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壁板组装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1063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壁板组装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汽车用侧壁板组装线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作为这种侧壁板的组装线在以前已被记载于日本国特开昭62-263876号公报上。根据上述公报所记载的技术,在依次串联有组装站、和焊接站、和副作业站的汽车用侧壁板组装线装置上,具有在该组装站与该焊接站之间往复运动自如的第1组装台车和在该焊接站与该副作业站之间往复运动自如的第2组装台车,在设置于该焊接站上并固定保持该侧壁板的夹持部件和各组装台车之间,自如地交接该侧壁板。
根据上述公报所记载的技术,首先,在组装站处,将侧壁板的构成部件安装在第1组装台车上,再使该第1组装台车回动至焊接站。接着,在上述焊接站处,对上述侧壁板的构成部件进行了暂时性焊接的状态下,将该侧壁板从上述第1组装台车交接给设置在该焊接站上的夹持部件,用该夹持部件又固定保持该侧壁板的构成部件的状态下,对其进行正式焊接。并且,在进行上述正式焊接中,又使上述第1组装台车移动到上述组装站,而进行下一个侧壁板的构成部件的组装作业。
另一方面,在上述焊接站处,上述正式焊接结束后,又使上述第2组装台车移动至该焊接站处,将上述侧壁板的构成部件从上述夹持部件上交接给第2组装台车。并且,使上述第2组装台车回动至副作业站。
此时,在使上述第2组装台车回动至副作业站过程中,在上述焊接站处,上述第1组装台车也回动至上述焊接站,对上述侧壁板的构成部件实施暂时性焊接。
所以,根据上述公报所记载的技术,在上述焊接站处的焊接作业和在上述组装站处的侧壁板的构成部件的组装作业可以同时进行,对上述侧壁板的组装品依次进行送出,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性。
但是,上述公报所记载的技术中,在上述焊接站处,将上述侧壁板的构成部件从上述第1组装台车交接于上述夹持部件,在焊接作业结束后,又要从夹持部件交接给第2组装台车,从而浪费很多时间,所以也就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以提供一种缩短作业时间并能提高生产性的汽车用侧壁板组装线装置为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侧壁板组装线装置,为依次串联有组装站、焊接站和副作业站的汽车用侧壁板组装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搭载从横向可以固定保持侧壁板于站立姿势的组装用具的同时又往复运动自如地被设置于该组装站与焊接站之间的组装台车、和一包含有下部框架与上部框架并在两框架之间利用搭载在各框架上的夹持部件而能够固定保持侧壁板于站立姿势的同时又往复运动自如地被设置于该焊接站与该副作业站之间且与组装台车可进行自如交接侧壁板的框架台车。
根据本发明的汽车用侧壁板组装线装置,首先,将上述组装台车移动至上述组装站处,安装侧壁板。再将安装有上述侧壁板的上述组装台车回动至上述焊接站处。
接着,将上述框架台车移动至上述焊接站,将上述侧壁板从上述组装台车交接给搭载在上述框架台车的各框架上的夹持部件上,同时,对该侧壁板进行焊接。并且,在进行焊接过程中,上述组装台车又移动至上述组装站,进行下一个侧壁板的安装。
然后,在上述焊接结束之后,上述框架台车又在上述夹持部件固定夹持上述侧壁板的状态下,回动至上述副作业站。并且,上述框架台车在回动至上述副作业站过程中,安装有下一个侧壁板的上述组装台车又回动至上述焊接站,反复进行上述工序。
所以,根据本发明的汽车用侧壁板组装线装置,在上述焊接站处,没有必要进行将焊接后的侧壁板从上述夹持部件上交接给上述组装台车的作业,也即扣除将侧壁板从该夹持部件交接给上述组装台车所用时间,缩短了整体作业时间,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性。
并且,上述副作业站在下游即使是具有第2焊接站的第2组装站也可以,或者是将上述侧壁板送到下一工序的送出站也可以。当上述副作业站是第2组装站的场合,上述框架台车回动至作为该副作业站的第2组装站后,第2组装台车从设置于下游的第2焊接站移动到第2组装站。并且,上述侧壁板又被从上述框架台车交接到第2组装台车上。
而且,本发明的汽车用侧壁板组装线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焊接站具有在沿着上述组装线的流线方向上至少于一侧配设的焊接自动装置;上述组装台车相对于上述框架台车处在与该焊接自动装置相反一侧的状态下,与该框架台车之间进行上述侧壁板交接,同时,在与上述框架台车进行上述侧壁板交接的交接位置同保持该侧壁板拉进位置之间,具有在与上述组装线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退自如的上述组装用具。
