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后拨链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083736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后拨链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后拨链器,其包括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以及导链器,其中所述基座构件在靠近该安装轴孔的上部设有一凸起部分;在该凸起部分上设有一个供控制拉线穿过的通孔,这样当本后拨链器安装到自行车上后,拉线套管就可以很直接地安装在自行车车架和基座构件之间,使安装在车架和基座构件之间的拉线套管布置得非常平顺而且在长度上也大大的缩短,这不仅消除了灰尘和污物集聚的情况,同时消除了控制拉线在拉线套管内与套管内壁产生摩擦的情况,从而既延长了拉线套管的使用寿命,也保障了变速系统的顺畅和准确性,它还可以提高自行车使用的安全性和提高后拨链器的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自行车后拨链器
[0001]【【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涉及到自行车变速系统中的拨链器,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到后拨链器。
[0003]【【背景技术】】
[0004]自行车变速器一般包括安装于车把上的变速拨杆或变速握把,安装在自行车中轴附近的前拨链器以及安装在自行车尾端后轮轴附近的后拨链器。对于后拨链器而言,通常包括: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链导向件等,该可移动构件通过连杆机构可移动地联接至基座构件,在变速拨杆上的控制拉线的作用下,使得链导向件相对于基座构件沿侧向运动达到换挡变速的目的。随着自行车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山地自行车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宽广,典型的后拨链器就有一些不足之处。中国专利94102612.4披露了一种传统的后拨链器,其控制拉线通常是沿着其长度方向被容纳在一 Bowden型拉线套管中,靠近后拨链器的拉线套管通常是从自行车架的后下叉的固定部位起向后拨链器上布置在其基座构件上的套箍转一个180°以上的圈。当这种类型的后拨链器使用在山地自行车上时,就会在其拉线套管的长度方向上有水、泥浆和砂砾等聚集的趋势。长期积累,这些聚集物会导致控制拉线被阻塞或卡住,就会增加了驱动后拨链器换挡的阻力,同时也会明显影响换挡变速的精度。而且在这类后拨链器中,为了保障控制拉线能在弯成180°以上弧形的拉线套管内顺畅的滑动,拉线套管的弯曲半径必须足够大以减小控制拉线和拉线套管内壁的摩擦力。这不仅增加了水与灰尘积累的风险,也在材料的使用上增加成本,同时在山地越野骑行时较大弯曲半径的拉线套管也 增加了与附近物体剐蹭和缠绕的风险,给骑行者带来不可预料的危险。
[0005]另外,对于这类传统的后拨链器,当导引轮在控制拉线的拉动下由多级变速飞轮的最外侧高速齿运动到最内侧的低速齿时,控制拉线在通过设置在基座构件上的控制套管处的小孔开口处时会形成一个锐角,这样控制拉线就会在开口处产生较大的摩擦,这样不仅会影响控制拉线的使用寿命,而且由于摩擦的原因,会使控制拉线通过开口处时产生滞后的情况,影响变速的同步性。
[0006]同时,对于典型的后拨链器而言,其在控制拉线的作用下,链导向件在多级变速飞轮之间转换链条来达到换挡变速,链导向件是沿着多级飞轮的外圆周形成的斜线轨迹做侧向运动。因此,连杆机构和可移动构件相对于基座构件而言都要沿侧向向外伸出相当一部分的距离,特别是当链导向件位于多级变速飞轮组的最外侧链轮时尤其突出。因此,在山地越野骑行时这种后拨链器容易受到撞击或与附近的物体剐蹭或缠绕在一起。
[0007]综上所述,传统的后拨链器有比较大的改善空间。
[0008]【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更合理、能提高后拨链器的使用寿命和自行车使用安全性的自行车后拨链器。
[0010]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11]一种自行车后拨链器,其包括:
[0012]基座构件,在所述基座构件上设有供安装轴穿进来将整个后拨链器安装至自行车车架上的安装轴孔;所述基座构件在靠近该安装轴孔的上部设有一凸起部分;在该凸起部分上设有一个供控制拉线穿过的通孔;该通孔前部是孔径较大用来接纳拉线套管的套管帽部分,后部是孔径较小的小孔端部分;
[0013]可移动地连接至基座构件的可移动构件;
[0014]导链器,所述导链器连接至可移动构件,并能够相对于可移动构件绕着枢转轴线转动,所述的导链器具有一端摆动自如地连接在上述可移动构件上的第一板部件、第一板部件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板部件、设在在上述第一板部件的上述一端侧并可转动地配置在上述两板部件之间的引导轮和配置在从上述引导轮离开的位置的张紧轮,其中第一板部件布置在第二板部件的外侧;
