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内空间检测系统,特别是一种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多数汽车空间设计布置大多数可以实现计算机模拟分析,设计阶段不用再像过去一样需要制作1:1的实体样件模型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在电脑里空间布置因为很难充分了解设计中驾驶人员的亲身感受,安全隐患等。在设计阶段很难实现每修改一次就制作一个1:1的实体样件模型,不同型号的车做不同的实体模型,会浪费很多时间、人力、资金等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它主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它通过一个智能化的平台,根据不同车型,局部部件实体模型经过调整,通过相关机构实现驾驶室内部空间大小变化,以便空间布置设计人员和评审时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驾驶室不同的空间感,同一个平台可以在不同车型上,尽可能的避免时间、人力、场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其特征在于它针对车身骨架上设置的多个调节结构设置多个调节控制结构,各调节控制结构是一个控制器连接一个调节电机,电脑输入调节数据通过控制器确定调节电机转动量,调节电机固定在车身骨架上,调节电机带动带动丝杆转动,通过丝杆和丝杆螺母的配合程度,控制被调节部件进行调节操作。所述的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身骨架上的各调节结构包括前排座椅支架调节结构,前排车顶支架调节结构,前排斜头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前门肩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后排座椅支架调节结构,后排车顶支架调节结构,后排斜头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后门肩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本发明通过一个智能化的平台,根据不同车型,局部部件实体模型经过调整,通过相关机构实现驾驶室内部空间大小变化,以便空间布置设计人员和评审时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驾驶室不同的空间感,同一个平台可以在不同车型上,尽可能的避免时间、人力、场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可以在感受的同时通过电脑编程精确进行空间布置的调节,当调节到最佳空间时,通过电脑或液晶显示屏可以了解调节的数据,使设计人员可以根据调节的数据进行下一阶段设计。
图1是前排座椅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前排车顶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左视图。图5是图3的俯视图。图6是前排斜头部空间(顶棚和侧围连接区域)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图8是图7的右视图。图9是前门肩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的俯视图。图11是后排座椅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图13是图11的左视图。图14是后排车顶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的右视图。图17是后排斜头部空间(顶棚和侧围连接区域)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的俯视图。图19是图18的左视图。图20是后门肩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20的俯视图。图22是本发明系统车身骨架的机械结构示意图。图23是本发明系统各调节机构的控制结构原理图。图24是本发明系统的调节工作简程。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它是由机械结构和电气控制结构构成。请参阅图22,该发明系统的机械结构中包括前排座椅支架调节结构1,前排车顶支架调节结构2,前排斜头部空间(顶棚和侧围连接区域)支架调节结构3,前门肩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4,后排座椅支架调节结构5,后排车顶支架调节结构6,后排斜头部空间(顶棚和侧围连接区域)支架调节结构7,后门肩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8,定位基准块(4个)9。以下对个部分组成机构进行进一步详细表述。请参阅图1-3,它是前排座椅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由车身骨架11,座椅安装支架12,座椅上下调节滑轨13,座椅上下调节电机14组成。调节时,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传给座椅上下调节电机14,座椅上下调节电机14带动座椅安装支架12在车身骨架11安装的座椅上下调节滑轨13上下滑动,来实现前排座椅上下调节。请参阅图3-5,它是前排车顶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由前排车顶上下调节电机21,横板支架22,滑轮机构23,固定板24,紧固螺钉25,丝杆26,丝杆螺母27构成。
调节时,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传给前排车顶上下调节电机21,前排车顶上下调节电机21带动丝杆26旋转,通过丝杆26和丝杆螺母27的配合来实现前排车顶的上下调节。请参阅图6-8,它是前排斜头部空间(顶棚和侧围连接区域)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由前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机31,横板支架32,滑轮机构33,固定板34,紧固螺钉35,丝杆36,丝杆螺母37,前排斜头部空间Y向调节电机38构成。调节时,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前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机31,前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机31带动丝杆36旋转,通过丝杆36和丝杆螺母37的配合来实现前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前排斜头部空间Y向调节电机38,通过丝杆36和丝杆螺母37的配合来实现前排斜头部空间Y向调节。