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6252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轮车,该三轮车在设置于车架前端的转向把立柱可回转地支承与转向把相连的转向轴,分别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左右前轮的左侧和右侧前叉在上述转向把立柱的左右两侧沿上下延伸地配置,并分别可回转地支承在由该转向把立柱支承的左侧和右侧立柱,上述转向轴可相应于该转向轴的回转作动使上述左右两前轮转向地连接于上述两前叉,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上部连杆的中央部和配置于上部连杆下方并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下部连杆的中央部可回转地连接于上述转向把立柱,在车架的后部支承驱动轮。
在本说明书中,“左”和“右”指在朝着三轮车的行进方向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
可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左侧和右侧立柱在转向把立柱的左右两侧沿上下平行延伸地配置,左侧和右侧前叉可回转地由两侧立柱支承,由左侧和右侧前叉可自由回转地支承的左右前轮在三轮车直进行走时垂直于路面地接地。而且,在使车架朝左右中任一方以大角度倾斜地进行大角度倾斜行走时,左右两前轮中的外轮侧的前轮从路面悬起,内轮侧的前轮和后轮虽处于接地状态,但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内轮侧的前轮也以倾斜的姿势与路面相接,存在以大角度倾斜地进行大角度倾斜行走时接地侧的前轮的支撑不充分的可能性。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轮车,该三轮车在倾斜行走时可在内轮侧前轮充分地支撑。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本发明的三轮车在设置于车架前端的转向把立柱可回转地支承与转向把相连的转向轴,分别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左右前轮的左侧和右侧前叉在上述转向把立柱的左右两侧沿上下延伸地配置,并分别可回转地支承在由该转向把立柱支承的左侧和右侧立柱,上述转向轴可相应于该转向轴的回转作动使上述两前轮转向地连接于上述两前叉,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上部连杆的中央部和配置于上部连杆下方并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下部连杆的中央部可回转地连接于上述转向把立柱,在车架的后部支承驱动轮;其第1特征在于上述左侧和右侧立柱随着往上方走使两侧立柱间的间隔减小地倾斜配置。
按照这样的第1特征的构成,由于左侧和右侧的立柱随着往上方走使相互的间隔变小地倾斜,所以,在使车架朝左右中任一方以大角度倾斜地进行大角度倾斜行走时,左侧和右侧立柱中的一方的侧立柱为相对路面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姿势,由一方的侧立柱支承的前叉可自由回转地支承的前轮即内轮侧的前轮以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姿势与路面相接,所以,倾斜行走时可由内轮侧前轮充分地进行支撑。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第1特征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第2特征上述上部和下部连杆的长度相等地设定,为了连接下部连杆的两端而固定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下部托架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凸出量设定得比为了连接上部连杆的两端而固定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上部托架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凸出量大。按照该构成,即使左侧和右侧立柱倾斜,也可使构成大体平行的连杆机构的骨材即上部和下部连杆通用化。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第1或第2特征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第3特征在上述转向把立柱的左右任一方侧将直立姿势保持机构设置于上述上部和下部连杆中的一方与上述转向把立柱之间,该直立姿势保持机构由上述转向把立柱的朝左右任一方的倾转产生朝直立姿势侧对该转向把立柱施加的弹性力。按照该构成,由配置于转向把立柱左右任一方的单一的直立姿势保持机构在转向把立柱朝左右任一侧倾转时都可作用朝着直立姿势侧的弹性力,从而可使构成简化。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可根据利用附图在下面对优选实施例详细进行的说明清楚地了解。
在朝上下延伸的转向把立柱21可回转地支承与该转向把立柱21配合的转向轴27,在转向轴27的上端固定转向把28。在该转向把28的右端部可回转地安装用于连动地对左右前轮WFL、WFR进行制动的制动摇臂43R,在上述转向把28的左端部可回转地安装用于对后轮WR进行制动的制动摇臂43L。
