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液转辙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014317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电液转辙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液转辙机,该电液转辙机包括动力单元、动作单元以及锁闭单元;动作单元包括油缸、动作杆、油缸活塞杆以及锁闭单元驱动部件;动作杆以及油缸自外而内依次套装在油缸活塞杆外部;动力单兀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油缸带动动作杆沿油缸的轴向进行滑动;锁闭单元驱动部件与油缸固定连接;油缸通过锁闭单元驱动部件触发锁闭单元。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换灵活、锁闭可靠以及使用寿命长的电液转辙机。
【专利说明】电液转辙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液转辙机,尤其涉及一种可应用于高速铁路或普速铁路、可对道岔进行可靠转换及锁闭以及可对道岔密贴状态进行检测的电液转辙机。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我国铁路行业应经应用的转辙机分为电动转辙机以及液压两大类,因其结构设计的原因,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0003]1、现有电动转辙机存在的缺陷:
[0004]I)电动转辙机普遍采用摩擦连接器,其摩擦力不稳定而导致输出力不稳定;
[0005]2)机械传动效率损耗大,大部分机械零部件在使用寿命和耐疲劳方面的确存在缺陷;
[0006]3)转辙机驱动部件和转辙机的动作杆没有在同一运动轴线上,而是在平行方向有一个侧位移,因此在转辙机动作杆加载情况下,会对驱动部件产生一个较大的侧向力矩,严重影响其动作部件的使用寿命;
[0007]4)采用机械锁闭,在电动转辙机动作时出现较大的摩擦力,使得转辙机存在较大的内耗,并影响其锁闭机构的使用寿命。
[0008]2、现有电液转辙机存在的缺陷:
[0009]I)由于现有电液转辙机的活塞杆和转辙机的动作杆没有在同一运动轴线上,而是在平行方向有一个侧位移,在转辙机动作杆加载情况下,会对活塞杆产生一个侧向的力矩,因此容易使活塞环发生侧向磨损,而出现漏油现象,影响其使用寿命;
[0010]2)油路结构相对松散,管路较多,易出现漏油及油路阻力增大。
[0011]3)动作杆运动过程中与壳体之间有平面摩擦,其机械锁闭过程也存在着着平面摩擦,在空载情况下摩擦力较小,但在带有负载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功率内耗较大,且机械磨损较大,严重影响其工作寿命及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12]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换灵活、锁闭可靠以及使用寿命长的电液转辙机。
[001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了一种电液转辙机,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电液转辙机包括动力单元、动作单元以及锁闭单元;所述动作单元包括油缸、动作杆、油缸活塞杆以及锁闭单元驱动部件;所述动作杆以及油缸自外而内依次套装在油缸活塞杆外部;所述动力单元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所述油缸带动动作杆沿油缸的轴向进行滑动;所述锁闭单元驱动部件与油缸固定连接;所述油缸通过锁闭单元驱动部件触发锁闭单元。
[0014]上述动作单元还包括沿活塞杆同一端并相互平行设置在油缸活塞杆内部的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所述油缸活塞杆将油缸分为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分别与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相贯通;所述动力单元分别向第一管路或第二管路提供液体压力;所述第一空腔的空间变化或第二空腔的空间变化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
[0015]上述动作杆的内壁上设置有轴台阶,所述油缸的端部设置有与油缸固定连接的油缸头;所述第一空腔的空间变化或第二空腔的空间变化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时,所述油缸头通过轴台阶带动动作杆在沿油缸的轴向进行滑动;所述动作杆的端部镶嵌有一关节轴承。