根据上述构成,上述组装台车回动至上述焊接站,上述框架台车移动至上述焊接站的时候,上述组装台车相对于上述框架台车处在与上述焊接自动装置相反一侧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上述组装台车使上述组装用具从上述拉进位置向与上述组装线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前进,移动至上述交接位置。并且,在上述交接位置,与上述框架台车进行上述侧壁板的交接之后,上述组装台车又使上述组装用具在与上述组装线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后退,返回上述拉进位置。
通过这个操作,在上述焊接自动装置对固定保持在上述框架台车上的侧壁板实施焊接作业过程中,上述组装台车与上述焊接自动装置将互不妨碍,并能够顺利移动至上述组装站。
在本发明的汽车用侧壁板的组装线装置中,上述组装台车和上述框架台车即使将左右的侧壁板分别固定保持也可以,或者,将左右的侧壁板一起地固定保持也可以。
本发明的汽车用侧壁板的组装线装置,当是上述组装台车和上述框架台车将左右的侧壁板分别固定保持的场合时,为组装左右两侧的侧壁板,即使分别设置各自的组装线也可以,或者,将一对组装线左右对称地设置也可以。在将一对组装线左右对称地设置场合时,通过上述一对的组装线也可以并排组装左右的侧壁板。
此时,可以采用下列构成,上述框架台车包括不在同一物体上的下部框架和上部框架,上部框架与下部框架通过相互独立的各自驱动源的同步控制而同步地自如地移动。但是,当下部框架和上部框架同步地自如移动时,如果遇到停电等异常现象发生,上述驱动源将停止工作,由于惯性力不同,各框架将发生前后错位,侧壁板发生变形,也有可能损伤夹持部件。因此,为了防止在异常时发生的前后错位现象,上述框架台车最好具有各框架的同步式构成。
作为上述同步式构成,可以采用下列构成,例如,沿着一侧的框架的移动轨迹而配设有与该框架连动的第1环状可动部件,沿着另一侧的框架的移动轨迹而配设有与该框架连动的第2环状可动部件,同时,为使两环状可动部件相互同步地运动而设置一连结着的卷动传动装置。
此外,在本发明的汽车用侧壁板组装线装置中,上述组装台车和上述框架台车将左右的侧壁板一起地固定保持的场合时,可以采用下列构成,例如,上述框架台车是由左右两侧的下部框架、和跨越两下部框架的门形框架、和与该门形框架连结的上部框架构成一体。上述组装台车沿着上述组装线的流动方向可以自如地进入该框架台车的两下部框架之间。
另外,本发明的汽车用侧壁板组装线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焊接站处,将侧壁板从上述组装台车交接于上述框架台车之前,通过该焊接自动装置对该侧壁板实施暂时性焊接,在交接之后又对该侧壁板实施正式焊接。在如此运作的情况下,对固定保持在上述框架台车上的侧壁板实施暂时性焊接过程中,可以使上述框架台车移动至上述焊接站。另外,将上述侧壁板从上述组装台车交接给上述框架台车之后,对保持在该框架台车上的上述侧壁板实施正式焊接过程中,又可以使上述组装台车移动至上述组装站。所以,可以更加缩短作业时间,有效地提高生产性。
附图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的汽车用侧壁板组装线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是从图1中的II-II处所视的组装线的侧面图。
图3是图2上所示的框架台车的扩大侧面图。
图4是从图3的左方所视的框架台车的正面图。
图5是图3的V-V线处的截面图。
图6是图3的VI-VI线处的截面图。
图7是图2上所示的组装台车的扩大侧面图。
图8是从图7的左方所视的组装台车的正面图。
图9是取下组装用具后的组装台车的平面图。
图10是图9的V-V线处的截面图。
图11是图1上所示的实施形态的第1变形例子的框图。
图12是图1上所示的实施形态的第2变形例子的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汽车用侧壁板组装线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的框架台车和组装台车的正面图。
图14是从图13的右方所视的框架台车的侧面图。
图15是汽车用侧壁板的立体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图面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详细说明。
图1及图2所示的是组装汽车的左右侧壁板W、W的侧壁板组装线(以下称组装线)。侧壁板W如图15所示,是将外加强板Wb、前内杆Wc、中心内柱Wd、后部内板We等各种内侧部件焊接在外框Wa上组装成侧壁板W。
上述组装线是将组装左右侧壁板W、W的一对流水线左右对称地设置。并且,在各组装线流水线上从上游依次串联设置有投入站ST1、第1组装站ST2、第1焊接站ST3、第2组装站ST4、第2焊接站ST5、送出站ST6。
根据上述组装线,沿着组装线的流动方向,在一侧配设有作业自动装置。作为上述作业自动装置,在投入站ST1处配设有投入自动装置1及涂装自动装置2;在第1组装站ST2处配设有内部组装自动装置3;在第1焊接站ST3处配设有焊接自动装置4;在第2组装站ST4处配设有内部组装自动装置5;在第2焊接站ST5处配设有焊接自动装置6;在送出站ST6处配设有送出自动装置7。
