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铁列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8058发布日期:2018-07-20 19:34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悬挂车体轨道交通车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铁列车。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迅速壮大,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们的出行量越来越大,这种出行量的增加,并不局限于单个城市内,而是已经扩散到城市和农村之间,城市和城市之间。现有交通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世界各大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汽车拥堵现象。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各种方式来解决日益增长的出行量所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

由于空轨列车将地面交通移至空中,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具有对地面建筑设施影响小、开通后列车运行速度快、轨道走向铺设灵活、运行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等优势,故其在很多城市内、城市与城市之间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德国、日本均较早地实现了悬挂式轨道交通体系的研发设计,近年来,国内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空铁列车车体的结构设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提出的如何进一步优化空铁列车车体的结构设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铁列车,本车列车可根据具体的搭乘需要,改变空铁列车的总体长度。

一种空铁列车,包括多节车厢本体,多节车厢本体顺序拼接,各车厢本体的前端和后端两者中,其中一者上设置有呈锥台状的凸台,另一者上设置有凹槽,且凹槽槽面的外形尺寸以及凸台的外形尺寸满足以下关系:凸台可嵌入凹槽中;

车厢本体的前端和后端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上设置有电磁吸附部;

相连的两节车厢本体中,其中一节车厢本体的凸台嵌入另一节车厢本体的凹槽中,且两节车厢本体通过电磁吸附部所产生的吸附力相接。

本方案中,设置为:车厢本体的前端和后端两者中,其中一者上设置有呈锥台状的凸台,另一者上设置有凹槽,以上凸台和凹槽用于相邻两节列车车厢的对接,以实现空铁可根据具体的承载能力要求,由多节列车车厢拼接为满足承载需要长度的列车车体,即空铁列车的总体长度可根据需要调整。以上设置的电磁吸附部作为列车车厢拼接时产生连接两节列车车厢拼接所需力的吸附部件,可采用电磁铁,以在实现列车车厢拼接和断开时,远程控制电磁吸附部的供电状态,达到在控制室内,即能实现列车车厢之间的拼接与脱扣操作。本方案中,限定为车厢本体的端部具有凸台和凹槽,旨在实现当两节车厢拼接后且两节车厢之间具有用于人员通过的通道时,利用其中一节车厢部分嵌入另一节车厢中,方便在两节车厢相接处设置如呈筒状的波纹管密封套,实现两节车厢相接处与外界的密封隔离。本方案中,限定为:凹槽槽面的外形尺寸以及凸台的外形尺寸满足以下关系:凸台可嵌入凹槽中,此处的凸台可嵌入凹槽中旨在实现尺寸限定,实际上是其中一节车厢的凸台嵌入另一节车厢的凹槽中,这样,针对批量生产或购买列车车厢,在各列车车厢两端的凸台尺寸一致、凹槽尺寸一致时,可使得本方案提供的列车车厢在需要拼接时具有更好的互换性。

同时本方案中,采用电磁吸附部实现相邻两节车厢本体的连接,两车厢本体连接的连接与分离不仅可快速完成,同时在两车厢本体连接后,由于电磁吸附所形成的连接部不存在间接间隙,故在列车加速、减速过程中,车厢本体之间不存在刚性碰撞,利于乘客乘坐本空铁列车的舒适性。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各车厢本体上均设置有分层隔板,所述分层隔板将所在的车厢本体的容置空间分割为上层的乘客舱及下层的机电舱;

还包括设置于各车厢本体底部与分层隔板之间的多块分割隔板,所述分割隔板的上、下端分别与分层隔板的底侧及车厢本体底部的顶侧接触,且分割隔板将机电舱分割为多个沿着车厢本体长度方向排列的子舱体;

