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后排座椅、座椅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40071发布日期:2023-03-14 22:13阅读:74来源:国知局
新式后排座椅、座椅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式后排座椅、座椅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三胎政策的开放,人们对于汽车座舱内的乘坐空间、舒适性以及便利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座舱内第二排或者第三排拥有三座位的新式后排座椅,在乘客数量较少时,中间座椅可以快速一键翻倒作为扶手使用,保证操作时的便利性、两侧乘客的使用空间以及乘坐舒适性,同时可以保证后排乘客较好的前方视野;当乘客数量较多时,中间座椅可以成为一个舒适性较高的汽车座椅。
3.目前市场上的三座汽车座椅,一般有4/6分型式和4/2/4中间座椅独立式两大类型,对于4/6分型式的三座汽车座椅,中间座椅一般都是设计为多段式
‑‑
即中间座椅内侧扶手先翻倒供两侧乘客使用,再次翻折中间座椅外侧的扶手框以满足后排座椅的视野,应急逃脱或者后背箱物件取放的目的。此设计无法实现一段翻折,即无法直接翻倒中间扶手直接变为两侧乘客的扶手同时满足三排乘客的前方视野;对于4/2/4独立式中间座椅,由于中间靠背与两侧靠背调节不同步,靠背向后翻倒时容易出现顶腰感;同时转轴高度与两侧座椅一致,存在扶手翻倒时,扶手高度与外侧扶手高度不匹配的情况,影响乘坐舒适性。安全性方面,由于安全带集成在外侧40%座椅上,独立靠背调节后会出现中间座椅安全带的风险的问题。
4.因此,市面上亟需一种新式的新式后排座椅,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三座汽车座椅在使用时存在的各种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或至少部分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新式后排座椅、座椅总成及车辆。
6.本公开提供的式后排座椅,其包括座体、第一靠背和第二靠背;
7.所述第一靠背具有用于将所述第一靠背与所述座体铰接的第一铰轴;
8.所述第二靠背至少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靠背的一侧,且具有用于将所述第二靠背与所述座体铰接的第二铰轴;
9.其中,所述第一铰轴至少与一个所述第二铰轴固定连接;
10.所述第一靠背中还设置有间隔位于所述第一铰轴上方的折叠铰轴;
11.所述折叠铰轴通过铰链自锁机构与所述第二铰轴自锁铰接;
12.所述第一靠背能够绕所述折叠铰轴朝向所述座体转动折叠。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靠背与所述第二靠背相互面对的侧壁中还设置有用于将二者卡锁固定的卡锁组件。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卡锁组件包括锁销和锁体;
15.在所述第一靠背与所述第二靠背相互面对的侧壁中,一者设置有所述锁销,另一
者设置有所述锁体;
16.且所述锁体中设置有用于卡锁或解锁所述锁销的锁勾。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新式后排座椅还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第二铰轴旋转角度的调角器。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新式后排座椅在所述第一铰轴和/或所述第二铰轴的周部还套设有弹性储能件。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新式后排座椅在所述第一铰轴和/或所述第二铰轴的周部还套设有衬套。
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铰链自锁机构包括铰链机构上连接板和铰链机构下连接板;
21.所述铰链机构上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折叠铰轴的一端;
22.所述铰链机构下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铰轴的一端,并与所述铰链机构上连接板自锁铰接。
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靠背背对所述座体的侧壁还设置有扶手和置物格;
24.所述扶手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靠背的两侧。
25.另外,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座椅总成,其包括车体底板和上述的新式后排座椅;
26.其中,所述新式后排座椅通过所述座体固定设置于所述车体底板。
