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1631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车身框架的抗扭刚度由从头管到枢轴管的结构刚度确定,该车身框架明显有助于摩托车的转向稳定性。在该车身框架结构中,如果具有连接到头管的前端部的主框架被直接连接或联接到枢轴管,则会提高车身框架的抗扭刚度。然而,在具有下骨型(under-bone type)车身框架的摩托车中,由于发动机的曲轴箱的形状等等存在限制,很难将主框架直接连接或联接到枢轴管。因此,例如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平开公报No. 2008-296832)公开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中,主框架的后端部通过另一个组件或部件(座柱或板构件)被连接到枢轴管。然而,在专利文献I公开的车身框架结构中,枢轴板具有在枢轴管的前侧的打开部分,枢轴管被安装到枢轴板。因此,存在例如枢轴板的刚度较低,以及不能提高车身框架的刚度(包括抗扭刚度)的缺陷。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该车身框架结构能够可靠地提高车身框架的刚度。通过提供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可以实现上述及其他目的,该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主框架,该主框架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一对左右枢轴板,这对左右枢轴板被连接到主框架的后部,向下延伸以支撑摆臂,该摆臂以可摆动方式枢轴地支撑车辆的后轮,并且悬挂发动机;其中在一对枢轴板上,枢轴管穿过一对枢轴板将其固定,并在枢轴管上方设置有支撑发动机后部的发动机支撑部;从车辆侧看时,在一对枢轴板中设置了增强板,该增强板具有垂直延伸部分和向前延伸部分;该垂直延伸部分从主框架的下表面基本垂直地延伸至设置在发动机支撑部后方的枢轴管;该向前延伸部分从垂直延伸部分的上端沿着主框架延伸至每个枢轴板的前端;并且增强板的垂直部分连接到主框架的下表面、枢轴管的上外周表面和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向前延伸部分被连接到主框架的侧表面和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上述方面,较佳地,每个枢轴板其上端部连接到主框架的上表面或者上表面附近的侧表面、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逐渐张开的向下延伸,其中,枢轴板、主框架和增强板的向前延伸部分形成横截面为三角形形状或梯形形状的结构。此外,较佳地,增强板具有以弯曲方式向上延伸的前延伸部分,该前延伸部分整体地形成在向前延伸部分的前端,并且该前延伸部分基本闭合形成为三角形或梯形形状的横截面区域的开口。根据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设置增强板的垂直延伸部分,一对枢轴板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被加固,并且通过提供向前延伸部分,一对枢轴板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被加固。因此,能够提高这对枢轴板的强度,从而提高一对枢轴板的刚度,还提高车身框架的刚度。本发明的本质的和进一步的特征将参考附图在下文的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中图1是显示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左视图;图2是图1中的车身框架的左视图;图3沿着图2中的线II1-1II的截面图;图4是从图1中的车身框架的前上方向斜着看时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2中的车身框架的后(背)上方向斜着看时的立体图;图6是从图2中的车身框架的前方向斜着看时的立体图;图7是图2中的车身框架的左视图,在该车身框架中一对左右枢轴板中的左枢轴板被移除以显示剩余部分和部分发动机单元;和图8是显示图7中的增强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值得注意的是,表示方向或类似事物的“上”,“下”,“右”,“左”等等术语参考附图中的图解或图1所示的实际排列被用于此处。参考图1和2,摩托车I具有下骨型的车身框架2,在车身框架2中,主框架4从位于前头部的头管3沿着向后倾斜方向向下延伸,一对左右后框架(座位导轨5)从靠近主框架4的后端部的部分沿着向后方向倾斜地向上延伸,以及支撑座位导轨5的后框架(座柱6)被布置在座位导轨5的后侧。此外,对于主框架4,前部发动机支撑架7被附接到与座位导轨5连接的连接部分的邻近部分,并且,一对左右枢轴板8被连接到主框架4的后端以向下延伸。支撑前轮的前叉10、手柄杆11、前灯12、和前挡泥板13等等被横向(左右)枢轴地支撑在头管3。另一方面,枢轴地支撑后轮16的摆臂17被枢轴管15 (稍后描述)以可沿着竖直方向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撑,枢轴管15设置用于枢轴板8。后缓冲单元18被连接在摆臂17的后部和座位导轨5之间。如图2和3所示,枢轴管15以穿透一对左右枢轴板8的方式被固定到一对左右枢轴板8,上侧发动机支撑部20被形成在枢轴管15的前上部分,下侧发动机支撑部21被形成在枢轴管15的前下部分。发动机单元22的后部(图1)被发动机支撑部20和21支撑。发动机单元22的前上部分由前部发动机支撑架7支撑,并且发动机单元22被悬挂到车身框架2。
