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内板结构、车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93116发布日期:2023-01-12 23:41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门内板结构、车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内板结构机、车门及车辆。


背景技术:

2.汽车的车门门板包括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车门内板的翻边处会安装铰链加强板,以提高该处的结构强度。铰链加强板上会开设有开口,用于车门的车门限位器穿过。车门限位器为开度限位器,其用于限制车门打开的程度。车门限位器的一端与车身钣金连接,其另一端穿过铰链加强板的开口并与安装在车门内板内侧的安装座连接。随着车门的开关,车门限位器会发生摆动,铰链加强板的开口处的结构强度较弱,并且应力比较集中,容易出现限位器位置的钣金焊点开裂。而铰链加强板的开口处的裂痕会被用户看到,影响了产品的外观。
3.有鉴于此,提供一种新型的车门内板结构、车门及车辆成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车门内板结构、车门及车辆,在车门内板上配置辅助加强板,辅助加强板的加强板主板连接在车门内板上,辅助加强板的加强板端板连接到铰链加强板上,加强板端板包住铰链加强板的第一过孔区域,加强板端板的第二过孔与铰链加强板的第一过孔对应设置。加强板主板在车门内板上起到结构加强作用,加强板端板对铰链加强板的第一过孔区域起到加强作用,提高了承担应力的能力,可有效避免第一过孔处的焊点撕裂,即使铰链加强板的第一过孔区域存在撕裂,撕裂处也被加强板端板盖住从而不会被用户看到,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外观质量。
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门内板结构,包括车门内板、铰链加强板和辅助加强板;
6.所述铰链加强板安装在所述车门内板上,所述铰链加强板上具有用于车门限位器穿过的第一过孔;
7.所述辅助加强板包括加强板主板和连接在所述加强板主板一端的加强板端板,所述加强板端板上具有用于所述车门限位器穿过的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过孔对应设置;
8.所述加强板主板连接在所述车门内板上,所述加强板端板与所述铰链加强板连接。
9.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在沿着前后方向上,所述车门内板的宽度为d,所述加强板主板的长度为l,l≥d/2。
10.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门内板包括与加强板主板连接的内板主板和设置在所述内板主板的前侧边缘的内板翻边板;
11.所述加强板主板的边缘具有加强板翻边,所述加强板翻边与所述内板主板连接。
12.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板主板与所述内板主板之间形成有空腔。
13.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板主板上具有加强筋。
14.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板端板与所述加强板主板一体成型。
15.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板主板与所述车门内板焊接,所述加强板端板与所述铰链加强板焊接。
1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车门,包括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车门内板结构。
1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车辆,包括前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车门。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内板结构、车门及车辆,在车门内板上配置辅助加强板,辅助加强板的加强板主板连接在车门内板上,辅助加强板的加强板端板连接到铰链加强板上,加强板端板包住铰链加强板的第一过孔区域,加强板端板的第二过孔与铰链加强板的第一过孔对应设置。加强板主板在内板主板上起到结构加强作用,加强板端板对铰链加强板的第一过孔区域起到加强作用,提高了承担应力的能力,可有效避免第一过孔处的焊点撕裂,即使铰链加强板的第一过孔区域存在撕裂,撕裂处也被加强板端板盖住从而不会被用户看到,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外观质量。
附图说明
20.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内板结构的示意图;
22.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23.图3为铰链加强板安装在车门内板上的示意图;
24.图4为辅助加强板的主视图;
25.图5为辅助加强板的加强板主板的截面图;
26.图6为辅助加强板的加强板主板与车门内板的内板主板连接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28.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内板结构,包括车门内板1、铰链加强板2和辅助加强板3。
29.铰链加强板2安装在车门内板1上,铰链加强板2上具有用于车门限位器穿过的第一过孔21。
