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8934发布日期:2023-01-25 12:50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车辆热管理系统的水侧系统和冷媒侧系统一般都是独立集成,例如有些公司将冷却液侧的水箱、水阀、水泵、换热器等集成到一起,以减小水侧系统的尺寸和管路,也有些公司将转接件,各种阀装置(电磁阀、电子膨胀阀、单向阀等)、换热器,气液分离器,甚至是压缩机等集成到一起组成空调侧集成模块,以此来减小整车的热管理尺寸。
3.其中,在具有气液分离器的热管理集成模块中,气液分离器是整个集成模块中气流流速较大的位置,也是整个集成模块的最大振动源;现有的热管理集成模块中,气液分离器振动情况较为严重,其振动严重影响着整个集成模块的整体可靠性和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旨在降低热管理集成模块的噪音,或者是提高热管理集成模块的可靠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
6.水侧组件;
7.冷媒组件,所述冷媒组件包括换热器、转接件和气液分离器,所述换热器通过转接件安装于所述水侧组件,所述换热器具有用于接入制冷系统环路的冷媒通道及与所述冷媒通道进行热交换设置的冷却液通道;所述气液分离器设于所述水侧组件的周侧并与所述冷媒通道连通,且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转接件;以及紧固组件,设于所述水侧组件上,并锁紧所述气液分离器于所述水侧组件上。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气液分离器的长度为l;所述紧固组件的径向中位线与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转接件的连接处的距离为h,l与h之间满足:0.2≤(h/l)≤0.9。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紧固组件包括连接件和螺接件,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外周;所述连接件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螺接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而将所述气液分离器锁紧于所述水侧组件。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箍带。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箍带的宽度为b,满足:b≥5mm。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侧组件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螺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而将所述气液分离器锁紧于所述水侧组件。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侧组件的外周侧对应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位置设置有固定槽;所述第二安装孔设于所述水侧组件靠近所述固定槽的槽口处。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侧组件包括水箱和安装于所述水箱的流体分配件;所述水
箱于其底面设置有连通所述水箱内部的连通孔,所述流体分配件设有多个流道槽,所述水箱的底面密封所述流道槽以形成多个流道,所述连通孔与至少一个所述流道连通;
15.其中,所述固定槽设于所述水箱周侧;
16.和/或,所述固定槽设于所述流体分配件的周侧。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箱包括底座和安装于所述底座并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上罩,所述上罩和所述底座围合形成储液腔;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连通孔,所述底座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底座设有所述上罩的一侧;
18.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转接件安装于所述换热器并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底座的底面密封所述流道槽以形成多个所述流道;
19.所述固定槽设于所述底座的周侧。
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槽为弧形通槽,所述弧形通槽的圆心角
ɑ
,满足:30
°

ɑ
≤235
°

2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应用有该热管理系统的车辆,其中,该热管理系统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系统环路、电池换热环路、电机换热环路以及多通阀,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换热器的冷媒换热通道串接于所述制冷系统环路,所述制冷系统环路、电池换热环路、电机换热环路通过所述多通阀接入所述换热器的冷却液换热通道。
