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提取的直流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64924发布日期:2024-03-28 18:47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提取的直流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充电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便提取的直流充电桩。


背景技术:

1、在双碳及节能减排背景下,电动汽车为未来主流趋势,作为其基础充电设施,充电桩一般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是需要接入交流电源,直流充电桩其内一般会设置有储能电池,一般会将储能电池和电池相关的线路结构及散热器等整合形成充电模块,如此只需要将充电模块安装到壳体内,并通过线束使其与控制等线路板连接即可实现直流充电。

2、直流充电桩在搬运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需要人工搬运,进而需要将直流充电桩提起,一般需要设计提手,包括提手圈和用于锁紧在壳体上的提手安装板,提手一般是通过冲压成型制作,冲压成型后的提手厚度不会很大,而直流充电桩由于内部有充电模块,其重量大,因此容易出现提手受力过大而断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提取的直流充电桩,将提手的提手圈设计成提手外圈和提手内圈,并在提手外圈和提手内圈内设置加强筋板,可以提高提手的承受强度,避免提手断裂,同时也能够通过冲压成型制得。

2、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方便提取的直流充电桩,包括壳体和提手,壳体内设置有充电模块,且壳体上开设有两个与充电模块位置对应的散热口,散热口安装有散热网板,壳体外设置与充电模块电性连通的充电枪,壳体配合有盖板,所述的提手包括中间开口的提手圈和与提手圈一体成型的提手安装板,所述的提手圈包括提手外圈和提手内圈,且提手外圈和提手内圈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板。

3、优选的,提手安装板为提手外圈的下部组成部分,且提手安装板的宽度大于提手外圈的宽度,提手安装板上开设有两排与提手圈水平投影平行的安装孔。

4、优选的,所述的壳体内设置有安装箱,且安装箱的左右两侧一侧为全开口,一侧开设有用于接线的接线槽,所述的充电模块从散热口及安装箱的全开口推入到安装箱内,充电模块处于安装箱全开口的一侧设置有散热器和拉手,且散热器和拉手处于散热口内。

5、优选的,安装箱开设有接线槽的一侧开设有模块锁紧孔,并配合有模块锁紧螺栓实现充电模块的锁紧。

6、优选的,充电模块与散热器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散热网和定位销,所述的安装箱上开设有与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

7、优选的,所述的充电模块的下表面设置有不少于三根胶条,且胶条的摩擦系数低于0.1。

8、优选的,所述的充电模块的上部设置有上部凸起,上部凸起的厚度为0.1-0.3mm。

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

10、将提手的提手圈设计成提手外圈和提手内圈,并在提手外圈和提手内圈内设置加强筋板,可以提高提手的承受强度,避免提手断裂,同时也能够通过冲压成型制得。

11、在壳体内设置安装箱,通过平推的方式将充电模块安装到安装箱内,能够确保充电模块的散热器处于壳体开设的散热口中,如此可以通过散热器直接将充电模块的热量散发到散热口并散出,进而可以提高整体的散热性能,同样的也能够减少壳体的左右宽度规格。

12、在安装箱的侧面开设模块锁紧孔和定位孔,方便对充电模块进行定位和锁紧。

13、胶条的设计,方便以滑动的方式将充电模块推入安装箱,而上部凸起的设计,避免在推入的过程中安装箱磨损到充电模块的上部。



技术特征:

1.一种方便提取的直流充电桩,包括壳体(1)和提手(2),壳体(1)内设置有充电模块(11),且壳体(1)上开设有两个与充电模块(11)位置对应的散热口,散热口安装有散热网板,壳体(1)外设置与充电模块(11)电性连通的充电枪(3),壳体(1)配合有盖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手(2)包括中间开口的提手圈和与提手圈一体成型的提手安装板(21),所述的提手圈包括提手外圈(22)和提手内圈(23),且提手外圈(22)和提手内圈(23)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板(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提取的直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提手安装板(21)为提手外圈(22)的下部组成部分,且提手安装板(21)的宽度大于提手外圈(22)的宽度,提手安装板(21)上开设有两排与提手圈水平投影平行的安装孔。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方便提取的直流充电桩,包括壳体和提手,壳体内设置有充电模块,且壳体上开设有两个与充电模块位置对应的散热口,散热口安装有散热网板,壳体外设置与充电模块电性连通的充电枪,壳体配合有盖板,所述的提手包括中间开口的提手圈和与提手圈一体成型的提手安装板,所述的提手圈包括提手外圈和提手内圈,且提手外圈和提手内圈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板;将提手的提手圈设计成提手外圈和提手内圈,并在提手外圈和提手内圈内设置加强筋板,可以提高提手的承受强度,避免提手断裂,同时也能够通过冲压成型制得。

技术研发人员:徐鑫洋,王志轩,王勇坚,邱春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奥罗拉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05
技术公布日:2024/3/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