部分子舱体或全部子舱体内安装有机电安装架,所述机电安装架的底部均安装有滚轮或滑块,各机电安装架均通过滚轮或滑块安装于对应子舱体内,且机电安装架均能通过自身上的滚轮或滑块,沿着深入车厢本体的方向及向车厢本体的外侧运动。具体的,以上分层隔板用于将车厢本体的容置空间分割为上层的乘客舱以及下层的机电舱,多块分割隔板用于将机电舱分割为多个子舱体,在未设置有机电安装架的子舱体中,相应如氢能电池、空调、中央控制器等部件直接安装于子舱体中,设置有机电安装架的子舱体内机电安装架作为空铁零件的安装架,这样,以实现在需要经常维护、体积较大、较重的零件不方便直接深入到车厢本体内部安装时,通过预先安装在机电安装架上的方式,再通过机电安装架下方的滚轮或者滑块,将机电安装架连同其上零件一起推送至车厢本体内部;针对已经安装就位的零件,通过先将机电安装架先由车厢本体深处移出,再对机电安装架上相应零件进行检查、维护、更换的方式,方便对零件进行安装、检查、维护、更换等操作。即通过以上方案,可方便对本空铁车厢上配备的相应零部件进行相应操作。

同时,本方案中,以上分层隔板、分割隔板不仅实现了人员与设备的分区域隔离,同时,还实现了不同零件的分区域隔离,这样,可达到提升本车厢人员乘坐舒适度、规范零件布置、避免或减少零件之间相互影响的目的。同时采用本方案,在实现人员、零件相隔离的同时,多个子舱体的分隔板,即分层隔板与分割隔板,所形成的车厢本体底部骨架相当于呈蜂窝状,这样,在节省车厢本体骨架材料的同时,可提升车厢本体底部骨架的刚度,这样,可达到提升车厢承载能力的目的。

作为机电安装架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述机电安装架的底部均设置有滚轮,各机电安装架所在的子舱体中均设置有轨道,各轨道均沿着车厢本体的宽度方向,各机电安装架均通过自身上的滚轮与所在子舱体中的轨道连接实现在在子舱体中的安装。采用本方案,旨在通过滚轮沿着轨道运动,减小机电安装架深入车厢本体内部或由车厢本体内部向外移出的阻力。

由于空铁车厢悬吊安装于轨道梁上的特殊形式,空铁车厢悬空安装,为方便将零件转运至地面或将地面零件转运至车厢本体内,部分子舱体或全部子舱体的底部还设置有与车厢本体下方想通的吊装孔,具有吊装孔的子舱体内还安装有吊耳。采用本方案,可实现将重量较重的零件安装在具有吊装孔的子舱体中。本方案中吊装孔即为相应零件由车厢本体下方进入对应子舱体的通道,以上吊耳用于安装起吊用吊具。

为实现对吊装孔在未启用状态下进行封闭,还包括数量与吊装孔数量相等的封板,各封板与车厢本体的底部螺栓连接,各吊装孔均对应有一块封板,各封板用于封闭对应的吊装孔。

作为一种方便人员进出乘客舱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开设在车厢本体侧面上的第一舱门,所述第一舱门作为人员进、出乘客舱的通道;

所述第一舱门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舱门沿着车厢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布。

作为一种方便零件由车厢本体的侧面进出子舱体的技术方案,各子舱体的一端与车厢本体的一侧相通,各子舱体的另一端与车厢本体的另一侧相通,且车厢本体的各侧均安装有用于封闭子舱体开口的第二舱门。采用本方案,零件可由车厢本体的两侧进出机电舱。

为实现对车厢本体内零件安装空间,即子舱体进行封闭,以实现零件的防尘保护、防坠保护等,车厢本体各侧第二舱门的数量均与子舱体的数量相等,各子舱体的开口均设置有独立的第二舱门。

为方便开启第二舱门和关闭第二舱门,各第二舱门的一侧均与车厢本体的侧面铰接连接。采用本方案,由于在开启第二舱门时第二舱门可通过对用铰接轴悬吊于车厢本体的侧面,这样,对子舱体进行相应操作时和操作完成后,不需要大幅度转移第二舱门的位置。

