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台车及其驱动轮车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27247发布日期:2022-09-06 20:54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移动台车及其驱动轮车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移动台车及其驱动轮车体装置
1.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2.本技术主张在2021年08月13日提出的申请号为110209558的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权益。上述专利申请的全文并入本文供参考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技术领域
3.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台车的驱动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移动台车及其驱动轮车体装置。


背景技术:

4.现有的移动台车用于载物并能依据遥控或设定的路径行进,其构造是在车体的底部设有移动轮以及驱动轮等轮子,通过各驱动轮的轮毂马达带动周围的轮胎,提供移动台车行进时的驱动力。
5.但由于现有移动台车的各移动轮或驱动轮是轴是固定的,当移动台车于颠簸的路面行进时,其轮子尤其是驱动轮若无法保持接触路面的状态,甚至有可能悬空,在此状况下就无法良好地提供移动台车行进时的驱动力,使移动台车行进时产生不顺畅以及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移动台车及其驱动轮车体装置,其通过弹簧的回复力,使驱动轮能持续接触地面而具有较佳抓地力。
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8.一方面,一种移动台车,包括车体以及一个以上设于该车体的驱动轮装置。该车体的底部设有数个移动轮,及一个以上的枢接座。驱动轮装置分别包括旋臂、驱动轮以及弹性机构,旋臂可转动地连接于枢接座,旋臂的自由端设有轮轴孔,驱动轮设有轮轴,轮轴连接于该轮轴孔,弹性机构设于车体以及旋臂之间,以将旋臂下压或下拉。
9.另一方面,一种驱动轮车体装置,包括车体以及设于该车体的驱动轮装置。该车体设有一个以上的枢接座。该驱动轮装置包括旋臂、驱动轮以及弹性机构,该旋臂可转动地连接该枢接座,旋臂的自由端设有轮轴孔,驱动轮设有轮轴,轮轴连接于该轮轴孔,弹性机构连接于车体以及旋臂之间,以将旋臂下压或下拉。
10.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该移动台车通过旋臂受弹性机构下压或下拉,使驱动轮保持接触于地面的状态。当该移动台车在路面行进时,即使遭遇凹凸或凹陷的不平整路面,驱动轮都能保持接触路面的状态,使驱动轮的动力输出稳定顺畅,保证该移动台车行进时的稳定度。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12.图2为该具体实施例中拆除右侧驱动轮的侧视图;
13.图3为图2中框选部分的放大图;
14.图4为该具体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
15.图5为该具体实施例中悬臂后端的分解图;
16.图6为该具体实施例中导轨座与导引组件配合的俯视图;
17.图7为该具体实施例中移动台车行进时的示意图。
18.在图中,各个附图标号为:
19.100、移动台车;
20.200、驱动轮车体装置;
21.10、车体;
22.12、移动轮;
23.14、枢接座;
24.16、层板;161、贯穿孔;162、凹口;
25.18、层板支柱;
26.20、驱动轮装置;
27.22、旋臂;221、轮轴孔;222、枢接端;223、直臂体;224、轮轴座;225、导引组件;2251、固定件;2252、轴承;226、固定座;
28.24、驱动轮;241、轮轴;
29.26、弹性机构;261、第一弹簧;262、第一限位减震垫块;263、第二弹簧;264、第二限位减震垫块;
30.28、导轨座;281、轨道;282、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本实用新型,现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
