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振动板调节活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6551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重载振动板调节活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将铁轨车厢连接成多节车厢 列的高载荷联接杆的重载振动板调节活节,其具有单弹簧柱结构。已知在用于耦联车厢单 元的联接杆的端部上具有单弹簧柱的重载调节活节。
背景技术
在DE 10246428. 6中已经建议一个具有单弹簧柱结构的解决方案。在这个结构中压力侧的弹簧板减振部件装配在轴承保持架中。在上保持架边缘与 支撑轴承板之间存在用于弹性行程和摆转行程的确定的自由距离“a”,它在确定的联接杆 偏转角时并且在初始的纵向压力时用尽。在保持架边缘与支撑轴承板接触以后在联接杆与 车厢之间存在刚性连接。无减振的纵向力传导在撞击时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可能导致变形和 不平稳的车厢运动并形成噪声。此外按照DE 10 2005 034 527的解决方案建议双弹簧柱结构。这个结构保证高 的复位矩并且改善在纵向压力下的弹性连接。它们在带来其有意义的优点以外也带来不利 的大的安装空间,它们在许多方面不能供使用并且还具有相对较高的自重和较高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一个用于高载荷联接杆的重载调节活节,它避免已知解决 方案的缺陷并且通过最佳的工作原理以更小的安装空间和在大纵向压力时尽可能减振地 连接在车厢上保证更好的调节活节参数。能够降低车厢列的自重和加工成本。这个目的按照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得以实现。本发明的有利补充由从属 权利要求给出。本发明的重点是,每个联接杆端部节省空间地只设置一个端部拉杆,其具有 压力侧的弹簧柱,它使其贯穿压力中心地通过活动的振动盘(它根据需要设置在压力侧的 弹簧盘前面或后面)并且通过弹簧行程限位器受控地通过其压力侧的弹簧行程和振动盘一 滚动面根据联接杆的偏转角实现与力和角度有关地缓慢弹性地向底架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根据联接杆的偏转角和初始的纵向压力在联接杆与车厢框体之间 产生可能补偿的大的复位矩。本发明的其它特征是,根据运行条件和任务作为正常情况例如为了解决在纵向压 力下的脱轨安全性问题,在调车运行的货运车厢中或者在客运车厢中为了改善在故障时的 防碰撞特性设有两个专用的设计。因此在所建议的“正常设计”中,传递端部倾翻点之间的距离小于弹簧行程限位器 之间的距离。在防碰撞设计中,为了避免在碰撞情况下车厢框体的水平和竖直的断开,选择 尽可能大的端部倾翻点距离,用于能够起到大的复位矩的作用,其中传递端部倾翻点之间 的距离等于或大于弹簧行程限位器之间的距离。上述的按照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有助于优化调节活节原理,尽管最小的空间需求和 微小的自重方面也相对提高功率,并且具有加工和维护方面更低的成本。提高客运列车和轻型货运车厢单元运行中的安全性水平。


下面借助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 图1、2、3和5分别示出图4中的截面图B-B,
图4示出图1中的截面A-A,
图5. 1和5. 2示出在联接杆偏转时图4中的截面图B-B。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2和3分别示出重载振动板调节活节的“正常设计”中的三个变型的水平横 截面图,具有按照本发明结构。在此在每个端部上在固定在车厢底架1上的支撑轴承板4 与联接杆2的联接杆端板3之间,分别设有压力侧的弹簧盘6和可活动支承的调节活节振 动板9。由图4给出弹簧行程限位器10的结构。为了支承弹簧柱5的压力侧的弹簧盘6,通过弹簧行程限位器10与联接杆端板3 或调节活节板9或支撑轴承板4相结合形成支撑笼式的空间17。为了弹簧行程限位器10的对称和非对称的运动分别提供压力侧的弹簧行程Fw供 使用,弹簧行程限位器保证并限制调节活节板最佳的、水平和竖直的偏转。在联接杆偏转时 在偏转侧上存在与对应板的第一非对称接触。在纵向压力LDK增加时振动板9再顶回到支撑笼式的空间中。分别通过纵向压力 传递点13实现负荷导入到调节活节振动板9中,纵向压力传递点在“正常设计”的解决方 案中全面地终结在“传递端部倾翻点” 14上。在此“传递端部倾翻点” 14之间的距离=宽度 尺寸DKe,总是小于弹簧行程限位器10之间的距离。由此保证,在大的纵向压力LDK时,在 调节活节振动板9的复位倾翻运动上的力曲线尽可能还弹性地通过压力侧的弹簧盘实现。 对于“正常设计”车厢框体的可实现的最大复位矩在这里通过在水平平面中和与其类似地 在竖直平面中的一半尺寸y = 胃的杠杆臂实现。图5. 1和5. 2示出与具有水平和竖直作用的防碰撞设计相组合的振动板调节活节 的解决方案,尤其也用于客运列车。组合的防碰撞设计对应于货运车厢的正常设计,除了弹簧行程限位器10的结构 和调节活节振动板的结构以外。为了提高防碰撞一稳定性,选择弹簧行程限位器10之间的 更大的水平和竖直的距离尺寸。在此传递端部倾翻点15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大于弹簧行程 限位器10之间的距离。这一点与使用具有水平和/或竖直的滚动面12的振动板相结合或 者也通过相应的不连续的表面曲率实现下面的按照图5、5. 1和5. 2的结构原理。在正常运行中,以正常的联接杆偏转(α 对应于约250 — 300m的轨道半径, 按照图5. 1,纵向力传递点13通过其杠杆臂胃处在联接杆2的纵轴线18与传递端部倾 翻点15之间的相应距离“y”的大约中间。在正常的和更大的纵向压力LDK时,压力传递保 持弹性,振动板还未顶压在右侧的弹簧行程限位器10上。如果更大的碰撞力起作用,也具有更大的偏转角α。 Μ,则力传递按照图5. 2直接 在点15并由此在尽可能大的杠杆臂上实现。因此起到尽可能大的防碰撞复位矩的作用。
