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及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32331发布日期:2022-12-28 10:23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及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及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座椅舒适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温度比较高的环境下,座椅处的温度不及时降低,人们久坐容易产生闷热感甚至出汗。因此在汽车座椅上一般设有通风系统,将座椅处空气流通,及时进行热量交换,降低温度。
3.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汽车座椅内部设置通风槽和通风孔来实现空气流通。但是由于汽车座椅功能的增加,尤其是增加座椅腰部支撑系统后,在乘坐过程中通风系统的导风结构受到人体以及腰部支撑系统支撑顶起时的双向挤压,这些通风的沟道容易塌陷,通风系统的导风结构受到挤压形变,风路面积缩小,风阻增大,影响座椅通风效果,进而影响人们乘坐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及汽车座椅。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包括:发泡,其面向第一方向的表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方向为靠近骨架的方向;密封层,与所述发泡表面连接并覆盖所述凹槽;其中,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导风区,其上设有多个凸块,所述凸块与凸块中间的空隙或者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边缘的空隙形成若干个沟道,所述沟道内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风孔道,所述第一通风孔道沿第一方向贯穿发泡;第二导风区,与第一导风区相邻,与座椅腰部支撑顶起区域的位置对应,位于所述凹槽区域内;所述第二导风区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道;所述第二通风孔道沿第一方向贯穿发泡;所述第二导风区内设置承压导风层。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凹槽上还设有通风区,所述通风区用于与风源连通。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密封层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通风区的位置对应。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源为风扇,所述通风区与所述风扇的形状适配,所述风扇设置在通风区内;所述风扇的进风口与所述开口连通。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源为风扇,所述风扇(31)位于密封层外部,所述风扇的进风口或者出风口与所述开口连通。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承压导风层为三维针织网布或者带有凸起的塑性板材。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密封层通过胶带或者喷胶粘贴在所述发泡的表面。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通风孔道在第一导风区阵列分布;所述第二通风孔道在第二导风区阵列分布。
14.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防止塌陷的汽车座椅,包括前文所述的通风系统,所述发泡为汽车座椅发泡,所述汽车座椅包括腰部支撑系统,所述第二导风区以及承压导风层与所述腰部支撑系统顶起的区域对应。
15.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由于本技术所述的座椅通风系统在发泡上安装第一导风区和第二导风区,所述第一导风区上设置有凸块,凸块形成沟道,与第一通风孔道和第二通风孔道配合通风;同时第二导风区上设有承压导风层,承压导风层与腰部支撑的位置对应,承受一定的压力,当人体以及腰部支撑系统支撑顶起时,有效的避免通风系统结构受到双向挤压而产生的形变或者塌陷,这样不会导致风路面积缩小、风阻增大,也不会影响座椅通风效果,从而提高人们乘坐舒适度。
附图说明
1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8.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通风系统的风扇在发泡上的爆炸结构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通风系统的风扇在发泡和密封层外的爆炸结构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通风系统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发泡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发泡;11、凹槽;
24.2、密封层;21、开口
25.3、通风区;31、风扇;
26.4、第一导风区;41、凸块;42、沟道;43、第一通风孔道;
27.5、第二导风区;51、第二通风孔道;52、承压导风层;
28.6、腰部支撑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3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1.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顺时针”、“逆时针”、“前端”、“后端”、“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公开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2.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3.在本公开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对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3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5.实施例一
