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系统的并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8377发布日期:2019-01-14 19:59阅读:88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交通系统的并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系统领域,涉及一种轨道车分道方式,尤其是一种并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轨道车运行系统,分道机构通常需要配置额外的动力装置,该动力装置需要额外的占地和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已有轨道并轨方式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简化结构、降低成本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并轨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轨道交通系统的并轨装置,包括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所述并轨装置还包括第三轨道;

该装置上运行的车辆上设有第一行进轮和第二行进轮,第一行进轮安装在用于与所述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匹配的第一车轮架上,第二行进轮安装在用于与所述第三轨道匹配的第二车轮架上,所述第二车轮架与用以带动第二车轮架位移的驱动组件连接;驱动组件驱动第二车轮架从而使第二行进轮处于第一状态位或第二状态位;当第二行进轮处于第一状态位时,车辆沿着第一轨道行进过程中,第二行进轮不会与第三轨道发生搭接;当第二行进轮处于第二状态位时,车辆沿着第一轨道行进过程中,第二行进轮将与第三轨道搭接并使车辆沿着第三轨道行进,当车辆运行到第三轨道尾端时,第一行进轮与第二轨道搭接并使车辆沿着第二轨道行进。

本发明中,搭接是指轨道和行进轮匹配,且相互作用配合,行进轮沿着轨道运行时呈搭接状态。

进一步,所述第三轨道位于第一轨道的上方、水平和下方。

所述第一轨道、第二轨道为单轨、双轨或多轨。

所述第三轨道为单轨、双轨或多轨。

所述第一车轮架与第一轨道及第一车轮架与第二轨道之间采用上挂式结构或下托式结构。

所述第二车轮架与第三轨道之间采用上挂式结构或下托式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车辆通过改变第二车轮架7的状态位即可实现轨道并轨选择,不需要在轨道并轨处安装额外的动力装置进行扳道,简化了轨道系统结构、降低了成本。使整个轨道系统成为固定系统,不再随着不同的来车方向进行扳道,减少故障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例1的第二行进轮处于第一状态位时的示意图。

图2是实例1的第二行进轮处于第二状态位时的示意图。

图3是是实例1的车辆运行时在0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是实例1的车辆运行时在1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是实例1的车辆运行时在2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是实例1的车辆运行时在3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是实例1的车辆运行时在4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是实例1的车辆运行时在5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是实例1的车辆运行时在6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是实例1的车辆运行时在7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是实例2的第二行进轮处于第一状态位时的示意图。

图12是实例2的第二行进轮处于第二状态位时的示意图。

图13是是实例2的车辆运行时在0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4是实例2的车辆运行时在1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5是实例2的车辆运行时在2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6是实例2的车辆运行时在3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7是实例2的车辆运行时在4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8是实例2的车辆运行时在5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9是实例2的车辆运行时在6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0是实例2的车辆运行时在7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1是实例3的第二行进轮处于第一状态位时的示意图。

图22是实例3的第二行进轮处于第二状态位时的示意图。

图23是是实例3的车辆运行时在0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4是实例3的车辆运行时在1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5是实例3的车辆运行时在2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6是实例3的车辆运行时在3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7是实例3的车辆运行时在4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8是实例3的车辆运行时在5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9是实例3的车辆运行时在6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0是实例3的车辆运行时在7位置的行进轮与轨道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图30,一种轨道交通系统的并轨装置,包括第一轨道1和第二轨道2,第二轨道和第三轨道为同一条轨道或为独立的两条轨道;

该装置上运行的车辆上设有第一行进轮4和第二行进轮6,第一行进轮4安装在用于与所述第一轨道1和第二轨道2匹配的第一车轮架5上,第二行进轮6安装在用于与所述第三轨道3匹配的第二车轮架7上,所述第二车轮架7与用以带动第二车轮架7位移的驱动组件连接;驱动组件驱动第二车轮架7从而使第二行进轮6处于第一状态位或第二状态位;当第二行进轮6处于第一状态位时,车辆沿着第一轨道1行进过程中,第二行进轮6不会与第三轨道3搭接;当第二行进轮6处于第二状态位时,车辆沿着第一轨道1行进过程中,第二行进轮6将与第三轨道3搭接并使车辆沿着第三轨道3行进,当车辆运行到第三轨道3尾端时,第一行进轮4与第二轨道2搭接并使车辆沿着第二轨道2行进。

