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坐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7657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跨坐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尤其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的后部。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跨坐型车辆的一例,跨坐型车辆包含有:尾灯(taillamp),配置于车体的尾部的中央;以及两个方向灯(flasherlamp),分别配置于尾灯的右方及左方两侧。此外,于尾灯以及尾灯的右方及左方两侧的方向灯的上方设置有盖(cover)部。从后方观视时,盖部的高度随着从中央朝两侧逐渐变低。即,盖部中位于尾灯两侧的方向灯的上方部分的高度比盖部中位于尾灯中央的上方部分还低。又,于座部(seat)的下方且被盖部围绕而形成的车体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收纳箱。

作为以往的跨坐型车辆的一例,例如专利文献1(参照说明书段落[0015]、[0016]、图1及图3等)中揭示有一种速克达(scooter)型自动二轮车,可从图1的侧视图得知,设置于后刹车灯组件(tailbrakelampassembly)32及后转向信号灯组件(rearturnsignallampassembly)33的上方的后盖(rearcover)26的高度从中央朝两侧逐渐变低。此外,后刹车灯组件32及其左右的后转向信号灯组件33在车辆上下方向中配置于相同的高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3856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跨坐型车辆中,会有需要对后刹车灯组件32及后转向信号灯组件33进行维护(maintenance)作业。所谓维护作业指更换分别安装于后刹车灯组件32及后转向信号灯组件33的灯泡(blub)或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等光源部或检修配线、缆线等构件等的作业。此外,为了缩短维护时间,能在安装有后盖26的状态下直接将手从已取出收纳箱(虽然专利文献1中并未揭示收纳箱,但是一般的跨坐型车辆大多具有收纳箱)的空间伸入至后盖26与后刹车灯组件32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或者伸入至后盖26与左右的后转向信号灯组件33之间所形成的空间进行维护作业。换言之,后盖26与后刹车灯组件32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以及后盖26与左右的后转向信号灯组件33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成为维护空间。

然而,在专利文献1般的以往的跨坐型车辆中,由于在后盖26中的位于两侧的后转向信号灯组件33的上方部分的高度比后盖26中的位于后刹车灯组件32的上方部分的高度还低。后盖26与左右的后转向信号灯组件33之间所形成的上下方向的维护空间比后盖26与后刹车灯组件32之间所形成的上下方向的维护空间还狭窄。结果,在作业员更换安装于两侧的后转向信号灯组件33的光源部或配线、缆线等构件的情形中,与对后刹车灯组件32进行维护作业的情形相比,由于两侧的后转向信号灯组件33的维护空间不足,因此有不易进行维护作业之虞。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使作业员容易从盖部与两侧的方向灯之间所形成的上下方向的维护空间对两侧的方向灯的周边进行维护作业,本案发明人思考出一种构造:使两侧的方向灯的设置位置朝车体的前方移动,并使分别安装于两侧的方向灯的光源部的设置位置也朝车体的前方移动。又,本案发明人想更进一步提升若使方向灯的设置位置移动至比尾灯还靠近车体的前方,位于车体右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车体左方的方向灯的被辨识面时的辨识性。同样地,本案发明人也想更进一步提升若使方向灯的设置位置移动至比尾灯还靠近车体的前方,位于车体左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车体右方的方向灯的被辨识面时的辨识性。换言之,本案发明人想更进一步提升驾驶员对于与尾灯重叠的相反侧的方向灯的辨识性。

为了兼具作业员透过维护空间的维护作业性以及位于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方向灯时的方向灯的被辨识性,本案发明人思考出下述构造。即,为了确保维护作业性,使分别配置于尾灯的右方及左方两侧的两个方向灯的设置位置朝车体的前方移动。又,为了更进一步提升相反侧的被辨识性,本案发明人思考出一种构造:使方向灯具备有光源部以及用以围绕该光源部的灯壳(clearcover),并使方向灯的灯壳的设置位置移动至车体的后方。然而,本案发明人也察觉到下述事情:若使两侧的方向灯的灯壳的设置位置朝车体的后方移动,位于右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左方的方向灯的被辨识面时或者位于左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右方的方向灯的被辨识面时,从尾灯射出的例如红色光会映入至闪烁中的方向灯的被辨识面。换言之,仅使两侧的方向灯的灯壳的设置位置朝车体的后方移动,对于更进一步提升位于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方向灯时的方向灯的被辨识性而言是有极限的。