为使得本方案提供的两列车车厢在对接后,两列车车厢的容置空间能够接通以方便人员在列车车厢之间穿行,车厢本体的前端和后端两者上均设置有第三舱门,相接的两节车厢本体通过各自上的第三舱门实现各自乘客舱的连通;

相接的两节车厢本体的连接点处还设置有呈筒状的波纹管密封套,波纹管密封套的两端分别与不同车厢本体的端部相接,波纹管密封套的内部通道作为两节车厢本体连通的通道。以上设置的波纹管密封套作为本空铁列车内部容置空间与外部环境的隔离密封套,采用波纹管密封套旨在通过波纹管密封套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形变的特点,适应空铁列车转弯同时在空铁列车转弯时仍然具有可靠的密封性能。本方案中,优选设置为第三舱门均位于凸台的端面上火凹槽的槽底上,这样,由于相邻两节车厢本体连接时对应凸台嵌入凹槽中,这样,使得本空铁列车的搭乘人员在两车厢本体内穿行时,由于相当于其中一节车厢本体的第三舱门嵌入到另一车厢本体内侧,以上车厢本体的设置和连接方式可形成防坠保护。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中,设置为:车厢本体的前端和后端两者中,其中一者上设置有呈锥台状的凸台,另一者上设置有凹槽,以上凸台和凹槽用于相邻两节列车车厢的对接,以实现空铁可根据具体的承载能力要求,由多节列车车厢拼接为满足承载需要长度的列车车体,即空铁列车的总体长度可根据需要调整。以上设置的电磁吸附部作为列车车厢拼接时产生连接两节列车车厢拼接所需力的吸附部件,可采用电磁铁,以在实现列车车厢拼接和断开时,远程控制电磁吸附部的供电状态,达到在控制室内,即能实现列车车厢之间的拼接与脱扣操作。本方案中,限定为车厢本体的端部具有凸台和凹槽,旨在实现当两节车厢拼接后且两节车厢之间具有用于人员通过的通道时,利用其中一节车厢部分嵌入另一节车厢中,方便在两节车厢相接处设置如呈筒状的波纹管密封套,实现两节车厢相接处与外界的密封隔离。本方案中,限定为:凹槽槽面的外形尺寸以及凸台的外形尺寸满足以下关系:凸台可嵌入凹槽中,此处的凸台可嵌入凹槽中旨在实现尺寸限定,实际上是其中一节车厢的凸台嵌入另一节车厢的凹槽中,这样,针对批量生产或购买列车车厢,在各列车车厢两端的凸台尺寸一致、凹槽尺寸一致时,可使得本方案提供的列车车厢在需要拼接时具有更好的互换性。

同时本方案中,采用电磁吸附部实现相邻两节车厢本体的连接,两车厢本体连接的连接与分离不仅可快速完成,同时在两车厢本体连接后,由于电磁吸附所形成的连接部不存在间接间隙,故在列车加速、减速过程中,车厢本体之间不存在刚性碰撞,利于乘客乘坐本空铁列车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空铁列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车厢本体的侧视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空铁列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车厢本体的仰视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空铁列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依次为:1、车厢本体,11、凸台,12、凹槽,2、分层隔板,3、机电舱,4、乘客舱,5、分割隔板,6、第一舱门,7、机电安装架,8、吊装孔,9、吊耳,10、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结构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空铁列车,包括多节车厢本体1,多节车厢本体1顺序拼接,各车厢本体1的前端和后端两者中,其中一者上设置有呈锥台状的凸台11,另一者上设置有凹槽12,且凹槽12槽面的外形尺寸以及凸台11的外形尺寸满足以下关系:凸台11可嵌入凹槽12中;

车厢本体1的前端和后端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上设置有电磁吸附部;