2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水侧组件上设置紧固组件,以将气液分离器的另一端锁紧于所述水侧组件,从而防止了气液分离器较长的单端悬臂而造成气液分离器振动情况较为严重,进而降低热管理集成模块的噪音,或者是提高热管理集成模块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管理集成模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的局部爆炸图;
26.图3为图1的一侧视图;
27.图4为图1中冷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1中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号说明:
30.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热管理集成模块200冷媒组件100水侧组件210换热器101第二安装孔220转接件102固定槽230气液分离器110水箱300紧固组件111底座310连接件
112上罩311第一安装孔120流体分配件320螺接件113安装槽
ꢀꢀ
31.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4.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
3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该热管理集成模块10包括水侧组件100、冷媒组件200和紧固组件300,所述冷媒组件200包括换热器210、转接件220和气液分离器230,所述换热器210通过转接件220安装于所述水侧组件100,所述换热器210具有用于接入制冷系统环路的冷媒通道及与所述冷媒通道进行热交换设置的冷却液通道;所述气液分离器230设于所述水侧组件100的周侧并与所述冷媒通道连通,且所述气液分离器230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转接件220;紧固组件300,设于所述水侧组件100上,并锁紧所述气液分离器230于所述水侧组件100上。
37.所述热管理集成模块10应用于车辆,通常而言,模块主体主要包括水侧组件100、冷媒组件200和控制器组件。一般而言,水侧组件100包含水箱110、流体分配件120、水阀、水泵以及水温传感器等等,水箱110通常为膨胀水箱110;冷媒组件200包括换热器210、冷媒转接件220、阀装置、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气液分离器230等等,所述换热器210通过冷媒转接件220安装于所述水侧组件100,所述换热器210具有用于接入制冷系统环路的冷媒通道及与所述冷媒通道进行热交换设置的冷却液通道;所述气液分离器230设于所述水侧组件100的周侧并与所述冷媒通道连通,且所述气液分离器230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转接件220,具体请参阅图1和图4;所述阀装置用于控制,控制器组件通常包括散热片、盖板、pcb板、负载端接口以及电源接口等。
38.其中,为了降低气液分离器230的振动对整个热管理集成模块10的影响,热管理集
成模块10还包括紧固组件300,紧固组件300通常设于所述水侧组件100上,以用于将所述气液分离器230的另一端锁紧于所述水侧组件100上。现有的气液分离器230一般是圆柱状的,当然还有一小部分是半圆柱状的等等,当然了,气液分离器230可以是方形或者棱柱状的,下面以气液分离器230呈圆柱状设置为例进行介绍。
39.示例性地,所述紧固组件300包括连接件310和螺接件320,所述连接件310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230的外周;所述连接件310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11;所述螺接件320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311而将所述气液分离器230锁紧于所述水侧组件100。其中,螺接件320与水侧组件100的紧固连接形式可为自攻螺钉连接、螺栓连接或者是螺柱连接,较佳地,所述连接件310可以是箍带或者是卡箍。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紧固组件300设置是为了防止气液分离器230较长的单端悬臂而造成气液分离器230振动情况较为严重,也就是说,紧固组件300不限于连接件310和螺接件320,可以是在气液分离器230上设置卡接部,在水侧组件100对应位置上设置卡槽,直接将其卡入固定,也是可以的设置其它形式的结构将气液分离器230的另一端夹持、锁紧等等,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中,紧固组件300的设置位置以能防止气液分离器230较长的单端悬臂为准。
40.较佳地,所述连接件310为箍带,或者是卡箍,这样,不需要在气液分离器230上做过多的设计,也可以将气液分离器230固定在水侧组件100上。进一步地,所述箍带的宽度为b,满足:b≥5mm。其中,箍带的宽度为b的取值可以是5mm、6mm、8mm、10mm或者12mm及以上。
