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6256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特别是关于前盖小型化且可提高配置在该前盖内部的散热器的冷却效率的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实开昭61-10236号公报记载了这样的结构在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前轮上方,设置有由前盖和背面盖(支架护罩)包围的空间,在该空间中容纳有散热器和与该散热器背面一侧重叠的冷却风扇,从设置在前盖前面的导入导管吸入的外气由冷却风扇强制冷却后,从设置在后盖上的排风导管把热风向外部排出。其空气吸入口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短于散热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排风口由导风部件向侧方导引。
但是,从让车体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有尽可能地减少前盖的前方突出量、希望得到小型化的要求。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由于散热器处在冷却风扇的前方,而且散热器的横向宽度大于冷却风扇的外径,因而,不可能缩小前盖的前方突出量。而且,由于空气吸入口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散热器的上下长度,因此,缩小散热器与空气吸入口之间点距离时,会导致冷却效率的降低。此外,关于排风侧的结构,由于必须在背面盖上开孔,并在其上安装其它的导风部件,所以,零部件数目多,要想得到良好外观性的设计处理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所涉及的发明是,在配置于小型摩托车车辆前轮上方的前盖内,容纳有散热器和冷却风扇,从设置于前盖上的空气吸入口对散热器进行冷却,在上述空气吸入口与散热器之间配置有冷却风扇。
这时,上述空气吸入口设置成与散热器的上下长度基本等同的长度。另外,从车体后方侧覆盖上述前盖的背面盖上备有排风口,同时,该排风口设置在上述背面盖两侧部的指向后侧方的排风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将上述排风口作成上下方向长于上述空气吸入口的结构。
进一步,最好是在上述空气吸入口上设有基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百叶板,该百叶板的尖端部从前盖的前面线突出。另外,在上述前盖内的散热器的前方下部配置有散热器贮水箱。
再者,在上述前盖内的上述散热器的上方空间配置有喇叭,同时,在配置于上述前盖上方的把手盖前面备有前灯。
本申请发明由于冷却风扇配置在空气吸入口与散热器之间,所以,由冷却风扇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外部气体冷却散热器。这时,由于横幅比散热器窄的冷却风扇位于散热器的前方,因而,能够减少前盖向前方的突出量,而且,散热器离开空气吸入口而配置,所以不会损害冷却效率,因而,能使前盖小型化,并能良好地保持散热器的冷却效率。
这时,如果将上述空气吸入口设置成与散热器上下长度基本等同的长度,则可以充分保证空气吸入量,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效率。另外,如果背面盖上备有排风口,同时,该排风口设置在上述背面盖两侧部的指向后侧方的面上,则冷却散热器的热风由排风口等的排风面导向,顺利的向后外侧方排出。结果,不需要设置其它的导风部件,可利用作为外观设计部件的背面盖的表面导风,因此,在不增加零部件数目的同时,可改善外观性。如果排风口上下方向上长于上述空气吸入口,则可提高排风的通过吸引性,并可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进一步,由于在空气吸入口上设有略朝水平方向延伸的百叶板,该百叶板的尖端部从前盖的前面线突出,因此,提高了外气吸入的效率。再者,如果在前盖内的散热器的前下方部配置所谓容量比较大的部件的散热器贮水箱,就能以更有效地利用空间的方式将这些部件容纳在前盖内侧的空间内,这一点也有利于前盖结构紧凑化。
更进一步,如果把比较大型的前灯设置在把手盖的前面,在前盖内的散热器上方的狭小空间配置所谓小型部件的喇叭,就能以更有效地利用空间的方式将散热器、冷却风扇、散热器贮水箱及喇叭容纳在前盖内,同时,将包含前灯的各部件有效利用空间地配置在车体前部。
