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离地间距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4368阅读:1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离地间距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摩托车离地间距调节装置,属于摩托车制造技术。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已有的弹簧加阻尼油缸避震装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技术方案。它具有包括阻尼油缸体、阻尼油缸盖、阻尼油缸活塞和阻尼油缸活塞连杆在内的阻尼油缸和挡圈以及弹簧,且挡圈与阻尼油缸体固定连结,而阻尼油缸活塞连杆与阻尼油缸活塞固定连结,在阻尼油缸活塞的轴向设有上下贯通的油孔,而其改进点在于,它还具有包括间距调节油缸体、间距调节油缸盖、间距调节油缸活塞在内的间距调节油缸和油箱,且阻尼油缸活塞连杆的另一端与间距调节油缸活塞固定连结,在所说活塞连杆的轴向设有连杆第一油道和连杆第二油道,而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的轴向设有活塞第一油道和活塞第二油道,且所说连杆第一油道与活塞第一油道相贯通,而所说连杆第一油道的一端经由阻尼油缸活塞而直通阻尼油缸的下缸腔,而所说活塞第一油道经由分别设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上的第一电磁阀和第一单向阀直通间距调节油缸的上缸腔;而所说连杆第二油道的下端与阻尼油缸的上缸腔相贯通,而所说连杆第二油道的上端经由设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上的第二单向阀分成活塞外接油路和活塞内油路,且所说活塞外接油路通过外接管路与油箱相贯通,而活塞内油路则通过设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上的第二电磁阀和活塞第二油道与间距调节油缸的下缸腔相贯通;在间距调节油缸体的顶部设有缸体油道,且所说缸体油道一端与间距调节油缸的上缸腔相贯通,而其另一端则通过设在间距调节油缸体上的第三电磁阀且经由柔性外接管路与油箱相贯通,弹簧的一端抵制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的端面上,而弹簧的另一端则抵制在挡圈的端面上,在阻尼油缸体和间距调节油缸体上分别设有安装连结孔。
鉴于本实用新型是以摩托车运行惯性和重力加速度作为动力源的,也就是说,是以摩托车运行中的震动能量作为动力源的,且摩托车的自身重量和载荷是经由以上所说的弹簧而承支在前后、轮胎上的。在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弹簧的起始变形承压负荷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摩托车自重加上载荷的总和的分力,都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更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以及降低弹簧由于疲劳而造成的损耗,且考虑到装配空间的可能,本实用新型特别推荐的是,所说弹簧系圆柱形弹簧,且弹簧的起始变形承压负荷大于或等于摩托车自重加上载荷两者之和的分力。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得以实施之后,其所具有的毋需增加动力消耗,能够实现避震和摩托车离地间距可以调节的双重目的等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且因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不影响摩托车整体外形而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在间距调节油缸4以及油箱部分,由阻尼油缸避震装置部分所包括的阻尼油缸活塞连杆1-4的另一端,与间距调节油缸活塞4-3相对焊连接。在所说活塞连杆1-4的轴向设有连杆第一油道1-4-1和连杆第二油道1-4-2,而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4-3的轴向设有活塞第一油道4-3-1和活塞第二油道4-3-2,且所说连杆第一油道1-4-1与活塞第一油道4-3-1相贯通,而所说连杆第一油道1-4-1的一端经由阻尼油缸活塞1-3而直通阻尼油缸1的下缸腔1-5;而所说活塞第一油道4-3-1经由分别设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4-3上的第一电磁阀6和第一单向阀9直通间距调节油缸4的上缸腔4-4;而所说连杆第二油道1-4-2的下端与阻尼油缸1的上缸腔1-6相贯通;而所说连杆第二油道1-4-2的上端经由设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4-3上的第二单向阀10分成活塞外接油路11和活塞内油路12,且所说活塞外接油路11通过外接管路13与油箱5相贯通,而活塞内油路12则通过设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4-3上的第二电磁阀8和活塞第二油道4-3-2与间距调节油缸4的下缸腔4-5相贯通;在间距调节油缸体4-1的顶部设有缸体油道4-1-1,且所说缸体油道4-1-1的一端与间距调节油缸4的上缸腔4-4相贯通,而缸体油道4-1-1的另一端则通过设在间距调节油缸体4-1上的第三电磁阀7,经由柔性外接管路14与油箱5相贯通。圆柱形弹簧3的一端抵制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4-3的端面上,而其另一端则抵制在挡圈2的端面上;弹簧3的起始变形承压负荷大于摩托车自重加载荷总和之分力。而在在阻尼油缸体1-1和间距调节油缸体4-1上分别设有安装连结孔1-1-1和4-1-2。且在必要时,在阻尼油缸1的下缸腔1-5内还设有油囊15。
