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7573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挂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挂钩,尤其涉及一种可确保物品吊挂时不会脱出的挂钩。
背景技术
如图I所示,现有的挂钩9大致包括本体91及可弹性变形的弹性片92,该本体91可安装于摩托车上,且该本体91在邻近顶部处可以与摩托车的车体之间形成钩挂口 93,该弹性片92的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则连接于本体91,使该弹性片92可近乎横向地延伸于邻近该钩挂口 93处,起到挡止作用。根据所述结构,用户可将物品从该挂钩9的顶端置入并下拉,迫使该弹性片92向下产生变形,使物品可通过该钩挂口 93而钩挂于该本体91。其中,当物品通过该钩挂口 93后,弹性片92可弹性复位而再次封闭该钩挂口 93,避免摩托车行进时所产生的振动使物品弹出脱离。同理,如果想取出该物品时,则直接拉抽该物品,迫使该弹性片92向上产生变形,使物品可通过该钩挂口 93而被取出。然而,该现有的挂钩9的弹性片92,在经过频繁且反复地向上及向下弯折后,其弹性复位的能力将逐渐变差,使得该弹性片92无法确实地横向延伸于邻近该钩挂口 93处,而形成下垂或上扬的形态,甚至产生断裂,使得该钩挂口 93无法被确实封闭,以致物品容易弹出脱离该挂钩9。另外,该现有的挂钩9直接通过弯折弹性片92以开启或封闭该钩挂口93,使得弹性片92容易弹性疲乏,形成该挂钩9不能使用。如图2,另一种现有的挂钩8大致包括固定座81、钩体82及封闭件83,该固定座81可以安装于摩托车上,并设有至少一个结合部811。该钩体82具有开口 821,该钩体82的一端结合于该至少一个结合部811,另一端设有限位部822。该封闭件83的一端可枢转地结合于该钩体82,该封闭件83的另一端设有限位部831,且该限位部831的形状与该钩体82的限位部822相对。其中,该固定座81中设有扭力弹簧(图中未表示),使这两个限位部822、831可维持相互抵接,以封闭钩体82的开口 821。根据所述结构,用户可推移该封闭件83,使该封闭件83根据预设方向(图中为逆时针方向)枢转以压缩该扭力弹簧,使封闭件83不再封闭钩体82的开口 821而可供置入并钩挂物品。此外,当施加于封闭件83的外力消失时,该封闭件83可通过该扭力弹簧的弹性复位作用而自动反向(顺时针方向)旋回,直至这两个限位部822、831再度相互抵接以封闭该开口 821,使钩挂于钩体82的物品不会因为摩托车行进时所产生的振动而弹出脱离。同理,使用者可向逆时针方向推移枢转该封闭件83,使该开口 821呈现开启状态而可取出物品。然而,由于该挂钩8需要通过形状相对的两个限位部822、831及扭力弹簧的相互匹配,方可达到自动复位及封闭开口 821的效果。因此封闭件83相对于钩体82枢转的方向只有单一方向,故该现有的挂钩8的使用方便性仍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以提供一种挂钩,该挂钩可以确保一个吊挂物品不会从挂钩中脱出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挂钩,该挂钩可耐长期使用,以延长该挂钩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挂钩,该挂钩的封闭件可双向枢转,以提升该挂钩的使用方向性。为达到前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挂钩包括本体,具有滑槽、贯孔及至少一个枢接座;钩体,一端设有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于该本体,该钩体的另一端与该本体形成开口 ;一个封闭件,由轴孔被轴活动枢接于该枢接座,使该封闭件可在该贯孔作水平向旋移,该封闭件的一端形成驱动部,另一端为可开启及封闭该开口的封闭端;复位板,由滑动部在该本体的滑槽移动,该复位板设有槽,该封闭件的驱动部抵接于该槽以带动该复位板移动,该复位板设有可带动该复位板复位的复位元件。本实用新型的挂钩的槽具有顶部及从顶部朝两侧向下倾斜的斜肩部。本实用新型的挂钩的本体设有定位柱,该复位板设连接部,该复位元件的一端固定在该定位柱,另一端固定在该连接部。本实用新型的挂钩的复位板设有容置槽,该复位元件容置于该容置槽。本实用新型的挂钩的槽具有两个抵推部,这两个抵推部分别从该复位板的顶缘两侧朝中间向下倾斜。本实用新型的挂钩的本体设有定位柱,该复位板设有容置槽,该容置槽在邻近这两个抵推部的一端设有一个定位凸部,该复位元件容置于该容置槽,该复位元件的一端固定在该定位柱,另一端固定在该定位凸部。本实用新型的挂钩的定位柱在与该枢接座相对的表面设有对位部。本实用新型的挂钩的本体设有至少一个组装孔。本实用新型的挂钩的本体的滑槽由突出设置在该本体上的一对滑座构成,该滑座设有定位孔供定位元件与盖板结合,该盖板罩盖该本体的滑槽。本实用新型的挂钩的本体的滑座设有至少一个肩部,该复位板的两个滑动部设有至少一个可抵接该肩部的止动部。

