检测,能避免直接将用户预约事件发生时的汽车车内/外温度作为汽车环境温度,从而能提高对汽车座舱预加热中加热触发时间计算的准确性。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汽车环境温度计算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可以按照如图3所示的步骤执行。
50.参见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所述通过所述汽车环境温度计算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的细节流程图,具体包括步骤1231至步骤1232。
51.步骤1231,根据所述汽车环境温度确定所述座舱预加热的需求热量和损失热量。
5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座舱预加热的需求热量,即为汽车座舱预加热至用户预约时设定的预设温度过程中座舱需要的热量;座舱预加热的损失热量,即为汽车座舱预加热至用户设定的预设温度过程中损失的热量。可以理解的是,在汽车制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产生热量的过程中,座舱内存在许多吸热的材料,比如车窗、座椅等会吸收一部分制热系统产生的热量,因此将这部分被座舱内材料吸收的热量定义为损失热量。
53.步骤1232,根据所述需求热量和损失热量确定所述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
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需求热量和损失热量确定所述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可以按照如图4所示的步骤执行。
55.参见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根据所述需求热量和损失热量确定所述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的细节流程图,具体包括步骤12321至步骤12323。
56.步骤12321,根据所述需求热量和损失热量确定所述座舱预加热的理论加热触发时间。
57.步骤12322,获取修正系数,所述修正系数用于修正所述理论加热触发时间。
58.步骤12323,通过所述修正系数修正所述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
59.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下面将给出一种确定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的具体实施方式。
60.q1=p*t1
ꢀꢀꢀ
式(1)
61.其中,q1为汽车空调系统提供的热量;p为空调系统的制热功率;t1是汽车座舱预加热的加热时长。
62.q2=c*m(t2-t1)
ꢀꢀꢀ
式(2)
63.其中,q2为座舱预加热的需求热量;c为座舱内空气的比热容;t2为用户预设的温度(或者默认的预设加热温度);t1为检测时间确定的汽车的车内温度。
64.q3=∑k
iai
δti/δliꢀꢀꢀ
式(3)
65.其中,q3为座舱预加热的损失热量;ki为座舱内会吸收热量的材料的热传导系数(比如车窗的玻璃材料、仪表盘的塑料材料等);ai为座舱内会吸收热量的材料的传热面积(比如座椅面积等);δti为座舱内会吸收热量的材料的两端的温度差;δli为座舱内会吸收热量的材料的两端的距离。
66.根据式(1)、式(2)和式(3)确定汽车座舱预加热的加热时长:
67.t1=(q2+q3)/p=(c*m(t2-t1)+∑k
iai
δti/δli)/p
ꢀꢀꢀ
式(4)
68.根据座舱预加热的加热时长确定座舱预加热的理论加热触发时间:
69.t2=t-t1
ꢀꢀꢀ
式(5)
70.其中,t2为座舱预加热的理论加热触发时间;t为用户预约时预设的时间(即出行时间);t1为座舱预加热的加热时长。
71.根据座舱预加热的理论加热触发时间确定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
72.t3=α*t2=α*(t-t1)
ꢀꢀꢀ
式(6)
73.其中,α为修正系数,所述修正系数用于修正所述理论加热触发时间,以提高加热触发时间的准确性。
7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修正系数是根据汽车的实验数据确定的,即是通过对做实验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确定的,可以是为每一个预设温度(即目标温度)标定一个相匹配的修正系数,也可以是为某一个温度区间标定一个相匹配的修正系数(即只要预设温度落入该温度区间则都使用该温度区间标定的修正系数)。在本实例例中,修正系数的确定可以是对实验数据和理论加热触发时间数据进行数据拟合确定,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确定修正系数,本技术在此不做限定。
7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式(5)中确定的座舱预加热的理论加热触发时间t2确定为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即当达到所述理论加热触发时间t2时,控制汽车对座舱进行预加热。
76.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式(6)中确定的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t3确定为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即当达到所述加热触发时间t3时,控制汽车对座舱进行预加热。
77.可以理解的是,如果采用式(6)中确定的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t3作为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则因为在式(6)引入了修正系数对理论加热触发时间进行修正,且该修正系数来源于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确定的,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加热触发时间的准确性。
78.步骤130,当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时,控制所述汽车对所述座舱进行预加热。
7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时,控制所述汽车对座椅和方向盘进行预加热。其中,通过方向盘加热系统对汽车的方向盘进行预加热,通过座椅加热系统对汽车的座椅进行预加热,通过空调系统对汽车的座舱进行预加热。当到达了加热触发时间时,汽车的t-box会唤醒汽车以对座舱、方向盘以及座椅进行预加热。
8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控制所述汽车对所述座舱进行预加热之后,汽车实时监测所述座舱的实际温度;当所述实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时,控制所述汽车切换为保温模式,所述目标温度为所述用户预约座舱加热时预设的温度;当所述保温模式的持续时间超过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
8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控制所述汽车对所述座舱进行预加热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空调系统、方向盘加热系统及座椅加热系统设置为最大能力以对座舱、方向盘以及座椅进行加热,当座舱的实际温度到达目标温度时,将空调系统切换为最小能力以适应保温模式并节约能量。
82.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保温模式的持续时间的预设时长设置为10分钟、20分钟或者30分钟,具体预设时长本技术在此不做限定。当汽车退出座舱预加热时,汽车可以通过短信或者智能移动终端或者车机等方式提醒用户已经退出座舱预加热。
83.在本实施例中,当汽车监测到座舱的实际温度为目标温度说明当时的时间已经到达用户设定的预设时间(即出行时间),或者已经在用户设定的预设时间附近。在此时将汽车座舱预加热切换为保温模式,既能避免热量浪费也能提高用户进入车内时的舒适性。当保温模式的持续时间超过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能避免用户在超过了自己设定的出行时间仍没上车的情况下产生的热量浪费。
8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果在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之前检测到触停操作,则控制所述汽车取消所述预约汽车座舱加热;如果在所述加热触发时间到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之间检测到触停操作,则控制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
85.需要说明的是,触停操作可以是用户开启了主驾车门,且车辆进入启动状态,或者用户操作了汽车的空调系统,或者用户操作了座椅的加热开关,或者用户操作了方向盘的加热开关。当汽车退出座舱预加热之后会将空调系统、座椅加热系统、方向盘加热系统切换至记忆状态或者切换至调整后的状态。
86.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在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之前进行了触停操作,则该次的座舱预加热的预约事件是无效的,则汽车会取消该次的预约时间,并同时将取消预约事件通过短信或者智能移动终端或者车机等方式反馈给用户。在所述加热触发时间到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之间检测到触停操作,即在汽车进行座舱预加热的过程中,以及进入保温模式的过程中检测到触停操作,则汽车会退出座舱预加热,不再对座舱进行加热,并同时通过短信或者智能移动终端或者车机等方式提醒用户已经退出座舱预加热。
87.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从整体流程上对本技术进行说明。
88.参见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舱预加热的控制方法的整体流程图,具体包括步骤500至步骤560。
89.步骤500,当检测到用户预约汽车座舱加热时,获取所述用户的预约数据和所述汽车的基础数据;