相连的两节车厢本体1中,其中一节车厢本体1的凸台11嵌入另一节车厢本体1的凹槽12中,且两节车厢本体1通过电磁吸附部所产生的吸附力相接。

本方案中,设置为:车厢本体1的前端和后端两者中,其中一者上设置有呈锥台状的凸台11,另一者上设置有凹槽12,以上凸台11和凹槽12用于相邻两节列车车厢的对接,以实现空铁可根据具体的承载能力要求,由多节列车车厢拼接为满足承载需要长度的列车车体,即空铁列车的总体长度可根据需要调整。以上设置的电磁吸附部作为列车车厢拼接时产生连接两节列车车厢拼接所需力的吸附部件,可采用电磁铁,以在实现列车车厢拼接和断开时,远程控制电磁吸附部的供电状态,达到在控制室内,即能实现列车车厢之间的拼接与脱扣操作。本方案中,限定为车厢本体1的端部具有凸台11和凹槽12,旨在实现当两节车厢拼接后且两节车厢之间具有用于人员通过的通道时,利用其中一节车厢部分嵌入另一节车厢中,方便在两节车厢相接处设置如呈筒状的波纹管密封套,实现两节车厢相接处与外界的密封隔离。本方案中,限定为:凹槽12槽面的外形尺寸以及凸台11的外形尺寸满足以下关系:凸台11可嵌入凹槽12中,此处的凸台11可嵌入凹槽12中旨在实现尺寸限定,实际上是其中一节车厢的凸台11嵌入另一节车厢的凹槽12中,这样,针对批量生产或购买列车车厢,在各列车车厢两端的凸台11尺寸一致、凹槽12尺寸一致时,可使得本方案提供的列车车厢在需要拼接时具有更好的互换性。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采用本车厢的列车的转弯需要,设置为:车厢本体1上的电磁吸附部设置在车厢本体1端部的中部;同时,设置为在电磁吸附部通过一个球铰接部与车厢本体1相连;同时设置为在相邻两车厢连接后,凸台11四周与凹槽12之间均具有间隙。为适应现有界面多呈矩形的车厢形状,以上凸台11设置为呈四棱锥台状,凹槽12的槽面形状亦为四棱锥台状。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各车厢本体1上均设置有分层隔板2,所述分层隔板2将所在的车厢本体1的容置空间分割为上层的乘客舱4及下层的机电舱3;

还包括设置于各车厢本体1底部与分层隔板2之间的多块分割隔板5,所述分割隔板5的上、下端分别与分层隔板2的底侧及车厢本体1底部的顶侧接触,且分割隔板5将机电舱3分割为多个沿着车厢本体1长度方向排列的子舱体;

部分子舱体或全部子舱体内安装有机电安装架7,所述机电安装架7的底部均安装有滚轮或滑块,各机电安装架7均通过滚轮或滑块安装于对应子舱体内,且机电安装架7均能通过自身上的滚轮或滑块,沿着深入车厢本体1的方向及向车厢本体1的外侧运动。具体的,以上分层隔板2用于将车厢本体1的容置空间分割为上层的乘客舱4以及下层的机电舱3,多块分割隔板5用于将机电舱3分割为多个子舱体,在未设置有机电安装架7的子舱体中,相应如氢能电池、空调、中央控制器等部件直接安装于子舱体中,设置有机电安装架7的子舱体内机电安装架7作为空铁零件的安装架,这样,以实现在需要经常维护、体积较大、较重的零件不方便直接深入到车厢本体1内部安装时,通过预先安装在机电安装架7上的方式,再通过机电安装架7下方的滚轮或者滑块,将机电安装架7连同其上零件一起推送至车厢本体1内部;针对已经安装就位的零件,通过先将机电安装架7先由车厢本体1深处移出,再对机电安装架7上相应零件进行检查、维护、更换的方式,方便对零件进行安装、检查、维护、更换等操作。即通过以上方案,可方便对本空铁车厢上配备的相应零部件进行相应操作。

同时,本方案中,以上分层隔板2、分割隔板5不仅实现了人员与设备的分区域隔离,同时,还实现了不同零件的分区域隔离,这样,可达到提升本车厢人员乘坐舒适度、规范零件布置、避免或减少零件之间相互影响的目的。同时采用本方案,在实现人员、零件相隔离的同时,多个子舱体的分隔板,即分层隔板2与分割隔板5,所形成的车厢本体1底部骨架相当于呈蜂窝状,这样,在节省车厢本体1骨架材料的同时,可提升车厢本体1底部骨架的刚度,这样,可达到提升车厢承载能力的目的。