根据上述组装线,首先,在投入站ST1处,通过外部投入自动装置1对左右侧壁板W、W的外框Wa进行投入作业。并且同时,通过涂装自动装置2对外框Wa进行密封剂的涂装作业。接着,在第1组装站ST2处,通过内部组装自动装置3对外框Wa进行由外加强板Wb构成的内部构件的组装作业。然后,在第1焊接站ST3处,通过焊接自动装置4对外框Wa进行外加强板Wb的焊接作业。而后,在第2组装站ST4处,通过内部组装自动装置5对外框Wa进行由前内杆Wc、中心内柱Wd以及后部内板We构成的内部构件的组装作业。其次,在第2焊接站ST5处,通过焊接自动装置6对外框Wa进行前内杆Wc、中心内柱Wd、后部内板We焊接作业,形成侧壁板W。另外,在送出站ST6处,通过送出自动装置7将左右的侧壁板W、W推送到图外边的悬挂式传送机上。
在上述侧壁板组装线上,分别设有第1至第3的各左右一对的框架台车81、82、83和第1及第2的左右各一对的组装台车91、92。第1框架台车81在最初是位于投入站ST1处,而后自如地往复运动在投入站ST1和第1组装站ST2之间。第1组装台车91在初始状态下是位于第1焊接站ST3处,自如地往复运动在第1组装站ST2和第1焊接站ST3之间。第2框架台车82在初始状态下是位于第2组装站ST4处,自如地往复运动在第1焊接站ST3和作为副作业站的第2组装站ST4之间。第2组装台车92在初始状态下是位于第2焊接站ST5处,自如地往复运动在第2组装站ST4和第2焊接站ST5之间。此外,第3框架台车83在初始状态下是位于送出站ST6处,自如地往复运动在第2焊接站ST5和作为副作业站的送出站ST6之间。
各框架台车81、82、83如图3及图4所示,沿着组装线的流动方向,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下部框架80和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上部框架81。在下部框架80上搭载有把持侧壁板W下边缘部的前后3个夹持部件821、822、823;在上部框架81上搭载有把持侧壁板W上边缘部的前后3个夹持部件831、832、833。并且,各框架台车81、82、83利用夹持部件821、822、823、831、832、833,在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之间,能够以汽车宽方向上的侧壁板外侧一面朝向流水线流动方向的内侧(另一组装线一侧)一面的内朝向站立姿势保持侧壁板W。
在此,在上述组装线的地板部上沿着组装线的流动方向分别并排设置有各一对左右对称的外侧第1下部轨道框架101和内侧第2下部轨道框架102。此外,在组装线上方介于多个支柱11左右对称地并排设置有一对的上部轨道框架12。
左右各一侧的各框架台车81、82、83的下部框架80介于安装在下部框架80上前后多处的线状导向槽80a而移动自如地支撑在固定于左右各一侧的第1下部轨道框架101的上面外侧部分处的一对导轨10a、10a上。在下部框架80上搭载有为驱动源的电动机84,处于电动机84的输出轴上的小齿轮84a又与固定在第1下部轨道框架101上的齿条10b相啮合。
另一方面,左右各一侧的各框架台车81、82、83的上部框架81介于安装在上部框架81上前后多处的线状导向槽81a而移动自如地支撑在固定于左右各一侧的上部轨道框架12上的一对导轨12a、12b上。在上部框架81上搭载有为驱动源的电动机85,处于电动机85的输出轴上的小齿轮85a又与固定在上部轨道框架12上的齿条12b相啮合。
并且,左右各一侧的各框架台车81、82、83通过两个电动机84、85的同步控制,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相互同步地沿着组装线的流动方向自行走动。
但是,当电动机84、85突然遇到停电等异常现象发生而停止时,作为各框架台车81、82、83的一对可动框架的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由于相互的惯性不同,有可能发生前后错位现象。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如果发生前后错位,侧壁板W将发生变形,夹持部件821-833也有可能受到损伤。因此,各框架台车81、82、83为了防止在异常时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的前后错位现象而采用同步式构成。
上述同步式构成是由沿着下部框架80的移动轨迹而配设有作为环状可动部件的第1齿轮式传送带86、和沿着上部框架81的移动轨迹而配设有作为环状可动部件的第2齿轮式传送带87、和为使两齿轮式传送带86、87相互同步地运动而连结两者的卷动传动装置88构成。
第1齿轮式传送带86被卷动在处于沿着组装线的流动方向的第1下部轨道框架101的外侧并各设有中轴的前后一对传动轮86a、86b之间。其中,该前后一对传动轮86a、86b之间的间隔多少大于各框架台车81、82、83往复运动的运动距离。下部框架80介于连结片86c与第1齿轮式传送带86连结,并使第1齿轮式传送带86与下部框架80相连动。
