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撒砂喷口、撒砂装置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92079发布日期:2021-10-09 12:17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体式撒砂喷口、撒砂装置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撒砂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式撒砂喷口、撒砂装置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2.受到雨、雪、霜等影响,地上轨道交通车辆运行中会出现车轮滑行问题,滑行对车辆运行带来很大的危害,轻者擦伤车轮,重者延长制动距离,引发安全事故。为保证车辆安全运行,通常设置撒砂装置以提高车轮与轨道间的粘着力,降低车辆滑行风险。撒砂装置的工作过程为:撒砂器喷出砂子,砂子经管道引导最终从撒砂喷口喷出,均匀喷撒在车轮和轨道之间。
3.目前,轨道交通车辆上使用的撒砂喷口通常由喷砂管、安装块、加热装置等组成,其中,喷砂管多为铝合金或不锈钢管制成,喷砂管一端与撒砂器连接,另一端通过安装块悬挑安装于车辆支架上以靠近车轮与轨道,加热装置安装在安装块上以防止低温天气时喷砂管冻结。然而,靠近车轮一端的喷砂管悬挑安装,需要承载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冲击力,喷砂管的强度要求较高且易损坏。而且,现有撒砂喷口的喷砂管为等直径结构,整体共振频率较低,当车辆出现振动异常时,喷砂管易发生共振导致断裂,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4.因而,如何提供一种结构强度更高的撒砂喷口,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一体式撒砂喷口、撒砂装置及轨道车辆,该一体式撒砂喷口的结构强度高,能够抵抗强烈的车辆异常振动,不易损坏。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式撒砂喷口,包括一体连接的安装部和喷嘴部,所述安装部背离所述喷嘴部的一侧开设有撒砂器连接口和加热件连接口,所述喷嘴部背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撒砂器连接口共轴线设置的出砂口,所述安装部和喷嘴部内开设有连通所述撒砂器连接口和出砂口的喷砂管路,所述喷嘴部自所述出砂口至所述安装部呈锥形以使所述喷砂管路的管壁自所述出砂口至所述安装部由薄至厚,所述安装部内还开设有与所述加热件连接口相连通的加热腔。
8.作为优选,所述喷嘴部的锥形角度为10
°
~40
°

9.作为优选,所述喷砂管路的直径小于所述撒砂器连接口的直径,所述喷砂管路通过变径过渡管路连通所述撒砂器连接口。
10.作为优选,所述安装部开设有用于将所述安装部固定于轨道车辆的安装孔。
11.作为优选,所述安装部和喷嘴部采用金属材质一体成型。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撒砂装置,包括撒砂器、撒砂器连接软管、加热元件,以及上述一体式撒砂喷口;所述一体式撒砂喷口的撒砂器连接口通过所述撒砂器连接软管连接所述撒砂器,所述一体式撒砂喷口的加热件连接口连接所述加热元件。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撒砂装置;其中,所述一体式撒砂喷口的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转向架上,所述一体式撒砂喷口的出砂口朝向所述轨道车辆的车轮与轨道之间。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5.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体式撒砂喷口中,其安装部和喷嘴部为一体式设计,加强了悬挑安装的喷嘴部与安装部之间的连接强度,结构强度高;
16.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体式撒砂喷口中,其喷嘴部采用锥形过渡设计,使喷砂管路的管壁自出砂口至安装部由薄至厚,可保证撒砂喷口在装车时不发生干涉的前提下,使悬悬挑安装的喷嘴部的结构强度得到大幅提升,相比于常规等直径喷砂管结构,该一体式撒砂喷口的喷嘴部整体共振频率可提高3倍以上,能够抵抗强烈的车辆异常振动,不易损坏;
17.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体式撒砂喷口中,喷嘴部的锥形过渡设计,能够有效提高热传递效率,使加热腔的热量更多更快传递至喷嘴部的出砂口,可使出砂口处的温度有效提升10~20℃。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式撒砂喷口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式撒砂喷口与撒砂器连接软管、加热元件的装配示意图;