30.辅助加强板3包括加强板主板31和连接在加强板主板31一端的加强板端板32,加强板端板32上具有用于车门限位器穿过的第二过孔321,第二过孔321与第一过孔21对应设置。
31.加强板主板31连接在车门内板1上,加强板端板32与铰链加强板2连接。
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内板结构为车辆的车门内板机构,其包括有车门内板1、铰链加强板2和辅助加强板3。
33.现有的车门限位器的限位器盒安装在车门内板1上。铰链加强板2为现有的铰链加强板结构,其焊接在车门内板1的内侧,用于提高车门铰链安装区域的结构强度。铰链加强板2上具有第一过孔21,其用于车门限位器穿过。
34.为了提高铰链加强板2具有第一过孔21区域的结构强度,避免该区域因应力集中而造成撕裂,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辅助加强板3,辅助加强板3包括加强板主板31和加强板端板32,加强板端板32连接在车门内板1上,加强板端板32朝向加强板主板31的一侧延伸,以与铰链加强板2连接。加强板端板32上具有用于车门限位器穿过的第二过孔321,第二过孔321与第一过孔21对应设置。
35.辅助加强板3的加强板主板31连接在车门内板1上,辅助加强板3的加强板端板32连接到铰链加强板2上。加强板端板32包住铰链加强板2具有第一过孔21的区域,加强板端板32的第二过孔321与铰链加强板2的第一过孔21基本对齐,车门限位器会穿过第一过孔21及第二过孔321。加强板主板31在内板主板11上起到加强结构作用,可传递应力,有助于分担第一过孔21、第二过孔321处的应力,避免该处应力集中。加强板端板32对铰链加强板2的第一过孔21区域起到加强作用,提高了承担应力的能力,可有效避免第一过孔21处的焊点撕裂,即使铰链加强板2的第一过孔21区域存在撕裂,撕裂处也被加强板端板32盖住从而不会被用户看到,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外观质量。
3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沿着前后方向上,车门内板1的宽度为d,加强板主板31的长度为l,l≥d/2。
37.本实用新型中的前后是按照车辆前后方向进行定义的。
38.本实施例中,加强板主板31的长度为车门内板1宽度的一半以上,其为纵长形结构,加强板主板31与车门内板1大面积连接,有助于提高车门内板1的结构强度,也利于提高加强板主板31与车门内板1的连接稳定性。
3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车门内板1包括与加强板主板31连接的内板主板11和设置在内板主板11的前侧边缘的内板翻边板12。
40.加强板主板31的边缘具有加强板翻边311,加强板翻边311与内板主板11连接。加强板翻边311与内板主板11的接触面大,方便焊接连接,焊接牢固。
41.车门内板1包括内板主板11和处于内板主板11的前侧边缘的内板翻边板12,内板翻边板12与内板主板11一体冲压成型,内板翻边板12与内板主板11大致呈l形。车门限位器的限位器盒安装在内板翻边板12上。铰链加强板2焊接在内板翻边板12的内侧。相应地,加强板端板32与加强板主板31大致呈l形,加强板主板31与内板主板11连接,加强板端板32与铰链加强板2连接。
4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加强板主板31与内板主板11之间形成有空腔,加强板主板31与内板主板11连接呈箱型结构,结构强度高。
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4所示,加强板主板31上具有加强筋312,提升了加强板主板31的结构强度,有助于提升承担应力的能力。加强筋312可通过冲压的方式在加强板主板31上成型。
4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强板端板32与加强板主板31一体成型。辅助加强板3为钣
金件,其可采用一体冲压成型,方便加工成型,且结构强度高。
4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强板主板31与车门内板1焊接,加强板端板32与铰链加强板2焊接。焊接方式可采用点焊、激光焊等方式,方便组装,连接稳定。
4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门,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门内板结构。车门包括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结构,车门内板结构的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焊接。
4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包括前述实施例所述的车门。
4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内板结构、车门及车辆,在车门内板1上配置辅助加强板3,辅助加强板3的加强板主板31连接在车门内板1上,辅助加强板3的加强板端板32连接到铰链加强板2上,加强板端板32包住铰链加强板2的第一过孔21区域,加强板端板32的第二过孔321与铰链加强板2的第一过孔21对应设置。加强板主板31在车门内板1上起到结构加强作用,加强板端板32对铰链加强板2的第一过孔21区域起到加强作用,提高了承担应力的能力,可有效避免第一过孔21处的焊点撕裂,即使铰链加强板2的第一过孔21区域存在撕裂,撕裂处也被加强板端板32盖住从而不会被用户看到,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外观质量。
49.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50.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