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悬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24842发布日期:2023-12-09 10:36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主动悬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整体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悬架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替换或增强机械稳定杆/防侧倾杆的主动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1、本节中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并且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2、悬架系统通过吸收否则会使车身不稳定的颠簸和振动来改善车辆的乘坐。悬架系统还通过改善地面与车辆轮胎之间的接触来改善安全性和控制。悬架系统的一个缺点是,基本弹簧/阻尼器布置将允许车辆在转弯(即,转向)期间侧倾/倾斜。车辆经历转向时的横向加速导致侧倾力矩,其中车辆在左转时将向右倾斜/尾倾,并且在右转时将向左倾斜/尾倾。侧倾力矩降低了抓持和转弯性能,并且也可能使驾驶员和乘客感到不舒服。许多车辆配备有稳定杆/防侧倾杆,这些稳定杆/防侧倾杆是帮助抵消转弯期间经历的侧倾力矩的机械系统。稳定杆/防侧倾杆通常是在右阻尼器和左阻尼器之间跨车辆的宽度横向延伸的机械连杆。当阻尼器中的一个阻尼器伸出时,稳定杆/防侧倾杆向相对的阻尼器施加力,该力抵消车辆的侧倾力矩并且帮助校正侧倾角以提供更平坦的转弯。然而,存在与这些机械系统相关联的若干缺点。首先,通常存在与机械系统相关联的封装约束,因为稳定杆/防侧倾杆需要在右阻尼器和左阻尼器之间跨车辆的相对直的、无阻挡的路径。第二,稳定杆/防侧倾杆是反应性的,因此仅在悬架开始移动(即,倾斜)时才起作用。此类机械系统在开始转向的时刻不限制车身侧倾。因此,仍然需要可增强或替换传统机械稳定杆/防侧倾杆的改进的车辆悬架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部分提供本公开内容的总体概述,并且并非是本发明的完整范围或其所有特征的完整公开。

2、一种主动悬架系统,所述主动悬架系统包括:

3、右阻尼器和左阻尼器,所述右阻尼器和所述左阻尼器各自包括阻尼器壳体、活塞杆和活塞,所述活塞安装在所述活塞杆上并且被布置成在所述阻尼器壳体内部滑动接合,使得所述活塞将所述阻尼器壳体分成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

4、泵,所述泵包括泵入口和泵出口;

5、液压贮存器;和

6、控制阀系统,所述控制阀系统与所述右阻尼器的所述第一工作室和所述第二工作室、所述左阻尼器的所述第一工作室和所述第二工作室、所述泵入口、所述泵出口以及所述液压贮存器进行流体连通地连接,

7、其中所述控制阀系统将所述主动悬架系统在主动侧倾控制模式、被动侧倾控制模式、压力控制模式和舒适模式之间切换,所述主动侧倾控制模式包括使所述泵通电以向所述右阻尼器的所述第一工作室和所述左阻尼器的所述第二工作室提供加压流体,所述被动侧倾控制模式包括将所述右阻尼器的所述第一工作室和所述左阻尼器的所述第二工作室进行流体互连,而不使所述泵通电。

8、根据本主题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主动悬架系统。该主动悬架系统包括右阻尼器和左阻尼器、泵和控制阀组件。该右阻尼器和该左阻尼器中的每者包括阻尼器壳体、活塞杆和安装在该活塞杆上的活塞。该活塞被布置成在该阻尼器壳体内部滑动接合,使得该活塞将该阻尼器壳体分成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该泵包括泵入口和泵出口。该控制阀组件与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第二工作室、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第二工作室、该泵入口以及该泵出口进行流体连通地连接。该控制阀组件具有为该主动悬架系统提供不同工作模式的流体流动路径的若干不同布置。

9、该控制阀组件包括流体流动路径的第一布置,其中该泵出口与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进行流体连通地连接。在通过该控制阀组件的流体流动路径的该第一布置中,该泵出口与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进行流体隔离。根据通过该控制阀组件的流体流动路径的该第一布置,该泵操作以仅增加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中的流体压力。

10、该控制阀组件包括流体流动路径的第二布置,其中该泵出口与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进行流体连通地连接。在通过该控制阀组件的流体流动路径的该第二布置中,该泵出口与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进行流体隔离。根据通过该控制阀组件的流体流动路径的该第二布置,该泵操作以仅增加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中的流体压力。

11、该控制阀组件包括流体流动路径的第三布置,其中该泵出口与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进行流体连通地连接。在通过该控制阀组件的流体流动路径的该第三布置中,该泵出口与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进行流体隔离。根据通过该控制阀组件的流体流动路径的该第三布置,该泵操作以仅增加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中的流体压力。

12、该控制阀组件包括流体流动路径的第四布置,其中该泵出口与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进行流体连通地连接。在通过该控制阀组件的流体流动路径的该第四布置中,该泵出口与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进行流体隔离。根据通过该控制阀组件的流体流动路径的该第四布置,该泵操作以仅增加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中的流体压力。

