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95811发布日期:2022-11-30 12:01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属于汽车散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增程汽车热管理系统较为复杂,散热模块通常安装于汽车的前部,主要包括冷凝器、中冷器和散热器。冷凝器是车用空调装置中必备组件之一;中冷器是涡轮增压系统中用于降低进气温度的设备;散热器是发动机水冷系统中的重要散热设备。
3.而中冷器作为主要换热器,进其风量大小决定了性能的发挥,其布置也与前格栅开口率强相关。目前增程汽车不断新能源化,前格栅开口率越来越低,对热管理的选型和布置挑战越来越大。
4.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散热模块,中冷器1布置在散热模块前方下端位置,冷凝器2及低温散热器3布置在中冷器1的上方,高温散热器4布置在中冷器1的后方。然而由于新能源车在造型设计上需求,取消或者缩小了前格栅上方的开孔,将前格栅的下方作为了主要开孔区。在这种开孔方式下,直接采用如图1的散热模块,其冷凝器2和低温散热器3的进风量明显降低,导致空调降温性能下降,同时也会使得电机回路散热性能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散热模块无法适应前格栅下方开孔的情形而导致的散热能力下降的问题。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包括中部散热模块、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所述中部散热模块包括冷凝器、低温散热器和高温散热器;从前保险杠到所述高温散热器,依次设置冷凝器和低温散热器;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之间串联;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分别位于中部散热模块的左右两侧。
7.优选地,所述冷凝器、低温散热器均通过螺栓固定在高温散热器的水室上。
8.优选地,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分别位于高温散热器水室的两侧,且对称布置。
9.优选地,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之间通过中冷管连通。
10.优选地,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为侧置式中冷器,可把原有位于中间的中冷器取消,使得中间散热模块更简洁;同时利用车身两侧空间布置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使得整个散热模块的体积更加紧凑,对车身空间的占用较小。
11.优选地,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后方分别设置有风扇。风扇的设置可保证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进风量
12.优选地,所述散热模块还包括第一进风区、第二进风区和第三进风区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冷凝器所述气室的进风口处安装有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与第一栅格区连接组成第一进风区;所述第一中冷器气室的进风口处安装有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
导风板与第二栅格区连接组成第一进风区;所述第二中冷器气室的进风口处安装有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二中冷器与第三栅格区连接组成第三进风区;所述第二进风区由第二栅格区和第三导风板组成;所述第一栅格区、第二栅格区和第三栅格区均位于前保险杠上。设置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可以防止在车辆低速行进时,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在向车辆前端的格栅传递过程中回流至散热模块前部。
13.优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与第一栅格区之间通过海绵压缩密封,利于第一导风板把进气口的风充分引导至冷凝器,以提高冷凝器的进气量。
14.优选地,所述第二导风板与第二栅格区之间通过海绵压缩密封,利于第二导风板把进气口的风充分引导至第一中冷器,以提高第一中冷器的进气量。
15.优选地,所述第三导风板与第三栅格区之间通过海绵压缩密封,利于第三导风板把进气口的风充分引导至第二中冷器,以提高第二中冷器的进气量。
1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串联的中冷器,并分别布置在传统冷却模块的两侧,使得冷凝器和低温散热器位置下移,保证了冷凝器和低温散热器的进风量。同时由于此布置使得发动机冷却、电机冷却系统性能、空调性能和中冷性能解耦,中间散热模块可保证发动机冷却、电机冷却系统性能、空调性能,使得在侧置中冷器方案分析时仅需考虑中冷性能即可,使得设计项目开发风险降低。
附图说明
17.图1为现有技术中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19.图3本实用新型中前保险杠栅格区的结构示意图。
20.其中:1-中冷器,2-冷凝器,201-第一导风板,3-低温散热器,4-高温散热器,5-风扇,6-第一中冷器,601-第二导风板,7-第二中冷器,701-第三导风板,8-第一栅格区,9-第二栅格区,10-第三栅格区。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质,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
22.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新能源增程汽车的散热模块,具体涉及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中部散热模块、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所述中部散热模块包括冷凝器2、低温散热器3和高温散热器4。
23.从前保险杠到所述高温散热器4,依次设置冷凝器2和低温散热器3;即冷凝器2位于低温散热器3的前方,所述高温散热器4位于低温散热器3后方。冷凝器2、低温散热器3均通过螺栓固定在高温散热器4的水室上。
24.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分别位于中部散热模块两侧,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之间串联。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可在高温散热器4水室的左右两侧对称布置,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之间通过中冷管连通。
25.所述高温散热器4的风扇下方设置有2个卡接点,风扇上方通过螺栓固定在高温散热器4的水室上。
26.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为侧置式中冷器,可把原有位于中间的中冷器取消,使得中间散热模块更简洁;同时利用车身两侧空间布置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使得整个散热模块的体积更加紧凑,对车身空间的占用较小。
27.取消了原有的中冷器后,冷凝器2在整个散热模块内的位置降低了,减少了中冷器对冷凝器2、低温散热器3以及高温散热器4性能的影响,从而也降低了对风扇5性能的要求,有利于达成发动机冷却、电机冷却系统性能和空调性能。
28.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后方分别设置有风扇5,风扇5的设置可保证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进风量。
2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散热模块还包括第一进风区、第二进风区和第三进风区。
30.如图3所示,车辆的前保险杠上设置有第一栅格区8、第二栅格区9和第三栅格区10。
31.所述冷凝器2所述气室的进风口处安装有第一导风板201,所述第一导风板201与第一栅格区8连接组成第一进风区,第一导风板201与第一栅格区8之间通过海绵压缩密封。第一导风板201把进气口的风引导至冷凝器2,以提高冷凝器2的进气量。
32.所述第一中冷器6气室的进风口处安装有第二导风板601,所述第二导风板601与第二栅格区9连接组成第二进风区;第二导风板601与第二栅格区9之间通过海绵压缩密封。第二导风板601把进气口的风引导至第一中冷器6,以提高第一中冷器6的进气量。
33.所述第二中冷器7气室的进风口处安装有第三导风板701,所述第二中冷器7与第三栅格区10连接组成第三进风区;第三导风板701与第三栅格区10之间通过海绵压缩密封。第三导风板701把进气口的风引导至第二中冷器7,以提高第二中冷器7的进气量。
34.设置第一导风板201、第二导风板601和第三导风板701可以防止在车辆低速行进时,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在向车辆前端的格栅传递过程中回流至散热模块前部。
35.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串联的中冷器布置在高温散热器两侧,适应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前脸造型。同时由于此布置使得发动机冷却、电机冷却系统性能、空调性能和中冷性能解耦,中间散热模块可保证发动机冷却、电机冷却系统性能、空调性能,使得在侧置中冷器方案分析时仅需考虑中冷性能即可,使得设计项目开发风险降低。
36.应当指出,虽然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