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的布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35052发布日期:2023-03-14 21:03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的布局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载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的布局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车辆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车载显示屏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目前市面上的外接车载显示屏通常为单个显示屏,导航时全屏显示导致其他内容无法查看,或只能覆盖导航界面进行查看,使用不便。
3.因此,车载双屏显示装置的需求逐渐增加。而目前对于车载双屏显示装置的设计,如何将其适配具体车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考虑现有车型适合的双显示屏排布方式,并设计具体的结构来满足安装条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的布局结构,通过简单的设计结构,将车载双屏显示装置适配到现有的车型上,满足安装条件。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的布局结构,所述车载双屏显示装置包括面板壳体、背侧壳体、主显示屏、副显示屏和pcb板,所述面板壳体开设有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主显示屏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内,具有第一排线;所述副显示屏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内,具有第二排线;所述pcb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设有印制好的第一线路,所述第一线路连接有第一排线接口,以供所述第一排线接入,所述第二基板设有印制好的第二线路,所述第二线路连接有第二排线接口,以供所述第二排线接入;所述背侧壳体设有基板固定结构,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
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排线接入第一排线接口,并将第一基板(设有印制好的第一线路,例如主显示屏的驱动电路和控制电路等)贴附于主显示屏的背板上,以及,将第二排线接入第二排线接口,并将第二基板(设有印制好的第二线路,例如副显示屏的驱动电路和控制电路等)贴附于副显示屏的背板上,以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均与基板固定结构的位置对应,以在背侧壳体与面板壳体对接时,利用基板固定结构对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进行固定。此种方式可以将主显示屏和副显示屏集成到一个车载双屏显示装置上,并进行相应的封装,从而可以适配现有的车型,满足安装条件。
8.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面板壳体中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所述第一框架的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位于(150
°
,180
°
)内,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为两块分离的线路板。
9.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则主显示屏与副显示屏呈左右分布,适配中控区域呈横长纵短的车型,夹角在(150
°
,180
°
)内,便于驾驶员查看。
10.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板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为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一限位柱,多个第一限位柱合围的范围与所述第一基板的轮廓匹配,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主显示屏的所在平面;所述第二固定结构为第二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二限位柱,多个第二限位柱合围的范围与所述第二基板的轮廓匹配,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副显示屏的所在平面。
11.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结构(或第二固定结构)为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一限位柱(或第二限位柱),多个第一限位柱(或第二限位柱)合围的范围与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的轮廓匹配,可以实现对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的限位,防止排线松动、脱离等。
12.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柱的长度满足条件:a<l1<b,其中,l1表示所述第一限位柱的长度,a表示所述背侧壳体与所述面板壳体组合完成后,所述第一基板贴附于所述主显示屏的背板时,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柱的底部之间的距离;b表示所述背侧壳体与所述面板壳体组合完成后,所述第一基板贴附于所述主显示屏的背板时,所述主显示屏的背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柱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限位柱的长度满足条件:c<l2<d,其中,l2表示所述第二限位柱的长度,c表示所述背侧壳体与所述面板壳体组合完成后,所述第二基板贴附于所述副显示屏的背板时,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柱的底部之间的距离;d表示所述背侧壳体与所述面板壳体组合完成后,所述第二基板贴附于所述副显示屏的背板时,所述副显示屏的背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柱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13.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限位柱(或第二限位柱)的长度满足设定的条件,可以防止限位柱与主显示屏(或副显示屏)的背板间的抵触,可以防止安装误差对主显示屏(或副显示屏)的损伤。
14.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柱的端部和所述第二限位柱的端部均具有弧形脚,且每个弧形脚的弧形背离其合围的范围。
