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汽车的预测控制方法、整车控制单元及汽车与流程

文档序号:34304207发布日期:2023-05-31 18:07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汽车的预测控制方法、整车控制单元及汽车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汽车的预测控制方法、整车控制单元及汽车。


背景技术:

1、现有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根据车内空调系统接收到的制冷请求为乘员舱制冷,根据车内热泵系统接收到的制热请求为乘员舱制热。

2、然而,在冬季低温或夏季高温的工况下,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在开空调后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使乘员舱温度达到舒适度要求,在同时有电驱制冷或者电池制冷/制热的情况下,需要等待的时间更久,由此给车内驾驶员和乘客带来的舒适性体验很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汽车的预测控制方法、整车控制单元及汽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能源汽车在冬季低温或夏季高温的工况下,车内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性体验较差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汽车的预测控制方法,包括:获取乘员舱温度、环境信息和车辆信息,并根据所述车辆信息,获取预测行程;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所处的工况,并根据所述预测行程,乘员舱温度和环境信息,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根据所述乘员舱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预测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策略,并采用所述模式策略进行相应的控制。

3、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若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所处的工况为行车工况,则根据所述预测行程,乘员舱温度和环境信息,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包括:在确定所述预测行程大于或等于第一行程阈值,所述乘员舱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一预测乘员舱制冷模式;或者,在确定所述预测行程小于第一行程阈值,所述乘员舱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二预测乘员舱制冷模式;或者,在确定所述预测行程大于或等于第一行程阈值,所述乘员舱温度小于第三预设温度,且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小于第四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一预测乘员舱加热模式;或者,在确定所述预测行程小于第一行程阈值,所述乘员舱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四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二预测乘员舱加热模式。

4、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若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所处的工况为行车前乘员舱降温工况,则根据所述预测行程,乘员舱温度和环境信息,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包括:在确定所述预测行程大于或等于第二行程阈值,车辆启动时间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时长,所述乘员舱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三预测乘员舱制冷模式;或者,在确定所述预测行程小于第二行程阈值,车辆启动时间小于第一预设时长,所述乘员舱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四预测乘员舱制冷模式。

5、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若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所处的工况为行车前乘员舱加热工况,则根据所述预测行程,乘员舱温度和环境信息,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包括:在确定所述预测行程大于或等于第二行程阈值,车辆启动时间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时长,所述乘员舱温度小于第三预设温度,且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小于第四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三预测乘员舱加热模式;或者,在确定所述预测行程小于第二行程阈值,车辆启动时间小于第一预设时长,所述乘员舱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四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四预测乘员舱加热模式。

6、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乘员舱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预测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策略,并采用所述模式策略进行相应的控制,包括:根据所述乘员舱所处的工况和第一预测乘员舱制冷/加热模式或者第三预测乘员舱制冷/加热模式,获取与所述环境温度匹配的第一倒计时时间;在所述第一倒计时时间内,采用乘员舱制冷/制热模式进行压缩机控制;在所述第一倒计时时间结束后,若确定仍处于所述乘员舱制冷/制热模式,则继续采用所述乘员舱制冷/制热模式进行压缩机控制。

7、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乘员舱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预测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策略,并采用所述模式策略进行相应的控制,包括:根据所述乘员舱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第二预测乘员舱制冷/加热模式或者第四预测乘员舱制冷/加热模式,响应乘员舱制冷/制热请求,对所述乘员舱进行制冷/制热控制,并进行计时。

8、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汽车的预测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电池的温度以及电池状态;确定所述电池当前所处的工况,并根据所述电池的温度、环境信息、车辆信息、电池状态以及是否接收到所述电池发送的模式请求,确定所述电池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根据所述电池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预测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策略,并采用所述模式策略,对所述电池进行相应的控制。