36.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发泡1,其面向第一方向的表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方向为靠近骨架的方向;密封层2,与所述发泡1表面连接并覆盖所述凹槽;其中,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导风区4,其上设有多个凸块41,所述凸块41与凸块41中间的空隙或者所述凸块41与所述凹槽边缘的空隙形成若干个沟道42,所述沟道42内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风孔道43,所述第一通风孔道43沿第一方向贯穿发泡1;第二导风区5,与第一导风区4相邻,与座椅腰部支撑顶起区域的位置对应,位于所述凹槽区域内;所述第二导风区4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道51;所述第二通风孔道51沿第一方向贯穿发泡1;所述第二导风区5内设置承压导风层52。
37.其中,如图4所示,所述发泡1上设有凹槽,凹槽上分布有第一导风区4和第二导风区5。
38.第一导风区4和第二导风区5上分别设有第一通风孔道43和第二通风孔道51,第一通风孔道43和第二通风孔道51贯穿发泡1,引导气流流通,进行座椅的通风、降温。
39.第一导风区4设置了凸块31,凸块31与凸块31或者凸块31与凹槽边缘形成沟道,引导气流在第一导风区和第二导风区之间流动。
40.如图4所示,所述凸块31为长条状,与现有技术相比,长条状的凸块31,使得发泡1能够更好地承受压力,减少风阻。
41.当然,所述凸块31也可以是能够形成沟道的其他形状。
42.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承压导风层52的面积与第二导风区5的面积相同或者近似。
43.由于本技术所述的座椅通风系统在发泡上安装第一导风区和第二导风区,所述第一导风区上设置有凸块,凸块形成沟道,与第一通风孔道和第二通风孔道配合通风;同时第二导风区上设有承压导风层,承压导风层与腰部支撑的位置对应,承受一定的压力,当人体以及腰部支撑系统支撑顶起时,有效的避免通风系统结构受到双向挤压而产生的形变或者塌陷,这样不会导致风路面积缩小、风阻增大,也不会影响座椅通风效果,从而提高人们乘坐舒适度。
44.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上还设有通风区3,所述通风区3用于与风源连通。
45.具体地,第一通风孔道(43)、第二通风孔道(51)、沟道42、通风区3形成发泡的风路。所述通风区3可以位于所述凹槽中与发泡内部风路和风源连通的任一位置。所述通风区
3用于与风源连通,引导气流在风路中流动。
4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或者图2所示,所述通风区3位于所述凹槽的一端,与第一导风区4相邻,远离第二导风区5。
47.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区位于第一导风区4的沟道42处。
48.当然,所述通风区3还可以位于凹槽的其他位置,能实现风源与风路的连通即可。
49.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层2上设有开口21,所述开口21与所述通风区3的位置对应。
50.如图3所示,密封层2将所述凹槽覆盖后,开口21刚好与通风区3对应。
51.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源为风扇31,所述通风区3与所述风扇31的形状适配,所述风扇31设置在通风区3内;所述风扇31的进风口与所述开口21连通。
52.如图1所示,所述风扇31位于通风区内。所述通风区3与所述风扇31的形状适配。
53.通风区位于凹槽的一端,风扇出风口对应的发泡位置可以设置有独立的容留凹槽,使得所述通风区3与第一导风区4和第二导风区5的风路是相通的。
54.此时,空气通过开口21经过风扇31进风口再由风扇出风口进入凹槽,进而进入第一导风区4和第二导风区5,从第一通风孔道和第二通风孔道51吹向椅面,从而带走椅面的热量,实现降低温度的效果。
55.当然,通风区3除了可以设置在凹槽的一端之外,也可以设置在凹槽的其他位置。
56.除了上述描述的吸风型通风系统外,还可以是吹风型通风系统。
57.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源为风扇31,所述风扇31位于密封层2外部,所述风扇31的进风口或者出风口与所述开口21连通。
58.如图2所示,风扇31可以放置在密封层2的外侧。
59.当风扇31的进风口与所述开口21连通时,椅面的风进入凹槽后,通过第一通风孔道43和第二通风孔道51进入凹槽的第一导风区4和第二导风区5,再经过密封层2的开口21,进入风扇31的进风口,最后由风扇31的出风口排出,随着空气的流动,椅面人体的热量随着空气被带走,座椅实现了凉爽的舒适功能。此时,风扇31主要通过吸风实现通风降温。
60.当风扇31的出进风口与所述开口21连通时,风扇搅动风从座椅骨架或者座舱环境,经过开口21、通风区3、第一导风区4、第二导风区5、第一通风孔道和第二通风孔道从椅面吹出。此时,风扇31主要通过吹风实现通风降温。此时,风扇31主要通过送风实现通风降温。
61.发泡与风扇出风口或者进风口实现汇接的区域具有容留凹槽,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也可以不开容留凹槽,可以是对应的沟槽区域,实现风路的连通即可。
62.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承压导风层52为三维针织网布或者带有凸起的塑性板材。
63.具体地,三维针织网布具有很好的柔韧性,防止承压导风层52发泡对应位置的风路面积受力压缩。
64.具体地,带有凸起的塑性板材,具有更好的支撑和导风作用,同时柔韧性也比较好,防止风路面积受力压缩。
65.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层2通过胶带或者喷胶粘贴在所述发泡1的表面。
66.具体地,胶带和喷胶的固定形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67.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风孔道43在第一导风区4阵列分布;所述第二通风孔道51在第二导风区5阵列分布。
68.具体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通风孔道以阵列方式排布,空气流动均匀,椅面降温均匀,降温效果更好。
69.实施例二
70.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前文所述的通风系统,所述发泡1为汽车座椅发泡1,所述汽车座椅包括腰部支撑系统6,所述第二导风区5机翼承压导风层52与所述腰部支撑系统6顶起的区域对应。
71.具体地,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座椅在座椅发泡1上设有第一导风区和第二导风区,第二导风区5设有承压导风层52,承压导风层52与腰部支撑系统6顶起区域的位置对应,进一步承受压力,有效的避免了腰脱支撑作用时,承压导风层52对应位置的座椅发泡塌陷,进而保证通风效果。
72.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腰部支撑系统6为气动调节腰部支撑系统或者背板式腰托支撑系统。
73.当腰部支撑系统6为气动调节腰部支撑系统时,气动调节腰部支撑系统调节座椅椅面曲线的结构为气袋,所述承压导风层52与气袋顶起的区域位置对应设置。
74.当腰部支撑系统6为背板调节腰部支撑系统时,背板调节腰部支撑系统调节座椅椅面曲线的结构为背板,背板受力弯曲实现对座椅造型曲线的调节,所述承压导风层52与背板弯曲顶起的区域位置对应设置。
75.以上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