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42666发布日期:2022-10-18 22:58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身零部件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2.汽车产品竞争日趋激烈,要求机舱布局更为紧凑合理,零件固定牢固,同时还要考虑碰撞安全性能。在各个汽车厂商都在对自身的平台进行优化和迭代,并应用于自身产品之时,需要对原有机舱布局进行优化升级。
3.发动机控制单元如果布置位置过于靠前,在碰撞时容易受到冲击,如果出现发动机控制单元损坏,会增大维修成本;如果出现线束连接断开,有可能会影响用电器件的功能,如车门解锁;
4.发动机控制单元如果布置位置过高,容易导致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发动机罩外板距离不足,可能会导致行人保护得分降低;
5.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如果固定点结构和位置不合理,容易刚性不足,导致车辆使用过程中发动机支架与发动机控制支架一同晃动,引起磕碰风险。
6.因此为了规避上述问题,对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的布置优化,以及机舱布局的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布置结构。
8.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9.一种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控制单元和固定发动机控制单元的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发动机控制单元和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布置在机舱配电盒和蓄电池之间,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为直角梯形结构,发动机控制单元通过四套螺栓螺母固定在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上的四个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其支架固定点上,其中两个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其支架固定点位于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的上底边上,另外两个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其支架固定点位于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的下底边上,并与上底边上的两个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其支架固定点对称设置;
10.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上有三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车身钣金固定点,其中两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车身钣金固定点位于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的锐角底角所在的部位,并通过两套螺栓螺母固定在左前轮罩挡泥板的前部,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上的这两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车身钣金固定点所在的部位与左前轮罩挡泥板上对应的连接部位的钣金随型,另外一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车身钣金固定点位于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的下底边的两个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其支架固定点之间的部位,并通过一套螺栓螺母固定在发动机左悬置上支架的下部,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上的这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车身钣金固定点所在的部位与发动机左悬置上支架上对应的连接部位的钣金随型;
11.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的锐角底角所对应的腰上靠近锐角底角的部位有一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配电盒固定点,并通过一套螺栓螺母固定在机舱配电盒的后部。
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包括:
13.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的直角底角所对应的腰上靠近直角底角的部位向机舱配电盒靠近车头方向的底部的方向伸出一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配电盒贴合部,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配电盒贴合部与机舱配电盒靠近车头方向的底部紧密贴合限位。
14.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外部的前线束总成连接的线束接头以及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外部的动力总成线束总成连接的线束接头朝向车头方向设置。
15.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上带有梯形的镂空部以减轻重量。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优化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结构,通过支架靠近左前轮罩挡泥板处的随型结构,使得发动机控制单元可以布置在尽可能靠后的位置,以规避碰撞时发动机控制单元受到碰撞的风险;
18.通过支架靠近发动机左悬置上支架处的随型结构,使得发动机控制单元可以布置在尽可能低的位置,规避发动机控制单元及其连接线束距离发罩外板过近,影响行人保护得分的风险;
19.通过充分利用车身钣金固定点,妥善设定固定点螺栓螺母安装方向,在发动机左悬置上支架和左前轮罩挡泥板上,进行多点多方向固定,优化支架刚度,可以规避发动机控制单元及发动机控制单元钣金支架在机舱内因晃动导致的磕碰风险。
20.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钣金支架,在后部设置的z向的固定结构,和前部的限位结构,来兼顾机舱配电盒的固定和限位,避免增加焊装及总装专用件的数量,起到优化整车成本和重量的作用。
附图说明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动机控制单元与线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车身钣金连接关系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配电盒连接关系接关系示意图。
26.图中:1.发动机控制单元,2.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3.机舱配电盒,4.蓄电池,5.前线束总成,6.动力总成线束总成,7.发动机左悬置上支架,8.左前轮罩挡泥板,9.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其支架固定点,10.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配电盒固定点,11.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车身钣金固定点,12.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配电盒贴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27.如图1至图4所示,整车坐标方向描述:用右手定则确定坐标系,通常在坐标系中,x为汽车的长度方向(指向车后方为正方向),y为宽度方向(指向车右侧为正方向),z为高度方向(指向车上方为正方向)。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描述:
