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壁挂式充电桩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63036发布日期:2023-02-04 01:00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壁挂式充电桩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壁挂式充电桩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2.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车辆,现阶段常见的是纯电动汽车或者是增程式电动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电池,因此充电就是必不可少的,而为了更加方便的为新能源汽车进行补充能源,有条件的情况下会选择在车辆停放的地方安装壁挂式的充电桩。
3.由于壁挂式的充电桩整体的使用规格和家用电器使用的规格不一样,能够针对不同额定电压为各种各样型号的电动车进行充电,因此常规的壁挂式充电桩包括外壳体和充电枪,内部电子元器件等装置均安装在外壳体的内部,通过打孔安装的方式固定于墙面上,而在使用时,由于充电的功率导致壁挂式充电桩在使用的时候学外壳体和充电枪部位均会有一定程度的发热,虽然外壳体的内部安装有散热措施,比如在外壳体开设有多个散热孔用于进行气体交换,但此时的散热能力与充电功率所带来的发热量相比较,往往都是不够的,而且为了防止保护壁挂式充电桩,避免陌生人使用,往往还会在外侧增加防护部件,比如壁挂箱,再将将充电桩安装在内部,此时充电功率所带来的发热量更加难以散发出去,若热量一旦堆积,不仅会造成充电桩内部元器件的加速老化,而且也有可能出现过热而导致火灾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壁挂式充电桩防护结构,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所提出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充电桩防护结构,包括;
6.充电桩主体,所述充电桩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安装背板,所述安装背板的板体处还设有多个用于定位的定位孔;
7.所述安装背板的中部设置有契合板,所述契合板的中部开设有安装孔,该安装孔处与充电桩主体的一侧相贴合;
8.所述安装背板的内侧开设有容置空间,位于该容置空间的两侧均向外延伸,且与安装背板的两侧相贯穿,形成散热通孔。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背板的正面开设有一个或多个组合框,多个所述组合框以安装孔的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组合框的内侧通过连接固定块与充电桩主体的背部相适配。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多个所述组合框互相靠近的一侧设置有辅助孔,所述辅助孔与充电桩主体相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背板的背部设置有减震导热板,且减震导热板为位于安装背板的中部。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孔的内侧安装有辅助散热部件,所述辅助散热部件的外侧安装有连接凸块,该连接凸块的块体处开设有通孔,且通过紧固件与安装孔内部凸起相连接。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散热部件包括导热板和散热部件,所述导热板安装在散热部件的一侧,所述导热板的另一侧与充电桩主体的背部相连接。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散热部件位于散热部件的另一侧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靠近减震导热板的一侧。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电桩主体的外侧设置有充电枪。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7.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安装背板和充电桩主体进行组合配合着辅助散热部件能够与充电桩主体的外壳背部紧密贴合,从而达到热传导的目的,而且安装背板再安装在墙壁上的时候,且内部向外延伸开设有散热通孔,利用散热通孔的作用配合着辅助散热部件及时的进行主动散热,更可以巧妙的利用安装壁挂式充电桩的空间(壁挂式充电桩在家庭使用时一般安装在车库,且长见于地库),可以快速的利用外界的温差来实现换热的目的,减少充电桩主体发热的情况,而充电桩主体发热情况得到改善之后,与新能源汽车所连接的充电枪,其本身的温度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可以更好的实现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电,也提高了壁挂式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能力,延长壁挂式充电桩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背板与充电桩主体组合侧视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背板正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固定块与安装背板组合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