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机电驱动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73083发布日期:2024-03-22 10:25阅读:8来源:国知局
双电机电驱动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双电机电驱动,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电机电驱动总成。


背景技术:

1、目前,汽车消费者对高性能纯电动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大。电驱动总成除了提供更高的功率、扭矩、效率外,其给整车操控性能带来的改变也越来越受到各主机厂的关注。基于电驱动总成的左右侧车轮扭矩矢量分配控制,可以极大的提升整车转弯响应、及在不同路面的稳定性,让驾驶操控更加灵活。在部分扭矩矢量分配控制中,双电机驱动技术可以用两个电机分别独立地控制左、右侧车轮,实现高精度的扭矩矢量输出,也是各主机厂提升整车操控性的首选。

2、在双电机驱动技术中,每个驱动电机分别对应有控制器及减速结构。然而,由于左、右侧两个车轮之间空间有限,导致难以实现双电机及其对应控制器、减速结构在车内的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由于左右侧两个车轮之间空间有限,导致难以实现双电机及其对应控制器、减速结构在车内的布置的问题,提供一种双电机电驱动总成。

2、一种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包括:

3、第一驱动电机;

4、第二驱动电机;

5、集成减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之间;所述集成减速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形成传递配合;及

6、集成逆变器,连接于所述集成减速器的一侧;所述集成逆变器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所述集成逆变器与所述集成减速器之间的相对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之间的相对方向。

7、上述双电机电驱动总成,集成逆变器能够向第一驱动电机及第二驱动电机提供控制信号及驱动电流。在双电机电驱动总成的双驱动模式下,第一驱动电机及第二驱动电机在集成逆变器的驱动运转。第一驱动电机通过集成逆变器与一个半轴体之间形成传动配合,在传递过程中,转速下降,扭矩上升。该半轴体向其中一侧的车轮传递动力。第二驱动电机通过集成逆变器与另外一个半轴体之间形成传动配合,在传递过程中,转速下降,扭矩上升。该另外一个半轴体向另外一侧的车轮传递动力。由于集成逆变器与集成减速器之间的相对方向垂直于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之间的相对方向,因而集成逆变器没有直接地设置在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的相对方向上,从而能缩减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之间相对距离,及减小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在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相对方向上的尺寸,有助于双电机电驱动总成以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相对方向平行于两轮相对方向的角度安装到整车中。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减速器包括第一减速机构及第二减速机构;所述第一减速机构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形成传递配合;所述第二减速机构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形成传递配合;所述第一减速机构及所述第二减速机构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之间。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减速器还包括减速器中壳体;其中,所述集成减速器还包括减速器前壳体,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包括第一电机壳体及第一电机定子,所述第一减速机构安装连接于所述减速器前壳体与所述减速器中壳体之间,所述第一电机定子安装连接于所述减速器前壳体与所述第一电机壳体之间;及/或,所述集成减速器还包括减速器后壳体,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包括第二电机壳体及第二电机定子,所述第二减速机构安装连接于所述减速器后壳体与所述减速器中壳体之间,所述第二电机定子安装连接于所述减速器后壳体与所述第二电机壳体之间。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速机构包括第一输入轴体及第一输入轴承,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包括第一电机转子,所述第一输入轴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转子的一端嵌套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入轴承内;及/或,所述第二减速机构包括第二输入轴体及第二输入轴承,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包括第二电机转子,所述第二输入轴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转子的一端嵌套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入轴承内。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逆变器包括第一控制转换单元及第二控制转换单元;所述第一控制转换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二控制转换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控制转换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转换单元之间的相对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之间的相对方向。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逆变器包括逆变箱体及逆变顶盖;所述逆变箱体连接于所述集成减速器;所述逆变顶盖连接于所述逆变箱体;所述逆变箱体与所述逆变顶盖之间形成有第一舱室及第二舱室;所述第一控制转换单元容置于所述第一舱室;所述第二控制转换单元容置于所述第二舱室;所述第一舱室与所述第二舱室相对密封分隔设置。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逆变器包括还包括第一硬性导体及第一软性导体,所述第一硬性导体及所述第一软性导体依次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转换单元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之间,所述第一软性导体的柔性度大于所述第一硬性导体;及/或,所述集成逆变器包括还包括第二硬性导体及第二软性导体,所述第二硬性导体及所述第二软性导体依次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转换单元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之间,所述第二软性导体的柔性度大于所述第二硬性导体。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断开机构及第二断开机构;所述第一断开机构及所述第二断开机构连接于所述集成减速器;所述第一断开机构用于切换所述集成减速器与半轴体之间的配合状态;所述第二断开机构用于切换所述集成减速器与另外一个半轴体之间的配合状态。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断开机构与所述第一断开机构之间的中心连线相对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之间的中心连线间隔设置。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逆变器包括连接于集成减速器的逆变箱体;其中,所述逆变箱体设有第一逆变冷却通道,所述逆变箱体在所述第一逆变冷却通道的一端形成第一逆变进水口,所述逆变箱体在第一逆变冷却通道的另一端形成第一逆变出水口,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包括第一电机壳体,所述第一电机壳体设有第一电机冷却通道,所述第一电机壳体在所述第一电机冷却通道的一端形成第一电机进水口,所述第一电机壳体在第一电机冷却通道的一端形成第一电机出水口,所述第一电机进水口与所述第一逆变出水口相连通设置;及/或,所述逆变箱体设有第二逆变冷却通道,所述逆变箱体在第二逆变冷却通道的一端形成第二逆变进水口,所述逆变箱体在第二逆变冷却通道的另一端形成第二逆变出水口,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包括第二电机壳体,所述第二电机壳体设有第二电机冷却通道,所述第二电机壳体在所述第二电机冷却通道的一端形成第二电机进水口,所述第二电机壳体在第二电机冷却通道的一端形成第二电机出水口,所述第二电机进水口与所述第二逆变出水口相连通设置。