[0016]上述动作单元还包括设置在动作杆内部并套装在油缸活塞杆端部的油缸活塞杆滑动块;所述油缸活塞杆滑动块可在动作杆内腔中自如滑动;所述油缸活塞杆滑动块整体呈圆盘状。
[0017]上述锁闭单元驱动部件包括设置在油缸头部的解锁块固定板、设置在动作杆端部的锁闭铁以及与解锁块固定板相连的解锁块;所述动力单元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时,所述油缸通过解锁块固定板带动解锁块运动;所述油缸带动动作杆沿油缸的轴向进行滑动时,所述动作杆带动锁闭铁运动;所述解锁块以及锁闭铁共同触发锁闭单元。
[0018]上述锁闭单元包括锁闭块,所述锁闭块的侧面镶嵌有可收缩至锁闭块内部的具有弹性的定位锁舌以及反位锁舌;所述锁闭铁在并行于定位锁舌或反位锁舌弹出方向的平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挤脱柱相适配的挤脱卡槽;所述油缸通过锁闭单元驱动部件挤压定位锁舌或反位锁舌。
[0019]上述定位锁舌以及反位锁舌均包括第一锁舌部以及与第一锁舌部并行设置的第二锁舌部;所述第一锁舌部的纵截面呈梯形;所述第二锁舌部的纵截面呈长方形;所述第一锁舌部的上底面与第二锁舌部的上平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锁舌部的下底面与第二锁舌部的下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且与第二锁舌部的下平面等长;所述锁闭铁在自然情况下止靠在第二锁舌部上;所述解锁块在自然情况下止靠于第一锁舌部的腰身上;所述解锁块与第一锁舌部相接触的部位设置有斜面;所述油缸通过解锁块挤压第一锁舌部促使定位锁舌或反位锁舌向锁闭块内部收缩。
[0020]上述动力单元包括电机、联轴器、泵体以及阀体集成块;所述电机通过联轴器与泵体相连;所述泵体通过阀体集成块向油缸提供液体压力并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
[0021]上述阀体集成块包括两个溢流阀、两个流量阀、两个单向阀、两个进油接头、两个出油接头以及油箱;所述两个溢流阀、两个流量阀、两个单向阀、两个进油接头、两个出油接头以及油箱分别通过内部管路相贯通;所述两个出油接头向油缸提供液体压力并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
[0022]上述动力单元还包括设置在电机端部的惰性轮;所述惰性轮包括带有内螺纹的第一外壳、带有内螺纹的第二外壳、第一摩擦片、第二摩擦片以及弹簧;所述第一摩擦片以及第二摩擦片中间设置有弹簧,所述第一摩擦片、弹簧以及第二摩擦片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设置在带有内螺纹的第一外壳与带有内螺纹的第二外壳通过螺纹配合形成一个腔体中;所述电机通过键与带有内螺纹的第一外壳或带有内螺纹的第二外壳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带键槽的圆孔相配合。
[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液转辙机,该电液转辙机克服现有转辙机的缺陷和不足,具有独特模块化结构设计、长寿命、高效率、低内耗、高可靠性等优点,可应用于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可对道岔进行可靠转换及锁闭,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24]1、模块化的设计使得本该结构复杂的转辙机,变得结构简单明了,易于组装和生产加工,并使其互换性、一致性得到有效地保障。巧妙的锁闭机构,使得转辙机在动作过程中以及解锁、锁闭过程中的附加阻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克服了现有转辙机在动作过程中以及解锁、锁闭过程中的附加了大量的平面摩擦力,在空载情况下摩擦力不明显,但在带有负载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功率内耗较大,且机械磨损较大,严重影响其工作寿命及可靠性。
[0025]2、集成阀体单元,使正反转溢流阀、单向阀、流量阀、油箱,完全集成在一起,一个小小的集成单元便实现了整个电液转辙机的油路控制系统,结构紧凑,省去了大量的油管连接,消除了漏油隐患。动作杆和油缸的一体化设计,实现了力的同轴输出,克服了现有转辙机动作杆与动力部件,并行设计,再横向连接,而导致给动力部件附加一个极大的横向扭矩。导致丝杠弯曲、疲劳断裂,使用寿命减小的现象;导致油缸出现局部永久性偏心磨损,而出现漏油、动力急剧下降,部件疲劳损坏等现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液转辙机可完全替代现有型号转辙机进行现场应用。