9、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若确定所述电池当前所处的工况为行车工况,则所述根据所述电池的温度、环境信息、车辆信息、电池状态以及是否接收到所述电池发送的模式请求,确定所述电池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包括:在确定接收到所述电池发送的制冷模式请求,所述电池的温度小于第五预设温度,所述车辆信息中的驾驶里程小于第一预设里程,所述电池状态为无故障状态,且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四预设温度,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池当前的预测模式为第一预测电池制冷模式;或者,在确定没有接收到所述电池发送的制冷模式请求,所述电池的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所述车辆信息中的驾驶里程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里程,所述电池状态为故障状态,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或者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小于第四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池当前的预测模式为第二预测电池制冷模式;或者,在确定接收到所述电池发送的加热模式请求,所述电池的温度小于第六预设温度,所述车辆信息中的驾驶里程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里程,所述电池状态为无故障状态,且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六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池当前的预测模式为第一预测电池加热模式;或者,在确定没有接收到所述电池发送的加热模式请求,所述电池的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六预设温度,所述车辆信息中的驾驶里程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里程,所述电池状态为故障状态,或者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六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池当前的预测模式为第二预测电池加热模式。

10、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电池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预测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策略,并采用所述模式策略,对所述电池进行相应的控制,包括:根据所述电池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第一预测电池制冷/加热模式,获取所述电池的升温速率,并根据环境温度和电池的升温速率,获取第二倒计时时间;在所述第二倒计时时间内,若监测所述汽车退出驾驶模式,则不对所述电池进行相应的制冷/制热控制;或者,在所述第二倒计时时间内,若监测所述汽车没有退出驾驶模式,则所述第二倒计时时间结束时,对所述电池进行制冷/制热控制;或者,在所述第二倒计时时间内,所述电池的温度超过第一电池温度阈值,则对所述电池进行制冷控制;或者,在所述第二倒计时时间内,所述电池的温度低于第二电池温度阈值,则对所述电池进行制热控制。

11、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电池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预测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策略,并采用所述模式策略,对所述电池进行相应的控制,包括:根据所述电池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第二预测电池制冷/加热模式,响应所述电池发送的制冷/加热请求,对所述电池进行制冷/制热控制,并启动计时,以记录所述电池制冷/制热的时间和压缩机转速。

12、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若确定所述电池当前所处的工况为充电工况,则所述根据所述电池的温度、环境信息、车辆信息、电池状态以及是否接收到所述电池发送的模式请求,确定所述电池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包括:在确定接收到所述电池发送的制冷模式请求,所述电池的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所述电池状态为无故障状态,且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池当前的预测模式为第三预测电池制冷模式;或者,在确定没有接收到所述电池发送的制冷模式请求,所述电池的温度小于第五预设温度,所述电池状态为故障状态,或者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池当前的预测模式为第四预测电池制冷模式;或者,在确定接收到所述电池发送的加热模式请求,所述电池的温度小于第七预设温度,所述电池状态为无故障状态,且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小于第七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池当前的预测模式为第三预测电池加热模式;或者,在确定没有接收到所述电池发送的加热模式请求,所述电池的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七预设温度,所述电池状态为故障状态,或者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七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池当前的预测模式为第四预测电池加热模式。

13、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电池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预测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策略,并采用所述模式策略,对所述电池进行相应的控制,包括:根据所述电池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第四预测电池制冷/加热模式,获取所述电池的升温速率,并根据环境温度和电池的升温速率,获取第三倒计时时间;在所述第三倒计时时间内,若监测所述汽车退出充电模式,则不对所述电池进行相应的制冷/制热控制;或者,在所述第三倒计时时间内,若监测所述汽车没有退出充电模式,则所述第三倒计时时间结束时,对所述电池进行制冷/制热控制;或者,在所述第三倒计时时间内,所述电池的温度超过第一电池温度阈值,则对所述电池进行制冷控制;或者,在所述第三倒计时时间内,所述电池的温度低于第二电池温度阈值,则对所述电池进行制热控制。

14、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电池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预测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策略,并采用所述模式策略,对所述电池进行相应的控制,包括:根据所述电池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第三预测电池制冷/加热模式,响应所述电池发送的制冷/加热请求,对所述电池进行制冷/制热控制,并启动计时,以记录所述电池制冷/制热的时间和压缩机转速。

15、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汽车的预测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电驱冷却液温度和电驱模块温度;确定所述电驱当前所处的工况,并根据所述电驱冷却液温度、环境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电驱模块温度,确定所述电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根据所述电驱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预测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策略,并采用所述模式策略,对所述电驱进行相应的控制。