13、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主动悬架系统包括将该泵以及该右阻尼器和该左阻尼器连接到该控制阀组件的多个液压管线。该多个液压管线包括第一液压管线,该第一液压管线在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与该控制阀组件之间延伸并且流体连接它们。该多个液压管线包括第二液压管线,该第二液压管线在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与该控制阀组件之间延伸并且流体连接它们。该多个液压管线包括第三液压管线,该第三液压管线在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与该控制阀组件之间延伸并且流体连接它们。该多个液压管线包括第四液压管线,该第四液压管线在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与该控制阀组件之间延伸并且流体连接它们。该多个液压管线包括第五液压管线和第六液压管线,该第五液压管线和该第六液压管线在该泵和该控制阀组件之间延伸并且流体连接它们。泵可为双向泵,其中该泵入口和该泵出口根据该泵运行的方向进行切换。因此,该第五液压管线和该第六液压管线中的任一者可作为泵吸入管线操作,并且该第五液压管线和该第六液压管线中的任一者可作为泵排放管线操作。

14、该控制阀组件提供第一工作模式,其中该泵排放管线与该第一液压管线和该第三液压管线进行流体连通地连接。在该第一工作模式下,该泵增加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中的流体压力。该泵排放管线在该第一工作模式下与该第二液压管线和该第四液压管线进行流体隔离,使得该泵不增加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中的流体压力。该控制阀组件还提供第二工作模式,其中该泵排放管线与该第二液压管线和该第四液压管线进行流体连通地连接。在该第二工作模式下,该泵增加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中的流体压力。该泵排放管线在该第二工作模式下与该第一液压管线和该第三液压管线进行流体隔离,使得该泵不增加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中的流体压力。该控制阀组件还提供第三工作模式,其中该泵排放管线与该第二液压管线和该第三液压管线进行流体连通地连接。在该第三工作模式下,该泵增加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中的流体压力。该泵排放管线在该第三工作模式下与该第一液压管线和该第四液压管线进行流体隔离,使得该泵不增加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中的流体压力。该控制阀组件还提供第四工作模式,其中该泵排放管线与该第一液压管线和该第四液压管线进行流体连通地连接。在该第四工作模式下,该泵在该第四工作模式下增加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中的流体压力。该泵排放管线在该第四工作模式下与该第二液压管线和该第三液压管线进行流体隔离,使得该泵不增加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中的流体压力。

15、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主动悬架系统还包括液压贮存器,该液压贮存器通过第七液压管线流体连接到该控制阀组件。该控制阀组件包括具有多个阀块段的阀块,该多个阀块段提供通过该控制阀组件的流体流动路径的不同组合(例如上文所述的那些)。通过该控制阀组件的这些不同的流体流动路径提供该主动悬架系统的不同工作模式。每个阀块段包括用于该第一液压管线、该第二液压管线、该第三液压管线、该第四液压管线、该第五液压管线、该第六液压管线和该第七液压管线中的每者的连接件。

16、有利的是,该控制阀组件提供主动悬架系统,该主动悬架系统具有在使用单个泵的单个系统中先前不可用的多种不同能力。该主动悬架系统能够在转弯时减小/消除车辆侧倾角,并且甚至可以在车辆倾斜转弯以改善操纵的情况下实现负侧倾角。侧倾角的减小改善了车辆的舒适度、转向感、敏捷性和稳定性。侧倾控制由侧倾刚度(基于系统中的静压)和防侧倾主动扭矩(由泵产生)提供。这转化为与具有常规防侧倾杆的车辆相比减小的总体车辆侧倾刚度。因此,舒适度得到改善。舒适度也得到改善,因为主动力与阻尼力无关。由于侧倾控制的一部分由系统中的静压提供,系统的总体功耗减小并且提供故障安全,因为在主动部件(泵/马达/逆变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系统可依赖于被动侧倾刚度。通过根据驾驶条件调整前车桥/后车桥之间的主动侧倾扭矩(例如,在弯道加速期间限制转向不足行为),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操纵改进。还可施加防侧倾扭矩以减少车身振荡,从而改善舒适度。

17、该控制阀组件可将该泵出口连接至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或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以增加阻尼器的那些相应室中的流体压力。该控制阀组件还可将该泵出口连接至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第一工作室或该右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和该左阻尼器的该第二工作室,以降低那些相应室中的流体压力。因此,主动稳定杆系统的泵可用于改变阻尼器的工作室中的静压,并因此改变系统的被动侧倾刚度。控制阀组件可用于通过将泵出口连接至右阻尼器的该第一工作室和左阻尼器的第一工作室并且将泵入口连接至右阻尼器的第二工作室和左阻尼器的第二工作室来减小(即,降低)车辆的乘坐高度。控制阀组件也可用于通过将泵出口连接至右阻尼器的第二工作室和左阻尼器的第二工作室以及将泵入口连接至右阻尼器的第一工作室和左阻尼器的第一工作室来增加(即,提升/升高)车辆的乘坐高度。最后,通过将泵出口连接到左阻尼器的第一工作室和右阻尼器的第二工作室的组合或连接到右阻尼器的第一工作室和左阻尼器的第二工作室的组合,控制阀组件提供防侧倾控制,并因此可增强或替换机械稳定杆/防侧倾杆。当发生这种情况时,系统中的静态压力和由泵产生的动态压力两者用于抵消转弯期间车辆的侧倾运动。因为泵提高左阻尼器的第一工作室和右阻尼器的第二工作室的组合或右阻尼器的第一工作室和左阻尼器的第二工作室的组合中的压力,控制阀组件可控制悬架系统,使得车辆将倾斜转弯以改善乘坐和操纵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