27.另外,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车体和上述座椅总成;
28.其中,所述车体的后排座椅中,至少有一组设置成所述新式后排座椅。
2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3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新式后排座椅由于第一靠背中的第一铰轴至少与一个第二靠背中的第二铰轴固定连接,这样当转动调节与之对应的第二靠背的位姿时,第一靠背便可以同步与该第二靠背联动调节,避免第一靠背与第二靠背出现偏差错位,避免坐在第一靠背中的乘客被错位的第二靠背顶腰影响乘坐舒适性的问题,而且由于第一靠背与第二靠背联动调节,位于第二靠背中的安全带出口与第一靠背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致,不会出现第一靠背中的安全带位姿变化影响乘客使用安全带时舒适性或安全性。
31.而且由于第一靠背还设置有一个间隔位于第一铰轴上方的折叠铰轴,这样第一靠背便可单独绕折叠铰轴朝向座体转动折叠,使第一靠背作为一个中间扶手供两侧第二靠背中乘坐的乘客使用。由于第一靠背可以独立通过折叠铰轴调节朝向座体的转动角度,这样也就实现调节中间扶手高度的功能,使作为中间扶手使用的第一靠背的高度可以与第二靠背中外侧扶手的高度保持一致,从而提高乘客使用中间扶手的舒适性。除此之外,第一靠背绕折叠铰轴独立转动调节的特性不仅可以随时向后排乘客提供前方视野或拿取物品,还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方便乘客应急逃脱。
32.另外,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总成及车辆,该座椅总成及车辆均包括上述的新式后排座椅,能够实现上述新式后排座椅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33.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
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式后排座椅处于第一使用工况下的示意图;
3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式后排座椅处于第二使用工况下的示意图;
3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式后排座椅的结构简图;
3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式后排座椅的部分结构图;
3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式后排座椅中卡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式后排座椅中铰轴自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式后排座椅部分结构爆炸图。
42.附图标记:
43.1、第一靠背;11、第一铰轴;12、折叠铰轴;13、扶手;14、置物格;2、第二靠背;21、第二铰轴;3、座体;4、卡锁组件;41、锁销;42、锁体;421、锁勾;5、调角器;6、弹性储能件;7、衬套;8、铰链自锁机构;81、铰链机构上连接板;82、铰链机构下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6.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式后排座椅,其包括座体3、第一靠背1和第二靠背2;第一靠背1具有用于将第一靠背1与座体3铰接的第一铰轴11;第二靠背2至少并排设置于第一靠背1的一侧,且具有用于将第二靠背2与座体3铰接的第二铰轴21;其中,第一铰轴11至少与一个第二铰轴21固定连接;第一靠背1中还设置有间隔位于第一铰轴11上方的折叠铰轴12;折叠铰轴12通过铰链自锁机构8与所述第二铰轴21自锁铰接;第一靠背1能够绕折叠铰轴12朝向座体3转动折叠。
47.图1中该新式后排座椅处于第一使用工况,是指第一靠背1绕折叠铰轴12最大程度朝向座体3转动折叠,第一靠背1此时发挥中间扶手的作用,该新式后排座椅此时仅通过第一靠背1两侧的第二靠背2来供两名乘客乘坐;图2中该新式后排座椅处于第二使用工况,是指第一靠背1绕折叠铰轴12远离座体3转动至与第二靠背2平齐,第一靠背1此时发挥中间靠背的作用,该新式后排座椅此时通过第一靠背1及两侧的第二靠背2来供三名乘客乘坐。
48.该新式后排座椅从第二使用工况向第一使用工况切换使用时,由于第一靠背1中的第一铰轴11至少与一个第二靠背2中的第二铰轴21固定连接,这样当转动调节与之对应的第二靠背2的位姿时,第一靠背1便可以同步与该第二靠背2联动调节,避免第一靠背1与第二靠背2出现偏差错位,避免坐在第一靠背1中的乘客被错位的第二靠背2顶腰影响乘坐舒适性的问题,而且由于第一靠背1与第二靠背2联动调节,位于第二靠背2中的安全带出口