32.请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移动台车100包括车体10以及一个以上分别设于该车体10的驱动轮装置20。
33.车体10的底部设有数个移动轮12,并且设有一个以上的枢接座14,各枢接座14的位置高于移动轮12。
34.驱动轮装置20分别包括旋臂22、驱动轮24以及弹性机构26,旋臂22可转动地连接于枢接座14,旋臂22的自由端设有轮轴孔221,驱动轮24设有轮轴241,驱动轮24的轮轴241固定于旋臂22的轮轴孔221,该弹性机构26设于车体10与旋臂22之间,并通过弹性机构26将各旋臂22以枢接座14为旋转中心下压或下拉,因此使驱动轮24具有较佳的抓地力。
35.请参看图2以及图7,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移动台车100,包括一组以上包含有车体10与驱动轮装置20的驱动轮车体装置200,各驱动轮车体装置200的弹性机构26可将旋臂22下压或下拉,使各驱动轮24在遭受路面将其上顶或悬空时,能通过弹性机构26的缓冲功能或向下牵引拉动的功能,使各驱动轮24保持接触于地面的状态。
36.该移动台车100在路面移动时,移动轮12以及各驱动轮24接触地面,并通过驱动轮24的动力输出作为移动的驱动力。如图1至图2所示,当移动台车100在路面行进时,若遭遇不平整路面、坡度或路面的忽然高凸与凹陷时,通过上述各弹性机构26将旋臂22下压或下
拉的构造,能使各该驱动轮24在行进的过程中均保持接触路面的状态,使各驱动轮24的动力输出稳定顺畅,以保证各驱动轮24所带动的移动台车100行进稳定。
37.进一步说明上述较佳实施例的移动台车100的详细构造。请参看图2至图4,该移动台车100的前后两侧均包括上下间隔的两个以上的层板16,层板16的周围上下贯穿有数个贯穿孔161。例如,在上述较佳实施例设有上下间隔的三个层板16,层板16周围的四个角落分别上下贯穿有一个贯穿孔161,于每个贯穿孔161分别穿设有一个层板支柱18,层板16与层板支柱18连接固定;上述较佳实施例设有四个移动轮12,移动轮12分别连接于最下方的层板16底面周围的四个角落。
38.在上述较佳实施例中,车体10设有两个枢接座14,且枢接座14分别连接于前侧的两个层板支柱18。优选的,该枢接座14分别连接于各层板支柱18最下方的层板16与中间的层板16之间的部位,各旋臂22的自由端位于后端,并且前端具有一枢接端222,枢接端222可转动地枢接于各枢接座14,驱动轮24以及弹性机构26连接于旋臂22相对于枢接座14的后侧。旋臂22包括直臂体223以及连接于该直臂体223自由端的轮轴座224,轮轴孔221设于轮轴座224上,最下方的层板16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凹口162,凹口162的位置可供驱动轮装置20的轮轴座224以及驱动轮24向下穿过,驱动轮24的底侧向下穿出凹口162。
39.各驱动轮装置20的弹性机构26包括第一弹簧261、第一限位减震垫块262、第二弹簧263以及第二限位减震垫块264。其中,第一弹簧261两端分别抵靠于旋臂22的自由端以及该车体10位于旋臂22自由端上方的层板16部位,第一限位减震垫块262螺旋连接于旋臂22自由端上方的层板16部位,并且位于第一弹簧261内,用以缓冲并限制旋臂22的最大上摆幅度;第二弹簧263的两端连接于旋臂22的轮轴座224以及该车体10位于旋臂22下方的层板16部位,第二弹簧263为斜向设置的弹簧,其顶侧较其底侧远离于枢接座14,第二限位减震垫块264螺旋连接在车体10位于旋臂22下方的层板16部位,并且分别位于凹口162前缘的顶侧,用以缓冲并限制旋臂22的最大下摆幅度。
40.请参看图4至图6,配合旋臂22于车体10最下方的层板16上设有导轨座28,导轨座28位于旋臂22自由端的外侧,导轨座28在朝向旋臂22的一面设有弧形的轨道281,轨道281设有两个相对的侧壁282。旋臂22的自由端外面设有导引组件225,旋臂22的自由端的外面以上下排列的方式设有一个以上的固定座226,例如上述的较佳实施例中,旋臂22的自由端外面设有量个上下间隔的固定座226。
41.导引组件225包括一对以上的固定件2251以及轴承2252。优选的,固定件2251为螺栓。
42.固定件2251穿过轴承2252螺旋连接于固定座226,轴承2252伸入轨道281而位于两个相对的侧壁282之间。借此,本实用新型在各旋臂22摆动时,可以枢接座14为旋转中心沿轨道281上下摆动,通过旋臂22外端的导引组件225与轨道281配合,能导正驱动轮24上下移动时的轨迹,避免驱动轮24产生侧向的偏摆。
43.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44.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