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的内后视镜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95720发布日期:2023-12-27 15:25阅读:73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的内后视镜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节的内后视镜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1、汽车内后视镜反映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的情况,使驾驶者可以间接的看清楚这些位置的情况,它起着“第二只眼睛”的作用,扩大了驾驶者的视野范围。

2、现有技术中,汽车内后视镜在车辆上的位置已经是固定好的,然而,在汽车内后视镜固定在车辆的一个位置后,只能看到该范围内的情况,无法根据驾驶员的需求对汽车内后视镜的位置进行调整。

3、基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内后视镜以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内后视镜在车辆上的位置已经是固定好的,无法根据驾驶员的需求对汽车内后视镜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技术问题。

2、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内后视镜,该可调节的内后视镜包括:内视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内视组件,用于驱动内视组件实现第一方位旋转;第二驱动组件连接于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内视组件实现第二方位旋转;第三驱动组件连接于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内视组件实现第三方位旋转。

3、在本技术中,内后视镜包括内视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其中,内后视镜可以由三段调节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控制内视组件实现不同方位的旋转。其中,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内视组件,用于驱动内视组件实现第一方位旋转,第二驱动组件连接于第一驱动组件,通过带动第一驱动组件旋转,从而带动内视组件实现第二方位旋转,第三驱动组件连接于第二驱动组件,通过带动第二驱动组件旋转,从而带动第一驱动组件旋转,进而带动内视组件实现第三方位旋转。本技术对内视组件进行三种方位的调节,能够使得驾驶人员针对自身需求,对应调节到不同的方位,使得驾驶人员能够看到车辆的多个位置,从而增加驾驶人员驾驶车辆的安全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内后视镜在车辆上的位置已经是固定好的,无法根据驾驶员的需求对汽车内后视镜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技术问题。

4、优选的,内视组件包括镜片以及镜壳,镜壳形成有安装腔,安装腔具有第一开口,镜片设置于第一开口;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设置于安装腔内。

5、内视组件包括镜片和镜壳,其中,镜片安装在安装腔的第一开口内,驾驶人员能够通过镜片查看车辆的情况,其中,在镜壳远离镜片的一端形成有安装腔,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设置于安装腔内,从而大量节省内后视镜在车辆内占用空间的同时,通过安装腔能够有效地避免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发生磕碰。

6、优选的,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架、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一驱动机构;第一连接架连接于内视组件,第一连接件连接于第一连接架,第一驱动机构连接于第一连接件,以驱动第一连接件沿第一方位旋转。

7、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架、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一驱动机构。第一连接架连接于内视组件,其中,第一连接架作为唯一与内视组件连接的部件,其兼顾内后视镜中的第一连接件、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的承载作用,是第一驱动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一连接件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架、第一驱动机构,使得第一驱动机构能够带动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接的第一连接架沿第一方位旋转,从而使得内视组件沿第一方位旋转。

8、优选的,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轴以及第一齿轮,第一连接轴连接于第一连接架,第一齿轮在y向上套设于第一连接轴;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齿轮以及第一驱动件,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配合,第一驱动件连接于第二齿轮,以驱动第一连接件沿第一方位旋转。

9、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轴以及第一齿轮,其中,第一齿轮在y向套设在第一连接轴上,也即第一齿轮的轮齿方向为x向,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齿轮以及第一驱动件,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配合,也即第二齿轮的轮齿方向为x向,由于第二齿轮套设在第一驱动件上,也即第一驱动件沿y向设置,从而使得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二齿轮转动时,带动第一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接件沿垂直于第一驱动件的轴线方向进行旋转。

10、优选的,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架、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二驱动机构;第二连接架连接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于第二连接架,第二驱动机构连接于第二连接件,以驱动第二连接件沿第二方位旋转。

11、第二连接架作为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一连接件的主要的连接部件,是第二驱动组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起到连接以及固定的作用,其中,第二连接架连接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于第二连接架,第二驱动机构连接于第二连接件,以驱动第二连接件沿第二方位旋转。

12、优选的,第二连接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一限位支架,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一限位支架沿y向相对设置并连接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于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一限位支架;第一驱动机构在y上安装于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一限位支架之间、且在x向上位于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

13、第二连接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一限位支架,第一固定骨架以及第一限位支架沿y向相对设置并连接于第一连接件,也即三者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安装空间,第二连接件连接于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一限位支架。第一驱动机构在y上安装于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一限位支架之间、且在x向上位于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也即第一驱动机构的安装方向为y向安装,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件沿垂直于第一驱动件的轴线方向进行旋转。

14、优选的,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轴以及第三齿轮,第二连接轴连接于第二连接架,第三齿轮在z向上套设于第二连接轴;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四齿轮以及第二驱动件,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相配合,第二驱动件连接于第四齿轮,以驱动第二连接件沿第二方位旋转。