90.步骤510,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
91.步骤520,当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时,控制所述汽车对所述座舱进行预加热;
92.步骤530,实时监测所述座舱的实际温度,当实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时,控制所述汽车切换为保温模式,所述目标温度为所述用户预约座舱加热时预设的温度;
93.步骤540,当保温模式的持续时间超过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
94.步骤550,如果在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之前检测到触停操作,则控制所述汽车取消所述预约汽车座舱加热;
95.步骤560,如果在所述加热触发时间到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之间检测到触停操作,则控制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
9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汽车在座舱预加热的过程中,当检测到用户预约汽车座舱加热时,获取所述用户的预约数据和所述汽车的基础数据;并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当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时,控制所述汽车对所述座舱进行预加热。可见,汽车在对座舱进行预加热之前结合用户设置的预约数据以及汽车已知的基础数据对汽车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进行了严格的
计算确认,使得汽车只有在到达了准确的加热触发时间时才对座舱进行预加热,进而能提高座舱预加热的加热时长的精准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汽车座舱预加热过程中的热量浪费和热量不足的情况,从而能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97.以下介绍本技术的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中的汽车座舱预加热的控制方法。对于本技术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技术上述的汽车座舱预加热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
98.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舱预加热装置的框图。
99.参照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舱预加热装置600,包括:获取单元601,确定单元602和控制单元603。
100.其中,获取单元601,被用于当检测到用户预约汽车座舱加热时,获取所述用户的预约数据和所述汽车的基础数据;确定单元602,被用于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控制单元603,被用于当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时,控制所述汽车对所述座舱进行预加热。
10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确定单元602还包括:根据所述预约数据和所述基础数据确定汽车环境温度的检测时间;当到达所述检测时间时,检测所述汽车的车内温度和车外温度,并将所述车内温度和所述车外温度确定为所述汽车环境温度;通过所述汽车环境温度计算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
10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确定单元602还包括:根据所述汽车环境温度确定所述座舱预加热的需求热量和损失热量;根据所述需求热量和损失热量确定所述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
10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确定单元602还包括:根据所述需求热量和损失热量确定所述座舱预加热的理论加热触发时间;获取修正系数,所述修正系数用于修正所述理论加热触发时间;通过所述修正系数修正所述座舱预加热的加热触发时间。
10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控制单元603还包括:实时监测所述座舱的实际温度;当所述实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时,控制所述汽车切换为保温模式,所述目标温度为所述用户预约座舱加热时预设的温度;当所述保温模式的持续时间超过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
10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控制单元603还包括:如果在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之前检测到触停操作,则控制所述汽车取消所述预约汽车座舱加热;如果在所述加热触发时间到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之间检测到触停操作,则控制所述汽车退出所述座舱预加热。
10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控制单元603还包括:当到达所述加热触发时间时,控制所述汽车对座椅和方向盘进行预加热。
107.图7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08.需要说明的是,图7示出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700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109.如图7所示,计算机系统7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7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702中的程序或者从储存部分
7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7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例如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在ram703中,还存储有系统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701、rom 702以及ram 703通过总线7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接口705也连接至总线704。
110.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7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7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707;包括硬盘等的储存部分708;以及包括诸如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709。通信部分7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7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705。可拆卸介质7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7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储存部分708。
111.特别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技术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7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7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701执行时,执行本技术的系统中限定的各种功能。
11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技术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技术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113.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技术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其中,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
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114.描述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
115.作为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汽车座舱预加热的控制方法。
116.作为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汽车座舱预加热的控制方法。
117.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118.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触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方法。
119.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式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
120.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