安装背板背部正视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安装背板与辅助散热部件组合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辅助散热部件正视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辅助散热部件背部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安装背板;2、充电桩主体;3、连接固定块;4、充电枪;5、辅助散热部件;11、组合框;12、减震导热板;13、散热通孔;14、安装孔;15、定位孔;16、辅助孔;51、导热板;52、连接凸块;53、风扇;54、散热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将以图示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物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物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物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示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示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29.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
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0.请参阅图1、图2与图3,在充电桩正常使用的时候,一般需要安装在地库的墙壁上,且靠近充电的车位,而且会通过专用的线缆与国家电网相连接,从而实现充电的目的,因此在使用的时候,充电功率就决定充电桩发热程度的大小,因此有必要设计防护部件对充电桩进行防护,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壁挂式充电桩防护结构,包括;
31.充电桩主体2,充电桩主体2的一侧设置有安装背板1,安装背板1的板体处还设有多个用于定位的定位孔15;
32.安装背板1的中部设置有契合板,契合板的中部开设有安装孔14,该安装孔14处与充电桩主体2的一侧相贴合;
33.安装背板1的内侧开设有容置空间,位于该容置空间的两侧均向外延伸,且与安装背板1的两侧相贯穿,形成散热通孔13。
34.在此实施例中,为保障充电桩主体2的正常安装,可在充电桩主题的背部设置有安装背板1利用其定位孔15与安装背板1之间的组合通过钻孔定位的方式让安装背板1和充电桩主体2得到连接,实现充电桩主体2安装的目的,同时为避免充电桩在使用时热量累积过多,一般会在充电桩主体2的外侧开设有散热孔,实现散热的目的,但是从实际的使用时发现,往往充电桩的充电头部分各品牌车型不通用,因此为防止陌生人私自使用,安装充电桩的户主还会在充电桩本体的外侧增加防盗措施,而防盗措施虽然能一定程度的对充电桩进行防护,但是也限制了充电桩本身的散热空间,基于此,为保障充电桩主体2在使用时能够正常的进行散热,在安装背板1的内测开设容置空间,利用设置的散热通孔13实现对充电桩主体2进行导热的目的。
35.请参阅图2、图3、图4和图5,为实现充电桩主体2和安装背板1的固定,保障充电桩主体2的正常使用,同时方便在其外部加设防盗措施,而不影响充电桩使用时的散热。
36.基于上述考虑,可以在安装背板1的正面开设有一个或多个组合框11,多个组合框11以安装孔14的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组合框11的内侧通过连接固定块3与充电桩主体2的背部相适配。
37.多个组合框11互相靠近的一侧设置有辅助孔16,辅助孔16与充电桩主体2相连接。
38.安装背板1的背部设置有减震导热板12,且减震导热板12为位于安装背板1的中部。
39.在此实施例中,为实现充电桩的散热和充电桩的防盗保护,可在安装背板1的正面利用组合框11配合充电桩主体2实现安装,再通过辅助控让充电桩主体2固定于安装背板1上,而为增加摩擦力和加强导热能力,在安装背板1的背部设置减震导热板12,其一般为导热橡胶制作,在安装背板1紧密贴合墙壁的时候,减震导热板12能够增大安装背板1的摩擦力,而且充电桩在安装的时候也能够通过减震导热板12,将一部分热量快速的导出,而且减震导热板12自身的特性所带来的抗震性能也能够为充电桩主体2的安装提供一定的防护。
40.安装孔14的内侧安装有辅助散热部件5,辅助散热部件5的外侧安装有连接凸块52,该连接凸块52的块体处开设有通孔,且通过紧固件与安装孔14内部凸起相连接。
41.请参阅图6、图7和图8,为实现安装完成之后对充电桩正常工作时所积累的热量进行散发的目的,需要在充电桩主体2安装完成的时候能够有主动散热措施对充电桩主体2进
行散热,且不影响充电桩主体2外部的防盗措施和内部电子元器件的排列。
42.基于上述考虑,可以在辅助散热部件5包括导热板51和散热部件54,导热板51安装在散热部件54的一侧,导热板51的另一侧与充电桩主体2的背部相连接。
43.辅助散热部件5位于散热部件54的另一侧设置有风扇53,风扇53靠近减震导热板12的一侧。
44.在此实施例中,为实现对充电桩主体2的主动散热,可以在辅助散热部件5,利用辅助散热部件5一侧设置的导热板51与充电桩主体2的背部紧密贴合,而且导热板一般为导热系数高度金属材料制成,其中贴合部位处可以填充导热介质,比如硅脂、液态金属等等导热物质,用于实现将外壳所积累的热量快速的全导致辅助散热部件5位置,在不影响充电桩内部电子元器件的安装和对充电桩进行防护的防盗措施的安装下,实现对充电桩主体2的快速散热,满足使用的需要。
45.进一步的,充电桩主体2的外侧设置有充电枪4。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以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