在转向把立柱21的左右两侧配置上下延伸的圆筒状的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左侧前叉30L可回转地支承于左侧立柱29L,右侧的前叉30R可回转地支承于右侧立柱29R。在左侧前叉30L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左前轮WFL,在右侧前叉30R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右前轮WFR。而且,左右前轮WFL、WFR的回转中心面包含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轴线或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轴线平行地设定。
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随着往上方走减小两侧立柱29L、29R间的间隔地倾斜地配置,在车架F处于直立姿势的状态下,左右前轮WFL、WFR以稍朝内侧倾斜的姿势与路面接触。
一起参照图4-图7可看出,在转向把立柱21下端的下方将联接杆臂31固定于转向轴27的下端,在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下端的下方分别将转向节臂32L、32R固定于左侧和右侧前叉30L、30R。这样,在联接杆臂31和转向节臂32L、32R通过球窝接头34、34…连接转向横拉杆(タイロツド)33、33两端。
这样,当从中立位置即图7(a)的状态朝右使转向把28进行回转操作时,通过转向轴27使联接杆臂31如图7(b)所示那样朝右回转,与此相应地通过转向横拉杆33L、33R使转向节臂32L、32R朝右回转,从而使左前轮WFL和右前轮WFR朝右转向。另外,当从中立位置即图7(a)的状态使转向把28朝左进行回转操作时,通过转向轴27使联接杆臂31如图7(c)所示那样朝左回转,与此相应通过转向横拉杆33L、33R使转向节臂32L、32R朝左回转,从而使左前轮WFL和右前轮WFR朝左转向。
而且,在联接杆臂31的上面植设上下延伸的销46,在联接杆臂31的上方,将限制板47固定于转向把立柱21。在该限制板47设置限制面47a和限制面47b,该限制面47a在联接杆臂31朝右侧回转时接触上述销46,限制联接杆臂31朝右侧的回转端,该限制面47b在联接杆臂31朝左侧回转时接触上述销46,限制联接杆臂31的朝左侧的回转端。
在转向把立柱21的前后配置上下成对的2组上部连杆35U、35U和下部连杆35D、35D。这些连杆35U…、35D…具有使金属制管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弯曲成钝角的相同形状,并具有相等长度,上部连杆35U…使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弯曲部朝着下方地配置,下部连杆35D…使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弯曲部朝着上方地配置。
在与上部连杆35U…两端对应的部分,将上部托架39L、39R固定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在与下部连杆35D…两端对应的部分,将下部托架40L、40R固定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在上部托架39L、39R通过连接销41L、41R可回转地连接上部连杆35U…的两端,该连接销41L、41R具有在车架F处于直立姿势的状态下于水平的假想直线LU上朝前后延伸的轴线,在下部托架40L、40R通过连接销42L、42R可回转地连接下部连杆35D…的两端,该连接销42L、42R具有在车架F处于直立姿势的状态下于水平假想直线LD上朝前后延伸的轴线。而且,连接销41L、42L的轴线配置在与上述假想直线LU、LD直交地沿上下延伸的假想直线LL上,连接销41R、42R的轴线配置在与上述假想直线LU、LD直交地上下延伸的假想直线LR上。
即,上部连杆35U…和下部连杆35D…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作为大体平行的连杆机构45起作用。
在上部连杆35U…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设置上部连杆托架36U…,这些上部连杆托架36U…通过具有沿前后延伸的轴线的连接销37…可回转地连接到转向把立柱21。另外,在下部连杆35D…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设置下部连杆托架36D…,这些下部连杆托架36D…通过具有沿前后延伸的轴线的连接销38…可回转地连接于转向把立柱21。而且,连接销37…的轴线配置在通过连接销41L、41R的假想直线LU上,连接销38…的轴线配置在通过连接销42L、42R的假想直线LD上。
由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在车架F处于直立姿势时随着往上方走相互间的间隔变窄地倾斜,将这样倾斜的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作为构成要素构成大体平行的连杆机构45,所以,固定于两侧立柱29L、29R的下部托架40L、40R从侧立柱29L、29R的凸出量设定得比固定于两侧立柱29L、29R的上部托架39L、39R从侧立柱29L、29R的凸出量大。
在转向把立柱21与连杆机构45的上部连杆35U的例如左侧之间设置直立姿势保持机构48A。
一并参照图8可知,直立姿势保持机构48A包括设于转向把立柱21的过去公知的奈特哈特式的弹簧机构49、基端部连接于弹簧机构49的回转臂50、下端部可回转地连接于该回转臂50的前端并且上端部可回转地连接于上部连杆45U地上下延伸的杆51。