41.更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所述气液分离器230的长度为l;所述紧固组件300的径向中位线与所述气液分离器230和所述转接件220的连接处的距离为h,l与h之间满足:0.2≤(h/l)≤0.9。
42.可以理解的是,h与l之间满足:0.2≤(h/l)≤0.9,其中,(h/l)包括但不限于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示例性地,当l取值200mm,则h的为20~180mm,具体地,h的取值包括但不限于20mm、30mm、40mm、50mm、60mm、70mm、80mm、90mm或者100mm。另外,上述h和l的数值可以直接通过尺子等长度度量工具直接测量。
4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水侧组件100上设置紧固组件300,以将气液分离器230的另一端锁紧于所述水侧组件100,从而防止了气液分离器230较长的单端悬臂而造成气液分离器230振动情况较为严重,进而降低热管理集成模块10的噪音,或者是提高热管理集成模块10的可靠性。
44.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螺接件320与水侧组件100的紧固连接形式可为自攻螺钉连接、螺栓连接或者是螺柱连接,其中,自攻螺钉连接的连接方式不便于后期拆装维修,螺柱连接其的零件相对较多,由此,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水侧组件100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31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01;所述螺接件320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31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01而将所述气液分离器230锁紧于所述水侧组件100。其中,第一安装孔311为通孔,螺接件320为螺栓,也就是螺接件320上设置有外螺纹,第二安装孔101内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
45.请参阅图1和2,在另一较佳的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气液分离器230与水侧组件100贴合面的紧密型,所述水侧组件100的外周侧对应所述气液分离器230的位置设置有固定槽102;所述第二安装孔101设于所述水侧组件100靠近所述固定槽102的槽口处。也就是说,固
定槽102和连接件310一起将气液分离器230的另一端环抱锁紧固定。如此,本实施例通过所述固定槽102与所述连接件320配合,可将所述气液分离器230固定于所述流体分配件12上,进而与整个集成模块固定到一起,改善气液分离器230因悬臂过长导致的振动加剧问题,从而降低集成模块整体的振动,提高了集成模块的可靠性。
46.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考虑到气液分离器230为圆柱状,为了提高气液分离器230与水侧组件100贴合面的紧密型,降低气液分离器230与水侧组件100贴合面的压强,所述固定槽102为弧形通槽。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弧形通槽的直径与气液分离器230的直径基本相同,当然了,为了气液分离器230嵌入固定槽102内,通常将通常采用的是间隙配合。在其它气液分离器230不是圆柱状的实施例中,固定槽102的形状设置以能将气液分离器230嵌入为准。
47.较佳地,为了保证紧固组件300的紧固性,所述弧形通槽的圆心角
ɑ
,满足:30
°

ɑ
≤235
°
。其中,
ɑ
的取值包括但不限于30
°
、40
°
、45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110
°
、120
°
、130
°
、135
°
、140
°
、150
°
、160
°
、170
°
、180
°
、190
°
、200
°
、210
°
、220
°
、230
°
或者235
°
。弧形通槽的圆心角
ɑ
的测量方式可以是直接通过圆心尺测量出来。
48.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就是固定槽102不是弧形槽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限定气液分离器230伸入固定槽102的深度和气液分离器230的直径之比来保证紧固组件300的紧固性。
49.请参阅图在上一实施例中,所述水侧组件100包括水箱110和安装于所述水箱110的流体分配件120;所述水箱110于其底面设置有连通所述水箱110内部的连通孔,所述流体分配件120设有多个流道槽,所述水箱110的底面密封所述流道槽以形成多个流道,所述连通孔与至少一个所述流道连通;其中,所述固定槽102设于所述水箱110周侧;和/或,所述固定槽102设于所述流体分配件120的周侧。也就是说,固定槽102可以是设置在水箱110的周侧,也可以是设置在流体分配件120的周侧。
50.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水箱110包括底座111和安装于所述底座111并位于所述底座111上方的上罩112,所述上罩112和所述底座111围合形成储液腔;所述底座111上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连通孔,所述底座111设置有安装槽113,所述安装槽113位于所述底座111设有所述上罩112的一侧;所述换热器210设于所述安装槽113内,所述转接件220安装于所述换热器210并与所述底座111连接;所述底座111的底面密封所述流道槽以形成多个所述流道;所述固定槽102设于所述底座111的周侧。
