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爬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4855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爬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属于轨道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爬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轨道车辆防爬器多采用独立式的防爬器,通过螺栓安装于车体底架端部,如图1所示,该种方案的优点是在撞车防爬器损坏后可更换,缺点是防爬器安装需要占用空间,某些轨道车辆安装空间有限,无法安装,而且独立式的防爬器由于突出车体前端表面,整体美观性和安全性不是很好。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某些轨道车辆前端受到安装空间限制,无法安装独立式防爬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防爬器,该防爬器占用空间小,可以方便地安装在轨道车辆前端,在两列车发生相撞时,起到防爬的作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爬器,其结构特点是,包括与车体底架固定连接的地板,该地板的左右两侧各固定连接有一根底架边梁,所述地板的前端与设置在车辆端部的防爬梁固定连接,且该防爬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相应的底架边梁上;所述车体底架与防爬梁之间设置有至少三根压溃梁,所述防爬梁的外侧具有横向设置的齿,该防爬梁的齿在两辆车辆碰撞时与另一车辆防爬器的防爬梁上的齿相啮合。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为了较好地固定压溃梁,使压溃梁更充分地发挥吸能作用,所述压溃梁与地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压溃梁与车辆运行方向呈α角,其中OS α <45°。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所述防爬梁整体呈弧形,且弧形的弓背朝向车辆的端部。为了保证防爬器与另一防爬器更好地啮合,所述防爬梁的齿为梯形齿。 所述压溃梁上开有多个缺口或孔,诱导防爬器碰撞变形按可控方式进行。藉由上述结构,一种防爬器,包括二底架边梁、一防爬梁、三压溃梁和一地板。二底架边梁位于防爬器左右两边,与底架结构一起,起到支撑、承载和传递纵向力的作用;防爬梁位于车辆最端部,为带齿中空铝型材,通过拉弯成型,左右与底架边梁连接,后端与地板和压溃梁连接;压溃梁前端与防爬梁连接,后端与底架结构连接,同时压溃梁通过段焊连接于地板上;地板左右两边与底架边梁连接,前端与防爬梁连接,后端与底架结构连接。其中底架边梁、防爬梁、压溃梁为中空挤压铝型材,地板为板材,它们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焊接。所述防爬器适用于轨道车辆,防爬器与车体底架焊接为一体,不单独通过螺栓与车体底架连接,节省了安装空间。防爬器的形状可以按照车辆前端的造型将防爬梁冷弯成不同弧形,以满足车辆整体造型需要,提高车辆的美观度。根据不同车型的碰撞能量吸收要求,设计压溃梁,调整压溃梁的断面形状、间距、倾斜角度等,吸收设计预定数量的碰撞能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防爬器通过焊接连接于车体端部,在两列车发生相撞时,起到防爬的作用。2、防爬器通过可控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确保乘客和列车乘务员有足够生存空间。3、防爬器可以按照车辆不同的造型需要,冷弯成型成不同弧形。4、防爬器为一个整体,美化了车体的外观。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图1是现行轨道车辆常用独立式防爬器安装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 俯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面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防爬器在两列车碰撞中的变形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防爬器碰撞变形后示意图。在图中1-底架边梁; 2-防爬梁; 3-压溃梁; 4-地板;5-独立式防爬器;6-车体底架;7-齿;8-缺口或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防爬器,参见图2所示,由底架边梁1、防爬梁2、压溃梁3、地板4等组成,防爬器通过端部连接面与车体底架6结构焊接连接。其中,如图3和4所示,二底架边梁I位于左右两边,防爬梁2和地板4与其通过焊接连接,与底架边梁I 一起,起到支撑、承载和传递纵向力的作用;防爬梁2位于车辆最端部,为带齿中空铝型材,通过拉弯成型,弧度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的造型需要进行匹配适应,其上的齿设计成梯形,以便车辆碰撞时互相啮合不打滑,防止爬车,防爬梁左右与底架边梁连接,后端与地板和压溃梁连接;三压溃梁3前端与防爬梁2连接,后端与底架结构连接,同时压溃梁3通过段焊连接于地板4上,压溃梁3按一定间距布置于二底架边梁I中间,压溃梁3是碰撞能量吸收的主要部件,在实际不同的车型设计中,压溃梁3的数量不限于3根,可以多根,具体数量取决于能量吸收要求,同时压溃梁3可以与车辆中心线成一定角度布置,如图3俯视图中虚线所示,压溃梁3的间距、数量和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压溃梁3为挤压中空铝型材,型材断面大小决定了能量吸收能力,压溃梁3上设计有缺口(孔),在碰撞变形时,弱化该位置的强度,诱导结构按预定顺序可控变形吸收能量的目的;地板4左右两边与底架边梁I连接,前端与防爬梁2连接,后端与车体底架6结构连接,地板与压溃梁组成板梁式结构,在碰撞过程中一起变形吸收能量。图5为在某速度等级下,两列车碰撞分析模型,从图可以看出,在相撞过程中防爬器指定区域发生了变形,两列车没有爬车现象发生。图6为防爬器碰撞变形后示意图,从图可以看出,碰撞后只是在防爬器区域车体有明显变形,乘客和列车乘务员区域车体结构完好,确保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防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车体底架(6)固定连接的地板(4),该地板(4)的左右两侧各固定连接有一根底架边梁(1),所述地板(4)的前端与设置在车辆端部的防爬梁(2)固定连接,且该防爬梁(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相应的底架边梁(1)上;所述车体底架(6)与防爬梁(2)之间设置有至少三根压溃梁(3),所述防爬梁(2)的外侧具有横向设置的齿(7),该防爬梁(2)的齿(7)在两辆车辆碰撞时与另一车辆防爬器的防爬梁上的齿相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梁(3)与地板(4)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梁(3)与车辆运行方向呈α角,其中O≤α≤4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爬梁(2)整体呈弧形,且弧形的弓背朝向车辆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爬梁(2)的齿(7)为梯形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梁(3)上开有多个缺口或孔(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爬器。所述防爬器包括与车体底架固定连接的地板,该地板的左右两侧各固定连接有一根底架边梁,所述地板的前端与设置在车辆端部的防爬梁固定连接,且该防爬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相应的底架边梁上;所述车体底架与防爬梁之间设置有至少三根压溃梁,所述防爬梁的外侧具有横向设置的齿,该防爬梁的齿在两辆车辆碰撞时与另一车辆防爬器的防爬梁上的齿相啮合。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车辆头车车体底架前端防爬器安装空间限制问题,在两列车碰撞过程中起防爬作用的同时,通过选定区域的受控变形防止车体主体结构破坏,碰撞能(动能)以确保乘客和列车乘务员有足够生存空间的方式转化为受控变形。
文档编号B61F19/04GK202935363SQ20122060289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5日
发明者苏永章 申请人: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