弹簧机构49包括形成横断面大体为方形的弹簧室52的壳体53、横断面大体形成方形并配置于弹簧室52内的弹簧作动体54、及接合于弹簧作动体54的各平坦侧面地充填于弹簧室52四角的圆筒形橡胶弹簧55、55…,壳体53由固定于转向把立柱21的托架56和将壳体53夹在与该托架56之间地连接于托架56的安装构件57固定于转向把立柱21。
在回转臂50的基端固定沿前后延伸的枢轴58,该枢轴58不能相对回转地接合于弹簧机构49的弹簧作动体54。另外,回转臂50的前端通过具有朝前后延伸的轴线的连接销59可回转地连接于杆51的下端部。在上部连杆35U固定托架板60,杆51的上端部通过具有与上述连接销59平行的轴线的连接销61连接于该托架板60。
由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与上部和下部连杆35U、35D构成大体平行的连杆机构45,上部和下部连杆35U、35D的中央部分别可回转地连接于转向把立柱21,如图9所示那样,可相应于转向把立柱21的朝向左侧的倾转使两侧立柱29L、29R也朝左侧倾转,此时,在上述直立姿势保持机构48A中,相应于朝下方将杆51(压下)使回转臂50朝下方回转,弹簧机构49的弹簧作动体54朝图8的逆时针方向回转。而且,相应于该弹簧作动体54的回转,使各橡胶弹簧55、55…在弹簧作动体54的平坦侧面倾斜地进行压缩变形,伴随着该压缩,由各橡胶弹簧55、55…发挥的弹性力在转向把立柱21作用使该转向把立柱21返回到直立姿势侧的弹簧力。另一方面,当转向把立柱21从直立姿势朝右侧倾斜时,与上述相反地使弹簧作动体54朝图8的顺时针方向回转,相应于该弹簧作动体54的回转,由各橡胶弹簧55、55…发挥的弹性力在转向把立柱21作用使该转向把立柱21返回到直立姿势侧的弹性力。
在转向把立柱21的下部前后固定具有沿前后延伸的轴线的销62…,具有与这些销62接触以对转向把立柱21朝左侧的倾转进行限制的限制面63a和与上述销62接触以限制转向把立柱21朝右侧的倾转的限制面63b的限制板63…固定于下部连杆35D…。
再次返回到

图1可看出,在后部构架FR具有的主构架25和鞍座立柱26的连设部固定筒体64,在固定于筒体64和鞍座立柱26的左右一对后叉65…的后端轴支承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另外,在筒体64可自由回转地支承曲柄轴66,在该曲柄轴66的两端固定曲柄踏板67、67。而且,在筒体64的右侧将驱动链轮68固定于曲柄轴66,在固定于后轮WR的从动链轮69和上述驱动链轮68卷挂环状的链70。因此,可由两曲柄踏板67、67的踏动操作驱动后轮WR回转。
在鞍座立柱26的上端设置鞍座71,在主构架25与鞍座立柱26之间设置加强构架72。
下面说明该第1实施例的作用。由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与上部和下部连杆35U、35D构成大体平行的连杆机构45,上部和下部连杆35U、35D的中央部分别可回转地连接到转向把立柱21,所以,相应于转向把立柱21朝左右的倾转,两侧立柱29L、29R也朝左右倾转,从而可使左右前轮WFL、WFR朝左右倾转,可使车架F朝左右中任一方倾转地进行倾斜行走,提高转向行走性。
另外,在转向把立柱21和上部连杆35D之间设置直立姿势保持机构48A,当使车架F朝左右任一方倾斜时,将转向把立柱21恢复到直立姿势侧的弹性力作用于转向把立柱21,当在非乘车状态下使三轮自行车停止时,车架F成为直立姿势,可安心地乘坐到三轮自行车上,另外,当从使车架F倾斜的旋转行走状态转移成直进行走时,车架F恢复为直立姿势,可进一步提高操纵性。
而且,直立姿势保持机构48A在转向把立柱21的左右任一方侧(在该实施例中为右侧)设置于下部连杆35D与转向把立柱21之间,由单一的直立姿势保持机构48A,在使转向把立柱21朝左右任一方侧倾转时,都可作用朝着直立姿势侧的弹性力,从而使构成简化。
另外,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随着往上方走使相互间隔减小地倾斜,所以,即使在使车架F朝左右中任一方大角度倾转地进行大倾斜度行走时,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中的一方的侧立柱成为相对路面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姿势。为此,由左侧和右侧前叉30L、30R可自由回转地支承的左右前轮WFL、WFR中的内轮侧的前轮如图9所示那样,以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姿势接触路面,在倾斜行走时可由内轮侧前轮充分地支撑。
特别是在如该实施例那样限制转向把立柱21的朝左右的倾转以防止在连杆机构45作用强制性的力的场合,当使车架F朝左右任一方大角度倾转地进行倾斜行走时,虽然两左右前轮WFL、WFR中的外轮侧的前轮会从路面悬起,但如上述那样,通过由内轮侧的前轮充分地支撑,可进行更为稳定的倾斜行走。
另外,上部连杆35U和下部连杆35D形成为等长的同一形状,为了将上部连杆35U和下部连杆35D的两端连接到侧立柱29L、29R,使固定于各侧立柱29L、29R的上部托架39L、39R、40L、40R从侧立住29L、29R的凸出量存在差别,所以,即使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倾斜,也可使构成大体平行的连杆机构45的骨材即上部和下部连杆35U、35D通用化。
下面参照图10和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在图10和图11中,与第1实施例对应的部分采用相同的参照符号。
在转向把立柱21与上部连杆35U的例如右侧之间设置直立姿势保持机构48B。
直立姿势保持机构48B具有可回转地支承于转向把立柱21的弹簧机构75和连接着该弹簧机构75朝上方延伸并且将上端部可回转地连接于上部连杆35U的杆76。
杆76包括以圆筒状上下延伸的收容筒77、收容于收容筒77的螺旋弹簧78、分别接受螺旋弹簧78的两端并可滑动地嵌合于收容筒77内的上下一对承力构件79、80,为了限制上方的承力构件79在收容筒77内的上限位置而固定于收容筒77上端的上部限制构件81、及为了限制下方的承力构件80在收容筒77内的上限位置而固定于收容筒77下端的下部限制构件82。