并且,第2齿轮式传送带87被卷动在处于沿着组装线的流动方向的上部轨道框架12的内侧并设有中轴的前后一对传动轮87a、87b之间。其中,该前后一对传动轮87a、87b之间的间隔多少大于各框架台车81、82、83往复运动的运动距离。上部框架81介于连结片87c与第2齿轮式传送带87连结,并使第2齿轮式传送带87与下部框架81相连动。
而且,卷动传动装置88具有跨越两下部轨道框架101、102且轴部被支撑的转动轴88a。转动轴88a又具有沿着流水线的流动方向且被固定在外侧一端的第1齿轮式传动轮88b、和沿着转动轴88a的流水线的流动方向且被固定在内侧一端的第2齿轮式传动轮88c。另外,在支柱11上同轴地设有第3齿轮式传动轮88d和第4齿轮式传动轮88e。在第2齿轮式传动轮88c和第3齿轮式传动轮88d之间卷动有第3齿轮式传送带88f。并且,通过转动轴88a、第1齿轮式传动轮88b、第2齿轮式传动轮88c、第3齿轮式传动轮88d、第4齿轮式传动轮88e、以及第3齿轮式传送带88f构成卷动传动装置88。
根据各框架台车81、82、83,第1齿轮式传送带86介于导向传动轮86d、86d而被卷动至第1齿轮式传动轮88b上,同时,第2齿轮式传送带87介于导向传动轮87d、87d也被卷动至第4齿轮式传动轮88e上。于是,当发生停电等异常现象时,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中的一个,假如是,下部框架80由于惯性若走在上部框架81之前,下部框架80的惯性将介于第1齿轮式传送带86和第1齿轮式传动轮88b而被传递给转动轴88a。接着,上述惯性又介于安装在转动轴88a上的第2齿轮式传动轮88c而被传递给第3齿轮式传送带88f,然后,又介于第3齿轮式传送带88f被传递给第3齿轮式传动轮88d。而后,上述惯性介于与第3齿轮式传动轮88d同轴设置的第4齿轮式传动轮88e被传递给第2齿轮式传送带87,又介于第2齿轮式传送带87最终传递给上部框架81。结果,上部框架81追随下部框架80而运动,从而防止了两框架80、81的前后错位现象。
另外,代替第1至第3的各齿轮式传送带86、87、88f而使用链条也可以。而且,图中86e、87e、88g是弹簧式传动轮。
上述夹持部件821-833为能对应因汽车种类不同而引起的侧壁板W的改变,其位置可自由调整地搭载在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上。进而言之,首先,将略正交于含有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的面的横向的坐标轴作为X轴、正交于X轴的纵向的坐标轴作为Y轴。
此时,搭载在下部框架80上的前侧夹持部件821和中间夹持部件822的位置调整机构如图3、图4及图5所示,其具有在X轴方向上固定于下部框架80上的较长的导向架82a、和在Y轴方向上由导向架82a所固定支撑的较长的导向架82c。导向架82c通过伺服电动机82b介于进给丝杆机构在X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同时又支撑着可动体82e。可动体82e通过伺服电动机82d介于进给丝杆机构在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同时又具有支撑臂82f,夹持部件821、822被安设在支撑臂82f上。由此,夹持部件821、822的位置调整机构构成2轴正交坐标型可动机构。
并且,搭载在上部框架81上的前侧夹持部件831和中间夹持部件832的位置调整机构如图3、图4及图6所示,其具有在X轴方向上固定于上部框架81上的较长的导向架83a、和在Y轴方向上由导向架83a所固定支撑的较长的导向架83c。导向架83c通过伺服电动机83b介于进给丝杆机构在X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同时又支撑着可动体83e。可动体83e通过伺服电动机83d介于进给丝杆机构在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同时又具有支撑臂83f,夹持部件831、832被安设在支撑臂83f上。由此,夹持部件831、832的位置调整机构构成同夹持部件821、822的场合同样的2轴正交坐标型可动机构。
另一方面,搭载在下部框架80上的后侧夹持部件823的位置调整机构如图3及图4所示,其具有固定于下部框架80上并在沿着流水线的流动方向上的较长的导向架82g、和由导向架82g所支撑的与上述同样的2轴正交坐标型可动机构。该2轴正交坐标型可动机构又具有X轴方向导向架82a、Y轴方向导向架82c、介于支撑臂82f支撑夹持部件823的可动体82e、以及伺服电动机82b和82d,且该机构又通过X轴方向导向架82a被导向架82g所支撑。并且,X轴方向导向架82a通过伺服电动机82h介于进给丝杆机构在流水线的流动方向上移动自如。
此外,搭载在上部框架81上的后侧夹持部件833的位置调整机构如图3及图4所示,其具有固定于上部框架81上又于倾斜的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导向架83g、和由导向架83a所支撑与上述同样的2轴正交坐标型可动机构。该2轴正交坐标型可动机构又具有X轴方向导向架83a、Y轴方向导向架83c、介于支撑臂83f支撑夹持部件833的可动体83e、以及伺服电动机83b和83d,且该机构又通过X轴方向导向架83a被导向架83g所支撑。并且,X轴方向导向架83a通过伺服电动机83h介于进给丝杆机构在倾斜的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