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是采用本发明实施形式的自动两轮车的外观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车体前半侧的主要部件轮廓的侧视图。
图4是续图3的车体后半侧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车体前半侧的主要部件轮廓的俯视图。
图6是续图5的车体后半侧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拆去车体盖一部分后的发动机周围的示意图。
图8是车架的透视图。
图9是图8的俯视图。
图10是设置在底板下的底板托架的透视图。
图11是前盖及支架护罩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
图13是前盖倾斜并从前方拆去其上部分的示意图。
图14是散热器周围部件的配置结构的透视图。
图15是图14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4的俯视图。
发明的实施形式下文根据


实施形式。图1是采用本实施形式的自动两轮车的外观侧视图,图2是其俯视图,图3是表示车体盖内侧的主要部件轮廓的车体前半侧的侧视图,图4是续图3的车体后半侧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车体盖内侧的主要部件轮廓的车体前半侧的俯视图,图6是续图5的车体后半侧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拆去车体盖一部分后的发动机周围的示意图,图8是车架简要构成的透视图,图9是其俯视图,图10是设置在底板下的底板托架的透视图。
首先,说明采用本实施形式的自动两轮车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自动两轮车是采用大直径前轮1和后轮2的小型摩托车车辆,前叉3的上部由前盖4及支架护罩5从前后覆盖。在前盖4的前面中央部设有用于吸入散热器冷却风的空气吸入口6,在其左右设有信号装置7,在支架护罩5的左右两侧设有把散热器的热风向外排出用的排风口8。
前盖4大致由位于前轮1上方位置的本体部4a和与该本体部4a的下部连接并经过前轮1的后方向下倾斜、朝后方延伸的前侧盖4b构成。在前盖4和支架护罩5的上方,设置有覆盖把手9的把手盖10,在该把手盖10的前面设有前灯11。此外,在把手盖10的上面后部一侧设有仪表盘10a(图2)。
支架护罩5的下部与覆盖底板式踏板底板的底板面板12连接,该底板面板12从支架护罩5的连接部稍向下方呈水平弯曲并向后方延伸,成为驾驶者(司机)放脚的踏板底板面。底板面板12的后部从底板面向上方竖起来并与后盖13连接。
后盖13是覆盖车座14和后轮2前方及上方部分之间的上下方向敞开的部件,其上方开口部由车座14自由开闭地覆盖着。车座14是双人乘用车座,具有驾驶者用前座席14a和乘客(乘车者)用的后座席14b。从后座席14b的左右两侧到后方配置有兼作扶手杆的托架33a,该托架33a通过前端部从内侧向外侧贯通后盖13的支柱33b,支持在后述的车架的车座导轨部上。
后盖前部13a是从底板面到前座席14a上下方向宽度最宽的部分,其下部安装有从前方向左右两侧面弯曲形成的可自由装卸地覆盖维修室的维修盖15。
底板面板12下方的踏板底板侧面由下盖16覆盖,其前端部与前盖4的后端部连接,上部与底板面板12连接,为了方便,在本申请中,以前盖4、支架护罩5及把手盖10为前部车体盖,以底板面板12及下盖16为底板盖,以后盖13为后部车体盖,这些总称为车体盖。车体盖是外观部件,分别由塑料等适当的材料形成。
维修盖15是由塑料等适当的材料组成的、侧面观察略为L形的部件,通过该维修盖的装卸,可对上述后盖前部13a一侧的维修室进行开闭,同时,略呈水平形成的底部用来开闭形成于底板面板12上的底板侧的维修室(图中省略)。底板面板12的左右各后端部构成沿后盖前部13a的侧方朝后方延伸的、向上方倾斜的延长端部12a,乘客用的卷曲放置踏板17在收起时与延长端部12a重叠。
在后盖13的侧面,在前座席14a的下方且在卷曲放置踏板17的上方部分形成平坦面18,在后端部安装有大型尾灯装置19,该尾灯装置19弯曲到侧面。另外,在尾灯装置19的附近,在后轮2上方的侧面设置有车座锁止用钥匙孔20。图中的符号21是摆动式动力装置,22是空气滤清器,23是后缓冲器,24是主支架。
摆动式动力装置21具有后述的四冲程发动机和V形皮带式变速器。图中的符号21a是曲轴,与驱动皮带轮同轴配置。21b是变速输出轴,与被动皮带轮及发动离合器同轴配置。21c是卷挂在驱动皮带轮与被动皮带轮之间的V形皮带。21d是后轮车轴。