请参阅图9-10,它是前门肩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由前门铰链41,内护板骨架42-,前门骨架43-,轮滑机构44,紧固螺钉45,前门内护板46,丝杆螺母47,丝杆48,前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49。前门骨架43通过螺栓固定在前门铰链41上,再通过螺栓固定在内护板骨架42上,前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49固定在前门骨架43上,轮滑机构44固定在前门骨架43上,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前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49,前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49驱动丝杆48和丝杆螺母47的配合程度来实现前门内护板46的Y向移动,来实现前门肩部的Y向调节。请参阅图11-13,它是后排座椅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由X向电机51,X向滑动机构52,后座椅骨架53,丝杆54,车身骨架55,Z向滑动机构56,丝杆螺母57,丝杆58,Z向电机59构成。后座椅通过螺栓固定在车身骨架55上,X向调节控制器固定在后座椅骨架53上,X向滑动机构52固定在后座椅骨架53上,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X向电机51,X向电机51通过丝杆54和丝杆螺母配合的程度来实现后座椅X向移动。Z向调节控制器固定在后座椅骨架53上,Z向滑动机构固定在后座椅骨架53上,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Z向电机59,Z向电机59通过丝杆58和丝杆螺母47的配合程度来实现后椅座Z向移动。请参阅图14-16,它是后排车顶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由后排车顶上下调节电机61,横板支架62,滑轮机构63,固定板64,紧固螺钉65,丝杆66,丝杆螺母67构成。调节时,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后排车顶上下调节电机61,后排车顶上下调节电机61带动丝杆66旋转,通过丝杆66和丝杆螺母67的配合来实现后排车顶的上下调节。请参阅图17-19,它是后排斜头部空间(顶棚和侧围连接区域)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由后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机71,横板支架72,滑轮机构73,固定板74,紧固螺钉75,丝杆76,丝杆螺母77,后排斜头部空间Y向调节电机78构成。调节时,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后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机71,后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机71带动丝杆76旋转,通过丝杆76和丝杆螺母77配合来实现前排斜头部空间的Z向调节。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后排斜头部空间Y向调节电机78,后排斜头部空间Y向调节电机78带动丝杆旋转,通过丝杆和丝杆螺母的配合来实现前排斜头部空间的Y向调节。请参阅图20-21,它是后门肩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由后门铰链81,内护板骨架82,后门骨架83,轮滑机构84,紧固螺钉85,后门内护板86,丝杆螺母87,丝杆88,后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89构成。后门骨架83通过螺栓固定在后门铰链81上,再通过螺栓固定在内护板骨架82上,后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89固定在后门骨架83上,轮滑机构84固定在后门骨架83上,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后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89,后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89驱动的丝杆88和丝杆螺母87配合程度来实现后门内护板86的Y向移动,来实现后门肩部Y向调节。本发明系统中,各部件调节的控制原理如图23所示,这些部件的调节控制基本都遵循相似的调节原理,各部分既可以单独工作互不干扰,又可以协同工作,完成整体调节要求。如图24所示,一个控制器A通过线束B连接一个调节电机C,电脑输入调节数据通过控制器A确定调节电机C转动量,调节电机C固定在车身骨架上,调节电机C带动联轴器D,联轴器D带动丝杆E转动,通过丝杆E和丝杆螺母G的配合程度,控制固定板H移动,固定板H通过螺栓F固定在被调节部件I上,这样就完成了某个部件的调节。图24是本发明系统的调节工作简程。如上所述,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对系统车身骨架d如下调节操作1、前排调节要求a、前排座椅相对基准位置Z方向可调节;b、前排车顶相对基准位置Z方向可调节;C、前排斜头部空间(顶棚和侧围连接区域)相对基准位置Y/Z方向可调节;d、前门肩部空间相对基准位置Y方向可调节;2、后排调节要求a、后排座椅相对基准位置Z方向可调节;b、后排座椅相对基准位置X方向可调节;C、后排车顶相对基准位置Z方向可调节;d、后排斜头部空间(顶棚和侧围连接区域)相对基准位置Y/Z方向可调节;e、后门肩部空间相对基准位置Y方向可调节。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其特征在于它针对车身骨架上设置的多个调节结构设置多个调节控制结构,各调节控制结构是一个控制器连接一个调节电机,电脑输入调节数据通过控制器确定调节电机转动量,调节电机固定在车身骨架上,调节电机带动带动丝杆转动,通过丝杆和丝杆螺母的配合程度,控制被调节部件进行调节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身骨架上的各调节结构包括前排座椅支架调节结构,前排车顶支架调节结构,前排斜头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前门肩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后排座椅支架调节结构,后排车顶支架调节结构,后排斜头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后门肩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排座椅支架调节结构由车身骨架,座椅安装支架,座椅上下调节滑轨,座椅上下调节电机组成;调节时,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