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行陆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7587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变行陆战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战车技术,特别是一种变行陆战车。



背景技术:

坦克装甲车辆是陆军最重要的武器装备之一,是陆战的主要的突击力量,在战争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世界许多国家都重视改进现有的坦克装甲车辆或研发新型的,第四代坦克装甲车辆已提到议事日程。第四代坦克装甲车辆要提高其攻击性、防护性、机动性,并增强信息化。

现有的坦克极具防护性和攻击性,在陆战中,摧毁敌军野外工事、打击敌军阵地和杀伤有生力量,掩护步兵,作为部队向前推进的前锋,其作用不可取代。坦克的机动性有三级,依次排序级别为战略机动性、作战机动性、战场机动性。战略机动性,是指坦克部队运动到或被运动到战区的能力。作战机动性,是指坦克靠自己的动力在公路上、小路上,常常还包括越野在内的运动能力。战场机动性,是指坦克在与敌实际冲突中或在即将来临的冲突中的运动能力。实践证明:坦克越轻,体积越小,战略机动性就越大,它们的可靠性越高,作战机动性就越高,战场机动性就越好。然而现有的坦克体积大、笨重(少则十几吨、多则几十吨),所以战略机动性、作战机动性、战场机动性欠优,表现出灵活性差、通行性差,也即遇到狭窄的道路或空间无法通过、也不能通过不能支持其重量的桥梁、视野盲区较大。

为了弥补现有坦克缺点,许多国家已研制生产了多种多样的履带式和轮式步兵战车。步兵战车的主要用途是:a、运载士兵;b、为步兵提供较强的火力支援;c、协同坦克作战。步兵战车具有的能力是:可击毁敌方轻型装甲目标及简易设防的火力点和反坦克支撑点;杀伤有生力量;一定的防空性;比坦克有较好的机动性,并有一定的防护性。然而,现有的步兵战车,难以较好的适应各种地形,特别是遇到乱石或丛林遍布的山地、断崖,就无法行进,所以作战机动性大大折扣。现有的全地形战车,能通过现有的步兵战车无法通过的一些地域,但它的车轮直径大,车底盘离地高,车较高,车身较长,因而车较笨大,所以,目标显高大易被击中(即防护性差),车较笨大灵活性必然降低。而且,现有的全地形战车难以爬楼梯、难以攀爬布有乱石的较陡的坡,遇到冰封雪滑的山地或遇到较深的水域也难以通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步兵战车和现有的全地形战车的缺陷,本发明设计一种变行陆战车,能较好的适应各种地形,提高作战机动性效能。

本发明按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所述变行陆战车为一种履带式陆战车,底盘与现有履带式步兵战车的相似。但是所述变行陆战车:有四个驱动轮,在每个驱动轮内侧设置可收放滚爪机构;在负重轮上安装腿形成步行腿;在车底部设置胀缩气囊装置;炮塔和车壳炮塔外表衔接成弧形。

如图1示,在车体1底盘前后左右各设置一个驱动轮16,共四个驱动轮16,驱动轮16安装在与动力系统联系的传动轴15的轴端。曲轴14安装在车体1底盘侧下部,曲轴14处在车体内的一端联接液压装置(图中未画),支臂13的上端联接在曲轴14的外端,支臂13的下端联接在负重轮12的轴11,所述液压装置、曲轴14、支臂13、轴11、负重轮12组成一组支撑机构,在车体1底盘侧下部设置多个所述支撑机构。在轴11外端安装所述步行腿的外撇关节10。联板9的两端分别与外撇关节10、膝关节8联系。小腿7与膝关节8联系,小腿7端有脚,支臂13、外撇关节10、联板9、膝关节8、小腿7能在同一平面内相互摆动。外撇关节10能使联板9、膝关节8、小腿7向车体1外侧撇开(象人把腿向侧方撇开一样),撇开后,联板9、膝关节8、小腿7也能在同一平面内相互摆动。曲轴14、支臂13、外撇关节10、联板9、膝关节8、小腿7构成所述的步行腿(曲轴14相当于人的胯关节,支臂13和联板9相当于人的大腿。步行腿技术,在国内外已经成熟)。靠柱6(如图1示,步行腿蜷着时,小腿7靠在靠柱6)固定在车体1底盘侧部。所述步行腿的液压管路、电路,依次从曲轴14、支臂13、轴11、联板9之中穿通,并与外撇关节10和膝关节8中电磁装置、设置在设置在腿上的传感器连接,而所述液压管路与车内液压系统联接,液压系统联接到车的动力系统,所述液压系统、所述电路均与车内控制器进行电连接,控制器与车内电源连接。在车体1底盘侧部安装数个托带轮3,托带轮3的曲轴处在车体内的一端联接液压装置,所有的所述支撑机构、托带轮3及所述液压装置构成通常所谓的液压悬挂系统。履带5缠绕在驱动轮16、负重轮12、托带轮3上。