15、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轴以及第三齿轮,第二连接轴分别连接在第一固定支架以及第一限位支架上,使得第二连接轴连接地更稳定。

16、此外,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四齿轮以及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连接于第四齿轮,第三齿轮沿z向上套设在第二连接轴上,并与第四齿轮相啮合,使得第二连接轴能够沿垂直于第三齿轮的轴线上进行第二方位旋转。

17、优选的,第三驱动组件包括第三连接架、第三连接件以及第三驱动机构;第三连接架连接于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连接于第二连接架,第三驱动机构连接于第三连接件,以驱动第三连接件沿第三方位旋转。

18、第三连接架作为第三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的主要的连接部件,是第三驱动组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起到连接以及固定的作用,其中,第三连接架连接于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连接于第三连接架,第二驱动机构连接于第三连接件,以驱动第三连接件沿第三方位旋转。

19、优选的,第三连接架包括第二固定支架和第二限位支架,第二固定支架和第二限位支架沿z向相对设置并连接于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连接于第二固定支架和第二限位支架。

20、第三连接架包括第二固定支架和第二限位支架,其中,第二固定支架与第二限位支架沿z向相对设置并连接于第二连接件,也即三者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安装空间。其中,第二驱动机构沿z向连接在容纳空间内,从而使得第二驱动机构的第四齿轮能够在x向与第二连接件的第三齿轮相配合,以驱动第二连接件在垂直于第三齿轮的轴线上进行第二方位旋转。

21、此外,第三连接件在z向上连接于第二固定支架和第二限位支架。通过这样设置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保证第三驱动组件与第二驱动组件连接的稳定性。

22、优选的,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轴以及齿套,第三连接轴连接于第三连接架,齿套在x向上安装于第三连接轴远离第三连接架的一侧;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五齿轮以及第三驱动件,第五齿轮与齿套相啮合,第三驱动件连接于第五齿轮,以驱动第三连接件沿第三方位旋转。

23、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轴以及齿套,其中,第三连接轴z向连接于第三连接架,齿套在x向上安装于第三连接轴远离第三连接架的一侧。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五齿轮以及第三驱动件,第五齿轮安装在齿套内,并与齿套相啮合,使得第五齿轮能够在齿轮套进行旋转,从而带动齿轮进行旋转,进而带动与齿轮相连接的第三连接轴进行旋转,其中,具体的旋转方向可以为沿垂直于齿套轴向方向旋转。

24、优选的,还包括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第一过渡支架以及第二过渡支架;第一过渡支架在y向连接于第三连接轴,第三驱动件在x向上安装于第一过渡支架,第二过渡支架连接于第三驱动件。

25、内后视镜还包括固定组件,固定组件作为内视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连接于车辆的主要连接件,其主要兼顾了内视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的固定与承载作用,尤其是在内视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上设置较多功能件时,固定组件则需要兼顾较多功能键的固定与承载。其中,固定组件包括第一过渡支架以及第二过渡支架,第一过渡支架在y向连接于第三连接轴,第三驱动件在x向上安装于第一过渡支架,第二过渡支架连接于第三驱动件,从而能够保证内后视镜连接在车辆上的稳定性。

26、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可调节的内后视镜以及采集装置、整车控制器;采集装置用于采集用户姿态并将用户姿态发送给整车控制器;整车控制器通信连接于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且整车控制器配置为基于采集用户姿态计算出内视组件的目标位置,并控制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动作,以将内视组件调整到目标位置。

27、本技术提供的车辆包括可调节的内后视镜以及采集装置、整车控制器,其中,采集装置可以和整车控制器建立通信关系,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可以和整车控制器建立通信关系。其中,采集装置设置在可调节的内后视镜上,用于采集用户姿态并将用户姿态发送给整车控制器,整车控制器根据用户姿态控制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动作,以将内视组件调整到目标位置。本技术能够适配不同驾驶员的姿态信息(比如:不同身高及不同眼点位置),调节内后视镜的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动作,节省不同驾驶员在驾驶准备阶段的内后视镜调节动作。

28、综上,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调节的内后视镜以及车辆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9、本技术对内视组件进行三种方位的调节,能够使得驾驶人员针对自身需求,对应调节到不同的方位,使得驾驶人员能够看到车辆的多个位置,从而增加驾驶人员驾驶车辆的安全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内后视镜在车辆上的位置已经是固定好的,无法根据驾驶员的需求对汽车内后视镜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技术问题。

30、此外,在镜壳远离镜片的一端形成有安装腔,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设置于安装腔内,从而大量节省内后视镜在车辆内占用空间的同时,通过安装腔能够有效地避免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发生磕碰。

31、另外,本技术能够适配不同驾驶员的姿态信息(比如:不同身高及不同眼点位置),调节内后视镜的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动作,节省不同驾驶员在驾驶准备阶段的内后视镜调节动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