如图3所示,转向轴27可自由旋转地支持在车架25的前端部上所设置的前管26上,通过该转向轴27将前叉3与把手9连接在一起。另外,如图4所示,在车架25的中央部,通过连杆28可自由摆动地支持摆动式动力装置21。
如图8及图9所示,车架25包括从前管26向下倾斜并经过车体中心向后方延伸的向下部分30;前端与该向下部分的下部两侧焊接在一起并向下倾斜且向后方延伸、而且略向后水平地弯曲并进一步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底板部31;从各底板部31的后端部弯曲、经过后轮2的前方向上方延伸的支柱部32;与该支柱部32的上端部焊接在一起、同时经过车座14的下方且后轮2的上方向上倾斜并向后方延伸的车座导轨部33。
向下部分30是仅用1根的管部件,底板部31及支柱部32是连续的管部件,并左右一对地设置。车座导轨部33虽然左右一对地设置,但是,用从支柱部32的上端向车体前方延伸的朝前方突出弯曲的伸出部34构成相互连接的平面上看大致为U字形形状的单一的管部件,其后部一侧用横向构件35左右连接在一起。在车座导轨部33与支柱部32的连接部上设有支轴板36,通过设置在枢轴板36上的枢轴部36a,轴支撑连杆28的一端侧,连杆28用其另一端侧支撑着摆动式动力装置21。
左右底板部31的后端部之间用向后方突出弯曲的后横向管38连接,后横向管38的两侧焊接在左右底板部31的后端部下面。进一步,还设置有经过左右底板部31的各外侧方、大致平行地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支柱39,各侧支柱39分别用支柱40a、40a与相应的底板部31连接。另外,后侧支柱40b也与踏板支架41的前端部紧固连接。
踏板支架41是沿左右各支柱部32的下部向后方倾斜并向上方突出弯曲而设置的管部件,其另一端侧从后方安装在托架32a(图7、图10)上,托架32a安装在支柱部32的背面一侧。另外,在向最上方突出的顶部设置有卷曲装置踏板用的安装凸缘42。
左右底板部31的前端部也通过前横向管37连接,其中间部与向下部分30的下端焊接在一起。因此,形成了由左右底板部31、前横向管37及后横向管38包围的底板下方空间。
下面,通过图3至图6说明车架25与各部件的配置关系。在前盖4与支架护罩5包围的空间内容纳前管26,在前管26前方配置散热器43,在散热器43前方配置冷却风扇44,在冷却风扇44的下方配置散热器贮水箱45,在散热器43的上方配置喇叭46。
下方部分30配置在成为前轮1后方的前盖4和支架护罩5之间,底板部31和侧支柱39由底板面板12和下盖16覆盖。另外,在左右底板部31、前横向管37及后横向管38所包围的上述底板下方空间,容纳有图9所示(在图9中没有示出底板托架47,可以用图10去想象)的底板托架47的凹部48,在其内部容纳有与蓄电池49a及启动继电器有关的电机部件。
底板托架47由塑料等适当的材料形成,在凹部48的周围部分支持左右底板部31、前横向管37及后横向管38,并且凹部48上方敞开的开口部面对底板面板12的维修室,由维修盖15的底部开闭。
踏板支架41由底板面板12的延长端部12a覆盖,凸缘42及卷曲放置踏板17从该延长端部12a的一部分上形成的开口部向外部伸出(图2)。
支持在枢轴板36上的摆动式动力装置21,其前部设置有水冷四冲程式发动机,该发动机从图7可以清楚地看出,具有气缸50、气缸盖51、气缸盖端盖52,并且大致成水平地配置着。气缸盖端盖52、气缸盖51及安装在其侧面的点火火花塞53、与气缸盖51的吸气口连接的化油器54的一部分,面向维修盖15所覆盖的维修室的开口部。
空气滤清器22从向前方突出设置在其前部的导管22a吸入外气,并通过锥形管22b向化油器54供给新鲜气体。另外,与气缸盖51的排气口连接的排气管55通过发动机的下方连接到后轮侧方的消声器56(图3,图3是前轮周围的示意图,没有示出消声器56,后轮用图4表示)上。进一步,如图2所示,发动机一侧与散热器43之间通过靠近车体右侧配置的送水管57a和57b连接在一起,用来循环冷却水。
如图4所示,伸出部34向前方延伸到与气缸盖端盖52同等的程度,装在这里的物品58由车座导轨部33的前半部支持,此后方的燃料箱59支持在车座导轨部33的后端部上。进一步,燃料箱59的前后方向中间部附近的车座导轨部33支持着后缓冲器23的上端部。
下面,说明散热器周围的结构。图11是前盖4及支架护罩5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12是其俯视图,图13是从前盖4的倾斜前方拆去其上部分的示意图,图14是内置在前盖4及支架护罩5中的散热器43周围部件的配置结构的透视图,图15是其侧视图,图16是其俯视图。
