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司机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58469发布日期:2023-10-19 21:11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司机室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特别涉及一种司机室。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司机室的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1、众所周知,铝蜂窝材料相比于不锈钢、铝合金等材料,具有进一步轻量化的特点,相比于轻质的玻璃钢材料,具有强度刚度高的特点,因此,近年来,铝蜂窝材料在城市轨道交通、市域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车辆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列车车头司机室部位,凭借其易于成型、轻量化及有着不错强度刚度的特性,铝蜂窝材料成为了司机室结构设计和制造上一个重要的备选材料。

2、现有技术中,对于车头司机室结构,因美观、气动性能等方面的需要,头型的曲面造型常常呈现出正反曲面多变、复杂三维棱线等结构,且棱线处折弯半径较小。当选取铝蜂窝作为司机室主体材料时,考虑整体承载、结构减重等因素,通常将司机室设计成整体的铝蜂窝司机室,即司机室绝大多数部位均采用铝蜂窝材料,一体成型一体承载。然而,对于整体的铝蜂窝司机室,在正反曲面多变、复杂三维棱线等结构处,采用铝蜂窝板做外板时,这部分区域如采用蜂窝板直接模具压型成型,会存在废件、废料的风险;考虑到蜂窝板内部的蜂窝结构,其无法进行自由机加工,若选用厚板代替来加工出复杂、尖锐的棱线及正反曲面造型,会造成较大财、物资源浪费,且厚板加工件笨重、强度刚度高,现车调整量小。

3、因此,如何避免司机室曲面变化大、棱线走势复杂的区域采用铝蜂窝板加工而导致存在裂纹缺陷的风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司机室,能够保证曲面造型或三维棱线造型,并且能够避免出现裂纹缺陷。本申请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司机室的轨道车辆。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司机室,包括:

3、内板模块,用于形成司机室的框架结构;

4、外板模块,具有曲面造型或三维棱线造型,并连接于内板模块的待造型区域。

5、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板模块的待造型区域设有第一固定位和第二固定位,外板模块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位和第二固定位。

6、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板模块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一固定位和第二固定位。

7、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板模块的待造型区域设有凹槽,第一固定位和第二固定位分别位于凹槽的两个边角区。

8、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板模块的厚度小于内板模块。

9、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板模块为铝蜂窝板。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板模块为铝合金薄板。

11、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的司机室。

12、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司机室,包括内板模块和外板模块,其中,内板模块用于形成司机室的整体框架结构,外板模块具有曲面造型或三维棱线造型,外板模块连接于内板模块的待造型区域。可以看出,对于本申请的司机室,整体结构采用内板模块,而在曲面变化大、棱线走势复杂的区域采用外板模块,也就是说,通过在已成型的内板模块外部设置复杂造型的外板模块,将内板模块和外板模块结合使用,二者共同组成曲面多变、棱线复杂区域的蒙皮外板。此种设置方式对不同规格的内板模块均可通用,结构上灵活、适用性强,且避免了内板模块过度弯折后存在裂纹缺陷的风险,提高结构的可靠性的同时也有效降低整体的重量。



技术特征:

1.一种司机室,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司机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模块的待造型区域设有第一固定位和第二固定位,所述外板模块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位和所述第二固定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司机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模块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位和所述第二固定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司机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模块的待造型区域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固定位和所述第二固定位分别位于所述凹槽的两个边角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司机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模块的厚度小于所述内板模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司机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模块为铝蜂窝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司机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模块为铝合金薄板。

8.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司机室。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司机室,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司机室包括内板模块和外板模块,其中,内板模块用于形成司机室的整体框架结构,外板模块具有曲面造型或三维棱线造型,外板模块连接于内板模块的待造型区域。上述司机室,整体采用内板模块,而在曲面变化大、棱线走势复杂的区域采用外板模块,也就是说,通过在已成型的内板模块外部设置复杂造型的外板模块,将内板模块和外板模块结合使用,二者共同组成曲面多变、棱线复杂区域的蒙皮外板。此种设置方式对不同规格的内板模块均可通用,结构上灵活、适用性强,且避免了内板模块过度弯折后存在裂纹缺陷的风险,提高结构的可靠性的同时也有效降低整体的重量。

技术研发人员:史永达,徐晔,刘辉,齐凯文,李文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