如图1示,在车体1的底部设置胀缩气囊装置(图中未画)。在车体1上设置炮塔2,炮塔2的外壳和车体1的车壳外表衔接成弧形。

如图2图3示。圆盘17从传动轴15左边套入至其右端紧贴驱动轮16左端中部,但能相对滑转,圆盘17不接触传动轴15;盖碗18从传动轴15左边套入盖住圆盘17,盖碗18不接触传动轴15,盖碗18的右端面与驱动轮16左端面固定,盖碗18与圆盘17配成转动配合;套筒23从传动轴15左边套入穿过盖碗18的中孔后,其右端面与圆盘17左端面联结,套筒23不与传动轴15和盖碗18接触;两个拨板27对称于套筒23的轴心联结在套筒23的外圆,拨板27不接触盖碗18的左端面;涡轮28套在传动轴15外,其右端面与套筒23的左端面联接,涡轮28不接触传动轴15;转盘25套结在传动轴15外圆,转盘25在涡轮28右侧,转盘25不接触涡轮28,转盘25左端面有两个隔开的同心导电环24;传动轴15、圆盘17、盖碗18、套筒23、涡轮28、转盘25同轴心;在绝缘伸缩杆26上固定两个导电碳刷26-1,碳刷26-1与所述车内控制器连接,伸缩杆26与伸缩装置(图中未画)联接,伸缩杆26和碳刷26-1沿轴向正对着导电环24,碳刷26-1能接触或离开导电环24;两个柱销4对称于驱动轮16的轴心轴向地插接固定在驱动轮16靠外圆近处;滚爪21套在柱销4左部的小圆柱上并配成转动配合,然后在柱销4左部的小圆柱上套接一个挡环20挡住滚爪21,滚爪21为曲形,滚爪21处于驱动轮16的左方且不接触驱动轮16,滚爪21也不接触履带5;滚爪21中部向驱动轮16的轴线凸出了一个径向柄,柄上开有腰形孔,腰形孔的长方向沿径向;拨销19从拨板27的轴向孔插入并用挡圈22将二者联结固定,拨销19漏出拨板27的右部插入到所述滚爪21的柄的腰形孔并配成滑动配合,所述滚爪21的柄能相对拨板27转动;蜗杆30与涡轮28配成传动配合,蜗杆30与控制电机29联接;控制电机29固定在驱动轮16的左端面,控制电机29用导线与转盘25上的导电环24连接。以上所述构成所述可收放滚爪机构。图2图3所示,滚爪处于收紧状态。

如图4示,当操作伸缩杆26使碳刷26-1接触导电环24,并且车内控制器給碳刷26-1通电,那么控制电机29得电驱转涡轮28,带动拨板27反时针转过一角度,拨销19拨动滚爪21张开到合适的状态后,操作伸缩杆26使碳刷26-1离开导电环24,同时,控制器給碳刷26-1断电,控制电机29断电。在滚爪21从收紧状态到放开到最大状态之间,通过控制控制电机29,使滚爪21处于任一张开状态,以适应具体的地况。如图5示,控制控制电机29反转,滚爪21也反向张开。

