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组件及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57383发布日期:2022-06-18 03:38阅读:82来源:国知局
散热组件及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组件及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节能减排,以及控制大气污染的需求,新能源汽车逐渐在市场商用,而电动汽车更是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军。电动汽车又分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其中车载充电机是电动汽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充电机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需要及时散热。相关技术中,充电装置中设置相关的散热组件对功率模块组件进行散热。但是,散热组件和功率模块组件存在组装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可以解决组装难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组件,用于功率模块组件散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5.外壳,设置有收容腔、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两侧且相对设置,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开口以及所述第二开口连通,能够从所述第二开口侧安装所述功率模块组件,所述外壳包括散热部,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散热部用于所述功率模块组件的散热;
6.连接件,能够从所述第一开口伸入所述收容腔内,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连接件用于将所述功率模块组件固定于所述散热部上。
7.可选的,所述散热部包括散热通道,所述连接件用于将所述功率模块组件固定于所述散热通道的侧壁上。
8.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
9.连接部,与所述散热部可拆卸连接;
10.压紧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所述压紧部与所述散热部相对设置,所述压紧部的弹力作用以将所述功率模块组件抵持固定于所述散热部上。
11.可选的,所述连接件还包括:
12.延伸部,设置于所述压紧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且与所述压紧部连接,所述延伸部自所述压紧部朝远离所述散热部的方向延伸。
13.可选的,所述外壳还包括:
14.本体,设置有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开口以及所述第二开口;
15.第一盖板,与所述本体可拆卸连接以封堵所述第一开口;
16.第二盖板,与所述本体可拆卸连接以封堵所述第二开口。
1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18.功率模块组件,包括电路板和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的第一功率元件;
19.如上所述的散热组件,所述电路板位于第二开口内,所述第一功率元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散热部和所述第一功率元件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散热部用于所述第一功率元件散热。
20.可选的,所述功率模块组件还包括:
21.第二功率元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第一功率元件和所述第二功率元件分别位于所述散热部的两侧,所述散热部还用于所述第二功率元件散热。
22.可选的,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
23.导热结构,所述第二功率元件通过导热结构与所述散热部连接,所述导热结构能够从所述第一开口侧进入所述收容腔内。
24.可选的,当所述散热部包括散热通道时,所述散热部将所述收容腔分割成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散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二子腔之间,所述第一功率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二子腔内,所述第二功率元件位于所述散热通道内。
25.可选的,所述散热通道内填充有导热胶,所述第二功率元件与所述散热部通过所述导热胶连接。