图I是现有挂钩的立体图。图2是另一种现有挂钩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组合后的主视图。图5是图4中5-5线的剖面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封闭件水平旋移后的俯视图。图7是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组合后的主视图。[0031]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0032]附图标记说明[0033]本实用新型[0034]I本体11组装孔12滑槽13滑座14贯孔15枢接座16轴17定位柱17'定位柱 171对位部18肩部19定位孔2钩体21连接部22 开口23 沟槽3封闭件31轴孔32驱动部33封闭端4复位板41滑动部42止动部 43槽431顶部432斜肩部44复位元件 45容置槽46连接部5盖板51定位元件6摩托车61脚踏区7复位板71复位元件72滑动部73止动部74槽741抵推部75容置槽76定位凸部公知部件9挂钩91本体92弹性片93钩挂口8挂钩81固定座881枢接部82钩体821 开口822 限位部83封闭件831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方、下方等术语,只表示根据所述附图中显示的位置关系。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该挂钩包括本体I、钩体2、封闭件3及复位板
4。该本体I与钩体2可以共同构成具有开口的挂钩,该封闭件3可以作水平向旋移,以将由该本体I与钩体2所构成的挂钩开口开启或封闭。当对该封闭件3所施加的沿水平方向旋移的力量消失后,该复位板4可以推动该封闭件3使其复位。该本体I设有至少一个组装孔11,使该本体I可以被固定在预定位置,该本体I上设有滑槽12,该滑槽12最好由突出设置在该本体I上的一对滑座13所构成,即由这两个滑座13的间构成该滑槽12,且最好该滑槽12与该本体I表面具有预定高度。该本体I具有贯孔14,该贯孔14贯穿该本体I的两个表面。另外,对应该贯孔14的上、下方(图中所示),各设有枢接座15,这两个枢接座15可以贯穿设有轴16。该本体I上还可以设有定位 柱17,该定位柱17最好位于这两个滑座13的稍下方位置。该本体I还可以设有至少一个肩部18。在本实施例当中,该本体I设有两个肩部18,这两个肩部18分别位于两个滑座13的稍上方位置,这两个肩部18具有限制复位板4移动的作用。该钩体2由一端的连接部21连接在本体1,使该钩体2与本体I可以构成挂钩,且该钩体2的另一端与本体I构成开口 22。在本实施例当中,该钩体2与本体I 一体成型,且由该连接部21更可以设置该本体I的至少一个组装孔11。该钩体2还可以设有槽沟23, 该槽沟23与本体I的贯孔14最好相对应。该封闭件3设置在本体I的贯孔14中,该封闭件3由轴孔31供轴16活动枢接在枢接座15,使该封闭件3可以在该贯孔14中作水平向旋移。该封闭件3的一端形成驱动部32,该驱动部32最好形成易于滑动的弧形。该封闭件3的另一端形成封闭端33,该封闭端33可以伸入在钩体2的槽沟23内。该复位板4用于推动封闭件3复位,该复位板4由其两侧形成滑动部41,使该复位板4可以由这两个滑动部41依靠本体I的滑槽12作往复移动,且该复位板4还设有至少一个止动部42。在本实施例当中,该复位板4的两个滑动部41各设有止动部42,这两个止动部42凸出在这两个滑动部41的两侧,利用该位差使这两个止动部42可以抵接于本体I的两个肩部18,用以限制该复位板4的移动范围。该复位板4上方设有槽43,该槽43供封闭件3的驱动部32嵌合抵接,该槽43近似于山的形状,包括顶部431及从两侧向下倾斜的斜肩部432。因此,当该封闭件3作水平向旋移时,该封闭件3的驱动部32可以压迫该斜肩部432,以使该复位板4可以形成向上移动。为使该水平向旋移的封闭件3及复位板4可以自动复位,该复位板4还可以设复位元件44,该复位元件44可以容置在该复位板4稍下方的容置槽45。该复位元件44可以为现有的弹性元件,该复位元件44的一端可以固定在本体I的定位柱17,另一端可以固定在该复位板4的连接部46。由此,当对该封闭件3施以旋移的力量消失时,该复位元件44可以引拉带动复位板4复位,及借助该复位板4的斜肩部432压迫封闭件3成反向旋移复位。另外,为防止该复位板4脱离本体I的滑槽12,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设有盖板5,该盖板5可以借助定位元件51被固定在本体I的定位孔19,使该盖板5可以罩盖在该本体I的滑槽12,用以限制该复位板4仅能在该滑槽12内移动。图4、5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组合情形。