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10341发布日期:2022-09-14 11:03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轮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轮胎市场使用环境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使用无内胎正在替代有内胎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由于无内胎使用的斜15
°
轮辋在载重性能上弱于有内胎的5
°
深槽轮辋,无内胎替换有内胎后容易出现子口外裂问题,因此需要对无内胎的子口部位结构进行优化加强设计,以便减少无内胎替换有内胎后出现的子口外裂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用于解决现有轮胎通过无内胎替换有内胎后容易出现子口外裂的技术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包括胎体、第一钢丝补强层和第二钢丝补强层;
6.所述第一钢丝补强层和所述第二钢丝补强层设置于所述胎体的胎圈处的外侧,且所述第一钢丝补强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钢丝补强层的外侧;
7.所述第一钢丝补强层和所述第二钢丝补强层呈交叉排列;
8.所述第一钢丝补强层的外侧端点超过所述胎体的外侧端点;
9.所述第二钢丝补强层的外侧端点超过所述第一钢丝补强层的外侧端点。
10.优选地,在上述的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中,所述第二钢丝补强层的外侧端点高于所述胎体的外侧端点40mm~70mm;
11.所述第二钢丝补强层的外侧端点高于所述第一钢丝补强层的外侧端点40mm。
12.优选地,在上述的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中,所述第一钢丝补强层或所述第二钢丝补强层与所述胎体的径向横截面的夹角为50
°
~70
°

13.优选地,在上述的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中,所述第一钢丝补强层的宽度与所述第二钢丝补强层的宽度不同。
14.优选地,在上述的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中,所述第二钢丝补强层与所述胎体之间设有隔离胶片。
15.优选地,在上述的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中,所述第一钢丝补强层的外侧端点和所述第二钢丝补强层的外侧端点设有型胶。
16.优选地,在上述的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中,所述型胶呈阶梯状。
17.优选地,在上述的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中,所述第一钢丝补强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钢丝补强层的外侧;
18.所述第一钢丝补强层的外侧设有填充胶,所述填充胶延伸至所述胎圈的底部。
19.优选地,在上述的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中,所述填充胶的外侧设有耐磨胶。
20.优选地,在上述的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中,所述胎体通过包边胶进行包边,所述
包边胶延伸至所述胎圈的底部。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通过在胎体的胎圈处的外侧设置有交叉设计的第一钢丝补强层和第二钢丝补强层,同时第一钢丝补强层的外侧端点和第二钢丝补强层的外侧端点均超过胎体的外侧端点且超出不同距离,有利于减少轮胎在滚动过程中胎体外侧端点应力集中,进而提高轮胎胎圈部位负载能力,有效地解决了现有轮胎通过无内胎替换有内胎后容易出现子口外裂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的第一钢丝补强层与第二钢丝补强层交叉排列的示意图。
26.图中:
27.100、胎体;200、第一钢丝补强层;300、第二钢丝补强层;400、隔离胶片;500、型胶;600、填充胶;700、耐磨胶;800、包边胶。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更换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1.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轮胎胎圈部位加强结构,包括胎体100、第一钢丝补强层200和第二钢丝补强层300;第一钢丝补强层200和第二钢丝补强层300设置于胎体100的胎圈处的外侧,第一钢丝补强层200设置于第二钢丝补强层300的外侧;第一钢丝补强层200和第二钢丝补强层300呈交叉排列;第一钢丝补强层200的外侧端点超过胎体
100的外侧端点;第二钢丝补强层300的外侧端点超过第一钢丝补强层200的外侧端点。
32.更具体地说,第一钢丝补强层200优选设置在第二钢丝补强层300的外侧;也可以在胎体100的外侧设置不止两层钢丝补强层,钢丝补强层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三层或三层以上。
33.本实施例通过在胎体100的胎圈处的外侧设置有交叉设计的第一钢丝补强层200和第二钢丝补强层300,同时第一钢丝补强层200的外侧端点和第二钢丝补强层300的外侧端点均超过胎体100的外侧端点且超出不同距离,有利于减少轮胎在滚动过程中胎体100外侧端点应力集中,进而提高轮胎胎圈部位负载能力,有效地解决了现有轮胎通过无内胎替换有内胎后容易出现子口外裂的技术问题。
34.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钢丝补强层300的外侧端点高于胎体100的外侧端点40mm~70mm;第二钢丝补强层300的外侧端点高于第一钢丝补强层200的外侧端点40mm。通过将第一钢丝补强层200的外侧端点和第二钢丝补强层300的外侧端点设置在合适位置,有利于更好地减少胎体100外侧端点应力集中。
35.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钢丝补强层200或第二钢丝补强层300与胎体100的径向横截面的夹角为50
°
~70
°
。通过将第一钢丝补强层200与第二钢丝补强层300之间以合适的角度交叉排列,有利于更好地减少胎体100外侧端点应力集中。
36.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钢丝补强层200的宽度与第二钢丝补强层300的宽度不同。不同宽度的第一钢丝补强层200和第二钢丝补强层300同样也有利于减少胎体100外侧端点应力集中。
37.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钢丝补强层300与胎体100之间设有隔离胶片400。通过隔离胶片400对第二钢丝补强层300与胎体100之间进行隔离,有利于增加胎体100和第二钢丝补强的距离,进而减小不同部件层与层之间的剪切应力,从而提高轮胎胎圈部位负载能力。
38.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钢丝补强层200的外侧端点和第二钢丝补强层300的外侧端点设有型胶500。通过型胶500的设置可以对第一钢丝补强层200的外侧端点和第二钢丝补强层300的外侧端点起到隔离和保护的作用。
39.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型胶500呈阶梯状。呈阶梯状的型胶500可以包覆第一钢丝补强层200的外侧端点和第二钢丝补强层300的外侧端点,能够更好地对第一钢丝补强层200的外侧端点和第二钢丝补强层300的外侧端点进行保护。
4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钢丝补强层200的外侧设有填充胶600,填充胶600延伸至胎圈的底部。通过填充胶600的设置可以防止耐磨胶700渗透到第一钢丝补强层200或第二钢丝补强层300。
41.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填充胶600的外侧设有耐磨胶700。通过耐磨胶700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轮胎的耐磨能力,有利于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
42.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胎体100通过包边胶800进行包边,包边胶800延伸至胎圈的底部。通过包点胶的设置有利于保护胎体100的外侧端点粘合性能,并减小胎圈底部应力。
43.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4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