本实用新型与摩托车安装状况的描述是,在前轮安装时,可将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连结孔4-1-2和1-1-1,分别与摩托车的转向叉和前轮轴相安装连结;而在后轮安装时,可将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连结孔4-1-2和1-1-1,分别与摩托车的后车身和后轮轴连结。
本实用新型工作的动态描述是,当摩托车在非工作状况下,由于弹簧3的作用,而始终保持连结孔1-1-1和4-1-2两者间的距离不变。当摩托车在运行中由于惯性和重力加速度的作用,而推动阻尼油缸活塞1-3下压移位,存在于阻尼油缸1的下缸腔1-5内的油液即受到压缩,此时同时打开第一电磁阀6和第二电磁阀8,受到加压的油即通过连杆第一油道1-4-1经由第一单向阀9而进入间距调节油缸4的上缸腔4-4内,推动间距调节油缸体4-1向上位移,从而增大了安装连结孔1-1-1和4-1-2之间的距离,摩托车离地间距抬高;而由于阻尼油缸活塞1-3向下位移,阻尼油缸1的上缸腔1-6内产生负压,存在于油箱5内的油则通过外接管路13和第二单向阀10而进入所说阻尼油缸1的上缸腔1-6内进行补充。而存在于间距调节油缸4的下缸腔4-5内的油,则通过活塞第二油道4-3-2和第二电磁阀8,进入油箱5或者进入阻尼油缸1的上缸腔1-6内。由于惯性和重力加速度的持续不断的作用,直至摩托车离地高度达到所需要求时,关闭第一电磁阀6和第二电磁阀8,则摩托车离地高度就可以保持不变。当需要调低摩托车离地高度时,打开第三电磁阀7和第二电磁阀8,存在于间距调节油缸4的上缸腔4-4内的压力油,即经由缸体油道4-1-1,通过柔性外接管路14排入油箱5内,这时由于间距调节油缸1的压力释放,在摩托车的自重和载荷的重力作用下,间距调节油缸体4-1向下位移,安装连结孔4-1-2和1-1-1之间的间距缩小,摩托车离地高度下调。而由于间距调节油缸4的下缸腔4-5所产生的负压,存在于油箱5内的油即通过外接管路13和第二电磁阀8进入所说下缸腔4-5内补充。当摩托车离地高度调节到适当低的位置时,关闭第二电磁阀7和第三电磁阀8,则摩托车离地高度保持不变。而在摩托车离地高度保持不变的工作状况下,由于摩托车的惯性和重力加速度等所产生的震动,而致使阻尼油缸活塞1-3作上下移动,在弹簧3的共同作用下达到避震的目的。由于设在阻尼油缸活塞1-3上的油孔1-3-1的作用,而致使阻尼油缸活塞1-3的运动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不受本说明书的限制。在稍加改进后,同样适用于小汽车离地间距的调节。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离地间距调节装置,具有包括阻尼油缸体(1-1)、阻尼油缸盖(1-2)、阻尼油缸活塞(1-3)和阻尼油缸活塞连杆(1-4)在内的阻尼油缸(1)和挡圈(2)以及弹簧(3),且挡圈(2)与阻尼油缸体(1-1)固定连结,而阻尼油缸活塞连杆(1-4)与阻尼油缸活塞(1-3)固定连结,在阻尼油缸活塞(1-3)的轴向设有上下贯通的油孔(1-3-1),其特征在于,它还具有包括间距调节油缸体(4-1)、间距调节油缸盖(4-2)、间距调节油缸活塞(4-3)在内的间距调节油缸(4)和油箱(5),且阻尼油缸活塞连杆(1-4)的另一端与间距调节油缸活塞(4-3)固定连结,在所说活塞连杆(1-4)的轴向设有连杆第一油道(1-4-1)和连杆第二油道(1-4-2),而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4-3)的轴向设有活塞第一油道(4-3-1)和活塞第二油道(4-3-2),且所说连杆第一油道(1-4-1)与活塞第一油道(4-3-1)相贯通,而所说连杆第一油道(1-4-1)的一端经由阻尼油缸活塞(1-3)而直通阻尼油缸(1)的下缸腔(1-5),而所说活塞第一油道(4-3-1)经由分别设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4-3)上的第一电磁阀(6)和第一单向阀(9)直通间距调节油缸(4)的上缸腔(4-4);而所说连杆第二油道(1-4-2)的下端与阻尼油缸(1)的上缸腔(1-6)相贯通,而所说连杆第二油道(1-4-2)的上端经由设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4-3)上的第二单向阀(10)分成活塞外接油路(11)和活塞内油路(12),且所说活塞外接油路(11)通过外接管路(13)与油箱(5)相贯通,而活塞内油路(12)通过设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4-3)上的第二电磁阀(8)和活塞第二油道(4-3-2)与间距调节油缸(4)的下缸腔(4-5)相贯通;在间距调节油缸体(4-1)的顶部设有缸体油道(4-1-1),且所说缸体油道(4-1-1)的一端与间距调节油缸(4)的上缸腔(4-4)相贯通,而缸体油道(4-1-1)的另一端则通过设在间距调节油缸体(4-1)上的第三电磁阀(7)且经由柔性外接管路(14)与油箱(5)相贯通,弹簧(3)的一端抵制在间距调节油缸活塞(4-3)的端面上,而弹簧(3)的另一端则抵制在挡圈(2)的端面上,在阻尼油缸体(1-1)和间距调节油缸体(4-1)上分别设有安装连结孔(1-1-1)和(4-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离地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弹簧(3)系圆柱形弹簧,且弹簧(3)的起始变形承压负荷大于或等于摩托车自重加上载荷两者之和的分力。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离地间距调节装置,属于摩托车制造技术,它是将已有的弹簧(3)和阻尼油缸(1)组成的避震装置,与间距调节油缸(4)组合而成的。而离地高度的调节是通过手动启闭电磁阀(6)、(7)、(8)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具有毋需增加动力消耗,能够实现避震和离地间距可调的双重目的,且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不影响摩托车整体外形等特点。本实用新型特别适宜于越野和休闲等高档摩托车使用。稍作改进后,同样适用于小汽车。
文档编号B62K25/04GK2594137SQ02295478
公开日2003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31日
发明者陈标 申请人:陈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