[0015]可转动地联接于基座构件和可移动构件之间以使得导链器相对于基座构件沿侧向运动的第一连杆构件;
[0016]可转动地联接于基座构件和可动构件之间以使得导链器相对于基座构件沿侧向运动的第二连杆构件,其中第一连杆构件布置在第二连杆构件的侧向外侧;
[0017]设置在第一连杆构件的侧向内侧部分用来控制换挡机构操纵比率的操纵调节装置;所述的操纵调节装置具有弧形导引面,在该导引面上配置有接收控制拉线的导引装置。
[0018]在对上述自行车后拨链器的改进方案中,该弧形导引面包括一用来接收所述控制拉线的槽。
[0019]在对上述自行车后拨链器的改进方案中,所述控制拉线经过弧形导引面上的导引槽后由固定螺栓固定在第一连杆构件的侧向内侧部分上。
[0020]在对上述自行车后拨链器的改进方案中,所述操纵调节装置的弧形导引面是具有导引槽的引导轮。
[0021]在对上述自行车后拨链器的改进方案中,所述的引导轮是通过销轴固定在第一连杆构件的侧向内侧部分上。
[0022]在对上述自行车后拨链器的改进方案中,所述的第一连杆构件在靠近引导轮外圆周处布置有一侧向伸出部分,该侧向伸出部分和引导轮上的导引槽一起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基座构件在靠近该安装轴孔的上部设有一凸起部分;在该凸起部分上设有一个供控制拉线穿过的通孔,这样当本后拨链器安装到自行车上后,拉线套管就可以很直接地安装在自行车车架和基座构件之间,无需象专利号为94102612.4的后拨链器所披露的安装方式那样绕一个超过180°的圈,使安装在车架和基座构件之间的拉线套管布置得非常平顺而且在长度上也大大的缩短,这不仅消除了灰尘和污物集聚的情况,同时消除了控制拉线在拉线套管内与套管内壁产生摩擦的情况,从而既延长了拉线套管的使用寿命,也保障了变速系统的顺畅和准确性;与此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在第一连杆部件的侧向内侧布置了一个控制换挡机构操纵比率的操纵调节装置,而不是专利号为94102612.4的后拨链器所示的那样将控制拉线固定在外连杆构件的侧向外侧,这样的结构使得当后拨链器的引导轮处于多级变速链轮中最外侧最小齿数链轮位置时,布置在第一连杆构件上的操纵调节装置所处的位置相对于通过枢轴转动联接到可移动构件上的第二板部件而言更靠近多级变速飞轮中齿数较大的链轮,因此具有本实用新型特征的后拨链器中的可移动构件和第一连杆构件的侧向突出明显低于传统的后拨链器,这样也降低了后拨链器与外界物体产生撞击和缠绕的风险,这样就可以提高自行车使用的安全性和提高后拨链器的使用寿命。
[0024]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5]【【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在自行车上的侧面示意图;
[00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处于高速位置时的后视图;
[002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00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处于低速位置的后视图;
[0030]图5是本实用新型处于低速位置的立体示意图;
[0031]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基座构件的立体示意图;
[0032]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杆构件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
[003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连杆构件的立体示意图。
[0034]【【具体实施方式】】
[0035]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后拨链器,可以克服目前传统后拨链器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图1是本后拨链器10安装到自行车上的侧面示意图,其中SI至S9是多级变速飞轮组中的每一个链轮,车架14,多级变速飞轮组的链轮SI至S9是通过主轴X安装在车架14上。而本实用新型的后拨链器10是通过安装轴15固定在车架14的后尾勾上。本实用新型的后拨链器10包括:基座构件20,第一连杆构件30,第二连杆构件40,可移动构件50,与可移动构件50枢转连接的第一板部件60,与第一板部件60间隔开的第二板部件61,张紧轮62,引导轮63,弹簧64等。其中第一连杆构件30通过枢轴Pl与基座构件20可转动地联接,通过枢轴P3与可移动构件50可转动地联接;第二连杆构40通过枢轴P2与基座构件20可转动地联接,通过枢轴P4与可移动构件50可转动地联接。因此,基座构件20,可移动构件50,第一连杆构件30和第二连杆构件40通过枢轴Pl,P2,P3,P4组成一个基本的平行四边形结构。由图1可以看出,第一连杆构件30是布置在第二连杆构件40的侧向外侧。可移动构件50通过枢轴Y和第一板部件60可枢转动地联接在一起,其中第一板部件60可绕枢轴Y相对于可移动构件50转动。其中主轴X和枢轴Y均垂直于自行车车架的平面BP,如图2所示。
