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线叠岛地铁换乘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2318阅读:5269来源:国知局
两线叠岛地铁换乘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车站,尤其涉及一种两线叠岛地铁换乘站。



背景技术:

对于两线叠岛台-台换乘车站,换乘梯的设计往往是一个难点,原因在于叠岛车站楼扶梯数量较多,布置较密,留给换乘梯布置空间有限,大多往往只能做出一个楼梯换乘,且每层站台只有一个换乘点,服务水平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线叠岛地铁换乘站,旨在用于解决现有的叠岛换乘车站的站台之间换乘点较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两线叠岛地铁换乘站,沿竖直向下的方向依次包括共用站厅层、第一站台层以及第二站台层,所述共用站厅层与所述第一站台层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第一楼梯连接,所述第一站台层与所述第二站台层之间通过两个第二楼梯以及两个第三楼梯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楼梯相对设置且通过水平设置的平台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楼梯的竖直截面于所述平台处交叉,两个所述第三楼梯分开布置,两个所述第二楼梯均为由所述第一站台层至所述第二站台层的步行楼梯,两个所述第三楼梯均为由所述第二站台层至所述第一站台层上行的自动楼梯。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三楼梯分别靠近所述第二站台层与所述第一站台层之间的其中两根侧边柱,且两个所述第三楼梯的竖直截面组成八字形。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二楼梯均位于所述第一站台层与所述第二站台层的车站中心里程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楼梯为两个,每一所述第一楼梯均包括并排设置的自动楼梯以及步行楼梯,且两个所述第一楼梯的竖直截面组成倒置的八字形。

进一步地,沿所述第一站台层的长度方向,各所述第二楼梯与各所述第三楼梯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楼梯之间。

进一步地,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站台层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二楼梯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三楼梯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二楼梯的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所述第三楼梯的起始点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换乘站中,第一站台层与第二站台层之间通过两个第二楼梯与两个第一楼梯连接,其中两个楼梯为上行,两个为下行,对此在第一站台层与第二站台层之间上下行均具有两个换乘点,便于乘客分散换乘,而在另一方面,两个第二楼梯之间采用平台连接且形成交叉,从而可以使得在叠岛式换乘站的有限空间内优化布局各楼梯结构与位置,楼梯占用空间较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两线叠岛地铁换乘站的竖直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两线叠岛地铁换乘站的第二站台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两线叠岛地铁换乘站的第三站台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两线叠岛地铁换乘站,为叠岛式结构,包括共用站厅层1、第一站台层2以及第二站台层3,三层均位于地下,且沿竖直向下的方向各部分依次设置,其中共用站厅层1与第一站台层2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第一楼梯4连接,通过第一楼梯4可以实现共用站厅层1与第一站台层2 之间的乘客上行与下行,而在第一站台层2与第二站台层3之间通过两个第二楼梯5以及两个第三楼梯6连接,其中两个第二楼梯5相对设置,当然两个第二楼梯5之间应相距较近,在第一站台层2与第二站台层3之间还水平设置有一平台7,该平台7连接两个第二楼梯5,且两个第二楼梯5的竖直截面在该平台7处形成交叉,对于竖直截面,应为沿换乘站长度方向(轨道延伸方向)的竖直截面,而另外两个第三楼梯6则采用分开布置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站台层2与第二站台层3之间通过两个第二楼梯5与两个第三楼梯6实现乘客的上行与下行,从而判断出第一站台层2与第二站台层3之间,具有两个上行换乘点以及两个下行换乘点,可以方便乘客多点分散换乘,而另一方面,由于两个第二楼梯5之间采用平台7形成交叉的方式布置,形成剪刀梯的结构形式,可以达到一个位置多点分散换乘的目的,优化第一站台层2与第二站台层3 的楼梯布置,提高第一站台层2与第二站台层3的空间利用率。

参见图2以及图3,优化上述实施例,由于两个第二楼梯5之间采用交叉布置的方式,对此两个第二楼梯5均为步行楼梯,且为由第一站台层2至第二站台层3方向下行的步行楼梯。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楼梯5均为下行的步行楼梯,即两个第二楼梯5为第一站台层2与第二站台层3之间的两个下行换乘点,乘客可由此处下行至第二站台层3,当然由于两个第二楼梯5均为步行楼梯,则在必要的时候两个第二楼梯5也可以用于上行。针对上述实施例,则两个第三楼梯6则均是由第二站台层3至第一站台层2上行的楼梯,且两者均为自动楼梯。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三楼梯6均为上行的自动楼梯,即两个第三楼梯6 为第一站台层2与第二站台层3之间的两个上行换乘点,由于两者均为自动楼梯,方便乘客上行,对此,换乘站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了多换乘点、上行扶梯和下行楼梯结合的换乘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水平。

继续优化上述实施例,优化两个第三楼梯6的布局,具体地,两个第三楼梯6分别靠近第二站台层3与第一站台层2之间的其中两根侧边柱8,且两个第三楼梯6的竖直截面组成八字形。本实施例中,与两个第三楼梯6对应的两根侧边柱8沿垂直于换乘站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具体地,分别靠近第一站台层2 的两侧站台,从而表明,两个第三楼梯6也沿换乘站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方便上述两个第二楼梯5布局,另外两个第三楼梯6沿竖直截面(沿换乘站长度方向的竖直截面)组成八字形,在竖直截面上,两个第三楼梯6的终点靠近或者部分重合,可以减少第一站台层2的长度对两个第三楼梯6的布局影响。对于两个第二楼梯5,则一般设置于第一站台层2与第二站台层3的车站中心里程处,从而表明两个第二楼梯5位于换乘站的中间位置,而两个第三楼梯6分别位于换乘站的两侧位置,即沿第一站台层2的宽度方向(沿垂直于第一站台层2 的长度方向),两个第二楼梯5均位于两个第三楼梯6之间,且通常两个第二楼梯5的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三楼梯6的起始点之间的距离。

参见图1以及图2,进一步地,第一楼梯4也为两个,每一第一楼梯4均包括并排设置的自动楼梯以及步行楼梯,且两个第一楼梯4的竖直截面(沿换乘站长度方向)组成倒置的八字形。第一楼梯4具有上行与下行功能,具体地,自动楼梯用于上行,而步行楼梯则主要是用于下行,当然乘客可以根据需要上行时自行选择自动楼梯或者步行楼梯,且两个第一楼梯4沿换乘站的长度方向分开布置,即两个第一楼梯4的起始点之间沿换乘站的长度方向具有一定间隔,且各第二楼梯5与各第三楼梯6均位于两个第一楼梯4之间,方便乘客在共用站厅层1与第一站台层2之间的上下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