该复位板4设置在该本体I的滑槽12,且该复位板4的容置槽45容置有该复位元件44,该复位元件44的一端固定在本体I的定位柱17,另一端固定在复位板4,且该复位板4受盖板5的限制不可脱出。该封闭件3穿设在本体I的贯孔14,且该封闭件3由轴孔31被轴16活动枢接在本体I的枢接座15,该封闭件3的驱动部32嵌合在复位板4的槽43。此时,该驱动部32停留在该槽43的顶部431。该封闭件3可以将钩体2与本体I所构成的开口 22封闭,且该封闭件3的封闭端33更可以伸入在钩体2的槽沟23,使该封闭件3可以确实将该开口 22封闭。如图6所示,当推动该封闭件3作水平向旋移时,该封闭件3绕活动枢接的轴16旋转,使该封闭件3的封闭端33对该开口 22形成开启。此时,该封闭件3的驱动部32压迫复位板4的斜肩部432 (如图7所示),使该复位板4可以形成向上移动。该复位板4向上移动的同时,该复位元件44被同时引拉形成伸张。因此,当推动该封闭件3作水平向旋 移力量消失时,该复位元件44即可以引拉该复位板4及封闭件3复位(如图4、5所示)。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挂钩可以结合设置于任意物品。在本实施例中,该挂钩可选择通过组装孔11结合在一个摩托车6的车体,最好装设位置是脚踏区61的前方(从摩托车手把延伸下来的板片),或者也可以装设在脚踏区61的后方(从坐垫前端延伸下来的板片),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制。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该挂钩包括本体I、钩体2、封闭件3及复位板7。该本体I与钩体2可以共同构成具有开口的挂钩。该封闭件3可以作水平向旋移,以将由该本体I与钩体2所构成的挂钩开口开启或封闭。当对该封闭件3施以作水平向旋移的力量消失后,该复位板7可以推动该封闭件3复位。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本体I、钩体2及封闭件3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中,该本体I设有定位柱17'以供该复位板7设置的复位元件71的一端固定,该定位柱IT可以在与枢接座15相对的表面设置对位部171。该复位板7用于推动封闭件3复位。该复位板7两侧形成滑动部72,使该复位板7可以通过这两个滑动部72依靠本体I的滑槽12作往复移动。且该复位板7还设有至少一个止动部73。在本实施例当中,该复位板7的两个滑动部72各设有止动部73,这两个止动部73凸出在这两个滑动部72的两侧,利用该位差使这两个止动部73可以抵接于本体I的两个肩部18,用以限制该复位板7的移动范围。此外,该复位板7还设有槽74,该槽74供该封闭件3的驱动部32抵接,该槽74具有两个抵推部741,这两个抵推部741分别从该复位板7的顶缘两侧朝中间向下倾斜。因此,当该封闭件3作水平向旋移时,该封闭件3的驱动部32可以压迫其中一个抵推部741,以使该复位板7可以形成向下移动。为使该水平向旋移的封闭件3及复位板7可以自动复位,该复位板7另设有容置槽75以容置该复位元件71,且该容置槽75在邻近这两个抵推部741的一端可设有定位凸部76,使得该复位元件71的一端可固定在该定位凸部76,另一端固定在该定位柱17 ^的对位部171。由此,当对该封闭件3施以旋移的力量消失时,该复位元件71可以顶推复位板7复位,及借助该复位板7的抵推部741推动封闭件3成反向旋移复位。图10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情形。该复位板7设置在该本体I的滑槽12,且该复位板7的容置槽75容置有该复位元件71,该复位元件71的一端固定在本体I的定位柱17',另一端固定在复位板7,且该复位板7受盖板5的限制不可脱出,该封闭件3穿设在本体I的贯孔14,且该封闭件3由轴孔31被轴16活动枢接在本体I的枢接座15,该封闭件3的驱动部32抵接于该槽74 ;此时,该驱动部32停留在两个抵推部741相接处。该封闭件3可以将钩体2与本体I所构成的开口 22封闭,且该封闭件3的封闭端33更可以伸入在钩体2的槽沟23,使该封闭件3可以确实将该开口 22封闭。如图11所示,当推动该封闭件3作水平向旋移时,该封闭件3绕活动枢接的轴16旋转,使该封闭件3的封闭端33对该开口 22形成开启。此时,该封闭件3的驱动部32压迫复位板7的抵推部741,使该复位板7可以形成向下移动。该复位板7向下移动的同时,该复位元件71被压缩。因此,当推动该封闭件3作水平向旋移的力量消失时,该复位元件71就可以顶推该复位板7及封闭件3复位(如图10所示)。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挂钩可以通过该封闭件确实将由本体与钩体所构成的开口封闭,本实用新型具有确保该吊挂物品不会从该挂钩的开口脱出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挂钩,由于该封闭件与复位元件之间设有该复位板,因此,该封闭件受复位元件的间接作用(引拉或顶推)。