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板对齐方法以及仪表板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27753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仪表板对齐方法以及仪表板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仪表板安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仪表板对齐方法以及仪表板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仪表板模块在整车生产中是最重要的汽车装配模块之一,仪表板模块集成度高,有利于保证仪表板装配精度和质量,同时也提升主线的生产效率。

现有技术中在将汽车仪表板安装在车身上时,难以实现汽车仪表板与车身的对齐,定位精度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仪表板对齐方法以及仪表板安装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仪表板与车身对齐困难、定位精度差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仪表板对齐方法,对齐方法包括:确定仪表板的第一结构线;确定车身上与第一结构线相对应的第二结构线;将仪表板的第一结构线与车身的第二结构线重合,以完成仪表板的对齐。

进一步地,在确定仪表板的第一结构线后,仪表板对齐方法还包括:在仪表板的第一结构线上获取第一定位部;根据第一定位部和车身的第二结构线完成仪表板的对齐。

进一步地,在确定车身的第二结构线后,仪表板对齐方法还包括:在车身的第二结构线上获取第二定位部;将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配合定位,以完成仪表板的对齐。

进一步地,第一定位部为定位销,第二定位部为条形孔,定位销的直径与条形孔的宽度相同。

进一步地,对齐方法具体包括:确定仪表板在垂直于长度的方向的中心线;确定车身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将仪表板在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车身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重合,以完成仪表板的对齐。

进一步地,确定仪表板在垂直于长度的方向的中心线包括:将对中装置固定在仪表板上,通过对中装置确定仪表板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中心线。

进一步地,确定车身在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包括:将对中装置固定在车身上,通过对中装置确定车身在长度方向的中心线。

进一步地,确定车身在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确定车身前围的中心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仪表板安装方法,安装方法包括:将仪表板与车身进行对齐,以对仪表板的y方向进行定位;将仪表板安装在车身上;其中,将仪表板与车身进行对齐的方法为上述提供的对齐方法,将仪表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为y方向。

进一步地,将仪表板的第一结构线的延伸方向设置为z方向,在将仪表板安装在车身上之前,安装方法还包括:对仪表板的z方向进行定位;对仪表板的x方向进行定位,其中,x方向同时垂直于z方向和y方向;对仪表板的z方向和x方向进行定位后,将仪表板安装在车身上。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确定仪表板的结构线以及确定车身的结构线,然后将仪表板的结构线与车身的结构线重合,即可完成仪表板的对齐。此种仪表板对齐方式简单、定位精度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仪表板在垂直于长度的方向中心线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车身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仪表板对中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使用对中装置确定仪表板在垂直于长度的方向中心线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使用对中装置确定车身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仪表板;11、第一定位部;20、车身;21、第二定位部;30、对中装置;31、固定定位机构;32、中部调整机构;33、调整定位机构;41、第一孔;42、第二孔;51、第一平面;52、第二平面;53、第三平面;a、参考面;a1、第一参考点;a2、第二参考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至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仪表板对齐方法,该对齐方法包括:确定仪表板10的第一结构线;确定车身20上与第一结构线相对应的第二结构线;将仪表板10的第一结构线与车身20的第二结构线重合,以完成仪表板10的对齐。

通过确定仪表板的结构线以及确定车身的结构线,然后将仪表板10的结构线与车身20的结构线重合,即可完成仪表板10的对齐。此种仪表板10对齐方式简单、定位精度高。

其中,仪表板10的结构线可以为仪表板10的中心线、边线等,车身20的结构线可以为车身20的中心线、边线等。在本实施例中,仪表板10的结构线设置为仪表板10的中心线,车身20的结构线设置为车身20的中心线。

具体的,该对齐方法包括:确定仪表板10在垂直于长度的方向的中心线;确定车身2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将仪表板10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车身2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重合,以完成仪表板10的对齐。

通过此种配置方式,可以通过分别确定仪表板10在垂直于长度的方向的中心线以及车身2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然后将将仪表板10在垂直于长度的方向的中心线与车身2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重合,以完成仪表板10的对齐,此种方式相对于直接在车身20单侧设计定位销,仪表板10相对应的单侧设计定位孔以实现仪表板10的定位,定位精度更高。

为了实现仪表板10的对齐定位,具体地,在确定仪表板10的结构线后,仪表板10对齐方法还可包括:在仪表板10在结构线上获取第一定位部11并根据第一定位部11和车身20的结构线完成仪表板10的对齐。其中,第一定位部11结构不限,可以使用销或者孔来作为第一定位部。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定位销作为第一定位部11。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仪表板10在垂直于长度的方向的中心线上获取第一定位部11并根据第一定位部11和车身20的中心线完成仪表板10的对中方式来实现仪表板10的定位,此种方式简单、易行。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仪表板10的对齐定位,在确定车身20的结构线后,仪表板10对齐方法还包括:在车身20的结构线上获取第二定位部21;将第一定位部11与第二定位部21配合定位,以完成仪表板10的对齐。其中,第二定位部21结构不限,可以使用销或者孔来作为第二定位部。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条形孔来作为第二定位部21,其中,作为第一定位部11的定位销的直径与作为第二定位部21的条形孔的宽度相同。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车身2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上获取第二定位部21并根据第二定位部21和仪表板10上的第一定位部11完成仪表板10的对齐方式来实现仪表板10的定位,此种方式简单、易行,并且能够提高对齐精度。