作为机电安装架7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述机电安装架7的底部均设置有滚轮,各机电安装架7所在的子舱体中均设置有轨道10,各轨道10均沿着车厢本体1的宽度方向,各机电安装架7均通过自身上的滚轮与所在子舱体中的轨道10连接实现在在子舱体中的安装。采用本方案,旨在通过滚轮沿着轨道10运动,减小机电安装架7深入车厢本体1内部或由车厢本体1内部向外移出的阻力。

由于空铁车厢悬吊安装于轨道10梁上的特殊形式,空铁车厢悬空安装,为方便将零件转运至地面或将地面零件转运至车厢本体1内,部分子舱体或全部子舱体的底部还设置有与车厢本体1下方想通的吊装孔8,具有吊装孔8的子舱体内还安装有吊耳9。采用本方案,可实现将重量较重的零件安装在具有吊装孔8的子舱体中。本方案中吊装孔8即为相应零件由车厢本体1下方进入对应子舱体的通道,以上吊耳9用于安装起吊用吊具。

为实现对吊装孔8在未启用状态下进行封闭,还包括数量与吊装孔8数量相等的封板,各封板与车厢本体1的底部螺栓连接,各吊装孔8均对应有一块封板,各封板用于封闭对应的吊装孔8。

作为一种方便人员进出乘客舱4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开设在车厢本体1侧面上的第一舱门6,所述第一舱门6作为人员进、出乘客舱4的通道;

所述第一舱门6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舱门6沿着车厢本体1的长度方向排布。

作为一种方便零件由车厢本体1的侧面进出子舱体的技术方案,各子舱体的一端与车厢本体1的一侧相通,各子舱体的另一端与车厢本体1的另一侧相通,且车厢本体1的各侧均安装有用于封闭子舱体开口的第二舱门。采用本方案,零件可由车厢本体1的两侧进出机电舱3。

为实现对车厢本体1内零件安装空间,即子舱体进行封闭,以实现零件的防尘保护、防坠保护等,车厢本体1各侧第二舱门的数量均与子舱体的数量相等,各子舱体的开口均设置有独立的第二舱门。

为方便开启第二舱门和关闭第二舱门,各第二舱门的一侧均与车厢本体1的侧面铰接连接。采用本方案,由于在开启第二舱门时第二舱门可通过对用铰接轴悬吊于车厢本体1的侧面,这样,对子舱体进行相应操作时和操作完成后,不需要大幅度转移第二舱门的位置。

为使得本方案提供的两列车车厢在对接后,两列车车厢的容置空间能够接通以方便人员在列车车厢之间穿行,车厢本体1的前端和后端两者上均设置有第三舱门,相接的两节车厢本体1通过各自上的第三舱门实现各自乘客舱4的连通;

相接的两节车厢本体1的连接点处还设置有呈筒状的波纹管密封套,波纹管密封套的两端分别与不同车厢本体1的端部相接,波纹管密封套的内部通道作为两节车厢本体1连通的通道。以上设置的波纹管密封套作为本空铁列车内部容置空间与外部环境的隔离密封套,采用波纹管密封套旨在通过波纹管密封套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形变的特点,适应空铁列车转弯同时在空铁列车转弯时仍然具有可靠的密封性能。本方案中,优选设置为第三舱门均位于凸台11的端面上火凹槽12的槽底上,这样,由于相邻两节车厢本体1连接时对应凸台11嵌入凹槽12中,这样,使得本空铁列车的搭乘人员在两车厢本体1内穿行时,由于相当于其中一节车厢本体1的第三舱门嵌入到另一车厢本体1内侧,以上车厢本体1的设置和连接方式可形成防坠保护。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对应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