如此,该复位元件不易弹性疲乏,且当该复位元件形成弹性疲乏时,仅需更换该复位元件即可,本实用新型的挂钩具有较长使用寿命,且可节省维修成本。本实用新型的挂钩,由于复位板设有斜肩部或抵推部槽,使得该封闭件可双向枢转,提供使用者可根据个人习惯的操作方向推移该封闭件,以完成物品的钩挂,具有提升使用方便性的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揭示了较佳实施例,但不应该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相对所述实施例进行的等同变化和改进,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挂钩,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具有滑槽、贯孔及至少一个枢接座; 钩体,一端设有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于该本体,该钩体的另一端与该本体形成开口 ; 封闭件,由轴孔被轴活动枢接于该枢接座,使该封闭件可以在该贯孔作水平向旋移,该封闭件的一端形成驱动部,另一端为可开启及封闭该开口的封闭端; 复位板,由滑动部在该本体的滑槽移动,该复位板设有槽,该封闭件的驱动部抵接于该槽以带动该复位板移动,该复位板设有可带动该复位板复位的复位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挂钩,其特征在于,该槽具有顶部及从顶部朝两侧向下倾斜的斜肩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钩,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设有定位柱,该复位板设有连接部,该复位元件的一端固定在该定位柱,该复位元件的另一端固定在该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钩,其特征在于,该复位板设有容置槽,该复位元件容置于该容置槽。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挂钩,其特征在于,该复位板的槽具有两个抵推部,这两个抵推部分别从该复位板的顶缘两侧朝中间向下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钩,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设有定位柱,该复位板设有容置槽,该容置槽在邻近这两个抵推部的一端设有定位凸部,该复位元件容置于该容置槽,该复位元件的一端固定在该定位柱,该复位元件的另一端固定在该定位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挂钩,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柱在与该枢接座相对的表面设有对位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挂钩,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设有至少一个组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挂钩,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滑槽由突出设置在该本体上的一对滑座构成,该滑座设有定位孔供定位元件与盖板结合,该盖板罩盖该本体的滑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挂钩,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滑座设有至少一个肩部,该复位板的两个滑动部设有至少一个可抵接该肩部的止动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挂钩,其包括本体,具有滑槽、贯孔及至少一个枢接座;钩体,一端设有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于该本体,该钩体的另一端与该本体形成开口;封闭件,由轴孔被轴活动枢接于该枢接座,使该封闭件可在该贯孔作水平向旋移,该封闭件的一端形成驱动部,另一端为可开启及封闭该开口的封闭端;复位板,由滑动部在该本体的滑槽移动,该复位板设有槽,该封闭件的驱动部抵接于该槽以带动该复位板移动,该复位板设有可带动该复位板复位的复位元件。
文档编号B62J11/00GK202358241SQ20112046620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2日
发明者简永盛 申请人:东洋建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