[0026]3、导轨支撑式动作板,使得动作板在动作过程中,运行平稳、灵活,在驱动接点动作时,对驱动动作板的部件不产生任何附加力,实现了系统的高寿命运行。克服了现有转辙机的动作板,运行时前后俯仰,因其是通过动作板中心两个间距很小的支块与动作部件固连,一次在驱动接点时会对运动部件产生一个很大的杠杆力臂,而导致运动部件和动作板产生疲劳而损坏,严重影响整机的使用寿命,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0027]4、动作杆及表示杆端部的关节轴承设计,使得转辙机只在驱动道岔动作的方向受力,其他方向均不受力,从而有效的隔离了列车通过时剧烈的振动通过安装装置传递到转辙机上,而导致转辙机疲劳,寿命削减。克服了现有转辙机动作杆采用轴孔铰接的方式,使得列车通过时,安装装置像撬杠一样在向转辙机传递振动能量,很容易使动作杆断裂、表示杆弯曲,机构损坏等重大安全隐患。
[0028]5、壳体的设计使得所有部件均可靠地安装在壳体底板上,达到了很好的抗震效果,克服了在现场应用时因剧烈运动而导致疲劳损坏的安全隐患。克服了现有转辙机,因过分最求缩小体积而导致电机以悬臂梁的形式安装在壳体侧壁,很容易因振动而疲劳损坏的风险。
[0029]6、电机采用三相交流电机,巧妙的结构设计,保证了电机的无负载启动,启动电流小,使电机发挥其最大的做功效率,惰性轮的设计使其在转辙机动作到位后,进行柔性刹车,保证了电机急停时,不反转而使转辙机解锁。
[0030]7、独特的泵体结构设计使其具备高速、低速、正反转运行功能,可实现手摇驱动转辙机动作的效果,同时使其效率达到最佳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整机示意图;
[0032]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动作单元结构示意图;
[0033]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动作单元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4]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锁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a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锁闭单元的正面视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锁闭单元的反面视图;
[0035]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锁闭单元中锁闭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阀体集成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惰性轮的结构示意图;
[0038]其中:
[0039]1-盖子;2_联轴器;3-底壳;4_惰性轮;401-带有内螺纹的外壳;402_摩擦片;403-弹簧;404_带有内螺纹的外壳;5-电机;6_动作单元;601_动作杆;602_锁闭铁;603-油缸;604_解锁块固定板;605_动作单元固定夹;606_动作单元固定螺母;607_油缸活塞杆;608_关节轴承销孔;609_油缸支撑滑块;610_解锁块;7_动作板;8_表示杆罩筒;9_接点座;10_挤脱柱;11_锁闭块;1101_定位锁舌;1102_反位锁舌;1103_挤脱卡槽;1104_挤岔断表示卡槽;12_表示杆;13_动作杆密封罩;14_阀体集成块;1401_溢流阀;1402-流量阀;1403-油箱;1404-出油接头;1405-进油接头;1406-单向阀;15_油泵;16-油泵支架;17_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4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液转辙机,该电液转辙机,采用交流六极电机驱动双向泵体,泵体同时具有高、低速运行的功能。所有的阀体和油箱集成在一起,形成阀体集成块,该结构紧凑,省去很多液压管路,减少了油路密封环节,漏油风险大大降低。