首先,在图11~图13中,前盖4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上下分割,从侧面观察,其上部通过使其下部向前方突出并向上变成尖细状而构成大致的三角形状,从平面上观察为向前方以尖细状突出的大致的三角形状。结果,在前盖4及支架护罩5之间形成的前管26的前方空间(以下称作前盖内侧空间60(图13))是,其下部后方侧的横向宽度大、随着向前方及上方逐渐变窄。
设置在排风口8前方的空气吸入口6,朝向经过中央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分隔部6a的左右开口,并且在各开口内分别平行地形成多个百叶板61。各百叶板61略平行地向前方突出,其尖端从作为前盖4前面线的空气吸入口6的一般表面(相当于分隔部6a的表面)突出(图8,可以从图11判断)。
空气吸入口6的上下长度L1与散热器43的上下长度L2大体一致(图11),并且左右宽度W也相当于散热器43的横幅的程度,从正面观察,配置在与冷却风扇44及散热器43重叠的位置(图12)。配置在冷却风扇44前方下部的散热器贮水箱45以不遮挡空气吸入口6的方式,配置在前盖内侧空间60的底部附近并朝向中央部横长的位置(图11、图12)。
在散热器43的上部中央配置喇叭46。喇叭46从散热器43向上方突出,从侧面观察,喇叭46、散热器43、冷却风扇44、散热器贮水箱45顺次成台阶状地从后上方向前下方排列,空气吸入口6接近各个上部呈斜面配置(图11)。
设置在空气吸入口6后方左右的排风口8,为了排出散热器43的排风,从散热器43的后方侧面观察,处在与前管26重叠的支架护罩5的前面两侧位置,并且沿着与前盖4相符合的位置形成朝向上下方向长的略平坦的结构,且指向斜后侧方,在倾斜的排风面62上形成。该排风口8的上下长度L3与空气吸入口6及散热器43的各上下长度尺寸L1及L2相比,朝上下突出,非常大。
排风口8指向外侧方,朝斜后方向开口,同样也设有数个百叶板63。另外,如图13所示,在排风面62的内侧设有导风部件64。导风部件64由塑料等形成,作成与排风口8对应的开口形状,同时,设有数个百叶板65,并且用形成在周围部分的安装部66安装到支架护罩5的排风口8的里面。在本发明的排风过程中,由于排风面62指向外侧方,因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排风,但是,设置导风部件更增进了整流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性。
如图13~图16所示,在前管26的前面,在其上部焊接有托架26a,在其下部用螺栓紧固着托架70,通过螺栓71将散热器43上部紧固在该托架26a上,同样用紧固部72(图15)将散热器43的下部背面安装到托架70上。
后导向板73沿着前管26的直边部前面大致全长设置成上下方向为长型的结构,而且,左右朝外侧敞开、从侧面观察大致作成コ字状,沿着前管26直立的壁70a的左右两侧部构成向外侧伸出、向斜后方倾斜的导风面73a。通过散热器43的排风,由该导风面73a导向,迅速地排向导风部件64及排风口8,并由此排出到车外。
托架70的下部设置有向前方伸出的支柱74,用螺钉75等将散热器贮水箱45的侧面安装在该支柱74的尖端。虽然从图中不能清楚地看出,但是,同样,散热器贮水箱45的相反一侧也支持在托架70的下部。散热器贮水箱45的下部背面位于底桥76尖端附近。散热器贮水箱45和散热器43的各上部所设置的盖77、78之间用管79连通,散热器水变成高温时,通过管9使冷却水流入散热器贮水箱45中,待温度下降后返回散热器43。
散热器贮水箱45的形状应具有能够形成位于冷却风扇44下部和左侧部分的通向冷却风扇44的风通路并担负导向作用的形状。因此不需要整流的其它部件,结构紧凑化,削减了零部件数目,由于信号装置7(图1)处在冷却风扇44的右侧,所以,信号装置7也起到了形成风通路的一作用。
冷却风扇44朝向散热器43的前面变重变大(图15、16),其上部用螺栓80安装在散热器43的上部。虽然图中不能清楚地看出,但是,下部一侧同样安装在散热器43上,在风扇盖81的上端,通过夹具82固定有管79。
进一步,从散热器贮水箱45的盖78附近延伸出来的排出管83,经过风扇盖81的上半侧大致绕半周被导向支持着。冷却风扇44将从空气吸入口6吸入的外气送向后侧的散热器43,强制冷却。从图16可以清楚地看出,喇叭46通过螺钉85等安装到与托架26a为一体的支柱84上。
下面,说明本实施形式的作用。由于冷却风扇44配置在空气吸入口6与散热器43之间,所以,由冷却风扇44从空气吸入口6吸入的外部气体冷却散热器43之后,变成热风,由导风面73导向,从排风口8向后外侧方排出,进一步由排风面62导向,向外侧方流动。