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布置结构,在进行结构设计和改进时,考虑了如下的原则和因素:
30.发动机控制单元1与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螺接连接,按照先分装在一起后一同装配的方式进行设计。
31.根据碰撞安全性能要求,确定发动机控制单元1及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的x向布置位置,尽可能靠后,以避免碰撞时发动机控制单元1连接的前线束总成5和动力总成线束总成6与发动机控制单元1的连接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车辆解锁;
32.根据行人保护要求,确定发动机控制单元1及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的z向布置位置,尽可能将发动机控制单元的位置压低,增大与发动机罩外板的距离,同时保证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的各个固定点的操作方便性;
33.根据蓄电池4和机舱配电盒3的布置位置,确定发动机控制单元1和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的y向布置位置,保证间隙的同时,兼顾蓄电池3维修拆装方便性;
34.根据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1的规定要求,确定发动机控制单元1与车身钣金的固定点位置,根据机舱配电盒3的固定和限位要求,确定发动机控制单元1与机舱配电盒3的固定点位置和贴合位置;
35.根据行人保护要求和线束走向要求,确定发动机控制单元1的线束接头朝向;按照朝前(车头方向)布置,以优化线束接头到发动机罩外板的距离,以及优化线束走向;
36.在满足布置间隙要求和固定要求后,对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进行减重分析,以优化其轻量化表现。
37.根据上述设计和改进的原则和因素,设计和改进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布置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发动机控制单元1和固定发动机控制单元1的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发动机控制单元1和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布置在机舱配电盒3和蓄电池4之间,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为直角梯形结构,如图3所示,发动机控制单元1通过四套螺栓螺母,固定在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上的四个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其支架固定点9上,其中两个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其支架固定点9位于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的上底边上,另外两个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其支架固定点9位于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的下底边上,并与上底边上的两个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其支架固定点9对称设置;
38.如图3所示,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上有三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车身钣金固定点11,其中两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车身钣金固定点11位于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的锐角底角所在的部位,并通过两套螺栓螺母固定在左前轮罩挡泥板8的前部,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上的这两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车身钣金固定点11所在的与左前轮罩挡泥板8连接并贴合的部位与左前轮罩挡泥板8上对应的连接部位的钣金随型,该处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与左前轮罩挡泥板8上对应的连接部位的钣金随型设计,实现发动机控制单元1及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在x向的布置位置得以尽可能靠后;另外一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车身钣金固定点11,位于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的下底边的两个发动机控制单元与其支架固定点9之间的部位,并通过一套螺栓螺母固定在发动机左悬置上支架7的下部,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上的这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车身钣金固定点11所在的与发动机左悬置上支架7连接并贴合的部位与发动机左悬置上支架7上对应的连接部位的钣金随型,该处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与发动机左悬置上支架7上对应的连接部位的钣金随型设计,实现
发动机控制单元1及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在z向的布置高度得以尽可能降低;
39.如图3所示,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的锐角底角所对应的腰上靠近锐角底角的部位有一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配电盒固定点10,并通过一套螺栓螺母固定在机舱配电盒3的后部。
40.如图3和图4所示,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的直角底角所对应的腰上靠近直角底角的部位向机舱配电盒3靠近车头方向的底部的方向,伸出一个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配电盒贴合部12,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与配电盒贴合部12与机舱配电盒3靠近车头方向的底部紧密贴合限位。
41.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的结构和前述的各个固定点位置设计,前述的各个固定点的位置及方向合理,支架刚度得到优化,可以规避发动机控制单元,及发动机控制单元钣金支架在机舱内因晃动导致的磕碰风险,并在固定发动机控制单元的同时,得以兼顾机舱配电盒3的固定和限位,不需增加焊装及总装专用件的数量,实现了整车成本和重量的优化。
42.如图3所示,发动机控制单元1与外部的前线束总成5连接的线束接头以及发动机控制单元1与外部的动力总成线束总成6连接的线束接头,朝向车头方向设置。线束接头的朝前布置,优化了线束接头与发动机罩外板的空间间隙,以免行人保护得分受到影响。
43.如图1至图4所示,发动机控制单元支架2上带有梯形的镂空部以减轻重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