[004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液转辙机,包括动力单元、动作单元以及锁闭单元;动作单元包括油缸、动作杆、油缸活塞杆以及锁闭单元驱动部件;动作杆以及油缸自外而内依次套装在油缸活塞杆外部;动力单元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油缸带动动作杆沿油缸的轴向进行滑动;锁闭单元驱动部件与油缸固定连接;油缸通过锁闭单元驱动部件触发锁闭单元。油缸与动作杆集成在一起,采用巧妙地支撑设计,达到动作杆与油缸的运动实现同心运动,同时具有解锁、锁闭功能,形成动作单元。锁闭块单元集锁闭、挤岔端表示功能于一体。可方便实现转辙机为可挤型或不可挤型的功能,同时挤岔后反向动作一次转辙机即可恢复正常。表示单元块集转辙机推拉转换功能、表示杆锁闭功能、表示指示功能与一起。其接线方式完全符合现有道岔的五线制驱动电路的接线方式,实现了转辙机双杆内缩功能。同时具备表示杆挤岔断表示功能和无表示杆挤岔端表示功能。接点采用目前成熟的圆弧接点组,接点材质采用新型材料铝青铜,使接点电阻接触电阻低,使用寿命更长。
[0042]动作单元还包括沿活塞杆同一端并相互平行设置在油缸活塞杆内部的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油缸活塞杆将油缸分为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分别与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相贯通;动力单元分别向第一管路或第二管路提供液体压力;第一空腔的空间变化或第二空腔的空间变化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
[0043]动作杆的内壁上设置有轴台阶,油缸的端部设置有与油缸固定连接的油缸头;第一空腔的空间变化或第二空腔的空间变化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时,油缸头通过轴台阶带动动作杆在沿油缸的轴向进行滑动。动作杆的端部镶嵌有一关节轴承。
[0044]动作单元还包括设置在动作杆内部并套装在油缸活塞杆端部的油缸活塞杆滑动块;油缸活塞杆滑动块可在动作杆内腔中自如滑动;油缸活塞杆滑动块整体呈圆盘状。
[0045]锁闭单元驱动部件包括设置在油缸头部的解锁块固定板、设置在动作杆端部的锁闭铁以及与解锁块固定板相连的解锁块;动力单元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时,油缸通过解锁块固定板带动解锁块运动;油缸带动动作杆沿油缸的轴向进行滑动时,动作杆带动锁闭铁运动;解锁块以及锁闭铁共同触发锁闭单元。
[0046]锁闭单元包括锁闭块,锁闭块的侧面镶嵌有可收缩至锁闭块内部的具有弹性的定位锁舌以及反位锁舌;锁闭铁在并行于定位锁舌或反位锁舌弹出方向的平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挤脱柱相适配的挤脱卡槽;油缸通过锁闭单元驱动部件挤压定位锁舌或反位锁舌。
[0047]定位锁舌以及反位锁舌均包括第一锁舌部以及与第一锁舌部并行设置的第二锁舌部;第一锁舌部的纵截面呈梯形;第二锁舌部的纵截面呈长方形;第一锁舌部的上底面与第二锁舌部的上平面处于同一平面;第一锁舌部的下底面与第二锁舌部的下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且与第二锁舌部的下平面等长;锁闭铁在自然情况下止靠在第二锁舌部上;解锁块在自然情况下止靠于第一锁舌部的腰身上;解锁块与第一锁舌部相接触的部位设置有斜面;油缸通过解锁块挤压第一锁舌部促使定位锁舌或反位锁舌向锁闭块内部收缩。
[0048]动力单元包括电机、联轴器、泵体以及阀体集成块;电机通过联轴器与泵体相连;泵体通过阀体集成块向油缸提供液体压力并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
[0049]阀体集成块包括两个溢流阀、两个流量阀、两个单向阀、两个进油接头、两个出油接头以及油箱;两个溢流阀、两个流量阀、两个单向阀、两个进油接头、两个出油接头以及油箱分别通过内部管路相贯通;两个出油接头向油缸提供液体压力并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
[0050]动力单元还包括设置在电机端部的惰性轮;惰性轮包括带有内螺纹的第一外壳、带有内螺纹的第二外壳、第一摩擦片、第二摩擦片以及弹簧;第一摩擦片以及第二摩擦片中间设置有弹簧,第一摩擦片、弹簧以及第二摩擦片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设置在带有内螺纹的第一外壳与带有内螺纹的第二外壳通过螺纹配合形成一个腔体中;电机通过键与带有内螺纹的第一外壳或带有内螺纹的第二外壳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带键槽的圆孔相配合。
[0051]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理念是完全独立模块集成化化设计,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互换性强。
[0052]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液转辙机,电液转辙机包括由盖子I以及底壳3相互扣合并组成的壳体;惰性轮4、电机5、油泵15、油泵支架16、阀体集成块14以及油管17组成的动力单元;动作单元6 ;锁闭块11、挤脱柱10组成了锁闭单元;表示杆12、表示杆罩筒8、动作板7以及接点座9组成了表示单元。
