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协力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1289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模态协力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多模态协力车,其主要是可于车架上变换第一车座及第二车座的方向,且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是指向并连接转向轮,以供具有多种不同的骑乘模态。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所常见的协力车构造,如中国台湾新型公告第M267160号「协力车结构改良」专利案,其是包括有车架体、前座垫、后座垫、手把、前轮、后轮及传动机构所组成,由于该前座垫及后座垫是固定于车架体上,而且乘坐于前座垫或后座垫上的骑乘者均是共享同一组传动机构,故其无法任意转动前座垫及后座垫,以不同的方向〔即二个骑乘者背向或相向〕进行控制,因此在使用上缺乏变化性及趣味性。
又如中国台湾新型公告第M250878号「协力车驱动机构之改良」专利案,其是于协力车车架的前轮及后轮之间设置有一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是包含有数驱动组,每一驱动组分别具有一组枢接于该车架两侧之曲柄,各个曲柄枢接于车架一端分别固接一单向转动构件,各该单向转动构件与后轮的齿盘间分别以链条连结传动,以供各使用者可以同向踩踏共同带动后轮前进,这种构造仅能单向带动后轮前进,并无法任意改变转向踩踏,故同样缺少了变化性及趣味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多种不同的骑乘模态、方便骑乘者选择踩踏方向、可自由选择方向操控者的多模态协力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模态协力车,包括有车架,包括有相连接的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转向轮,设置于车架的第一部位;定向轮,设置于车架的第二部位;第一踩踏件,可枢转地设置于车架的第一部位;第二踩踏件,可枢转地设置于车架的第二部位;第一传动单元,连接第一踩踏件与定向轮;
第二传动单元,连接第二踩踏件与定向轮;第一车座,设置于车架的第一部位,包括有一第一座垫及第一把手;第二车座,设置于车架的第二部位,包括有一第二座垫及第二把手;所述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可变换方向的连接并固定于所述车架上,且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指向并连接转向轮。
所述第一部位上设有第一固定端及第一接合端,其中第一接合端连动转向轮,又第一把手底部设有第一连结部,第一把手通过第一连结部连接于第一固定端或第一接合端。
所述第二部位上设有第二固定端及第二接合端,又第二把手底部设有第二连结部,第二把手通过第二连结部连接于第二固定端或第二接合端。
所述第二接合端设有连杆,又第一部位分别设有控制端及固接端,连杆与控制端或固接端连接,该控制端连动转向轮。
所述定向轮上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传动单元设有活动的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惰轮,并设有直接与第一主动齿轮啮合或通过第一惰轮与第一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第一主动齿轮连接至第一踩踏件,第一从动齿轮上绕设有第一链条以连接至定向轮的第一齿轮。
所述定向轮上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传动单元设有活动的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惰轮,并设有直接与第二主动齿轮啮合或通过第二惰轮与第二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连接至第二踩踏件,第二从动齿轮上绕设有第二链条以连接至定向轮的第二齿轮。
所述第一车座枢接于车架的第一部位,第二车座枢接于车架的第二部位。
本发明具有下列功效1、本发明可供二个骑乘者选择同向(向前)、背向或相向等多种模态骑乘,可增添其变化性及趣味性。
2、本发明的第一传动单元及第二传动单元,是可配合骑乘者不同的乘坐方向及踩踏方向,而选择不同的啮合传动方式,以方便骑乘者视自己需要进行选择。
3、本发明也可根据二位骑乘者不同的骑乘模态,而自行选择由第一位骑乘者或第二位骑乘者进行操控转向轮进行转向。


图1是本发明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为同向〔向前〕模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为背向模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为相向模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连杆连接于固接端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连杆连接于控制端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定向轮同轴并列设有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1、车架 11、第一部位12、第二部位13、第一固定端14、第一接合端 15、第二固定端16、第二接合端 17、连杆18、控制端 19、固接端2、转向轮 3、定向轮31、第一齿轮32、第二齿轮4、第一踩踏件 5、第二踩踏件6、第一车座 61、第一座垫62、第一把手63、第一连结部7、第二车座 71、第二座垫72、第二把手73、第二连结部8、第一传动单元 81、第一主动齿轮82、第一从动齿轮83、第一惰轮84、第一链条9、第二传动单元91、第二主动齿轮92、第二从动齿轮93、第二惰轮94、第二链条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主要包括有车架1、转向轮2、定向轮3、第一踩踏件4、第二踩踏件5、第一车座6、第二车座7、第一传动单元8及第二传动单元9,其中车架1,设有前、后方相连接的第一部位11与第二部位12,第一部位11上设有第一固定端13及第一接合端14,第二部位12上设有第二固定端15及第二接合端16,第二接合端16顶部连设有连杆17(如图4所示),第一部位11前方位置处分别设有控制端18及固接端19,并可分别活动选择与连杆17连接。