15.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限位柱的端部和第二限位柱的端部均具有弧形脚,每个弧形脚的弧形背离其合围的范围,这样便于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嵌入其合围的范围。
16.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面板壳体中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处于同一纵轴线上,所述第一框架位于所述第二框架下方,且所述第一框架的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位于[120
°
,150
°
]内,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集成于同一线路板。
[0017]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处于同一纵轴线上,则副显示屏与主显示屏呈上下分布,适配中控区域呈横短纵长的车型,夹角在[120
°
,150
°
]内,便于驾驶员查看。
[0018]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板固定结构包括多个第三方向设置的第三限位柱,多个第三限位柱合围的范围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所在线路板的轮廓匹配,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副显示屏的所在平面。
[0019]
在该实现方式中,基板固定结构包括多个第三方向设置的第三限位柱,多个第三
限位柱合围的范围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在线路板的轮廓匹配,可以实现对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在线路板的限位,防止排线松动、脱离等。且此种方式可以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在线路板安置于副显示屏的背板处,不仅便于主显示屏和副显示屏的排线接入,还能够优化占用空间。
[0020]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限位柱的长度满足条件:e<l3<f,其中,l3表示所述第三限位柱的长度,e表示所述背侧壳体与所述面板壳体组合完成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所在线路板贴附于所述副显示屏的背板时,此线路板与所述第三限位柱的底部之间的距离;f表示所述背侧壳体与所述面板壳体组合完成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所在线路板贴附于所述副显示屏的背板时,所述副显示屏的背板与所述第三限位柱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0021]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三限位柱的长度满足设定的条件,可以防止第三限位柱与副显示屏的背板间的抵触,可以防止安装误差对副显示屏的损伤。
[0022]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三限位柱的端部具有弧形脚,且每个弧形脚的弧形背离其合围的范围。
[0023]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三限位柱的端部具有弧形脚,每个弧形脚的弧形背离其合围的范围,这样便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在线路板嵌入其合围的范围。
[0024]
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6]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的布局结构图。
[0028]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0029]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的布局结构图。
[0030]
图标:100-车载双屏显示装置;110-面板壳体;111-第一框架;112-第二框架;120-背侧壳体;130-主显示屏;131-第一排线;140-副显示屏;141-第二排线;151-第一基板;152-第二基板;161-第一限位柱;162-第二限位柱;163-第三限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2]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
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3]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4]
在本实施例中,车载双屏显示装置100包括面板壳体110、背侧壳体120、主显示屏130、副显示屏140和pcb板。
[0035]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100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100的布局结构图。
[0036]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壳体110开设有第一框架111和第二框架112(可以是左右分布,也可以是上下分布)。主显示屏130设置在第一框架111内,具有第一排线131;副显示屏140设置在第二框架112内,具有第二排线141。
[0037]
pcb板包括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第一基板151设有印制好的第一线路,第一线路连接有第一排线接口,以供第一排线131接入,第二基板152设有印制好的第二线路,第二线路连接有第二排线接口,以供第二排线141接入。
[0038]
背侧壳体120设有基板固定结构,用于固定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
[0039]
通过将第一排线131接入第一排线接口,并将第一基板151(设有印制好的第一线路,例如主显示屏130的驱动电路和控制电路等)贴附于主显示屏130的背板上,以及,将第二排线141接入第二排线接口,并将第二基板152(设有印制好的第二线路,例如副显示屏140的驱动电路和控制电路等)贴附于副显示屏140的背板上,以使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均与基板固定结构的位置对应,以在背侧壳体120与面板壳体110对接时,利用基板固定结构对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进行固定。此种方式可以将主显示屏130和副显示屏140集成到一个车载双屏显示装置100上,并进行相应的封装,从而可以适配现有的车型,满足安装条件。
[0040]
针对适合主显示屏130与副显示屏140左右分布的情况:
[0041]
请参阅图1和图2,面板壳体110中第一框架111与第二框架112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即,第一框架111与第二框架112呈左右分布),且第一框架111的所在平面与第二框架112的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位于(150