各组装台车91、92如7图7至图9所示,其具有介于下面两侧部的线状导向槽90a可移动自如地被支撑在固定于上述第1下部轨道框架101、第2下部轨道框架102上面的导轨10c、10c上的台车本体90。在台车本体90上搭载着安设有多个侧壁板用的夹持部件(图中未示)的组装用具91,并从横向上能将侧壁板W沿着流水线的流动方向以面向内侧的内朝向站立姿势固定保持。并且,被安设在台车本体90一端的电动机的输出轴上的小齿轮92a又与固定在第1下部轨道框架101的内侧面上的齿条10d相啮合。结果,各组装台车91、92通过电动机92的工作而沿着导轨10c及组装线的流动方向自行走动。
上述组装用具91在与各框架台车81、82、83进行侧壁板W交接的交接位置同固定保持侧壁板W的拉进位置之间,并且又在与上述组装线的流动方向成正交的方向上进退自如地被台车本体90支撑。进而言之,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台车本体90上设置有支撑组装用具91的支撑板93、和固定在台车本体90上的于X轴方向上较长的前后多个导向架94。支撑板93通过伺服电动机95介于进给丝杆机构95a而沿着导向架94在X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被设置,并使组装用具91进退于X轴方向外侧的交接位置和X轴方向内侧的拉进位置之间。
组装用具91由对应于汽车种类不同而带来的侧壁板W的差异的专用用具构成,并通过设置在支撑板93上的多个夹具96装拆自如地被支撑在支撑板93上。而且,在各组装台车91、92的前后两端上设有利用各汽缸97a而被升降的升降轨97、97,同时,在组装用具91的前后两端又安设有滚轮91a、91a。由此,在更换用具时,将组装用具91退至拉进位置,在此状态下不让夹具96夹持而提升升降轨97,通过升降轨97又介于滚轮91a使组装用具91从支撑板93上被抬起。
在组装侧壁板W时,首先,在投入站ST1处,通过各外部投入自动装置1将左右的各侧壁板W的外框Wa放入左右各一侧的第1框架台车81的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之间。接着,介于搭载在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上的夹持部件821、822、823、831、832、833将外框Wa稳固保持在第1框架台车81上,之后,通过涂装自动装置2对外框Wa进行密封剂的涂装作业。
而后,使第1框架台车81移动至第1组装站ST2,同时,也使第1组装台车91移动至第1组装站ST2,且使第1组装台车91上的组装用具91进入交接位置。并且,通过内部组装自动装置3将内部构件之一的外加强板Wb组装到固定保持在第1框架台车81上的外框Wa上,使外框Wa和外加强板Wb共同保持在组装用具91上。
然后,使组装用具91后退至拉进位置,在此状态下,使第1组装台车91回动至第1焊接站ST3,此时同时地,使第1框架台车81移动至投入站ST1。并且,在第1焊接站ST3处,通过焊接自动装置4将外加强板Wb暂时性地焊接到保持在第1组装台车91上的外框Wa上。
接着,在第1焊接站ST3处,将外加强板Wb暂时性地焊接到外框Wa上的过程中,使第2框架台车82移动至第1焊接站ST3。并且,在上述暂时性焊接之后,使第1组装台车91上的组装用具91进入交接位置,将外框Wa移载到第2框架台车82上,介于搭载在其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上的夹持部件821、822、823、831、832、833保持其稳固。
然后,通过焊接自动装置4将外加强板Wb正式焊接到固定保持在第2框架台车82上的外框Wa上。另一方面,第1组装台车91在上述正式焊接作业过程中,又使组装用具91退回到拉进位置,并在此状态下自身也被移动到第1组装站ST2。
而后,在上述正式焊接之后,使第2框架台车82回动至第2组装站ST4,同时,又使第2组装台车92移动至第2组装站ST4。并且,在使第2组装台车92上的组装用具91进入交接位置同时,通过内部组装自动装置5将由前内杆Wc、中心内柱Wd以及后部内板We构成的内部构件组装到固定保持在第2框架台车82上的外框Wa上,并使外框Wa和这些内部构件Wc、Wd、We共同保持在组装用具91上。
接着,使组装用具91后退至拉进位置,在此状态下,使第2组装台车92回动至第2焊接站ST5。此时同时地,使第2框架台车82移动至第1焊接站ST3。并且,在第2焊接站ST5处,通过焊接自动装置6将内部构件Wc、Wd、We暂时性地焊接到保持在第2组装台车92上的外框Wa上,即形成侧壁板W。
然后,在第2焊接站ST5处,在将内部构件Wc、Wd、We暂时性地焊接到第2组装台车92上的外框Wa上而形成侧壁板W过程中,又使第3框架台车83移动至第2焊接站ST5。并且,在上述暂时性焊接之后,使第2组装台车92上的组装用具91进入交接位置,将侧壁板W移载到第3框架台车83上,介于搭载在其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上的夹持部件821、822、823、831、832、833保持其稳固。接着,第2组装台车92使组装用具91退回到拉进位置,并在此状态下自身也被移动到第2组装站ST4。