技术特征:

1.一种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减速器包括第一减速机构及第二减速机构;所述第一减速机构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形成传递配合;所述第二减速机构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形成传递配合;所述第一减速机构及所述第二减速机构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减速器还包括减速器中壳体;其中,所述集成减速器还包括减速器前壳体,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包括第一电机壳体及第一电机定子,所述第一减速机构安装连接于所述减速器前壳体与所述减速器中壳体之间,所述第一电机定子安装连接于所述减速器前壳体与所述第一电机壳体之间;及/或,所述集成减速器还包括减速器后壳体,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包括第二电机壳体及第二电机定子,所述第二减速机构安装连接于所述减速器后壳体与所述减速器中壳体之间,所述第二电机定子安装连接于所述减速器后壳体与所述第二电机壳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速机构包括第一输入轴体及第一输入轴承,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包括第一电机转子,所述第一输入轴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转子的一端嵌套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入轴承内;及/或,所述第二减速机构包括第二输入轴体及第二输入轴承,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包括第二电机转子,所述第二输入轴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转子的一端嵌套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入轴承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逆变器包括第一控制转换单元及第二控制转换单元;所述第一控制转换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二控制转换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控制转换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转换单元之间的相对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之间的相对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逆变器包括逆变箱体及逆变顶盖;所述逆变箱体连接于所述集成减速器;所述逆变顶盖连接于所述逆变箱体;所述逆变箱体与所述逆变顶盖之间形成有第一舱室及第二舱室;所述第一控制转换单元容置于所述第一舱室;所述第二控制转换单元容置于所述第二舱室;所述第一舱室与所述第二舱室相对密封分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逆变器包括还包括第一硬性导体及第一软性导体,所述第一硬性导体及所述第一软性导体依次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转换单元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之间,所述第一软性导体的柔性度大于所述第一硬性导体;及/或,所述集成逆变器包括还包括第二硬性导体及第二软性导体,所述第二硬性导体及所述第二软性导体依次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转换单元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之间,所述第二软性导体的柔性度大于所述第二硬性导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断开机构及第二断开机构;所述第一断开机构及所述第二断开机构连接于所述集成减速器;所述第一断开机构用于切换所述集成减速器与半轴体之间的配合状态;所述第二断开机构用于切换所述集成减速器与另外一个半轴体之间的配合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断开机构与所述第一断开机构之间的中心连线相对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之间的中心连线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逆变器包括连接于集成减速器的逆变箱体;其中,所述逆变箱体设有第一逆变冷却通道,所述逆变箱体在所述第一逆变冷却通道的一端形成第一逆变进水口,所述逆变箱体在第一逆变冷却通道的另一端形成第一逆变出水口,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包括第一电机壳体,所述第一电机壳体设有第一电机冷却通道,所述第一电机壳体在所述第一电机冷却通道的一端形成第一电机进水口,所述第一电机壳体在第一电机冷却通道的一端形成第一电机出水口,所述第一电机进水口与所述第一逆变出水口相连通设置;及/或,所述逆变箱体设有第二逆变冷却通道,所述逆变箱体在第二逆变冷却通道的一端形成第二逆变进水口,所述逆变箱体在第二逆变冷却通道的另一端形成第二逆变出水口,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包括第二电机壳体,所述第二电机壳体设有第二电机冷却通道,所述第二电机壳体在所述第二电机冷却通道的一端形成第二电机进水口,所述第二电机壳体在第二电机冷却通道的一端形成第二电机出水口,所述第二电机进水口与所述第二逆变出水口相连通设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集成减速器及集成逆变器。集成减速器设置于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之间。集成减速器分别与第一驱动电机及第二驱动电机形成传递配合。集成逆变器连接于集成减速器的一侧。集成逆变器分别电连接于第一驱动电机及第二驱动电机。集成逆变器与集成减速器之间的相对方向垂直于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之间的相对方向,从而能缩减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之间相对距离,及减小双电机电驱动总成在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相对方向上的尺寸,有助于双电机电驱动总成以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相对方向平行于两轮相对方向的角度安装到整车中。

技术研发人员:钱志超,赵慧超,刘金锋,郭璐璐,田博,潘彦全,李佩,董力嘉,段练,宋鹏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