16、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若确定所述电驱当前所处的工况为行车工况,则根据所述电驱冷却液温度、环境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电驱模块温度,确定所述电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包括:在确定所述电驱冷却液温度小于第八预设温度,所述车辆信息中的驾驶里程小于第一预设里程,所述电驱模块温度小于第九预设温度,且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且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一预测电驱制冷模式;或者,在确定所述电驱冷却液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八预设温度,所述车辆信息中的驾驶里程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里程,所述电驱模块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九预设温度,或者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预设温度或者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二预测电驱制冷模式。

17、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若确定所述电驱当前所处的工况为行车前电驱降温工况,则根据所述电驱冷却液温度、环境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电驱模块温度,确定所述电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包括:在确定接收到所述电驱发送的制冷模式请求,所述预测行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里程,车辆信息中的用户用车频率为第一频率,所述电驱冷却液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八预设温度,所述电驱模块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九预设温度,且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三预测电驱制冷模式;或者,在确定没有接收到所述电驱发送的制冷模式请求,所述预测行程小于第一预设里程,车辆信息中的用户用车频率不为第一频率,所述电驱冷却液温度小于第八预设温度,所述电驱模块温度小于第九预设温度,或者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四预测电驱制冷模式。

18、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若确定所述乘员舱当前所处的工况为行车前电驱加热工况,则根据所述电驱冷却液温度、环境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电驱模块温度,确定所述电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包括:在确定接收到所述电驱发送的加热模式请求,所述预测行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里程,车辆信息中的用户用车频率为第二频率,所述电驱冷却液温度小于第七预设温度,所述电驱模块温度小于第七预设温度,且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小于第七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一预测电驱加热模式;或者,在确定没有接收到所述电驱发送的加热模式请求,所述预测行程小于第一预设里程,车辆信息中的用户用车频率不为第二频率,所述电驱冷却液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七预设温度,所述电驱模块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七预设温度,或者所述环境信息中的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七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电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为第二预测电驱加热模式。

19、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电驱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预测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策略,并采用所述模式策略,对所述电驱进行相应的控制,包括:根据所述电驱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第一预测电驱制冷模式或者第四预测电驱制冷模式或者第二预测电驱加热模式,根据环境温度,获取第四倒计时时间;在所述第四倒计时时间内,若监测所述汽车退出驾驶或者预驾驶模式,则不对所述电驱进行相应的制冷/制热控制;或者,在所述第四倒计时时间内,若监测所述汽车没有退出驾驶或者预驾驶模式,则所述第四倒计时时间结束时,对所述电驱进行制冷/制热控制;或者,在所述第四倒计时时间内,所述电驱的温度超过第一电驱温度阈值,则对所述电驱进行制冷控制;或者,在所述第四倒计时时间内,所述电驱的温度低于第二电驱温度阈值,则对所述电驱进行制热控制。

20、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电驱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预测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策略,并采用所述模式策略,对所述电驱进行相应的控制,包括:根据所述电驱当前所处的工况和所述第二预测电驱制冷模式或者第三预测电驱制冷模式或者第一预测电驱加热模式,响应所述电驱发送的制冷/加热请求,对所述电驱进行制冷/制热控制,并启动计时,以记录所述电驱制冷/制热的时间、电驱转速和电驱功率。

21、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汽车的预测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空调系统或者热泵系统的使用频率,以及停车间隔时长;根据所述空调系统或者热泵系统的使用频率,以及停车间隔时长,确定是否进入储冷模式或者储热模式。

2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整车控制单元,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基于汽车的预测控制方法。

23、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整车控制单元以及带有储能的车用热管理系统。

24、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汽车的预测控制方法、整车控制单元及汽车,该方法包括:获取乘员舱温度、环境信息和车辆信息,并根据该车辆信息,获取预测行程;确定该乘员舱当前所处的工况,并根据该预测行程,乘员舱温度和环境信息,确定该乘员舱当前匹配的预测模式;根据该乘员舱当前所处的工况和该预测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策略,并采用该模式策略进行相应的控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新能源汽车在冬季低温或夏季高温的工况下,在开空调后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使乘员舱温度达到舒适度要求,本技术根据乘员舱当前所处的工况,乘员舱温度、环境信息和车辆信息,确定匹配的预测模式,并采用相应的模式策略进行相应的控制,使得热管理系统可以在对乘员舱进行预测性地制冷或者制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新能源汽车在冬季低温或夏季高温的工况下,车内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性体验较差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