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46140发布日期:2023-06-29 18:05阅读:39来源:国知局
座椅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汽车,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时代的进步,私人轿车开始成为千家万户的日常代步工具。传统的汽车座椅包括依序连接的坐垫、靠背和头枕。一旦出厂销售、其坐垫和靠背的设计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因此,针对不同体重的人群,该座椅结构所产生的驾驶体验也会有细微的差异。具体来说,对采用软质坐垫的汽车座椅来说,驾驶员的体重越重,其对坐垫所产生的形变越大,驾驶时所保持的坐姿也会相应产生变化。而若采用硬质坐垫,则坐垫本身会对驾驶员产生一定的不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座椅,该座椅可以调节座椅的软硬程度,还可以对气囊进行防护,从而提高气囊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座椅,包括:坐簧;坐垫发泡层,所述坐垫发泡层设置于所述坐簧的上方;气囊,所述气囊设置于所述坐垫发泡层的下方,所述气囊选择性地充气和放气;第一硬质支撑板,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坐簧的上方且位于所述气囊的下方。

4、由此,通过设置在坐簧的上方和可选择性地充气和放气的气囊的下方之间的第一硬质支撑板,可以调节座椅的软硬程度,还可以对气囊进行防护,避免气囊直接接触坐簧造成其划伤磨损的问题,从而提高气囊的可靠性与座椅的舒适性。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气囊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气囊在所述坐垫发泡层的下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位于至少两个所述气囊的下方。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座椅还包括:第二硬质支撑板,所述第二硬质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气囊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坐垫发泡层的下方。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硬质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个为硬质毛毡板。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的厚度为d1,所述第二硬质支撑板的厚度为d2,d1和d2满足关系式:d1≥d2。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坐垫发泡层的底部形成有向上凹陷的容纳槽,至少两个所述气囊容置于所述容纳槽内。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坐垫发泡层包括:发泡主体和侧防护部,所述侧防护部设置于所述发泡主体的横向两侧,所述容纳槽形成于所述发泡主体的底部。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在坐垫发泡层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气囊整体呈长条状且长度方向与所述容纳槽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个相同。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座椅。

14、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气囊在所述坐垫发泡层的下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位于至少两个所述气囊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硬质支撑板,所述第二硬质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气囊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坐垫发泡层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硬质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个为硬质毛毡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的厚度为d1,所述第二硬质支撑板的厚度为d2,d1和d2满足关系式:d1≥d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发泡层的底部形成有向上凹陷的容纳槽,至少两个所述气囊容置于所述容纳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发泡层包括:发泡主体和侧防护部,所述侧防护部设置于所述发泡主体的横向两侧,所述容纳槽形成于所述发泡主体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在坐垫发泡层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整体呈长条状且长度方向与所述容纳槽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个相同。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座椅以及车辆,该座椅包括坐簧;坐垫发泡层,所述坐垫发泡层设置于所述坐簧的上方;气囊,所述气囊设置于所述坐垫发泡层的下方,所述气囊选择性地充气和放气;第一硬质支撑板,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坐簧的上方且位于所述气囊的下方。由此,通过设置在坐簧的上方和可选择性地充气和放气的气囊的下方之间的第一硬质支撑板,可以调节座椅的软硬程度,还可以对气囊进行防护,避免气囊直接接触坐簧造成其划伤磨损的问题,从而提高气囊的可靠性与座椅的舒适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阳,郑志腾,韩自锋,李忠良,左卫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1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