[0036]对比图1和专利号为94102612.4发拨链器可以看出,当本后拨链器10安装到自行车上后,具有Bowden型的拉线套管11就可以很直接地安装在自行车车架14和基座构件20之间,无需象专利号为94102612.4的后拨链器所披露的安装方式那样绕一个超过180°的圈。其中通过拉线套管11的控制拉线12经过布置在第一连杆侧向内侧的控制换挡机构操纵比率的操纵调节装置后由固定螺栓35固定在第一连杆上。采用本后拨链器后,安装在车架14和基座构件20之间的拉线套管11布置得非常平顺而且在长度上也大大的缩短,这不仅消除了灰尘和污物集聚的情况,同时消除了控制拉线12在拉线套管11内与套管内壁产生摩擦的情况,从而既延长了拉线套管11的使用寿命,也保障了变速系统的顺畅和准确性。与此同时,参照图1和图2,由于本实用新型在第一连杆部件的侧向内侧布置了一个控制换挡机构操纵比率的操纵调节装置,而不是专利号为94102612.4的后拨链器所示的那样将控制拉线固定在外连杆构件的侧向外侧,这样的结构使得当后拨链器10的引导轮63处于多级变速链轮中最外侧最小齿数链轮位置时,布置在第一连杆构件上的操纵调节装置所处的位置相对于通过枢轴转动联接到可移动构件50上的第二板部件61而言更靠近多级变速飞轮中齿数较大的链轮,因此具有本实用新型特征的后拨链器10中的可移动构件50和第一连杆构件30的侧向突出明显低于传统的后拨链器,这样也降低了后拨链器与外界物体产生撞击和缠绕的风险。
[0037]参考图3到图6对具有本实用新型特征的后拨链器10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在图3和图6中可以看到基座部件20上布置有供安装轴15穿过来连接到车架14的安装轴孔22、供枢轴Pl通过的孔27和供枢轴P2通过的孔26,在基座部件20上部靠近安装轴孔22的附近设置一个凸起部分28,在凸起部分28上布置有一个供控制拉线12穿过的通孔,该通孔前部是孔径较大用来接纳Bowden型拉线套管11的套管帽部分28b,后部是孔径较小的小孔端部分28a,控制拉线12会从较小孔28a中通过。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将基座部件20上接纳拉线套管的凸起部分28设置在基座部件20的上部,且靠近安装轴15的附近,而不是传统的后拨链器那样将拉线套管的接纳部分设置在基座部件的下部,使之远离固定轴,这样具有本后拨链器上拉线套管的接纳部分是设置在距离车架上的拉线套管固定部位最近的部位,从而可以明显地减少拉线套管的长度。与此同时,由于将基座部件上的拉线套管接纳部分移到基座部件的上部靠近车架14较近的位置,如果仍按传统的后拨链器那样将控制拉线固定在外连杆构件的侧向外侧就会出现控制拉线无法顺畅地布置在基座构件和第一连杆构件上的情况。因此参考图3和图7,在第一连杆构件的侧向内侧部位设置了一个控制换挡机构操纵比率的操纵调节装置,所谓的“换挡机构操纵比率”就是使用者或骑手用手转动或推动固定在车把上的握把式变速器或指拨式变速器时,变速拨杆带动控制拉线拉动一个长度时,对应的后拨链器在控制拉线的作用下,安装在可移动构件上的引导轮相应产生一个横向移动距离的比值。为了达到快速及准确的变速响应效果,在第一连杆构件侧向内侧的操纵调节装置上设有一个弧形的导引面31,该弧形导引面有效曲率半径的变化会影响换挡机构操纵比率的变化,在该弧形导引面上设有一个导引槽31a,控制拉线通过导引槽31a后由压线块34和固定螺栓35将其固定在第一连杆构件的侧向内侧上。这时控制拉线就会和弧形导引槽面紧密的贴合在一起。由图1和图5可以看出,当后拨链器上的引导轮处于多级变速飞轮的最高速齿位置时,控制拉线与弧形导引槽面接触面最大,当后拨链器上的引导轮处于多级变速飞轮的最低速齿时,控制拉线与弧形导引槽的接触面最小。当使用者推动变速拨杆产生不同的拉线长度位移时,贴紧在弧形导引槽内的控制拉线随着导引槽有效曲率半径在不同位置的变化相应地拉动后拨链器上平行四边形机构产生相应的运动,从而带动引导轮产生相应的横向移动到达相对应的链轮。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实施例是用一个带有导引槽的引导轮36来代替弧形的导引面,参考图7,其中弧形引导轮36上具有导引槽31a,引导轮是由销轴32固定在第一连杆构件的侧向内侧上。为了防止控制拉线在使用过程中从导引槽31a中跳出来,在第一连杆构件上设置了一个侧向伸出部分33,当将引导轮通过销轴32安装在第一连杆构件上后,侧向伸出部分33刚好和导引槽31a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保障控制拉线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从导引槽中跳出。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弧形导引面和导引槽直接与第一连杆构件一体成型。其功能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完全相同。