51.示例性地,水侧组件100、冷媒组件200和控制组件的位置关系如下:
52.在水侧组件100中,水箱110通常居于模块主体的上部;流体分配件120位于水箱110底部,并与水箱110的底座111相对固定或密封连接,流体分配件120与底座111的关系位置居于水箱110下部最省空间,也可以错位布置,放置于侧面,而水阀、水泵与流体分配件120相对固定或密封连接,与水箱110相对位于流体分配件120两侧最节省空间,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分列到同侧,同时水泵的位置也同样,优选与水阀同侧,但不限定同侧。同时换热器210与流体分配件120相对固定或密封连接,保证换热器210内的水侧流道能够与水侧组件100流道连通,由水箱110、流体分配件120、水阀、水泵、换热器210及车辆其余热管理组件共同组成整个冷却液的回路,而回路的部分流道中布置有传感器,可以监测这部分流道中流体温度或者压力,当然了,传感器通道也可以不在流道中,单独开设传感器通道用于测量该点温度或者压力。在冷媒组件200中,以冷媒转接件220为基体,所述阀装置、气液分离器230
及换热器210均相对固定或密封连接在冷媒转接件220上。冷媒转接件220也就是设有用于安装所需阀装置及与车辆其余热管理部件连接的接口,以及用于和换热器210以及气液分离器230相配合的接口,所述冷媒转接件220内部还开设有流道,用于连通各阀装置及其余车辆其余热管理组件,通过冷媒组件200的各接口、通道、阀装置、气液分离器230、换热器210及车辆其余热管理组件共同构成冷媒侧回路。而冷媒侧回路的部分流道中布置有传感器,可以监测所需流道中流体温度或者压力,当然了,传感器通道也可以不在流道中,单独开设传感器通道用于测量该点温度或者压力。冷媒组件200在冷媒转接件220上设置有两个及以上的固定位置,同时在水侧组件100的水箱110或者流体分配件120上相对位置开设配合部,将冷媒组件200与水侧组件100固定到一起。在控制器组件中,以散热片为基体,pcb板固定于散热片,所述盖板罩住所述pcb板,所述盖板上开设有连接内部pcb板上部分元器件的负载端接口,所述负载端接口包含集成模块的全部电子器件(电磁阀、电子膨胀阀、水阀、水泵、传感器等)的控制部分的负载端接口,连接外部电源的电源接口,所述散热片开设有至少一个的固定位置,所述水箱110侧面开设有配合部,用于控制器组件的固定。由此,请参阅图1至图3,将紧固组件300设于流体分配件120上可以缩短气液分离器230中另一端的悬臂长度,从而可以较好地降低气液分离器230的噪音。
5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管理系统,该热管理系统包括热管理集成模块10,该热管理集成模块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热管理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热管理系统通常包括制冷循环环路、电池换热环路、电机换热环路以及多通阀,所述气液分离器230和换热器210的冷媒换热通道串接于所述制冷循环环路,所述制冷循环环路、电池换热环路、电机换热环路通过所述多通阀接入所述换热器210的冷却液换热通道。下面以汽车、以及夏冬两个差异特别大的季节,热集成管理模块的不同工作模式为例进行介绍。
54.具体实施例一:
55.在夏季高温下,比较典型的汽车热管理需求是:乘员舱制冷,电池快速冷却,电驱和电源冷却,以此列举集成模块的实施例:
56.此时压缩机启动,压缩机排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流经室内冷凝器(此时室内冷凝器风机关闭,与乘员舱基本不进行换热);进入冷媒转接件220开设的室内冷凝器出口的第一接口,然后流经冷媒转接件220内部流道进入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此时第一电磁阀处于打开状态,第二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气体经由第一电磁阀出口流出,然后经由冷媒转接件220内部流道,进入用于连接室外冷凝器入口处的第二接口,然后经由外接管路进入室外冷凝器,在室外冷凝器内部进行换热后,变为高压中温气体,再由外接管路接入到冷媒转接件220上的用于连接室外冷凝器出口的第三接口,然后经由单向阀进入冷媒转接件220内部流道,并在此,分成并联的两路。第一路进入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膨胀,变成低压低温的流体,然后从电子膨胀阀出口,进入板式换热器210,与水侧组件100中的流体进行换热(电池快速冷却模式下,对电池回路的冷却液进行降温),之后经过板式换热器210出口,进入气液分离器230,经过气液分离作用后,由气液分离器230出口返回压缩机,完成一个循环过程。第二路经由通道进入连通蒸发器入口的第七接口,由外接管路进入室内蒸发器组件(室内蒸发器组件集成了电子膨胀阀,此膨胀阀不集成在集成模块上,气体先进入电子膨胀阀,
再进入蒸发器)换热,对乘员舱进行制冷和除湿,之后再由外接管路接入到冷媒转接件220上用于连接室内蒸发器出口的第八接口,然后与第一路流路汇合共同进入气液分离器230参与循环,同时为更好的过程的可控性,在气液分离器230入口前,布置有温度和压力传感器(或温压一体传感器)监测此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以便更好地反馈和调节循环过程的流量分配和温度控制。