26.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组件用于功率模块组件散热,散热组件包括外壳和连接件,外壳设置有收容腔、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两侧且相对设置,收容腔、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连通。能够从第二开口侧安装功率模块组件,外壳包括散热部,散热部设置于收容腔内,散热部用于功率模块组件的散热。连接件能够从第一开口伸入收容腔内,连接件与外壳连接,连接件用于将功率模块组件固定于散热部上。本技术实施例中,外壳具有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功率模块组件作为一个整体从外壳的一侧进行安装,连接件则从外壳的另一侧伸入收容腔内,以将功率模块组件与外壳连接,可以解决组装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27.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功率模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充电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随着节能减排,以及控制大气污染的需求,新能源汽车逐渐在市场商用,而电动汽
车更是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军。电动汽车又分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其中车载充电装置是电动汽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6.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充电装置100包括功率模块组件1和散热组件2,可以理解的是,功率模块组件1能够对其他设备进行充电,当然,电量耗尽时,也可以对功率模块组件1进行充电。在功率模块组件1执行充电或放电作业时,功率模块组件1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充电装置100设置有散热组件2,散热组件2用于对功率模块组件1散热,以避免充电装置100过热造成的安全隐患。
37.其中,请参阅图2,图2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散热组件2包括外壳21和连接件23,外壳21上设置有收容腔217、第一开口215以及第二开口216,所述第一开口215和所述第二开口216设置在外壳21的两侧且相对设置,所述收容腔217、所述第一开口215以及所述第二开口216连通,能够从所述第二开口216侧安装所述功率模块组件1。所述外壳21包括散热部211,所述散热部211设置于所述收容腔217内,所述散热部211用于所述功率模块组件1的散热。连接件23能够从第一开口215伸入收容腔217内,连接件23与所述外壳21连接,所述连接件23用于将所述功率模块组件1固定于所述散热部211上。
38.相关技术中,外壳通常仅设置有一个开口,功率模块组件从该开口伸入收容腔内进行装配,外壳的结构较为封闭(仅具有一个开口),功率模块组件通常需要拆分成多个零件,并逐个将零件安装于外壳内对应的位置,组装过程繁琐,组装困难。
39.本技术实施例中,外壳21为开放式结构,即在外壳21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通的第一开口215和第二开口216,功率模块组件1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伸入收容腔217内进行装配,连接件23则从外壳21的另一侧伸入收容腔217内,以将功率模块组件1与散热部211连接。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外壳21单个开口的设计,本技术实施例中功率模块组件1能够更便捷地伸入外壳21内,进而使用连接件23将功率模块组件1与散热部211的连接,组装过程简单快捷,可以解决组装难的问题。
40.请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连接件23包括连接部231和压紧部233,连接部231与所述散热部211可拆卸连接,压紧部233与所述连接部231连接,所述连接部231与所述第一开口215相对设置,所述压紧部233与所述散热部211相对设置,所述压紧部233的弹力作用以将所述功率模块组件1抵持固定于所述散热部211上。
41.示例性的,结合图2和图3,首先将功率模块组件1从第二开口216放入收容腔217内,然后将连接件23从第一开口215放入收容腔217内,使得功率模块组件1设置于压紧部233与散热部211之间。再将连接部231与散热部211连接,即完成功率模块组件1的安装。当充电装置100故障,需要将功率模块组件1与散热组件2拆开,以进行返修时,可以将连接件23从散热部211上拆下,将连接件23从第一开口215取出收容腔217。此时,功率模块组件1与散热部211之间的抵持力消失,可以将功率模块组件1从第二开口216取出收容腔217。也可以先将连接件23与散热部211连接,然后将功率模块组件1插入压紧部233与散热部211之间,此处对具体的装配步骤不做限制。
42.连接部231与第一开口215相对设置,连接部231可以与散热部211进行螺接,因此可以将螺钉从第一开口215伸入收容腔217内,以连接散热部211和连接部231。也可以采用卡扣连接,此处对连接部231与散热部211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制。
43.为了便于拆卸,连接件23还可以包括延伸部232,延伸部232设置于所述压紧部233远离所述连接部231的一侧且与所述压紧部233连接,所述延伸部232自所述压紧部233朝远离所述散热部211的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延伸部232向外翘起,将连接件23从散热件上拆下时,可以握住延伸部232,以将连接件23从散热部211上取下。
44.如图2,所述外壳21还包括本体214、第一盖板212和第二盖板213,本体214设置有所述收容腔217、所述第一开口215以及所述第二开口216,散热部211设置于收容腔217内且与本体214连接。第一盖板212与所述本体214可拆卸连接以封堵所述第一开口215,第二盖板213与所述本体214可拆卸连接以封堵所述第二开口216。在进行组装时,第一盖板212、第二盖板213与本体214分离,可以先将功率模块组件1通过连接件23与本体214连接,然后将第一盖板212、第二盖板213与本体214连接。在进行返修时,可以拆下第一盖板212和第二盖板213,打开外壳21,随后拆卸连接件23与功率模块组件1。示例性的,第一盖板212与本体214螺接,第二盖板213也可以与本体214螺接,当然也可以是卡接等其他的可拆卸连接方式,此处不做限制。