另一方面,在第2焊接站ST5处,通过焊接自动装置6将内部构件Wc、Wd、We正式焊接到固定保持在第3框架台车83上的侧壁板W上。在上述正式焊接之后,使第3框架台车83回动至送出站ST6,通过送出自动装置7对侧壁板W进行送出作业。
以上,已经对本发明适用在从第1组装站ST2经由第1焊接站ST3到作为副作业站的第2组装站ST4的组装线部分、和从第2组装站ST4经由第2焊接站ST5到作为副作业站的送出站ST6的组装线部分的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分别设有2处组装站和2处焊接站,但是,即使设置各一处组装站和焊接站的组装线也同样地适用本发明。这种场合下,在上述组装站处,将所有的内部构件组装到外框上之后,又在上述焊接站处,再将所有的内部构件焊接到外框板上组装成侧壁板。而后,在焊接站的下一站的送出站处,对侧壁板进行送出作业。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形态的变形例子,将上述组装线分成以2处焊接站的各处为中心的2部分也可以。图11所示的是将上述组装线分成2部分场合下排列的一例。
图11所示的组装线是将组装左右侧壁板W、W的一对组装线左右对称地设置。各组装线从流水线上游一侧开始依次直线状地配置由投入站ST1a、第1组装站ST2a、第1焊接站ST3a、第1送出站ST4a串联地配置构成的第1方块BL1、和由第2组装站ST5a、第2焊接站ST6a、送出站ST7a串联地配置构成的第2方块BL2。并且,在第1方块BL1和第2方块BL2之间又具有质量检查部13。
在图11所示的组装线中,从投入站ST1a、第1组装站ST2a到第1焊接站ST3a的构成与图1中的组装线的投入站ST1、第1组装站ST2、第1焊接站ST3的构成完全相同,也进行相同的作业。但是,图11所示的组装线中在第1焊接站ST3a的下一站设置的是第1送出站ST4a。固定保持在从第1焊接站ST3a回动至第1送出站ST4a处的第1组装台车91上的外框Wa和外加强板Wb在第1送出站ST4a处、通过图中未显示的送出自动装置又被送至质量检查部13处。
外框Wa和外加强板Wb在质量检查部13处被检查后,如无异常又被送至第2组装站ST5a处。第2组装台车92又被移动至第2组装站ST5a,外框Wa和外加强板Wb通过在图中未显示的送出自动装置被放至第2组装台车92上并被其保持。
在图11上,组装线的第2组装站ST5a、第2焊接站ST6a、送出站ST7a的构成中,除第2组装站ST5a具有上述投入自动装置以外,其他部分与图1中的组装线的第2组装站ST4、第2焊接站ST5、送出站ST6的构成完全相同。因此,根据图11中的组装线,对于被固定保持在第2组装台车92上的外框Wa和外加强板Wb采用同图1中组装线相同的作业,而形成侧壁板W,又在送出站ST7a处送至图中未显示的悬挂式传送机上。
根据图11中的组装线,第1方块BL1和第2方块BL2虽然被配置成直线状。但如图12所示,即使使左右第2方块BL2与各自的第1方块BL1形成直角关系,将全体配置成T字状也可以。
另外,根据图1至图12所示的上述实施形态(以下略称为第1实施形态),虽然将各框架台车81、82、83和各组装台车91、92为对应左右的侧壁板W、W用而分别设置成左右各一对,但是如图13及图14所示,即使采用将各框架台车81、82、83和各组装台车91、92设置成对于左右的侧壁板W、W都可兼用的各一台的构成也可以。
即,根据图13及图14所示的第2实施形态,将各框架台车81、82、83设制成具有左右两侧的下部框架80、80和跨越两下部框架80、80的门形框架89和固定在门形框架89上部的上部框架81、81的构成。当是第1框架台车81场合时,门形框架89被设置于沿着两下部框架80、80的上述组装线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一侧的端部位置处,当是第2框架台车82、第3框架台车83场合时,门形框架89被设置于沿着两下部框架80、80的上述组装线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一侧的端部位置处。
各框架台车81、82、83在左右两侧的下部框架80、80上搭载有对应左右各侧壁板W用的前后3个夹持部件821、822、823,同时,又在上部框架81上分别左右一对地搭载有对应左右各侧壁板W用的前后3个夹持部件831、832、833。并且,各框架台车81、82、83在左右两侧的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之间介于这些夹持部件821-833能够稳固地保持左右的各个侧壁板W。
在此,在上述组装线的地板部上并排设置有左右两侧的轨道框架10、10,各框架台车81、82、83介于安装在左右两侧的下部框架80上的线状导向槽80a而移动自如地支撑在固定于两轨道框架10、10的上面外侧部分上的一对导轨10a、10a上。在各下部框架80上搭载有电动机84,在电动机84的输出轴上的小齿轮84a又与固定在各轨道框架10的外侧上的齿条10b相啮合。此外,各框架台车81、82、83通过电动机84,沿着导轨10a、10a自行地走动。