图6是所述变行陆战车正向打开滚爪的示意图,这种情况下,滚爪21反时针方向转动,以企图排开地面异物的方式使车前行,对于布有乱石或类似乱石的障碍物且起伏不大(坡度小于20度)、有草丛、断崖高度小于滚爪21打开后的半径的地域,车用此方式行进,通过性好。打开滚爪21后,为了减少车滚行中履带被异物的剐蹭阻力,操作所述液压悬挂系统上提其负重轮和托带轮,使履带相对滚爪机构抬到最大高度。当然,要想通过某种地况,必须联合使用履带和滚爪21时,履带抬高适当高度即可。

图7是所述变行陆战车反向打开滚爪的示意图,这种情况下,滚爪反时针方向转动,企图抓住地面使车前行。对于布有乱石或类似乱石的障碍物且起伏大(坡度大于20度)、无草丛、断崖高度大于滚爪打开后的半径的地形,车用此方式行进,通过性好。此种方式最适用于爬坡、攀崖、冰雪封冻的地域。打开滚爪21后,为了减少车滚行中履带被异物的剐蹭阻力,操作所述液压悬挂系统上提其负重轮和托带轮,使履带相对滚爪机构抬到最大高度。当然,要想通过某种地况,必须联合使用履带和滚爪时,履带抬高适当高度即可。

图8是所述变行陆战车放下两对步行腿的示意图,图9是所述变行陆战车放下三对步行腿的示意图,三对步行腿比两对步行腿更能承重。对用前述两种方式不能行进的地域,采用步行腿步行跨进,或者联合使用步行腿、滚爪、履带方式行进。步行腿步行时,负重轮12依然绕轴11旋转,负重轮12的外圆间或在履带上摆转。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所述变行陆战车在普通路上、在无较大障碍物(如大块石头、大树桩等)、小于35度的坡、小于35cm高的断崖、小浅的河沟的地域,使滚爪机构收住滚爪并收住步行腿能自若行驶;在遍布较大障碍物、大于35度而小于45度的坡、大于35cm而小于70cm高的断崖的地域,根据实际情况,使滚爪机构放开滚爪而收住步行腿通过,或者使滚爪机构收住滚爪而放下步行腿通过,或者使滚爪机构放开滚爪并放下步行腿通过;遇到较深的水域,胀出气囊使车浮起来,利用滚爪划水通过。所以变行陆战车是一种新型全地形陆战车,但比现有的全地形陆战车轻巧且灵活得多,比现有的全地形陆战车通过性好。变行陆战车上部为弧形,不易被异物钩挂拖拽,丛林中通过性好,还能产生滑弹效果,所以防护性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所述变行陆战车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放大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所述滚爪机构的滚爪正向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5是所述滚爪机构的滚爪反向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6是所述变行陆战车正向打开滚爪的示意图;

图7是所述变行陆战车反向打开滚爪的示意图;

图8是所述变行陆战车放下两对步行腿的示意图;

图9是所述变行陆战车放下三对步行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示,在车体1底盘前后左右各设置一个驱动轮16,共四个驱动轮16,驱动轮16安装在与动力系统联系的传动轴15的轴端。曲轴14安装在车体1底盘侧下部,曲轴14处在车体内的一端联接液压装置(图中未画),支臂13的上端联接在曲轴14的外端,支臂13的下端联接在负重轮12的轴11,所述液压装置、曲轴14、支臂13、轴11负、重轮12组成一组支撑机构,在车体1底盘侧下部设置多个所述支撑机构。在轴11外端安装所述步行腿的外撇关节10。联板9的两端分别与外撇关节10、膝关节8联系。小腿7与膝关节8联系,小腿7端有脚,支臂13、外撇关节10、联板9、膝关节8、小腿7能在同一平面内相互摆动。外撇关节10能使联板9、膝关节8、小腿7向车体1外侧撇开(象人把腿向侧方撇开一样),撇开后,联板9、膝关节8、小腿7也能在同一平面内相互摆动。曲轴14、支臂13、外撇关节10、联板9、膝关节8、小腿7构成所述的步行腿(曲轴14相当于人的胯关节,支臂13和联板9相当于人的大腿。步行腿技术,在国内外已经成熟)。靠柱6(如图1示,步行腿蜷着时,小腿7靠在靠柱6)固定在车体1底盘侧部。所述步行腿的液压管路、电路,依次从曲轴14、支臂13、轴11、联板9之中穿通,并与外撇关节10和膝关节8中电磁装置、设置在设置在腿上的传感器连接,而所述液压管路与车内液压系统联接,液压系统联接到车的动力系统,所述液压系统、所述电路均与车内控制器进行电连接,控制器与车内电源连接。在车体1底盘侧部安装数个托带轮3,托带轮3的曲轴处在车体内的一端联接液压装置,所有的所述支撑机构、托带轮3及所述液压装置构成通常所谓的液压悬挂系统。履带5缠绕在驱动轮16、负重轮12、托带轮3上。