在收容筒77的下部两侧面同轴地固定具有沿车架F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的一对支轴83、83,这些支轴83、83由固定于转向把立柱21下部的托架84可回转地支承。
另外,杆76的下部可轴向移动地贯通弹簧机构76的承力构件79、80,在该杆76固定可从上方接触承力构件79的接触定程块85和可从下方接触承力构件80的接触定程块86。另外,在收容筒77内围住杆76地收容用于限制两承力构件79、80间的最短距离的限制筒87。
另外,杆76的上端部通过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的连接销89可回转地连接在固定于上部连杆35U的托架88。
按照这样的直立姿势保持机构48B,当与转向把立柱21朝左侧的倾斜相应地朝下方按下杆76时,定程块85压缩螺旋弹簧78地朝下方推下承力构件79,由螺旋弹簧78伴随着其压缩发挥的弹性力,在转向把立柱21作用使该转向把立柱21返回到直立姿势侧的弹性力。另一方面,当转向把立柱21从直立姿势朝右侧倾斜时,与上述相反,杆76被朝上方拉起,定程块86压缩螺旋弹簧78地将承力构件80朝上方抬起,由螺旋弹簧78伴随其压缩发挥的弹性力在转向把立柱21作用使转向把立柱21返回到直立姿势侧的弹性力。
按照该第2实施例,可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本发明的前提下可进行多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三轮自行车的场合,本发明不仅可适用于人力驱动的三轮自行车,而且也适用于带动力源的三轮车或具有对人力进行辅助的动力源的三轮车。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配置于转向把立柱21右侧的直立姿势保持机构48A、48B设置于上部连杆35U与转向把立柱21间,但直立姿势保持机构48A、48B也可配置于转向把立柱21的左侧,另外,也可设置于转向把立柱21与下部连杆35D间。
权利要求
1.一种三轮车,在设置于车架(F)前端的转向把立柱(21)可回转地支承与转向把(28)相连的转向轴(27),分别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左右前轮(WFL、WFR)的左侧和右侧前叉(30L、30R)在上述转向把立柱(21)的左右两侧沿上下延伸地配置,并分别可回转地支承在由该转向把立柱(21)支承的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上述转向轴(27)可相应于该转向轴(27)的回转作动使上述两前轮(WFL、WFR)转向地连接于上述两前叉(30L、30R),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上部连杆(35U)的中央部和配置于上部连杆(35U)下方并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下部连杆(35D)的中央部可回转地连接于上述转向把立柱(21),在车架(F)的后部支承驱动轮(WR);其特征在于上述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随着往上方走使两侧立柱(29L、29)间的间隔减小地倾斜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和下部连杆(35U、35D)的长度相等地设定,为了连接下部连杆(35D)的两端而固定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下部托架(40L、40R)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凸出量设定得比为了连接上部连杆(35U)的两端而固定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上部托架(39L、39R)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凸出量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转向把立柱(21)的左右任一方侧将直立姿势保持机构(48A、48B)设置于上述上部和下部连杆(35U、35D)中的一方与上述转向把立柱(21)之间,该直立姿势保持机构(48A、48B)由上述转向把立柱(21)的朝左右任一方的倾转将该转向把立柱(21)朝直立姿势侧弹压。
全文摘要
一种三轮车,分别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左右前轮的左侧和右侧前叉在转向把立柱的左右两侧沿上下延伸地配置,分别可回转地支承在由该转向把立柱支承的左侧和右侧立柱,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上部连杆的中央部和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下部连杆的中央部可回转地连接于转向把立柱;其中,左侧和右侧立柱随着往上方走使两侧立柱间的间隔减小地倾斜配置,以在倾斜行走时由内轮侧前轮充分地支撑。
文档编号B62K13/04GK1386668SQ01139369
公开日2002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01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21日
发明者林政康 申请人:株式会社阿万泰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