转向轮2,设置于车架1的第一部位11,与第一接合端14连接,并受到其连动,转向轮2另外受到控制端18的连动。
定向轮3,设置于车架1的第二部位12,其中该定向轮3同轴并列设有第一齿轮31及第二齿轮32(如图6所示)。
第一踩踏件4,是枢转地设置于车架1的第一部位11。
第二踩踏件5,是枢转地设置于车架1的第二部位12。
第一车座6,设置于车架1的第一部位11(本实施例是采用枢接方式),可指向并连接转向轮2,该第一车座6设有第一座垫61及第一把手62,第一把手62底部设有第一连结部63,以供该第一把手62活动选择连结于第一固定端13或第一接合端14,第一接合端14与转向轮2连动。
第二车座7,设置于车架1的第二部位12(本实施例是采用枢接方式),可指向并连接转向轮2,该第二车座7设有第二座垫71及第二把手72,又第二把手72底设有第二连结部73,以供该第二把手72活动选择连结于第二固定端15或第二接合端16,第二接合端16可通过连杆17和控制端18与转向轮2连动。
第一传动单元8,连接第一踩踏件4与定向轮3,该第一传动单元8设有活动的第一主动齿轮81及第一惰轮83,以选择与第一从动齿轮82啮合,其中该第一主动齿轮81连接至第一踩踏件4,第一从动齿轮82上绕设有第一链条84以连接至定向轮3的第一齿轮31。
第二传动单元9,连接第二踩踏件5与定向轮3,该第二传动单元9设有活动的第二主动齿轮91及第二惰轮93,以选择与第二从动齿轮92啮合,其中该第二主动齿轮91连接至第二踩踏件5,第二从动齿轮92上绕设有第二链条94以连接至定向轮3的第二齿轮32。
使用时,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种骑乘模态,当第一骑乘者欲与第二骑乘者分别同向〔向前〕乘坐于第一车座6与第二车座7上时,使该第一车座6与第二车座7以同一直线朝向车架1的前方,则第一把手62的第一连结部63与第二把手72的第二连结部73则分别连结于第一部位11的第一接合端14与第二部位12的第二接合端16上,而连杆17则连接于固接端19(如图4所示),第一传动单元8及第二传动单元9的第一主动齿轮81及第二主动齿轮91分别啮合于第一惰轮83及第二惰轮93,而第一惰轮83及第二惰轮93则又分别啮合于第一从动齿轮82及第二从动齿轮92。如此,第一骑乘者与第二骑乘者可分别向前同向踩踏第一踩踏件4及第二踩踏件5,依序通过第一传动单元8的第一主动齿轮81、第一惰轮83、第一从动齿轮82、第一链条84及第二传动单元9的第二主动齿轮91、第二惰轮93、第二从动齿轮92、第二链条94分别带动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如图6所示),以共同连动定向轮3转动前进,并由第一骑乘者利用第一把手62,直接控制转向轮2进行转向。
本发明的第二种骑乘模态,如图2所示,当第一骑乘者与第二骑乘者欲分别背向乘坐于第一车座6与第二车座7上时,可旋松第二连接部73及第二接合端16,然后将第二车座71转动180度,使该第一车座6与第二车座7分别以同一直线朝向车架1的前方及后方,又该第二把手72的第二连结部73是连结于第二部位12的第二固定端15上,又第二传动单元9的第二惰轮93是与第二从动齿轮92脱离,使第二主动齿轮91直接啮合于第二从动齿轮92。如此,第一骑乘者则踩踏第一踩踏件4,依序通过第一传动单元8的第一主动齿轮81、第一惰轮83、第一从动齿轮82、第一链条84带动第一齿轮31转动;又第二骑乘者是反向踩踏第二踩踏件5,则可依序通过第二传动单元9的第二主动齿轮91、第二从动齿轮92、第二链条94带动第二齿轮32转动,其中第二传动单元9由于减少第二惰轮93的啮合传动,而直接以第二主动齿轮91带动第二从动齿轮92,故可使第二踩踏件5虽然是反向踩踏转动,仍然可以使第二齿轮32与第一齿轮31同向输出转动,以共同连动定向轮3转动前进。第二骑乘者仍然可以选择第二主动齿轮91啮合第二惰轮93以带动第二从动齿轮92的方式,而无需使第二惰轮93再与第二从动轮92脱离,如此,则第二骑乘者必须要以和第一骑乘者的同方向踩踏,第一骑乘者仍同样利用第一把手62,直接控制转向轮2进行转向。
本发明的第三种骑乘模态,如图3所示,当第一骑乘者与第二骑乘者欲分别相向乘坐于第一车座6与第二车座7上时,是可旋松第一连接部63及第一接合端14,然后将第一车座61转动180度,使该第一车座6与第二车座7分别以同一直线朝向车架1而相对,该第一把手62的第一连结部63是连结于第一部位11的第一固定端13上,第二把手72所连动第二接合端16的连杆17,将该连杆17由固接端19上拆除,而将其连结至控制端18(如图5所示),第一传动单元8的第一惰轮83是与第一从动齿轮82脱离,而使第一主动齿轮81直接啮合于第一从动齿轮82。如此,第二骑乘者则踩踏第二踩踏件5,依序通过第二传动单元9的第二主动齿轮91、第二惰轮93、第二从动齿轮92、第二链条94而带动第二齿轮32转动,又第一骑乘者是反向踩踏第一踩踏件4,则可依序通过第一传动单元8的第一主动齿轮81、第一从动齿轮82、第一链条84而分别带动第一齿轮31转动,其中第一传动单元8由于减少第一惰轮83的啮合传动,而直接以第一主动齿轮81带动第一从动齿轮82,故可使第一踩踏件4虽然是反向踩踏转动,仍然可以使第一齿轮31与第二齿轮32同向输出转动,以共同连动定向轮3转动前进。第一骑乘者仍然可以选择第一主动齿轮81啮合第一惰轮83以带动第一从动齿轮82的方式,而无需使第一惰轮83再与第一从动轮82脱离,如此,则第一骑乘者必须要以和第二骑乘者的同方向踩踏,由于第一骑乘者是为背向车架1的前方,故由第二骑乘者利用第二把手72透过连杆17连动控制端18,以控制转向轮2进行转向。
权利要求