极限的纵向压力刚性地通过弹簧行程限位器10以其压力接触面11和顶靠的调节 活节振动板9直接且直接作用地导入到支撑轴承板4中并由此导入到底架1中,由此产生 快速且最佳的防碰撞作用。附图标记清单
1底架2联接杆3联接杆端板4支撑轴承板5弹簧柱6压力侧的弹簧盘7拉力侧的弹簧盘8端部拉杆件9调节活节振动板10弹簧行程限位器11压力接触面12振动板一滚动面13纵向力传递点14传递端部倾翻点一正常设计15传递端部倾翻点一防碰撞设计16压力传递端部的支承面17支撑笼式空间18联接杆的纵轴线LDK纵向压力Rh水平的调节活节半径Rv竖直的调节活节半径Fff压力侧的弹簧行程Dah弹簧行程限位器10上的宽度尺寸Dav弹簧行程限位器10上的高度尺寸Dke振动板9的传递一端部倾翻点上的宽度尺寸y调节活节中心到传递端部倾翻点15的距离S超出部分α 正常在正常位置的联接杆偏转角α ο碰撞在碰撞位置的联接杆偏转角a正常在“正常设计”中的复位活节的最大杠杆臂a碰撞在“碰撞设计”中的复位活节的最大杠杆臂。
权利要求
1.用于高载荷的联接杆的重载振动板调节活节,其用于将铁轨车厢连接成多节的车厢 列,并且用于在列车组中出现较大的正常或非正常的纵向压力(LDK)时在车厢框体中产生 水平和/或竖直的复位矩,以避免脱轨及其后果,其由设置在其端部上的端部拉杆件(8)构 成,该端部拉杆件具有至少压力侧的弹簧盘(6),其特征在于,每个联接杆端部只设置一个端部拉杆件(8),该端部拉杆件具有压力侧的弹簧柱(5), 使联接杆(2)通过联接杆端板(3)与底架(1)的车厢侧的支撑轴承板(4)连接;此外每个 调节活节振动板(9)位于联接杆端板(3)与支撑轴承板(4)之间;并且在振动板(9)本身 上或在后面的传递压力的支承面(16)之一上在调节活节振动板(9)与联接杆侧的或支撑 轴承侧的部件之间设有振动板一滚动面(12);此外弹簧行程限位器(10)通过其压力接触 面(11)选择性地设置在联接杆端板(3 )上或本身设置在调节活节振动板(9 )或支撑轴承板 (4)上,并在此为了容纳压力侧的弹簧盘(6)形成支撑笼式的空间(17),并在压力侧的弹簧 行程Fw方向上与从属的传递压力的支承面(16)具有确定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振动板调节活节,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板一滚动面(12) 为了在摆转运动时移动纵向压力传递点(13)具有球形的或两维成形的表面,用于竖直和/ 或水平的调节活节一复位作用。
3.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振动板调节活节,其特征在于,在调节活节结 构的“正常设计”中,传递端部倾翻点(14)之间的距离小于具有压力接触面(11)的弹簧行 程限位器(10)之间的距离。
4.用于高载荷的联接杆的重载振动板调节活节,其用于将铁轨车厢连接成多节的车厢 列,并且用于在列车组中出现较大的正常或非正常的纵向压力(LDK)时在车厢框体中产生 水平和/或竖直的复位矩,以避免脱轨及其后果,其由设置在其端部上的端部拉杆件(8)构 成,该端部拉杆件具有至少压力侧的弹簧盘(6),其特征在于,在调节活节结构的“组合的防碰撞设计”中,为了增大调节活节的有效复位矩,传递端 部倾翻点(15)之间的距离等于或略大于具有压力接触面(11)的弹簧行程限位器(10)之 间的距离;并且所述调节活节振动板(9)通过其振动板滚动面(12)具有水平和/或竖直的 调节活节半径者相应的不连续的表面曲率,它在正常运行中,以正常的联接杆偏转 (α^ρ对应于约250 - 300m的轨迹弧,保证纵向力传递点(13)的位置为联接杆(2)的纵 轴线(18)到传递端部倾翻点(15) — “防碰撞设计”的距离“y”的大约一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铁轨货运车厢的用于连接成多节车厢列的重载振动板调节活节。在此这样构成调节活节,每个联接杆端部只设置一个端部拉杆件(8),其具有弹簧柱(5),联接杆(2)通过联接杆端板(3)与底架(1)的车厢侧的支撑轴承板(4)连接。每个调节活节设置调节活节振动板(9),其中振动板滚动面(12)位于在振动板(9)本身上或者位于相邻的传递压力的支承面(16)上,它球形或两维地成形。建议一种“正常设计”的调节活节结构,其中传递端部倾翻点(14)之间的距离小于弹簧行程限位器(10)之间的距离。此外存在一种组合的防碰撞设计,用于增大调节活节在碰撞状况时的有效复位能力,其中在这里传递端部倾翻点(15)之间的距离等于或略大于弹簧行程限位器(10)之间的距离。通过由此实现的在碰撞情况下在有效的纵向压力情况下增大最大杠杆臂,有意义地提高复位作用。
文档编号B61G5/02GK102076546SQ200980125148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30日
发明者M·巴特尔 申请人:西门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