并且,第2实施形态的夹持部件821-823的位置调整机构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具有同样的构成,故而,同一部件采用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另外,第2实施形态的各组装台车91、92具有介于线状导向槽90a被支撑在固定于左右两侧的轨道框架10、10的上面内侧部分上的导轨10c、10c上的台车本体90。对应左右侧壁板W、W用的左右一对组装用具91、91分别在左侧攀升的X轴方向和右侧攀升的X轴方向上进退自如地被支撑在台车本体90上。其他的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组装台车的构成相同,故而,同一部件采用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根据第2实施形态,首先,在图1及图2的投入站ST1处,通过各外部投入自动装置1将左右各侧壁板W的外框Wa放入第1框架台车81的左右各一侧的下部框架80、80和上部框架81、81之间。接着,介于搭载在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上的夹持部件821、822、823、831、832、833将外框Wa保持在第1框架台车81上,之后,通过涂装自动装置2对外框Wa进行密封剂的涂装作业。
而后,使第1框架台车81移动至第1组装站ST2,同时,也使第1组装台车91移动至第1组装站ST2,并使之进入第1框架台车81的左右各一侧的下部框架80、80之间。此时,门形框架89在第1框架台车81的场合时虽然被设置于沿着两下部框架80、80的上述组装线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一侧的端部位置处也可以,但通过将其设置于上游一侧的端部位置处,可达到不易妨碍第1组装台车91从下游侧进入两下部框架80、80之间。
并且,使第1组装台车91上的组装用具91进入交接位置,通过内部组装自动装置3将内部构件之一的外加强板Wb组装到固定保持在第1框架台车81上的外框Wa上,使外框Wa和外加强板Wb共同保持在组装用具91上。
然后,使组装用具91后退至拉进位置,在此状态下,使第1组装台车91回动至第1焊接站ST3,此时同时地,使第1框架台车81回动至投入站ST1。并且,在第1焊接站ST3处,通过焊接自动装置4将外加强板Wb暂时性地焊接到保持在第1组装台车91上的外框Wa上。
接着,在第1焊接站ST3处,将外加强板Wb暂时性地焊接到外框Wa上过程中,使第2框架台车82移动至第1焊接站ST3,并使第1组装台车91相对地进入两下部框架80、80之间。此时,由于第2框架台车82的门形框架89被设置于沿着两下部框架80、80的上述组装线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一侧的端部位置处。所以,当第2框架台车82从上述组装线的下游一侧移动至第1焊接站ST3时,门形框架89不会同进行上述暂时性焊接的焊接自动装置4或者第1组装台车91发生相互妨碍的现象。
并且,在上述暂时性焊接之后,使第1组装台车91上的组装用具91进入交接位置,将外框Wa移载到第2框架台车82上,介于搭载在其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上的夹持部件821、822、823、831、832、833保持其稳固。
然后,通过焊接自动装置4将外加强板Wb正式焊接到固定保持在第2框架台车82上的外框Wa上。另一方面,第1组装台车91在上述正式焊接作业过程中,又使组装用具91退回到拉进位置,并在此状态下自身也被移动到第1组装站ST2。
而后,在上述正式焊接之后,使第2框架台车82回动至第2组装站ST4,同时,又使第2组装台车92移动至第2组装站ST4,并使之进入第2框架台车82的左右各一侧的下部框架80、80之间。并且,在使第2组装台车92上的组装用具91进入交接位置同时,通过内部组装自动装置5将由前内杆Wc、中心内柱Wd以及后部内板We构成的内部构件组装到固定保持在第2框架台车82上的外框Wa上,并使外框Wa和这些内部构件Wc、Wd、We共同保持在组装用具91上。
接着,使组装用具91后退至拉进位置,在此状态下,使第2组装台车92回动至第2焊接站ST5。此时同时地,使第2框架台车82移动至第1焊接站ST3。并且,在第2焊接站ST5处,通过焊接自动装置6将内部构件Wc、Wd、We暂时性地焊接到保持在第2组装台车92上的外框Wa上,即形成侧壁板W。
然后,在第2焊接站ST5处,在将内部构件Wc、Wd、We暂时性地焊接到第2组装台车92上的外框Wa上而形成侧壁板W过程中,使第3框架台车83移动至第2焊接站ST5,并使第2组装台车92相对地进入两下部框架80、80之间。此时,由于第3框架台车83的门形框架89被设置于沿着两下部框架80、80的上述组装线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一侧的端部位置处。所以,当第3框架台车83从上述组装线的下游一侧移动至第2焊接站ST5时,门形框架89不会同进行上述暂时性焊接的焊接自动装置6或者第2组装台车92发生相互妨碍的现象。
