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放散滚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13627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应力放散滚筒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力放散滚筒,其包括滚轴,滚轴的两端设有限位板,滚轴的中部设有支撑柱,支撑柱两端的滚轴上分别设有轴承,滚轴的长度大于轴承的总宽度,所述滚轴的直径为20mm,轴承的内径与滚轴的直径差0.5-1mm,轴承的最低端与限位板的最低端的高度差为2mm,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多个轴承、提高滚轴的强度和设置支撑柱提高了整个设备的承载力;通过对轴承的内径与滚轴的直径差值,轴承的最低端与限位板的最低端的高度差值的限定,减小了设备的摩擦系数;通过预留侧向移动空间,使得该设备侧向应力发散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换轨作业中曲线地段,能有效减少曲线下股的拉力及曲线上股的多余应力,保证钢轨自由伸缩,防止钢轨侧向倾斜。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缝铁路铺设及养护设施,更具体的讲是一种应力放散滚筒。 应力放散滚筒

【背景技术】
[0002] 近几年火车已经过多次提速,多条客运专线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客运专线建设 高潮的到来,以及既有线改造提速,无缝线路被更多的使用。客运专线的建设给人们带来的 许多便利,无缝线路技术正在被更广泛的采用。无缝线路铺设对长轨的焊接技术要求不断 提高,长轨焊接、应力放散是无缝线路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的工序,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 影响到列车的运行速度、行车的平稳度以及行车安全。
[0003] 放散减摩滚筒是无缝线路应力放散、线上单元轨条焊接专用工具,具有承载能力 大,摩擦系数低,应力放散均匀,焊接质量稳定等优点。适用于铺设各型钢轨、各型栓轨枕在 曲线线路的普通、高铁无缝线路、区间无缝线路及跨区间无缝线路的应力放散。能有效的提 高放散质量,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效率,节省成本,为提前完成换轨、应力放散、焊接作业量 恢复通车做基础。
[0004] 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就应力放散滚筒做了诸多的研究,如申请号为200920102249. 8 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无缝路线应力放散用托辊,其包括托辊,设置在托辊上的两个轴 承座以及分别通过两个托辊轴设置在轴承座内两个轴承,其主要技术参数为:1、额定 承载力2500-3000Kg/个;2、工作高度为26mm;3、自重为0.5-0.7公斤;4、外形尺寸为 150*36*26mm ;5、摩擦系数f < 0. 01。上述专利,其在加工铸造过程中,需要在托辊上加工 2个轴承座,并且需要加工2个滚轴,整体结构复杂,其自重较高,而且主要重量集中在托辊 上,因此造成了托辊轴的强度低,设备的额定承载力低。
[0005] 又如专利申请号为201020209531. 9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枕上滚筒,其在基座 上设有至少两个整体式滑动轴承座,所述滑动轴承座共接一根通长的滚轴,在所述滚轴上 套接有滚筒,滚筒的上沿超出所述滑动轴承座的上沿,在所述基座的地面设有限位挡块,其 主要技术参数为,1、额定承载力1200kg/个;2、工作高度25. 5mm ;3、摩擦系数f < 0. 015 ; 4、铺设间距12. 5-15m/个;5、外形尺寸70*40*30. 5mm ;6、自重彡0· 45Kg/个。
[0006] 上述专利,其使用同一根滚轴,并通过多个轴承座进行支撑,使得滚轴的强度增 力口,但是若滚筒较多的情况下,需要安装较多的轴承座,使得设备结构繁杂,滑动轴承座之 间设置滚筒,使得滚筒与轴承座之间的摩擦增加,造成整体设备摩擦系数较大,滚筒的上沿 炒熟滑动轴承座的上沿,轨道侧向移动时会由滚筒的两侧滑落,造成设备以及人员的伤害。
[0007] 而且,两个专利在具有防止曲线换轨、放钢轨倾倒侧移等调整时,由于其轴承与轴 承座/滚筒与轴承座之间间隙较小(由其附图可知),造成轨道应力调整施工侧向倾倒,尤其 是换轨作业中曲线地段,一则不利于工作的进行,二则对轴承座以及轴承/滚筒的伤害较 大,设备的使用寿命较低。
[0008] 以上是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0009]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有利于侧 向应力发散,而且摩擦系数小、承载力大的应力放散滚筒。
[0010]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11] 一种应力放散滚筒,包括滚轴,所述滚轴的两端设有限位板,滚轴的中部设有支 撑柱,所述支撑柱的最低端与限位板的最低端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支撑柱两端的滚 轴上分别设有轴承,所述支撑柱一侧的轴承至少为1个且支撑柱两侧轴承个数相同,所 述滚轴的长度大于轴承的总宽度,所述滚轴的直径为20mm,轴承的内径与滚轴的直径差 0. 5-lmm,轴承的最低端与限位板的最低端的高度差为2mm。