如图1示,在车体1的底部设置胀缩气囊装置(图中未画)。在车体1上设置炮塔2,炮塔2的外壳和车体1的车壳外表衔接成弧形。

如图2图3示。圆盘17从传动轴15左边套入至其右端紧贴驱动轮16左端中部,但能相对滑转,圆盘17不接触传动轴15;盖碗18从传动轴15左边套入盖住圆盘17,盖碗18不接触传动轴15,盖碗18的右端面与驱动轮16左端面固定,盖碗18与圆盘17配成转动配合;套筒23从传动轴15左边套入穿过盖碗18的中孔后,其右端面与圆盘17左端面联结,套筒23不与传动轴15和盖碗18接触;两个拨板27对称于套筒23的轴心联结在套筒23的外圆,拨板27不接触盖碗18的左端面;涡轮28套在传动轴15外,其右端面与套筒23的左端面联接,涡轮28不接触传动轴15;转盘25套结在传动轴15外圆,转盘25在涡轮28右侧,转盘25不接触涡轮28,转盘25左端面有两个隔开的同心导电环24;传动轴15、圆盘17、盖碗18、套筒23、涡轮28、转盘25同轴心;在绝缘伸缩杆26上固定两个导电碳刷26-1,碳刷26-1与所述车内控制器连接,伸缩杆26与伸缩装置(图中未画)联接,伸缩杆26和碳刷26-1沿轴向正对着导电环24,碳刷26-1能接触或离开导电环24;两个柱销4对称于驱动轮16的轴心轴向地插接固定在驱动轮16靠外圆近处;滚爪21套在柱销4左部的小圆柱上并配成转动配合,然后在柱销4左部的小圆柱上套接一个挡环20挡住滚爪21,滚爪21为曲形,滚爪21处于驱动轮16的左方且不接触驱动轮16,滚爪21也不接触履带5;滚爪21中部向驱动轮16的轴线凸出了一个径向柄,柄上开有腰形孔,腰形孔的长方向沿径向;拨销19从拨板27的轴向孔插入并用挡圈22将二者联结固定,拨销19漏出拨板27的右部插入到所述滚爪21的柄的腰形孔并配成滑动配合,所述滚爪21的柄能相对拨板27转动;蜗杆30与涡轮28配成传动配合,蜗杆30与控制电机29联接;控制电机29固定在驱动轮16的左端面,控制电机29用导线与转盘25上的导电环24连接。以上所述构成所述可收放滚爪机构。图2图3所示,滚爪处于收紧状态。

如图4示,当操作伸缩杆26使碳刷26-1接触导电环24,并且车内控制器給碳刷26-1通电,那么控制电机29得电驱转涡轮28,带动拨板27反时针转过一角度,拨销19拨动滚爪21张开到合适的状态后,操作伸缩杆26使碳刷26-1离开导电环24,同时,控制器給碳刷26-1断电,控制电机29断电。在滚爪21从收紧状态到放开到最大状态之间,通过控制控制电机29,使滚爪21处于任一张开状态,以适应具体的地况。如图5示,控制控制电机29反转,滚爪21也反向张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