°
,180
°
)内,对应的,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为两块分离的线路板。
[0042]
第一框架111与第二框架112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则主显示屏130与副显示屏140呈左右分布,适配中控区域呈横长纵短的车型,夹角在(150
°
,180
°
)内,便于驾驶员查看。
[0043]
示例性的,对应第一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100中第一框架111与第二框架112的分布情况,基板固定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第一固定结构为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一限位柱161,多个第一限位柱161合围的范围与第一基板151的轮廓匹配,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主显示屏130的所在平面。第二固定结构为第二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二限位柱162,多个第二限位柱162合围的范围与第二基板152的轮廓匹配,其中,第二方向垂直于副显示屏140的所在平面。这样可以实现对第一基板151(或第二基板152)的限位,防止排线松动、脱离等。
[004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柱161的长度可以满足条件:
[0045]
a<l1<b,(1)
[0046]
其中,l1表示第一限位柱161的长度,a表示背侧壳体120与面板壳体110组合完成后,第一基板151贴附于主显示屏130的背板时,第一基板151与第一限位柱16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b表示背侧壳体120与面板壳体110组合完成后,第一基板151贴附于主显示屏130的背板时,主显示屏130的背板与第一限位柱16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0047]
而第二限位柱162的长度则可以满足条件:
[0048]
c<l2<d,(2)
[0049]
其中,l2表示第二限位柱162的长度,c表示背侧壳体120与面板壳体110组合完成后,第二基板152贴附于副显示屏140的背板时,第二基板152与第二限位柱162的底部之间的距离;d表示背侧壳体120与面板壳体110组合完成后,第二基板152贴附于副显示屏140的背板时,副显示屏140的背板与第二限位柱162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0050]
这样可以防止限位柱与主显示屏130(或副显示屏140)的背板间的抵触,可以防止安装误差对主显示屏130(或副显示屏140)的损伤。
[005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柱161的端部和第二限位柱162的端部均具有弧形脚,且每个弧形脚的弧形背离其合围的范围。这样便于第一基板151、第二基板152嵌入其合围的范围。
[0052]
针对适合主显示屏130与副显示屏140上下分布的情况:
[0053]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100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100的布局结构图。
[0054]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壳体110中第一框架111与第二框架112处于同一纵轴线上,第一框架111位于第二框架112下方,且第一框架111的所在平面与第二框架112的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位于[120
°
,150
°
]内,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集成于同一线路板(即第一基板151的第一线路和第二基板152的第二线路都集成在同一pcb板上)。
[0055]
第一框架111与第二框架112处于同一纵轴线上,则副显示屏140与主显示屏130呈上下分布,适配中控区域呈横短纵长的车型,夹角在[120
°
,150
°
]内,便于驾驶员查看。
[0056]
在本实施例中,基板固定结构包括多个第三方向设置的第三限位柱163,多个第三限位柱163合围的范围与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所在线路板的轮廓匹配,其中,第三方向垂直于副显示屏140的所在平面。这样可以实现对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所在线路板的限位,防止排线松动、脱离等。且此种方式可以将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所在线路板安置于副显示屏140的背板处,不仅便于主显示屏130和副显示屏140的排线接入,还能够优化占用空间。
[005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限位柱163的长度满足条件:
[0058]
e<l3<f,(3)
[0059]
其中,l3表示第三限位柱163的长度,e表示背侧壳体120与面板壳体110组合完成后,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所在线路板贴附于副显示屏140的背板时,此线路板与第三限位柱163的底部之间的距离;f表示背侧壳体120与面板壳体110组合完成后,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所在线路板贴附于副显示屏140的背板时,副显示屏140的背板与第三限位柱163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0060]
第三限位柱163的长度满足设定的条件,可以防止第三限位柱163与副显示屏140
的背板间的抵触,可以防止安装误差对副显示屏140的损伤。
[0061]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三限位柱163的端部具有弧形脚,且每个弧形脚的弧形背离其合围的范围。这样便于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所在线路板嵌入其合围的范围。
[0062]
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双屏显示装置100的布局结构,通过将第一排线131接入第一排线接口,并将第一基板151(设有印制好的第一线路,例如主显示屏130的驱动电路和控制电路等)贴附于主显示屏130的背板上,以及,将第二排线141接入第二排线接口,并将第二基板152(设有印制好的第二线路,例如副显示屏140的驱动电路和控制电路等)贴附于副显示屏140的背板上,以使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均与基板固定结构的位置对应,以在背侧壳体120与面板壳体110对接时,利用基板固定结构对第一基板151和第二基板152进行固定。此种方式可以将主显示屏130和副显示屏140集成到一个车载双屏显示装置100上,并进行相应的封装,从而可以适配现有的车型,满足安装条件。
[0063]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