发动机单元22由发动机27和用于改变来自发动机的旋转力的传递部28组成,在发动机单元22中,曲轴箱23和气缸组件24 (气缸25和气缸盖26)被设置成从曲轴箱23横向(基本水平)延伸。通过设置在链传动箱29内部的传动链,来自传递部28的输出被传递到后轮16,从而驱动后轮16。具有能够被打开的上部和底部呈盒形形状的物品存储箱30被设置在主框架4和座位导轨5之间的联接部分附近的部分的上方。物品存储箱30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具有能够将例如头盔容纳在其中的容积。燃料容器31位于物品存储箱30的后侧,并以某种方式被支撑在座位导轨5之间。骑车者的座位32被设置成覆盖物品存储箱30的上开口部分和燃料容器31。座位32的前端部通过设置在物品存储箱30的上前部分的座位铰链33枢轴地支撑。通过绕着座位铰链33升起座位32的后端打开座位32,并且通过绕着座位铰链33降低座位32的后端而关闭座位32。通过打开物品存储箱30将例如头盔的物品放进物品存储箱30中或从物品存储箱30中取出,在座位打开状态下,燃油被供应到燃料容器31。车身框架2的前部被前盖34和支腿护罩35覆盖。此外,布置在座位32下方的燃料容器31和物品存储箱30的横向侧部分被一对左右框架盖36覆盖。前盖34,支腿护罩35和框架盖36由合成树脂制成。进一步,从上方覆盖后轮16的后挡泥板37被布置在燃料容器31下方。后挡泥板37,以及前挡泥板13都由合成树脂制成。此外,尾灯38被设置在框架盖36的后端部。如图3和4所示,主框架4由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矩形管形成。此外,如图4至6所示,座位导轨5和座柱6由每个都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矩形管形成。前部发动机支撑架7被固定到主框架4的下表面4B,一对左右座位导轨5被分别连接(焊接)到主框架4的两侧表面4C和4D。此外,在左右座柱6中,左右座柱6的下部分被向内弯曲并聚集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如图4和7所示,座柱6以该座柱6的相对横向侧被接触的状态被连接(焊接)到主框架4的后端部40,在该状态下,一对座柱6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对横向侧的接触部分的宽度尺寸Wl (图5)被设置成大于主框架4的宽度尺寸W2 (图3),并且主框架4的后端部40的整个外周能够被连接(焊接)到一对座柱6。进一步,如图7所示,在一对座柱6中,每个下端被连接(焊接)到设置有一对左右枢轴板8的枢轴管15的上外周表面15A。如图2所示,因为一对座柱6被连接到主框架4的后端部40,并且被连接到枢轴管15,前端部被连接到头管3的主框架4通过座柱6与枢轴管15联接,从而提高车身框架2的抗扭刚度,由此确保摩托车I的转向稳定性。如图2和3所示,在一对左右枢轴板8中,一对左右枢轴板8的上端边缘部分39被分别连接(焊接)到主框架4的表面4A或侧表面4C、4D靠近表面4A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上表面4A)。进一步,一对枢轴板8被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下延伸同时逐渐展开。此外,如图5所示,一对左右枢轴板8的后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弯曲,并被互相连接(焊接)。一对枢轴板8的相互连接的后部组成枢轴板8的后壁41,以便左右枢轴板8提供打开前部的盒形形状。如图6、7和8所示,在一对枢轴板8的内侧设置有增强板45,垂直延伸部分42、向前延伸部分43和前延伸部分44被整体地形成在增强板45中,并且增强板45被形成为曲柄形状以避免干涉发动机单元22的后部。如图7所示的车辆侧视图中,在枢轴板8的上侧发动机支撑部20的后方,增强板45的垂直延伸部分42被构造成从主框架4的下表面4B基本垂直地延伸到枢轴管15的上外周表面15A。如3和7所示,垂直延伸部分42被连接(焊接)到主框架4的下表面4B、枢轴管15的上外周表面15A、和一对枢轴板8的内表面8A。根据这种构型,在一对枢轴板8中,在枢轴管15上方的部分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强度通过垂直延伸部分42被增加。如图3、7和8所示,增强板45的横向的一对向前延伸部分43被形成为从垂直延伸部分42的两侧的上端沿着主框架4向前延伸到枢轴板8的前端46。每个向前延伸部分43具有内端43A和外端43B,内端43A被连接(焊接)到靠近主框架4的侧表面4C或4D靠近下表面4B的部分,外端43B被连接(焊接)到枢轴板8的内表面8A。根据这种排列,在一对枢轴板8中,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的强度被提高,并且枢轴管15上方和前方的部分的强度被增加,枢轴导管15通过向前延伸部分43被加强。特别地,如图3所示,因为由增强板45的向前延伸部分43、主框架4和枢轴板8构成的横截面区域被形成为三角形或梯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三角形形状),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在一对枢轴板8中的枢轴管15上方和前方的部分中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的强度。进一步,如图7和8所示,增强板45的前延伸部分44以弯曲方式从向前延伸部分43的顶端(前端)向上延伸。该前延伸部分44基本闭合具有三角形横截面的开口 47 (图3),该三角形横截面由增强板45的向前延伸部分43、主框架4和枢轴板8形成。因此,靠近一对枢轴板8的前端46的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强度被前延伸部分44提高。