[0053]动力单元提供额定压力液压油,通过油管17向动作单元6提供动力,阀体集成块14整体呈长方体,其上集成有两个溢流阀、两个流量阀、两个单向阀以及油箱,通过阀体集成块内部的管道相互连通,实现复杂的油路控制。
[0054]参见图2、图3、图4(图4a以及图4b),动作单元6,包括油缸603、套在油缸603外面的动作杆601、固连在动作杆601上的锁闭铁602、固连在油缸603上的解锁固定块604、油缸活塞杆607、动作单元固定夹605、动作单元固定螺母606、关节轴承销孔608、连接在解锁固定块604上的解锁块610以及在动作杆601内腔滑动的油缸支撑滑块609组成。动作单元通过动作单元固定夹605以及动作单元固定螺母606分别将动力单元固定在底壳3及底壳后壁,并通过底壳3前壁的环形铜基粉末合金支撑环进行支撑,动作杆601可在支撑环内滑动;通过动作杆601内腔的油缸支撑滑块609以及动作单元固定夹605,对油缸进行有效地支撑。
[0055]参看图1、图3、图4(图4a以及图4b)以及图5,动力单元动过油管17,将额定压力的油通过油缸活塞杆607内腔正方向注入到油缸603的腔体内,油缸603及与其固连的会移动解锁固定块604以及连接在解锁固定块604上的解锁块610 —起向定位方向移动,当解锁块610移动40mm时,会通过挤压反位锁舌1102上的斜面,将弹性锁舌压入锁闭块11中,实现解锁,此时油缸603会带动套在其外面的动作杆601以及固定在动作杆601上的锁闭铁602,同步运动,当到达设定行程时定位锁舌1101弹出,实现锁闭,反位动作原理同上,实现了电液转辙机的正常转换和锁闭。
[0056]参看图1、图5,锁闭块11,是由一个长方体铁块,侧面镶嵌有两个可收缩到长方体铁块内部的具有弹性的定位锁舌1101及反位锁舌1102,上平面刻有一梯形挤脱卡槽1103 ;挤脱卡槽1103与挤脱柱10配合,实现转辙机的挤脱功能及挤脱断表示功能。
[0057]参看图1、图2,解锁固定块604在油缸603动作时会驱动动作板7运动,动作板7会驱动接点座9动作,实现转辙机的电器逻辑转换;道岔尖轨驱动表示杆12也会驱动接点座9动作,实现尖轨的密贴表示。
[0058]参看图6,阀体集成块14整体呈长方体,其上集成有两个溢流阀1401,两个流量阀1402,两个单向阀1406,油箱1403,两个进油接头1405,两个出油接头1404组成。通过阀体集成块内部的管道相互连通,实现复杂的油路控制。
[0059]参看图7,惰性轮4,是由带有内螺纹的外壳401,带有内螺纹的外壳404,两片摩擦片402以及4个弹簧403组成。其组成原理是,带有内螺纹的外壳401与带有外螺纹的404,通过螺纹配合形成一个腔体,腔体内部有两片中间夹有弹簧403的摩擦片402。当电机带动轮子在高速转动突然断电停止时,两个摩擦片402会在惰性轮4的腔体内部打滑摩擦,消除惯性,防止电机在带载断电时发生反转现象。
[0060]带有内螺纹的外壳401的中心位置有一带键槽的圆孔,与电机配合;带有内螺纹的外壳404的中心位置有一方孔,用来作为手动摇把的插孔。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液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液转辙机包括动力单元、动作单元以及锁闭单元;所述动作单元包括油缸、动作杆、油缸活塞杆以及锁闭单元驱动部件;所述动作杆以及油缸自外而内依次套装在油缸活塞杆外部;所述动力单元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所述油缸带动动作杆沿油缸的轴向进行滑动;所述锁闭单元驱动部件与油缸固定连接;所述油缸通过锁闭单元驱动部件触发锁闭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液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单元还包括沿活塞杆同一端并相互平行设置在油缸活塞杆内部的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所述油缸活塞杆将油缸分为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分别与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相贯通;所述动力单元分别向第一管路或第二管路提供液体压力;所述第一空腔的空间变化或第二空腔的空间变化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液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杆的内壁上设置有轴台阶,所述油缸的端部设置有与油缸固定连接的油缸头;所述第一空腔的空间变化