这时,由于横幅比散热器43窄的冷却风扇44位于散热器43的前方,因而,能够减少前盖4向前方的突出量,而且,散热器43离开空气吸入口6而配置,所以不会损害冷却效率,因而,能使前盖4小型化,并能良好地保持散热器43的冷却效率。
另外,由于空气吸入口6的上下长度L1与散热器43的上下长度L2基本为等同长度,因此,能充分保证空气吸入量,可提高散热器43的冷却效率。进一步,由于排风口8处在本发明的相当于背面盖的支架护罩5的两侧部,并设置在指向斜后侧方的排风面62上,因而,冷却散热器43的热风由排风面62的排风口8导向,可顺利的向后外侧方排出。结果,不需要设置其它的导风部件,可利用作为外观设计部件的支架护罩5的表面导风,在不增加零部件数目的同时,可改善外观性。而且,由于排风口8的上下长度L3与空气吸入口6的上下长度L1相比,上下方向更长一些,因此,提高了排风的通过吸引性,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效率。
进一步,在空气吸入口6上设有略朝水平方向延伸的百叶板61,该百叶板61的尖端部从前盖4的前面线(6a)向前方突出,因此,提高了外气吸入的效率。再者,由于在前盖4内的散热器43的前下方部配置所谓容量比较大的部件的散热器贮水箱45,在散热器43的中央上方的狭小空间配置所谓比较小型的部件的喇叭36,因而,能以更有效地利用空间的方式将这些部件容纳在前盖内侧的空间46内,有效地利用了此空间,这一点也有利于前盖4的结构紧凑化。
进而,由于把比较大型的前灯11设置在把手盖10的前面,在前盖4内的散热器43上方的狭小空间配置小型部件的喇叭46,所以,能以更有效地利用空间的方式将散热器43、冷却风扇44、散热器贮水箱45及喇叭46容纳在前盖4内,同时,将包含前灯11的各部件有效利用空间地配置在车体前部。
另外,由于借助用于支持散热器43的托架70上所设置的导风面73,将热风向外方导出,因此,不需要设置专门的导风部件,就能有效地排风。削减了零部件数据,可使结构简单化,但是,如图13所示,如果将导风部件64设置在排风口8的内侧,能更有效地排风。
权利要求
1.一种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是,在配置于小型摩托车车辆前轮上方的前盖内,容纳有散热器和冷却风扇,从设置于前盖上的空气吸入口对散热器进行冷却,在所述空气吸入口与散热器之间配置有冷却风扇。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空气吸入口设置成与散热器的上下长度基本等同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是,在从车体后方侧覆盖所述前盖的背面盖上备有排风口,同时,该排风口设置在所述背面盖两侧部的指向后侧方的排风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排风口作成上下方向长于所述空气吸入口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空气吸入口上设有基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百叶板,该百叶板的尖端部从前盖的前面线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前盖内的散热器的前方下部配置有散热器贮水箱。
7.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前盖内的所述散热器的上方空间配置有喇叭,同时,在配置于所述前盖上方的把手盖前面备有前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该导风结构能使前盖小型化,并能提高配置在其内部的散热器的冷却效率。在前盖4的前面中央部,在空气吸入口6、支架护罩5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排风口8。在空气吸入口6上设有百叶板61,该百叶板61的尖端从前盖4的前面线(6a)突出。空气吸入口6的上下长度L1与散热器43的上下长度L2基本一致,排风口8的上下长度L3比这些长度长。在前盖4的内侧空间,在前管6的前方配置有散热器43,在散热器4的前面安装有冷却风扇44,在冷却风扇44的前方下部,配置有散热器贮水箱45,在散热器43上配置有喇叭46。
文档编号B62K11/00GK1357472SQ01139668
公开日2002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5日
发明者草野拓平, 带刀武史, 仓光友文, 末田健一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