[0012] 上述支撑柱的作用是为滚轴提供支点,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重量集中在滚轴上,滚 轴的直径为20mm,两者均为了增加滚轴的强度,另外滚轴的长度大于轴承的总宽度,则轴 承可以进行纵向滑动,有利于纵向应力发散,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轴承,其大大提高了设备 的承载力,而且本实用新型对轴承的内径与滚轴的直径差以及轴承的最低端与限位板的最 低端的高度差做了相应的限定,为了保证轴承可以侧向、正向的移动,保证钢轨自由伸缩移 动,防止钢轨侧向倾斜,轴承的内径与滚轴的直径差小于0. 5_时,由于轴承与滚轴间距较 小,不利于轴承的转动,而当其直径差大于1_时,造成轴承内壁与滚轴之间相对滑动而非 轴承自转,也不利于轴承的转动,当轴承的最低端与限位板的最低端的高度差小于2mm时, 则轴承太靠近地面,由于地面的情况复杂,会影响轴承的转动,而当其间距大于2mm时,会 造成工作高度提高,不利于施工,以上尺寸的限定为本实用新型的重要的发明点,其在轴承 重量,承载力和摩擦系数中找到了平衡点,使得本实用新型在重量较低的情况下具有较高 的承载力和较小的摩擦系数。
[0013] 上述轴承的内径为21mm。
[0014] 上述轴承的外径为28mm,则轴承的最高端距离限位板的最低端的高度差为30mm, 即工作高度为30mm。
[0015] 作为优选,轴承内径与滚轴的直径差为0. 8mm。
[0016] 作为优选轴承为6个,支撑柱的两侧分别为3个。
[0017] 上述滚筒的总长度为210mm,若过长则变相的降低了轴承的强度,若过短则轴承的 侧向移动受阻,不利于解决侧向的应力发散。
[0018] 上述轴承为滚针轴承。
[0019] 上述滚针轴承上设有注油孔。
[002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多个轴承、提高滚轴的强度和设置支撑柱提 高了整个设备的承载力;通过对轴承的内径与滚轴的直径差值,轴承的最低端与限位板的 最低端的高度差值的限定,减小了设备的摩擦系数;通过预留侧向移动空间,使得该设备侧 向应力发散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换轨作业中曲线地段,能有效减少曲线下股的拉力及曲 线上股的多余应力,保证钢轨自由伸缩,防止钢轨侧向倾斜。
[0021]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参数
[0022] 1、额定承载力4000kg/个;2、工作高度30mm ;3、自重0· 55公斤;4、外形尺寸:210 (长度)X32 (两端限位板的长和宽)X30mm(滚针轴承上顶面离地的高度);5、摩擦系数 f 彡 0· 01。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24] 图中:1-滚轴,2-限位板,3-支撑柱,4-轴承,5-注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 可以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6] -种应力放散滚筒,滚筒的总长度为210mm,包括滚轴1,所述滚轴1的两端设有限 位板2,滚轴1的中部设有支撑柱3,所述支撑柱3的最低端与限位板2的最低端设置在同 一水平面上,所述支撑柱3两端的滚轴1上分别设有轴承4,所述轴承4的内径为21mm,轴 承4的外径为28mm,轴承4为6个,支撑柱3的两侧分别为3个,所述滚轴1的长度大于轴 承4的总宽度,所述滚轴1的直径为20mm,轴承4的内径与滚轴1的直径差0· 8mm,轴承4 的最低端与限位板2的最低端的高度差为2mm。
[0027] 上述轴承4为滚针轴承,滚针轴承上设有注油孔5。
[0028] 使用时滚筒必须放置在轨枕槽内,每隔25根轨枕放置一处,按段均匀放置。
【权利要求】
1. 一种应力放散滚筒,包括滚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轴的两端设有限位板,滚轴的中 部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最低端与限位板的最低端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支撑柱 两端的滚轴上分别设有轴承,所述支撑柱一侧的轴承至少为1个且支撑柱两侧轴承个数相 同,所述滚轴的长度大于轴承的总宽度,所述滚轴的直径为20mm,轴承的内径与滚轴的直径 差0. 5-lmm,轴承的最低端与限位板的最低端的高度差为2mm。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力放散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的内径为21mm。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力放散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的外径为28_。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应力放散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内径与滚轴 的直径差为〇. 8mm。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应力放散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为6个,支撑 柱的两侧分别为3个。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应力放散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的总长度为 210mm。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应力放散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为滚针轴承。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应力放散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滚针轴承上设有注油 孔。
【文档编号】E01B31/18GK203834301SQ201420193088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1日
【发明者】郭秋亭, 蒋先栋 申请人:郭秋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