或第二空腔的空间变化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时,所述油缸头通过轴台阶带动动作杆在沿油缸的轴向进行滑动;所述动作杆的端部镶嵌有一关节轴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液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单元还包括设置在动作杆内部并套装在油缸活塞杆端部的油缸活塞杆滑动块;所述油缸活塞杆滑动块可在动作杆内腔中自如滑动;所述油缸活塞杆滑动块整体呈圆盘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液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闭单元驱动部件包括设置在油缸头部的解锁块固定板、设置在动作杆端部的锁闭铁以及与解锁块固定板相连的解锁块;所述动力单元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时,所述油缸通过解锁块固定板带动解锁块运动;所述油缸带动动作杆沿油缸的轴向进行滑动时,所述动作杆带动锁闭铁运动;所述解锁块以及锁闭铁共同触发锁闭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液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闭单元包括锁闭块,所述锁闭块的侧面镶嵌有可收缩至锁闭块内部的具有弹性的定位锁舌以及反位锁舌;所述锁闭铁在并行于定位锁舌或反位锁舌弹出方向的平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挤脱柱相适配的挤脱卡槽;所述油缸通过锁闭单元驱动部件挤压定位锁舌或反位锁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液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锁舌以及反位锁舌均包括第一锁舌部以及与第一锁舌部并行设置的第二锁舌部;所述第一锁舌部的纵截面呈梯形;所述第二锁舌部的纵截面呈长方形;所述第一锁舌部的上底面与第二锁舌部的上平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锁舌部的下底面与第二锁舌部的下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且与第二锁舌部的下平面等长;所述锁闭铁在自然情况下止靠在第二锁舌部上;所述解锁块在自然情况下止靠于第一锁舌部的腰身上;所述解锁块与第一锁舌部相接触的部位设置有斜面;所述油缸通过解锁块挤压第一锁舌部促使定位锁舌或反位锁舌向锁闭块内部收缩。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液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包括电机、联轴器、泵体以及阀体集成块;所述电机通过联轴器与泵体相连;所述泵体通过阀体集成块向油缸提供液体压力并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液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集成块包括两个溢流阀、两个流量阀、两个单向阀、两个进油接头、两个出油接头以及油箱;所述两个溢流阀、两个流量阀、两个单向阀、两个进油接头、两个出油接头以及油箱分别通过内部管路相贯通;所述两个出油接头向油缸提供液体压力并驱动油缸沿油缸活塞杆的轴向进行自如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液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还包括设置在电机端部的惰性轮;所述惰性轮包括带有内螺纹的第一外壳、带有内螺纹的第二外壳、第一摩擦片、第二摩擦片以及弹簧;所述第一摩擦片以及第二摩擦片中间设置有弹簧,所述第一摩擦片、弹簧以及第二摩擦片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设置在带有内螺纹的第一外壳与带有内螺纹的第二外壳通过螺纹配合形成一个腔体中;所述电机通过键与带有内螺纹的第一外壳或带有内螺纹的第二外壳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带键槽的圆孔相配合。
【文档编号】B61L5/04GK204020915SQ201420441435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6日
【发明者】刘明霞 申请人:刘明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