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车辆顶棚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37803发布日期:2023-07-28 10:51阅读:32来源:国知局
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车辆顶棚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辆顶棚,以及具有该车辆顶棚的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车辆市场的发展与壮大,车辆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消费者对于车辆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车辆在夏季行驶时,阳光直接暴晒驾驶室的顶棚,使得热量传递至驾驶室内部,车内温度可达40-85℃。虽然可通过开启空调的方式降低驾驶室内的温度,但空调的开启会如加速能源消耗,尤其是电动车辆,能源消耗问题更加凸出。

2、此外,传统的车辆顶棚从钣金侧向内依次为无纺布、玻纤、聚氨酯胶、pu板、聚氨酯胶、玻纤、无纺布、面料层。其中,无纺布、玻纤、聚氨酯胶和pu板模压后,流阻较大且不透气,使得顶棚的吸声效果差,从而不利于提高车辆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以提高车辆顶棚的隔热和吸音效果。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包括基板和设于所述基板外侧的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基板内具有能够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腔体,且所述通孔与对应的所述腔体连通而形成吸音谐振腔。

4、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层包括上下层叠相连的铝箔层和第一玻纤层。

5、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层上设有多个上隆起部和/或多个下隆起部;

6、所述上隆起部向所述隔热层的外侧隆起,所述下隆起部向所述隔热层的内侧隆起。

7、进一步的,所述铝箔层和所述第一玻纤层粘接相连。

8、进一步的,所述基板和所述隔热层之间设有第二玻纤层,所述通孔贯通所述第二玻纤层设置。

9、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层的面积与多个所述通孔的总面积与之比为15~10;和/或,

10、所述通孔的直径d满足:0.3mm≤d≤0.4mm。

11、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层的厚度d满足:0.1mm≤d≤0.3mm,和/或,

12、所述基板为pu板。

13、进一步的,所述基板的内侧由上至下依次层叠设有第三玻纤层和面料层。

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通过设置隔热层利于提高车辆顶棚的隔热效果,并通过隔热层上的通孔与基板上的腔体形成吸音谐振腔,使得声波在吸音谐振腔内往返运动的过程中将声能转化成热能,从而利于提高车辆顶棚的吸音效果,进而提高驾驶室的舒适性。

16、其次,铝箔层具有较好的热反射效果,而第一玻纤层利于提高隔热板的层的强度。通过上隆起部和/或下隆起部,利于提高铝箔层的拉伸性能,进而提升隔热层的使用性能。铝箔层和第一玻纤层粘接相连,易于布置实施,且连接效果好。第二玻纤层利于进一步提高基板的结构强度,以及使用中的稳定性。隔热层面积与通孔总面积之间,利于提高隔热和吸音效果。隔热层的厚度利于提高隔热层的隔热效果,基板采用pu板具有较好的绝热性能,同时产品成熟,便于布置实施。第三玻纤层和面料层的设置,利于进一步提高隔热吸音板的使用性能。

17、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顶棚,所述车辆顶棚上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

18、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辆顶棚。

1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顶棚和车辆,与上述的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其特征在于:

9.一种车辆顶棚,其特征在于: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车辆顶棚及车辆,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包括基板和设于基板外侧的隔热层,隔热层上设有多个通孔,基板内具有能够与通孔连通的腔体,且通孔与对应的腔体连通而形成吸音谐振腔。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顶棚用隔热吸音板,通过设置隔热层利于提高车辆顶棚的隔热效果,并通过隔热层上的通孔与基板上的腔体形成吸音谐振腔,使得声波在吸音谐振腔内往返运动的过程中将声能转化成热能,从而利于提高车辆顶棚的吸音效果,进而提高驾驶室的舒适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林倩,高焕芳,陈玉,王三群,段露露,吕顺,马围强,孟会明,刘新义,周琼,李媛,宋广召,崔向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诺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