与第一靠背1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致,不会出现第一靠背1中的安全带位姿变化影响乘客使用安全带时舒适性或安全性。
49.该新式后排座椅从第一使用工况向第二使用工况切换使用时,由于第一靠背1还设置有一个间隔位于第一铰轴11上方的折叠铰轴12,这样第一靠背1便可单独绕折叠铰轴12朝向座体3转动折叠,使第一靠背1作为一个中间扶手供两侧第二靠背2中乘坐的乘客使用。由于第一靠背1可以通过铰链自锁机构8独立自锁调节折叠铰轴12朝向座体3的转动角度,这样也就实现调节中间扶手高度的功能,使作为中间扶手使用的第一靠背1的高度可以与第二靠背2中外侧扶手的高度保持一致,从而提高乘客使用中间扶手的舒适性。除此之外,第一靠背1通过铰链自锁机构8可以独立转动自锁调节折叠铰轴12的特性,还可以随时调节第一靠背1的转动角度,以便于向后排乘客提供前方视野或拿取物品,还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方便乘客应急逃脱。
50.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新式后排座椅与市面上现有的两种后排座椅的结构形式相比,其中的第一靠背1不仅可以通过第一铰轴11实现与两侧的第二靠背2同步调节,避免出现乘坐在第一靠背1中的乘客被错位的第二靠背2顶腰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折叠铰轴12独立调节第一靠背1朝向座体3的转动角度,使第一靠背1作为中间扶手时可以与外侧扶手的高度保持一致,或者可以随时单独将第一靠背1朝向座体3转动折叠,使两个第二靠背2之间随时可以形成一个空间供乘客视野观察、拿取物品或应急逃脱,该新式后排座椅具有使用舒适性好、位姿切换调节便捷以及可以在紧急便于乘客逃生的优点。
51.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一靠背1与第二靠背2相互面对的侧壁中还设置有用于将二者卡锁固定的卡锁组件4。
52.具体的,结合图4和图5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此时是仅在第一靠背1与第二靠背2相互面对的一组侧壁中设置了一个卡锁组件4,通过卡锁组件4卡锁固定和解锁分离的特点,当需要第一靠背1与第二靠背2保持位姿一致时,可以通过卡锁组件4将第一靠背1与第二靠背2卡锁固定,从而进一步提高二者的位姿一致性和位姿稳定性;当需要单独调节翻折调整第一靠背1时,可以通过卡锁组件4将第一靠背1与第二靠背2解锁分离,此时第一靠背1便可以绕折叠铰轴12任意转动调节,以适用与不同的工况。
53.上述卡锁组件4的具体结构形式在此不过多限定,可以采用常规的机械式按压式卡锁组件,可以采用电控式自动卡锁组件。
54.当然的,为了使第一靠背1、第二靠背2在相对座体3转动调整到一定的位姿后都可以保持稳定自锁,可以将上述的第一铰轴11、第二铰轴21以及折叠铰轴12均设置成具有任意角度自锁功能的铰轴,而且上述的第一铰轴11、第二铰轴21以及折叠铰轴12可以设置成乘客手动调节相对座体3的转角,可以通过电控驱动器件来自动控制调节相对座体3的转角。
55.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卡锁组件4包括锁销41和锁体42;在第一靠背1与第二靠背2相互面对的侧壁中,一者设置有锁销41,另一者设置有锁体42;且锁体42中设置有用于卡锁或解锁锁销41的锁勾421。
56.具体的,结合图5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此时是将卡锁组件4设置成常规的机械式卡锁结构,其中的锁体42可以具体固定设置于第二靠背2朝向第一靠背1的侧壁中,锁销41可以对应设置于第一靠背1朝向锁体42的侧壁中,当锁销41随第一靠背1转动至与锁体42平齐
时,锁销41对应被锁体42中锁勾421卡锁,而且乘车可以通过手动拨动锁勾421的方式来实现锁体42对锁销41的解锁。
57.上述卡锁组件4具体设置方式具有结构、卡锁解锁方便的优点,纯机械式的卡锁组件4在一些断电的紧急特殊情况下仍然可以手动解锁,充分确保该新式后排座椅的应急逃脱时的可行性。
58.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新式后排座椅还设置有用于调节第二铰轴21旋转角度的调角器5。
59.具体的,结合图4和图5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此时第一铰轴11仅与一个第二铰轴21固定连接,那么调角器5可以对应设置两个,且分别位于两个第二铰轴21相互背离的端部,这样通过其中的一个调角器5可以单独调节一个第二靠背2相对座体3的角度,通过另的一个调角器5可以同时调节一个第一靠背1及第二靠背2相对座体3的角度。
60.上述调角器5的具体设置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可以实现两个第二靠背2相对座体3角度调节互不干扰影响的优点。
61.当然的,上述的调角器5可以具体设置成机械手动式,也可以设置成电控自动式,在此不过多限定说明。
62.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新式后排座椅在第一铰轴11和/或第二铰轴21的周部还套设有弹性储能件6。