45.请参阅图4,图4为功率模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功率模块组件1包括电路板12和第一功率元件13,第一功率元件13设置于电路板12上。示例性的,第一功率元件13可以为功率管,连接件23用于将第一功率元件13与散热部211连接。相关技术中,通常将功率管先与散热部连接,然后将电路板“倒扣”入收容腔内,以使功率管上的插脚插入电路板。可以理解的是,电路板面积大、质量重,电路板上的插孔难以与功率管上的插脚对齐,连接过程容易损坏功率管上的插脚。相关技术中的外壳仅具有一个开口,该种设计不仅会导致组装困难,组装过程中功率管损坏,还会导致拆卸返修困难。
46.本技术实施例中,首先将第一功率元件13与电路板12连接,即首先完成功率模块组件1的装配,然后将装配好的功率模块组件1装入外壳21中,提高了装配效率,便于拆卸返修,还能够尽量避免相关零件的损坏。
4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功率元件1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功率元件可以分别设置于散热部211的两侧,当然多个功率元件也可以均设置于散热部211的一侧。相应的,如图3,连接件23的压紧部233可以包括多个压紧子部,多个压紧子部均与连接部231连接,一压紧子部对应压紧一个所述第一功率元件13。当然,压紧部233也可以为一个整体,一个压紧部233对应压紧多个第一功率元件13。可以理解的是,一对多的结构形式通用性更强,能够适应第一功率元件13的不同位置,避免压紧部233与第一功率元件13错位的情况,有效地将第一功率元件13压紧。
48.如图5,图5为充电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功率模块组件1还可以包括第二功率元件14,第二功率元件14安装于所述电路板12上。所述散热部211还用于所述第二功率元件14散热,所述第一功率元件13和所述第二功率元件14可以分别位于所述散热部211的两侧。第二功率元件14可以与散热部211通过导热结构22连接,示例性的,导热结构22可以为一金属件,用于在第二功率元件14和散热部211之间传热。导热结构22也可以为一导热胶水层,此处对散热结构的具体材料以及具体结构不做限制。
49.示例性的,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所述散热部211包括散热通道2112,所述散热部211将所述收容腔217分割成第一子腔2171和第二子腔2172。所述散热通道2112位于所述第一子腔2171和所述第二子腔2172之
间,所述第一功率元件13位于所述第一子腔2171和所述第二子腔2172内。
50.其中,散热部211包括第一段2113、第二段2114和第三段2115,第一段2113和第二段2114相对间隔设置,第一段2113和第二段2114通过第三段2115连接。第一段2113和第二段2114之间形成散热通道2112,第二功率元件14设置于第一段2113和第二段2114之间,散热通道2112内可以填充导热胶,以实现第二功率元件14与第一段2113、第二段2114、第三段2115的连接。第一段2113与本体214形成第一子腔2171,部分第一功率元件13设置于第一子腔2171内并与第一段2113连接。第二段2114与本体214形成第二子腔2172,另一部分第一功率元件13设置于第二子腔2172内并与第二段2114连接。示例性的,可以先在电路板12上安装第一功率元件13和第二功率元件14,以使功率模块组件1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装配。然后,将功率模块组件1从第二开口216伸入,并使得第二功率元件14位于散热通道2112内,使得部分第一功率元件13位于第一子腔2171,另一部分第一功率元件13和第二子腔2172内。利用连接件23将第一功率元件13与外壳21连接,并在散热通道2112内填充导热胶。
51.散热部211上设置有水槽2116,水槽2116用于容纳冷却液,冷却液在水槽2116中流动,以带走热量。水槽2116分布设置于第一段2113、第二段2114以及第三段2115上,即水槽2116均布在所述散热部211的各部分上。外壳21上还可以开设第一进出水口218和第二进出水口219,水槽2116与第一进出水口218、以及第二进出水口219连通,具体的,分布在第一段2113的水槽与第一进出水口218连通,分布在第二段2114上的水槽与第二进出水口219连通,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流动。
52.如图1,充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接口15,第一接口15设置于外壳21背离收容腔217的一侧,第一接口15与外壳21连接,第一接口15被配置为输出高压。充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接口16,第二接口16设置于外壳21背离收容腔217的一侧,第二接口16与外壳21连接,第二接口16被配置为输出低压。充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三接口17,第三接口17设置于外壳21背离收容腔217的一侧,第三接口17与外壳21连接,第三接口17用于向所述功率模块组件1充电。
53.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54.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组件及充电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