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80498发布日期:2023-07-15 13:07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电池斗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蓄电池安装,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斗,应用于轨道交通车辆中。


背景技术:

1、目前大部分轨道车辆蓄电池箱安装在车体底架下方,在所述蓄电池箱内设置用于放置蓄电池的蓄电池斗。现有蓄电池斗包括斗箱,斗箱结构一般为固定式,内部形成用于放置蓄电池的固定腔体,外部用于与轨道车辆的车体进行安装。

2、因轨道车辆型号不同,采购的蓄电池厂家也不相同,使蓄电池单体尺寸也存在差异。所以,针对不同型号尺寸的蓄电池,则需要设计多种个性化的斗箱,多型号的斗箱因会考虑其整体安装结构的稳定性,而使其在轨道车辆的车体上的安装结构(如配装螺栓的位置)存在差异。这样,不仅产生加工成本,还影响整车的安装结构,需要根据不同的蓄电池斗的尺寸对整车安装尺寸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池斗,既满足不同厂家蓄电池安装需求,又减少相应的设计工作,也符合简统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电池斗包括主体和内框体,所述主体包括底板、在所述底板上呈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固定板、及在所述底板上同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底板围合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内框体包括两个第三固定板和两个第四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三固定板分别挂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上,两个所述第四固定板分别挂接在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上,使所述内框体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形成一用于放置蓄电池的第二腔体。

3、上述方案中,通过在主体内增设内框体,在内框体中形成用于放置蓄电池的第二腔体,一方面,主体的结构可设计为通用化结构,无论蓄电池箱何种型号,都不改变整车安装结构,另一方面,依据蓄电池不同尺寸只需更换内框体即可,不仅节约成本,还实现蓄电池的稳定放置。

4、优选的,所述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上均设有能调节第二腔体水平空间大小的尺寸l。

5、优选的,所述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均包括依次折叠的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和第四板,所述第二板和第四板在所述第三板的同一侧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板和第三板在所述第二板的同一侧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三板的宽度形成所述尺寸l,所述第三板的下端面与第二固定板的上端面贴合,且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6、优选的,两个所述第四固定板的上端均排布设有多个扎线杆。

7、优选的,一个所述第三固定板的上端设有多个注液口支架。

8、优选的,所述主体还包括多个滚轮,多个所述滚轮通过滚轮支架安装在所述底板下端的两侧,其中一侧的所述滚轮支架上可拆卸的插装设有用于限定所述滚轮转动的止挡。

9、优选的,所述滚轮的移动方向与第二固定板平行;一个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第一腔体的外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拉手。

10、优选的,所述底板靠近第一固定板的下端设有第一支架,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相互远离的外端面上均设有一第二支架。

11、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2、一、所述蓄电池斗的主体为固定式结构,将其设计为最大尺寸,可实现通用化设计,统一整车安装结构尺寸,减少重复设计工作;

13、二、在所述主体内增设内框体,通过更换不同的内框体以实现不同尺寸的蓄电池有效固定,且更换方便,固定结构牢固;

14、三、所述蓄电池斗不仅适用于蓄电池组整体安装,还适用于风阻安装,通用性更高。



技术特征:

1.一种蓄电池斗,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和内框体(2),所述主体(1)包括底板(20)、在所述底板(20)上呈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固定板(19)、及在所述底板(20)上同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19)连接的第二固定板(7),所述第一固定板(19)、第二固定板(7)和底板(20)围合形成第一腔体(16);所述内框体(2)包括两个第三固定板(11)和两个第四固定板(13),两个所述第三固定板(11)分别挂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19)上,两个所述第四固定板(13)分别挂接在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7)上,使所述内框体(2)在所述第一腔体(16)内形成一用于放置蓄电池的第二腔体(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斗,其特征在于,内框体所述第三固定板(11)和第四固定板(13)上均设有能调节第二腔体(17)水平空间大小的尺寸l。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板(11)和第四固定板(13)均包括依次折叠的第一板(21)、第二板(22)、第三板(23)和第四板(24),所述第二板(22)和第四板(24)在所述第三板(23)的同一侧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板(21)和第三板(23)在所述第二板(22)的同一侧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三板(23)的宽度形成所述尺寸l,所述第三板(23)的下端面与第二固定板(7)的上端面贴合,且所述第一板(21)和第二板(22)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6)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斗,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四固定板(13)的上端均排布设有多个扎线杆(1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斗,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第三固定板(11)的上端设有多个注液口支架(3)。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还包括多个滚轮(4),多个所述滚轮(4)通过滚轮支架(25)安装在所述底板(20)下端的两侧,其中一侧的所述滚轮支架(25)上可拆卸的插装设有用于限定所述滚轮(4)转动的止挡(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池斗,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4)的移动方向与第二固定板(7)平行;一个所述第一固定板(19)远离第一腔体(16)的外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拉手(9)。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0)靠近第一固定板(19)的下端设有第一支架(6),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7)相互远离的外端面上均设有第二支架(8)。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蓄电池斗。所述蓄电池斗包括主体和内框体,所述主体包括底板、在所述底板上呈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固定板、及在所述底板上同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底板围合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内框体包括两个第三固定板和两个第四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三固定板分别挂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上,两个所述第四固定板分别挂接在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上,使所述内框体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形成一用于放置蓄电池的第二腔体。本技术通过在内框体中形成用于放置蓄电池的第二腔体,一方面,与整车安装的主体实现了通用化、模块化设计,另一方面,依据蓄电池不同尺寸更换内框体,以实现蓄电池的稳定放置。

技术研发人员:向飞龙,李超,张浩宇,杨明,万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07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