进一步,所述第三轨道3位于第一轨道1的上方、水平和下方。

所述第一轨道1、第二轨道2为单轨、双轨或多轨。

所述第三轨道3为单轨、双轨或多轨。

所述第一车轮架5与第一轨道1及第一车轮架5与第二轨道2之间采用上挂式结构或下托式结构。

所述第二车轮架7与第三轨道3之间采用上挂式结构或下托式结构。

实例1:一种轨道交通系统的并轨装置的工作状态如下:

位置0:并轨前的正常运行状态,第二行进轮6处于第一状态位;

位置1:来车方向为第二轨道2的由第一行进轮4沿着第二轨道2行驶,第二行进轮6处于第一状态位(图中未画出);来车方向为第一轨道1的由第一行进轮4沿着第一轨道1行驶,调整第二行进轮6处于第二状态位;

位置2:来车方向为第二轨道2的由第一行进轮4沿着第二轨道2行驶,第二行进轮6处于第一状态位(图中未画出);来车方向为第一轨道1的由第一行进轮4沿着第一轨道1行驶,第二行进轮6跟第三轨道3接触;

位置3:来车方向为第二轨道2的由第一行进轮4沿着第二轨道2行驶,第二行进轮6处于第一状态位(图中未画出);来车方向为第一轨道1的由第二行进轮6沿着第三轨道3行驶,第一行进轮4脱离第一轨道1;

位置4:来车方向为第二轨道2的由第一行进轮4沿着第二轨道2行驶,第二行进轮6处于第一状态位(图中未画出);来车方向为第一轨道1的由第二行进轮6沿着第三轨道3行驶,第一行进轮4偏向第二轨道2方向;

位置5:来车方向为第二轨道2的由第一行进轮4沿着第二轨道2行驶,第二行进轮6处于第一状态位(图中未画出);来车方向为第一轨道1的由第二行进轮6沿着第三轨道3行驶,第一行进轮4接触第二轨道2;

位置6:来车方向为第二轨道2的由第一行进轮4沿着第二轨道2行驶,第二行进轮6处于第一状态位;来车方向为第一轨道1的由第一行进轮4沿着第二轨道2行驶,第二行进轮6脱离第三轨道3,将第二行进轮6调整为第一状态位;

位置7:来车方向为第二轨道2的由第一行进轮4沿着第二轨道2行驶,第二行进轮6处于第一状态位;来车方向为第一轨道1的由第一行进轮4沿着第二轨道2行驶,第二行进轮6处于第一状态位。

如图3~图10,第一轨道来车先改变第二行进轮为第二状态位;继续前行,第二行进轮与第三轨道接触;车辆在第二行进轮带动下沿着第三轨道前进;第一行进轮与第二轨道接触;第二行进轮脱离第三轨道后恢复为第一状态位。

如图10,第二轨道来车只需要保持第二行进轮为第一状态位,沿着第二轨道直前进即可。

实例2,一种轨道交通系统的并轨装置,如图11~图20所示,图13左侧有一辆第一轨道来车,图20左侧有一辆第二轨道来车,两车将驶向第二轨道的右端。其过程如下:

如图13~图20,第一轨道来车先改变第二行进轮为第二状态位;继续前行,第二行进轮与第三轨道接触;车辆在第二行进轮带动下沿着第三轨道前进;第一行进轮与第二轨道接触;第二行进轮脱离第三轨道后恢复为第一状态位。

如图20,第二轨道来车只需要保持第二行进轮为第一状态位,沿着第二轨道直前进即可。

实例3,一种轨道交通系统的并轨装置,如图21~图30所示,图23左侧的车辆,将驶向第二轨道的右端。其过程如下:

如图23~图30,第一轨道来车先改变第二行进轮为第二状态位;继续前行,第二行进轮与第三轨道接触;车辆在第二行进轮带动下沿着第三轨道前进;第一行进轮与第二轨道接触;第二行进轮脱离第三轨道后恢复为第一状态位。

如图30,第二轨道来车只需要保持第二行进轮为第一状态位,沿着第二轨道直前进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