63.具体的,结合图6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上述的弹性储能件6可以设置成阻尼卷簧,且可以分别套装连接第一铰轴11和第二铰轴21的周部,而且可以将阻尼卷簧配置成当第一靠背1或第二靠背2朝向座体3转动翻折时阻尼卷簧受力储存弹性势能,这样可以避免乘客在翻转第一靠背1或第二靠背2时第一靠背1或第二靠背2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快速的朝向座体3运动,避免出现第一靠背1或第二靠背2磕碰或者夹伤乘客的问题,而且当乘客将第一靠背1或第二靠背2翻转背离座体3转动时,阻尼卷簧还可以释放自身储存的弹性势能,使乘客可以更省力的可以摩擦阻力及重力将第一靠背1或第二靠背2复位。
64.上述弹性储能件6的具体设置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可以储存第一靠背1或第二靠背2翻折转动时的动能,避免出现翻折磕碰或者夹伤乘客的问题,还可以自身储存的弹性势能使乘客可以更省力的将第一靠背1或第二靠背2复位。
65.当然的,上述弹性储能件6还可以设置成阻尼扭簧、液压扭簧等一些可以实现在转动时储存弹性势能的器件。
66.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新式后排座椅在第一铰轴11和/或第二铰轴21的周部还套设有衬套7。
67.具体的,结合图6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上述的衬套7可以具体套设于第一铰轴11与第一靠背1安装连接的轴段处,以及第二铰轴21与第二靠背2安装连接的轴段处,通过设置上述的衬套7可以降低第一铰轴11与第一靠背1之间转动时的摩擦力、以及可以降低第二铰轴21与第二靠背2之间转动时的摩擦力,使乘客可以更省力的将第一靠背1及第二靠背2翻转。
68.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铰链自锁机构8包括铰链机构上连接板81和铰链机构下连接板82;铰链机构上连接板81设置于折叠铰轴12的一端,铰链机构下连接板82设置于第二铰轴21的一端,并与铰链机构上连接板81自锁铰接。
69.具体的,结合图6和图7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通过将上述的铰链机构上连接板81具体设置于折叠铰轴12的端部、将上述的铰链机构下连接板82具体设置于第二铰轴21的端部,并将二者自锁固定,从而使第一靠背1能够通过折叠铰轴12在任意角度自锁固定,确保乘客倚靠第一靠背1时不会出现晃动的问题。
70.当然,上述的第一铰轴11、第二铰轴21也可以通过一些其他装置来实现自锁固定,例如当第一铰轴11及第二铰轴21通过驱动电机实现电控驱动时,驱动电机可以采用具有自锁功能的舵机,也同样可以实现将第一铰轴11及第二铰轴21在任意转动角度自锁固定的功能。
71.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一靠背1背对座体3的侧壁还设置有扶手13和置物格14;扶手13分别设置于第一靠背1的两侧。
72.具体的,结合图1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此时是将扶手13具体设置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靠背1背对座体3的壁侧两侧,这样当第一靠背1两侧的第二靠背2被乘客乘坐时,乘客可以分别搭扶使用扶手13互不影响。而且当第一靠背1朝向座体3转动至水平时,置物格14此时便可以发挥存放物品的功能,供乘客存放水瓶、手机等物品。
73.上述第一靠背1的具体设置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实用、可以供乘客搭扶抓握以及存放随手物品的功能。
74.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总成,其包括车体底板和上述的新式后排座椅;其中,新式后排座椅通过座体3固定设置于车体底板。
75.该座椅总成可以将上述的新式后排座椅具体在车体底板中设置多个,而且由于该座椅总成包括上述的新式后排座椅,能够实现其所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76.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车体和上述座椅总成;其中,车体的后排座椅中,至少有一组设置成新式后排座椅。
77.该车辆具体但不限于可以为小型轿车、suv等型号的车辆,同样的由于该车辆也包括上述的新式后排座椅,也能够实现其所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亦不再赘述。
7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79.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