传给座椅上下调节电机,座椅上下调节电机带动座椅安装支架在车身骨架安装的座椅上下调节滑轨上下滑动,来实现前排座椅上下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排车顶支架调节结构由前排车顶上下调节电机,横板支架,滑轮机构,固定板,紧固螺钉,丝杆,丝杆螺母构成;调节时,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传给前排车顶上下调节电机,前排车顶上下调节电机带动丝杆旋转,通过丝杆和丝杆螺母的配合来实现前排车顶的上下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排斜头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由前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机,横板支架,滑轮机构,固定板,紧固螺钉,丝杆,丝杆螺母,前排斜头部空间Y向调节电机构成;调节时,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前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机,前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机带动丝杆旋转,通过丝杆和丝杆螺母的配合来实现前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前排斜头部空间Y向调节电机,通过丝杆和丝杆螺母的配合来实现前排斜头部空间Y向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门肩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由前门铰链,内护板骨架,前门骨架,轮滑机构,紧固螺钉,前门内护板,丝杆螺母,丝,前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构成;前门骨架通过螺栓固定在前门铰链上,再通过螺栓固定在内护板骨架上,前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固定在前门骨架上,轮滑机构固定在前门骨架上,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前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前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驱动丝杆和丝杆螺母的配合程度来实现前门内护板的Y向移动,来实现前门肩部的Y向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排座椅支架调节结构由X向电机,X向滑动机构,后座椅骨架,丝杆,车身骨架,Z向滑动机构,丝杆螺母,丝杆,Z向电机构成;后座椅通过螺栓固定在车身骨架上,X向调节控制器固定在后座椅骨架上,X向滑动机构固定在后座椅骨架上,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X向电机,X向电机通过丝杆和丝杆螺母配合的程度来实现后座椅X向移动;z向调节控制器固定在后座椅骨架上,Z向滑动机构固定在后座椅骨架上,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Z向电机,Z向电机通过丝杆和丝杆螺母的配合程度来实现后椅座Z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排车顶支架调节结构的由后排车顶上下调节电机,横板支架,滑轮机构,固定板,紧固螺钉,丝杆,丝杆螺母构成;调节时,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后排车顶上下调节电机,后排车顶上下调节电机带动丝杆旋转,通过丝杆和丝杆螺母的配合来实现后排车顶的上下调节。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排斜头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由后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机,横板支架,滑轮机构,固定板,紧固螺钉,丝杆,丝杆螺母,后排斜头部空间Y向调节电机构成;调节时,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后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机,后排斜头部空间Z向调节电机带动丝杆旋转,通过丝杆和丝杆螺母配合来实现前排斜头部空间的Z向调节。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后排斜头部空间Y向调节电机,后排斜头部空间Y向调节电机带动丝杆旋转,通过丝杆和丝杆螺母的配合来实现前排斜头部空间的Y向调节。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门肩部空间支架调节结构由后门铰链,内护板骨架,后门骨架,轮滑机构,紧固螺钉,后门内护板,丝杆螺母,丝杆,后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构成;后门骨架通过螺栓固定在后门铰链上,再通过螺栓固定在内护板骨架上,后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固定在后门骨架上,轮滑机构固定在后门骨架上,电脑输入数据,通过控制器把信号给后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后门肩部Y向调节电机驱动的丝杆和丝杆螺母配合程度来实现后门内护板的Y向移动,来实现后门肩部Y向调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内空间检测系统,特别是一种通用智能化空间总布置验证系统。它针对车身骨架上设置的多个调节结构设置多个调节控制结构,各调节控制结构是一个控制器连接一个调节电机,电脑输入调节数据通过控制器确定调节电机转动量,调节电机固定在车身骨架上,调节电机带动带动丝杆转动,通过丝杆和丝杆螺母的配合程度,控制被调节部件进行调节操作。它主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它通过一个智能化的平台,根据不同车型,局部部件实体模型经过调整,通过相关机构实现驾驶室内部空间大小变化,以便空间布置设计人员和评审时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驾驶室不同的空间感,同一个平台可以在不同车型上,尽可能的避免时间、人力、场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
文档编号B62D65/00GK103057623SQ20121048298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3日
发明者沈维蕾 申请人:上海瑞珑汽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