1.一种多模态协力车,包括有车架,包括有相连接的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转向轮,设置于车架的第一部位;定向轮,设置于车架的第二部位;第一踩踏件,可枢转地设置于车架的第一部位;第二踩踏件,可枢转地设置于车架的第二部位;第一传动单元,连接第一踩踏件与定向轮;第二传动单元,连接第二踩踏件与定向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车座,设置于车架的第一部位,包括有一第一座垫及第一把手;第二车座,设置于车架的第二部位,包括有一第二座垫及第二把手;所述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可变换方向的连接并固定于所述车架上,且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指向并连接转向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模态协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位上设有第一固定端及第一接合端,其中第一接合端连动转向轮,又第一把手底部设有第一连结部,第一把手通过第一连结部连接于第一固定端或第一接合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多模态协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位上设有第二固定端及第二接合端,又第二把手底部设有第二连结部,第二把手通过第二连结部连接于第二固定端或第二接合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多模态协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合端设有连杆,又第一部位分别设有控制端及固接端,连杆与控制端或固接端连接,该控制端连动转向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多模态协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轮上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传动单元设有活动的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惰轮,并设有直接与第一主动齿轮啮合或通过第一惰轮与第一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第一主动齿轮连接至第一踩踏件,第一从动齿轮上绕设有第一链条以连接至定向轮的第一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多模态协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轮上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传动单元设有活动的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惰轮,并设有直接与第二主动齿轮啮合或通过第二惰轮与第二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连接至第二踩踏件,第二从动齿轮上绕设有第二链条以连接至定向轮的第二齿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多模态协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轮上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传动单元设有活动的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惰轮,并设有直接与第一主动齿轮啮合或通过第一惰轮与第一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第一主动齿轮连接至第一踩踏件,第一从动齿轮上绕设有第一链条以连接至定向轮的第一齿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多模态协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轮上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传动单元设有活动的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惰轮,并设有直接与第二主动齿轮啮合或通过第二惰轮与第二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连接至第二踩踏件,第二从动齿轮上绕设有第二链条以连接至定向轮的第二齿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模态协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座枢接于车架的第一部位,第二车座枢接于车架的第二部位。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模态协力车,它包括有车架、转向轮、定向轮、第一踩踏件、第二踩踏件、第一车座、第二车座、第一传动单元及第二传动单元,利用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与车架枢接,而可在车架上变换方向并固定,且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指向并连接转向轮,以产生多种不同的骑乘模态,方便骑乘者选择踩踏方向,可自由选择方向操控者。
文档编号B62J1/00GK101062703SQ200710109668
公开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5日
发明者陈玉岗 申请人:远东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