根据上述结构或构型的本实施例,能够实现以下效果(I)至(4)。(I)设置有一对枢轴板8的增强板45的垂直延伸部分42被连接到主框架4的下表面4B、枢轴管15的上外周表面15A和枢轴板8的内表面8A,此外,增强板45的向前延伸部分43被连接到主框架4的侧表面4C和4D和枢轴板8的内表面8A。因此,通过垂直延伸部分42,一对枢轴板8的在枢轴管15上方的部分能够被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加固;通过向前延伸部分43,枢轴管15上方和前方的部分在一对枢轴板8中也在车辆纵向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加固。因此,能够提高一对枢轴板8的强度,保证提高一对枢轴板8的刚度和车身框架2的刚度。(2)因为增强板45的向前延伸部分43、主框架4和枢轴板8被形成为提供三角形横截面形状,在枢轴管15上方和前方的强度在一对枢轴板8中能够在车辆纵向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进一步加固。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一对枢轴板8的刚度。(3)在增强板45中,前延伸部分44以弯曲方式从向前延伸部分43的顶端(前端)向上延伸,前延伸部分44基本闭合具有三角形横截面的开口 47,该三角形横截面由增强板45的向前延伸部分43、主框架4和枢轴板8形成。因此,能够加强靠近一对枢轴板8的前端46的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这对枢轴板8的刚度。(4)因为从头管3延伸的主框架4通过座柱6连接到枢轴管15,所以能够提高车身框架2的抗扭刚度,从而保证摩托车I的转向稳定性。进一步,应该注意的是尽管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如上所述,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得到其他变化和修改或变型都不脱离随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例如,如上所述的主框架4的后端部40被直接连接到座柱6,但是主框架4的后端部40也可以通过支架等等被连接到座柱6。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一对左右枢轴板,所述一对左右枢轴板被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的后部,向下延伸以支撑摆臂,所述摆臂以可摆动方式枢轴地支撑车辆的后轮,并且悬挂发动机;其中 在所述一对枢轴板上,枢轴管穿过所述一对枢轴板将其固定,并在所述枢轴管上方设置有支撑所述发动机后部的发动机支撑部; 从车辆侧看时,在所述一对枢轴板中设置了增强板,所述增强板具有:垂直延伸部分和向前延伸部分,所述垂直延伸部分从所述主框架的下表面基本垂直地延伸至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支撑部后方的所述枢轴管;所述向前延伸部分从所述垂直延伸部分的上端沿着所述主框架延伸至每个枢轴板的前端;并且 所述增强板的所述垂直延伸部分被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的所述下表面、所述枢轴管的上外周表面和所述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向前延伸部分被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的侧表面和所述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所述枢轴板其上端部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的上表面或者所述上表面附近的侧表面、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逐渐张开的向下延伸;其中,所述枢轴板,所述主框架和所述增强板的所述向前延伸部分形成横截面为三角形形状或梯形形状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增强板具有以弯曲方式向上延伸的前延伸部分,所述前延伸部分整体地形成在所述向前延伸部分的前端,并且所述前延伸部分基本闭合形成为所述三角形或梯形形状的横截面区域的开口。
全文摘要
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在该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中,在一对枢轴板上,枢轴管穿过一对枢轴板将其固定,并在枢轴管上方设置有支撑发动机后部的发动机支撑部。从车辆侧看时,在一对枢轴板中设置了增强板,该增强板具有垂直延伸部分和向前延伸部分,该垂直延伸部分从主框架的下表面基本垂直地延伸至设置在发动机支撑部后方的枢轴管;该向前延伸部分从垂直延伸部分的上端沿着主框架延伸至每个枢轴板的前端。该增强板的垂直延伸部分被连接到主框架的下表面、枢轴管的上外周表面和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向前延伸部分被连接到主框架的侧表面和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文档编号B62K11/06GK103072657SQ20121041494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5日
发明者西口正记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