具体地,在进行仪表板10对齐定位时,如图1至图3所示,首先通过对中装置30来确定仪表板10在垂直于长度的方向的中心线上的第一定位部11,通过对中装置30以实现kl=kr,其中kl为仪表板10的左侧端部与第一定位部11之间的距离,kr为仪表板10的右侧端部与第一定位部11之间的距离。

在确定了第一定位部11后,以参考面a作为参考,然后通过对中装置30来确定车身2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上的第二定位部21,以通过对中装置30实现ml=mr,其中ml为第一参考点a1与第二定位部21之间的距离,mr为第二参考点a2与第二定位部21之间的距离。

最后,在确定了第一定位部11和第二定位部21后,通过第一定位部11与第二定位部21配合定位实现gl=gr,其中,gl为车身20的左侧参考面a与仪表板10的左侧端部之间的距离,gr为车身20的右侧参考面a与仪表板10的右侧端部之间的距离。至此即能够实现仪表板的对中定位。

在本发明中,使用对中装置30来确定仪表板10在垂直于长度的方向的中心线具体包括:将对中装置30固定在仪表板10上,通过对中装置30来确定仪表板10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中心线。

具体地,如图4所示,对中装置30包括固定定位机构31、中部调整机构32以及调整定位机构33,其中,固定定位机构31用于在对中装置30进行对中时,将固定定位机构31固定安装在被固定物体上,以实现对中装置30固定端的固定;调整定位机构33用于在对中装置30进行对中时,当固定定位机构31固定在被固定物体之后,通过调整定位机构33的左右移动,以与被固定物体相接触;中部调整机构32用于在对中装置30进行对中时,当固定定位机构31和调整定位机构33均与被固定物体相接触后,根据调整定位机构33向左移动的位移量或者向右移动的位移量,来进行中部调整机构32向左或者向右的移动。

在使用对中装置30来确定仪表板10在垂直于长度的方向的中心线时,如图4所示,首先通过固定定位机构31固定在仪表板10的左侧端部;然后通过左右移动调整定位机构33以使调整定位机构33与仪表板10的右侧端部相接触,具体地,在本发明中,如图4所示,通过将调整定位机构33向左侧移动以实现调整定位机构33与仪表板10的右侧端部的接触;在实现固定定位机构31和调整定位机构33分别与仪表板10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的相接触后,根据调整定位机构33向左侧移动的距离来调整中部调整机构32的移动距离,从而实现仪表板10在垂直于长度的方向的中心线的确定。

进一步地,使用对中装置30来确定车身20在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具体包括:将对中装置30固定在车身20上,通过对中装置30确定车身20在长度方向的中心线。

具体地,在使用对中装置30来确定车身20在长度方向的中心线时,如图5所示,首先通过固定定位机构31固定在车身20的左侧端部;然后通过左右移动调整定位机构33以使调整定位机构33与车身20的右侧端部相接触,具体地,在本发明中,如图5所示,通过将调整定位机构33向左侧移动以实现调整定位机构33与车身20的右侧端部的接触;在实现固定定位机构31和调整定位机构33分别与车身20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的相接触后,根据调整定位机构33向左侧移动的距离来调整中部调整机构32的移动距离,从而实现车身20在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的确定。

根据在车辆中仪表板的常用安装位置,由于仪表板10通常安装在车身前部,因此,在本发明中,确定车身20在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确定车身20前围的中心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仪表板安装方法,如图1所示,该安装方法包括:将仪表板10与车身20进行对齐,以对仪表板10的y方向进行定位,其中,将仪表板10与车身20进行对齐的方法为前面所述的对齐方法,将仪表板10的长度方向设置为y方向;在对仪表板10的y方向定位完成之后,将仪表板10安装在车身20上。

在对仪表板10的y方向定位完成之后,即实现了仪表板10与车身20在y方向的定位。进一步地,将仪表板10的结构线的延伸方向设置为z方向,具体的,在垂直于长度的方向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设置为z方向,在将仪表板10安装在车身20上之前,安装方法还包括:对仪表板10的z方向进行定位;对仪表板10的z方向进行定位后,将仪表板10安装在车身20上。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中,为了实现对仪表板10的z方向的定位,可以采用第一孔41和第二孔42来实现仪表板10相对于车身20在z方向的定位,由此即限制了仪表板10的z方向的动作。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选用长条孔作为第一孔41和第二孔42。

进一步地,在将仪表板10的z方向进行定位后,安装方法还包括:对仪表板10的x方向进行定位,其中,x方向同时垂直于z方向和y方向;对仪表板10的x方向进行定位后,将仪表板10安装在车身20上。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中,为了实现对仪表板10的x方向的定位,可以采用第一平面51、第二平面52以及第三平面53来实现仪表板10相对于车身20在x方向的定位,由此即限制了仪表板10的x方向的动作。

通过此种配置方式,即实现了对仪表板10在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的定位,限制了仪表板10的六个自由度,由此,即将仪表板10固定安装定位在了车身20上,此种定位方式定位精度高、简单、易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