20.以上各图中:1、一体式撒砂喷口;11、安装部;12、喷嘴部;13、撒砂器连接口;14、加热件连接口;15、出砂口;16、喷砂管路;17、变径过渡管路;18、加热腔;19、安装孔;2、撒砂器连接软管;3、软管连接接头;4、加热元件;5、加热件连接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基于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技术应用于其他类似情景。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这种开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是复杂并且冗长的,然而对于与本技术公开的内容相关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设计,制造或者生产等变更只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当理解为本技术公开的内容不充分。
23.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4.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所涉及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所涉及的“一”、“一个”、“一种”、“该”等类似词语并不表示数量限制,可表示单数或复数。本技术所涉及的术语“包括”、“包含”、“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元件的方法或产品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元件,而是可以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元件,或可以还包括对于这些方法或产品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元件。本技术所涉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一体式撒砂喷口1,包括一体连接的安装部11和喷嘴部12,安装部11背离喷嘴部12的一侧开设有撒砂器连接口13和加热件连接口14,喷嘴部12背离安装部11的一侧开设有与撒砂器连接口13共轴线设置的出砂口15,安装部11和喷嘴部12内开设有连通撒砂器连接口13和出砂口15的喷砂管路16,喷嘴部12自出砂口15至安装部11呈锥形以使喷砂管路16的管壁自出砂口15至安装部11由薄至厚,安装部11内还开设有与加热件连接口14相连通的加热腔18。
26.上述一体式撒砂喷口1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安装部11将其一体连接的喷嘴部12悬挑安装于轨道车辆上,安装时使喷嘴部12的出砂口15朝向车轮与轨道之间,撒砂器喷出的砂子经撒砂器连接口13进入喷砂管路16,进而从出砂口15喷出以喷撒于车轮与轨道之间;加热元件4可经加热件连接口14连接于加热腔18,加热元件4产生的热量经加热腔18传送至安装部11,进而传送至与安装部11一体连接的喷嘴部12,以对喷砂管路16内的砂子进行加热,防止冻结。
27.上述一体式撒砂喷口1中,其安装部11和喷嘴部12为一体式设计,加强了悬挑安装的喷嘴部12与安装部11之间的连接强度,结构强度高。同时,上述一体式撒砂喷口1中,其喷嘴部12采用锥形过渡设计,使喷砂管路16的管壁自出砂口15至安装部11由薄至厚,可保证一体式撒砂喷口1在装车时不发生干涉的前提下,使悬悬挑安装的喷嘴部12的结构强度得到大幅提升,相比于常规等直径喷砂管结构,该一体式撒砂喷口1的喷嘴部12整体共振频率可提高3倍以上,能够抵抗强烈的车辆异常振动,不易损坏。此外,上述一体式撒砂喷口1中,喷嘴部12的锥形过渡设计,能够有效提高热传递效率,使加热腔18的热量更多更快传递至喷嘴部12的出砂口15,可使出砂口15处的温度有效提升10~20℃。
28.为了提高喷嘴部12的共振频率和热传递效率,喷嘴部12的锥形角度优选为10
°
~40
°

29.为了提高砂子喷射速度,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喷砂管路16的直径小于撒砂器连接口13的直径,喷砂管路16通过变径过渡管路17连通撒砂器连接口13。
30.为了便于将上述一体式撒砂喷口1安装于轨道车辆,本实施例中,安装部11开设有用于将安装部11固定于轨道车辆的安装孔19。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在安装部11的四角均开设有安装孔19,以便于安装。
31.此外,本实施例中,安装部11和喷嘴部12采用金属材质一体成型,有利于提高共振频率和热传递效率,同时便于加工。
3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撒砂装置,包括撒砂器、撒砂器连接软管2、加热元件4,以及上述一体式撒砂喷口1;一体式撒砂喷口1的撒砂器连接口13通过撒砂器连接软管2连接撒砂器,一体式撒砂喷口1的加热件连接口14连接加热元件4。需要说明的是,撒砂
器连接软管2通过软管连接接头3连接于撒砂器连接口13,加热元件4通过加热件连接接头5连接于加热件连接口14。
33.本实施例进一步还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撒砂装置;其中,一体式撒砂喷口1的安装部11安装于轨道车辆的转向架上,一体式撒砂喷口1的出砂口15朝向轨道车辆的车轮与轨道之间。
3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