并且,在上述暂时性焊接之后,使第2组装台车92上的组装用具91进入交接位置,将侧壁板W移载到第3框架台车83上,介于搭载在其下部框架80和上部框架81上的夹持部件821、822、823、831、832、833保持其稳固。接着,第2组装台车92使组装用具91退回到拉进位置,并在此状态下自身也被移动到第2组装站ST4。
另一方面,在第2焊接站ST5处,通过焊接自动装置6将内部构件Wc、Wd、We正式焊接到固定保持在第3框架台车83上的侧壁板W上。在上述正式焊接之后,使第3框架台车83回动至送出站ST6,通过送出自动装置7对侧壁板W进行送出作业。
从上述说明很明显地可知,根据上述各实施形态的组装线,在框架台车上搭载夹持部件,用该夹持部件固定保持暂时性焊接后的侧壁板而后进行正式焊接,同时,在将正式焊接后的侧壁板W保持在该框架台车上的状态下,被送至副作业站,所以,能够缩短周期循环时间,有效地提高生产性。
在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本发明可以利用在汽车用侧壁板的组装流水线上。
权利要求
1.一种侧壁板组装线装置,为依次串联有组装站、焊接站和副作业站的汽车用侧壁板组装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搭载有从横向可固定保持侧壁板于站立姿势的组装用具的同时,又往复运动自如地被设置于该组装站与焊接站之间的组装台车;以及一包含有下部框架与上部框架,并在两框架之间利用搭载在各框架上的夹持部件能够固定保持侧壁板于站立姿势的同时,又往复运动自如地被设置于该焊接站与该副作业站之间,且与组装台车可进行自如交接侧壁板的框架台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壁板组装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焊接站具有在沿着上述组装线的流动方向上至少在一侧配设的焊接自动装置;上述组装台车相对于上述框架台车处在与该焊接自动装置相反一侧的状态下,与该框架台车之间进行上述侧壁板交接,同时,在与上述框架台车进行上述侧壁板交接的交接位置同固定保持该侧壁板于拉进位置之间,具有在与上述组装线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退自如的上述组装用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壁板组装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为组装左右两侧的侧壁板,具有左右对称的一对组装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壁板组装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框架台车包括不在同一物体上的下部框架和上部框架,上部框架与下部框架通过相互独立的各自驱动源的同步控制而同步地自如地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壁板组装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一侧的框架的移动轨迹而配设有与该框架连动的第1环状可动部件,沿着另一侧的框架的移动轨迹而配设有与该框架连动的第2环状可动部件,同时,为使两环状可动部件相互同步地运动而设置一连结着的卷动传动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壁板组装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框架台车是由左右两侧的下部框架、和跨越两下部框架的门形框架、和与该门形框架连结的上部框架构成一体。上述组装台车沿着上述组装线的流动方向可以自如地进入该框架台车的两下部框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侧壁板组装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焊接站处,将侧壁板从上述组装台车交接于上述框架台车之前,通过该焊接自动装置对该侧壁板实施暂时性焊接,在交接之后又对该侧壁板实施正式焊接。
全文摘要
一种缩短作业时间和提高生产性的汽车用侧壁板组装线装置,依次串联有组装站(ST2)、焊接站(ST3)和副作业站(ST4),具有搭载有从横向可保持侧壁板(W)于站立姿势的组装用具(91)的同时又往复运动自如地被设置于组装站(ST2)与焊接站(ST3)之间的组装台车(9
文档编号B62D65/02GK1427785SQ01808851
公开日2003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1年5月1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1日
发明者齐藤英生, 平田裕一, 松尾聪, 福森雅之, 池田伸二, 浦野诚, 内山和直, 远藤武志, 加藤千稔, 村井秀孝, 森勇树, 矢口幸宏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