57.此模式下水侧组件100的流路,在水阀的控制下,分为并联的两条回路,第一路为电池回路,由电池水泵出口(电池入水口)开始,电池水泵在驱动力作用下,将冷却液以一定的流量和速度,通过外接管路流经动力电池,对电池模块进行降温后(此时冷却液经过吸收电池热量,变为高温冷却液),进入开设在流体分配件120的电池出水口对应的管口,通过流体分配件120内部流道,进入水阀,经水阀的特定模式转换,再通过流体分配件120内部通道,进入板式换热器210的水侧流道,在换热器210内部与冷媒侧流道的冷媒进行换热后(此模式下,将电池回路的高温冷却液做降温处理),再由换热器210水侧流道出口流出,经由流体分配件120内部流道,流入水阀,然后通过水阀的切换作用,经由流体分配件120内部流道流入ptc入口,然后通道外接管路流经ptc(此模式下,ptc不开启加热模式),由ptc出口对应的管口进入流体分配件120,然后经由流体分配件120内部流道进入水阀(水阀为多通阀),经由水阀内部流道转换,由电池入水口流出,进入电池水泵,从而完成本模式下的电池回路循环。第二路为电源/电驱回路,从电驱水泵出口(电源入水口)开始,在电驱水泵的驱动力下,冷却液以一定的流量和速度,通过外接管路依次流经电源装置以及电驱装置(冷却液吸收了电源和电驱的热量,输出高温液体),对电源及电驱进行冷却后与流体分配件120电驱出水口对应的管口连通,然后通过流体分配件120内部流道进入水阀,经由水阀内部流道转换后,进入流体分配件120散热器入水口对应的管口,通过外部管路,冷却液流经散热器进行散热后,再由散热器出口对应的管口接入,通过流体分配件120内部通道进入水阀,然后经由水阀内部流道转换,由流体分配件120内部流道进入电驱水泵(同时水箱110的补水口也经由此通道,通过电驱水泵的作用,补水进入冷却液侧流路,在必要时及时补充冷却液和存储多余的冷却液),从而完成本模式下的电驱回路循环
58.具体实施例二:
59.冬季低温工况比较典型的热管理需求是:乘员舱采暖(不除湿),电池加热,电源/电驱冷却,如此,列举上述集成模块运行示例:
60.此时压缩机启动,压缩机排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流经室内冷凝器,对乘员舱进行制热,然后进入冷媒转接件220开设的室内冷凝器出口的第一接口,然后通过冷媒转接件220内部流道进入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此模式下第一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第二电磁阀处于打开状态,故气体经由第二电磁阀出口流出,进入冷媒转接件220内部流道,并在此通道分成并联的两路,第一路进入用于连接室内蒸发器组件的第七接口,但是由于此模式没有除湿要求,室内蒸发器组件处的电子膨胀阀关闭,因此室内蒸发器不参与循环(此路关闭);第二路气体经内部流道进入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膨胀,变成低压低温的流体,然后从电子膨胀阀出口,进入板式换热器210,与水侧组件100中的流体进行换热(电池加热模式下,电池回路冷却液利用ptc加热提供热源,同时利用此回路的冷却液余温对此处换热器210冷媒侧流道中的冷媒进行加热,以便提高乘员舱内的制热效果),之后经过板式换热器210出口,通过冷媒转接件220内部流道,进入气液分离器230,经过气液分离作用后,由气液
分离器230出口返回压缩机,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同时为更好的过程的可控性,在气液分离器230入口前,布置有温度和压力传感器(或温压一体传感器)监测此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以便更好地反馈和调节循环过程的流量分配和温度控制。
61.水侧组件100的流路,在水阀的控制下,分为并联的两条回路,第一路为电池回路,由电池水泵出口(电池入水口)开始,电池水泵在驱动力作用下,将冷却液以一定的流量和速度,经由外部管路流经动力电池,对电池模进行加热,然后进入开设在流体分配件120的电池出水口对应的管口,通过流体分配件120内部流道,进入水阀,在水阀在特定模式下,通过水阀的控制切换,通过流体分配件120内部流道进入板式换热器210的水侧流道,在换热器210内部与冷媒侧流道的冷媒进行换热后(利用电池回路中冷却液余温对冷媒侧流道的冷媒进行加热,以增强乘员舱制热效果),然后由换热器210水侧流道出口通过流体分配件120内部流道,进入水阀,然后再通过水阀控制切换,由流体分配件120内部流道进入ptc入口的管口,然后由外部管路接入ptc通路,通过ptc通路加热后(此模式下,ptc开启加热模式,对此回路中的冷却液进行加热处理),由ptc出口对应的管口流出,经由流体分配件120内部通道,进入水阀,经由水阀内部流道转换,由流体分配件120内部流道返回电池水泵,从而完成本模式下的电池回路循环。第二路为电源/电驱回路,从电驱水泵出口(电源入水口)开始,在电驱水泵的驱动力下,冷却液以一定的流量和速度,通过外接管路依次流经电源装置以及电驱装置,对电源及电驱进行冷却后(冷却液吸收了电源和电驱的热量,输出高温液体)与电驱出水口对应的管口连通,然后通过流体分配件120进入水阀,经由水阀内部流道转换后,再经由流体分配件120进入散热器入水口的管口,冷却液流经散热器进行散热后,再由散热器出口对应的管口接入,通过流体分配件120进入水阀,然后经由水阀内部流道转换,由流体分配件120返回电驱水泵(同时水箱110的补水口也经由此通道,通过电驱水泵的作用,补水进入冷却液侧流路,在必要时及时补充冷却液和存储多余的冷却液)从而完成本模式下的电驱回路循环。
6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