[0038]另外,对于传统的后拨链器,从专利号为94102612.4的后拨链器2可以看出,当导引轮在控制拉线的拉动下由多级变速飞轮的最外侧高速齿运动到最内侧的低速齿时,控制拉线通过设置在基座构件上的控制套管处的小孔开口处会形成一个锐角,这样控制拉线就会在开口处产生摩擦。这样不仅影响控制拉线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摩擦的原因,会使控制拉线通过开口处时产生滞后的情况,影响变速的同步性。而具有本实用新型特征的后拨链器,由于采用了弧形的导引面,当后拨链器的引导轮处于最内侧的低速齿位时,由图4及图5可以看出,设置在基座构件上控制拉线通孔28a与弧形导引面上导引槽处于接近一致的位置。这样就消除了产生锐角的情况,不仅延长了控制拉线的使用寿命,也使后拨链器能及时准确地响应变速动作。
[0039]本文中所提及的“侧向内侧”,“侧向外侧”,“最外侧”,“最内侦『等方位术语均相对
于自行车车架平面而言。
[0040]虽然上文详细的说明了具有本实用新型特征的各种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以采用其它的变型。例如,可以改变各种部件的尺寸,形状或位置等。一个零件的功能可以由两个来实现,反之亦然。但是通过本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而不脱离所述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精神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仅用来解释,而不是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而 是由权利要求的内容限定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自行车后拨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构件,在所述基座构件上设有供安装轴穿进来将整个后拨链器安装至自行车车架上的安装轴孔;所述基座构件在靠近该安装轴孔的上部设有一凸起部分;在该凸起部分上设有一个供控制拉线穿过的通孔;该通孔前部是孔径较大用来接纳拉线套管的套管帽部分,后部是孔径较小的小孔端部分; 可移动地连接至基座构件的可移动构件; 导链器,所述导链器连接至可移动构件,并能够相对于可移动构件绕着枢转轴线转动,所述的导链器具有一端摆动自如地连接在上述可移动构件上的第一板部件、第一板部件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板部件、设在在上述第一板部件的上述一端侧并可转动地配置在上述两板部件之间的引导轮和配置在从上述引导轮离开的位置的张紧轮,其中第一板部件布置在第二板部件的外侧; 可转动地联接于基座构件和可移动构件之间以使得导链器相对于基座构件沿侧向运动的第一连杆构件; 可转动地联接于基座构件和可动构件之间以使得导链器相对于基座构件沿侧向运动的第二连杆构件,其中第一连杆构件布置在第二连杆构件的侧向外侧; 设置在第一连杆构件的侧向内侧部分用来控制换挡机构操纵比率的操纵调节装置;所述的操纵调节装置具有弧形导引面,在该导引面上配置有接收控制拉线的导引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拨链器,其特征在于,该弧形导引面包括一用来接收所述控制拉线的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拨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拉线经过弧形导引面上的导引槽后由固定螺栓固定在第一连杆构件的侧向内侧部分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拨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调节装置的弧形导引面是具有导引槽的引导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后拨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导轮是通过销轴固定在第一连杆构件的侧向内侧部分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后拨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杆构件在靠近引导轮外圆周处布置有一侧向伸出部分,该侧向伸出部分和引导轮上的导引槽一起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文档编号】B62M9/12GK203681827SQ201420078837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5日
【发明者】钱海泽 申请人:钱海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