另一方面,本案发明人也思考出一种构造:将两侧的方向灯的高度延长至比尾灯的下缘还朝下方伸长。即,作成为在车辆上下方向中将尾灯与两侧的方向灯配置于不同的高度。然而,单纯将两侧的方向灯的高度朝垂直方向伸长时,有车体的尾部的车高方向的尺寸会大型化的倾向。

因此,为了抑制车体的尾部的车高方向的尺寸的大型化并更进一步提升位于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方向灯时方向灯的被辨识性,本案发明人思考出下述构造:将两个方向灯分别配置于尾灯的右方及左方两侧,将作成比尾灯的下缘还朝下方伸长的两个方向灯的上部比方向灯的下部还位于前方。即,本案发明人思考出下述构造:两侧的方向灯的下部比方向灯的上部还位于后方。如此,本案发明人完成了可有效地改善上述问题点的本发明。

本发明乃有鉴于上述课题而研创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该跨坐型车辆能更进一步提升作业员透过维护空间对两侧的方向灯的周边进行维护的维护作业性,并能更进一步提升位于方向灯的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方向灯时的方向灯的被辨识性,且能将车体的尾部的尺寸(车高方向)紧凑(compact)化。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包含有:第一灯单元(10),配置于车体的尾部的中央,并具备有第一光源部(101)及第一灯壳(102);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灯单元(10)的右方及左方,并分别具备有第二光源部(201)及第二灯壳(202);以及盖部(30),配置于所述第一灯单元(10)与所述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上方;所述盖部(30)中的从中央部至所述第一灯单元(10)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盖部(30)中的从两侧部至所述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还长;所述第二灯壳(202)比所述第一灯壳(102)的下缘(102d)还朝下方伸长;所述第二灯壳(202)比所述第一灯壳(102)的两侧还位于后方,且所述第二灯壳(202)的下半部(222)比上半部(221)还位于后方;从右侧面观视时,所述右灯单元(20a)的所述第二灯壳(202)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灯壳(102)的右侧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从左侧面观视时,所述左灯单元(20b)的所述第二灯壳(202)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灯壳(102)的左侧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所述第二光源部(201)比所述第一光源部(101)还位于前方。

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能达成下述功效。盖部(30)中的从中央部至第一灯单元(10)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盖部(30)中的从两侧部至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还长。因此,能确保第一灯单元的作业维护性,并使盖部的两侧部于上下方向紧凑化。

此外,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由于盖部(30)中的从中央部至第一灯单元(10)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盖部(30)中的从两侧部至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还长,因此于盖部(30)与左右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之间所形成的上下方向的维护空间比盖部(30)与第一光源部(101)之间所形成的上下方向的维护空间还狭窄。在此情形中,也使第二光源部(201)比第一光源部(101)还位于前方,藉此使分别安装于左右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光源部(201)的设置位置也朝车体的前方移动。因此,作业员容易从盖部(30)与左右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之间所形成的上下方向的维护空间对左右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周边进行维护作业。

此外,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二灯壳(202)比第一灯壳(102)的两侧还位于后方;从右侧面观视时,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灯壳(102)的右侧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从左侧面观视时,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灯壳(102)的左侧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藉此,即使在位于右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时或者位于左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右灯单元(20a)的被辨识面时相反侧的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的一部分被第一灯单元(10)遮住的情形中,位于斜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也能清楚地辨识第二灯壳(202)中的比第一灯壳(102)的两侧还位于后方且未被遮住的部分。藉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位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时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性。

此外,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由于第二灯壳(202)比第一灯壳(102)的下缘(102d)还朝下方伸长,因此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面积的长度变长,且不受第一灯单元(10)的外观及射出光线影响的被辨识面也增加。藉此,即使在位于右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时或者位于左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右灯单元(20a)的被辨识面时相反侧的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的一部分被第一灯单元(10)遮住的情形中,或者在从第一灯单元(10)射出的例如红色光映入至方向中的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的情形中,位于斜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也能清楚地辨识第二灯壳(202)中的比第一灯壳(102)的下缘(102d)还朝下方伸长的部分。藉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位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时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性。

此外,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二灯壳(202)的下半部(222)比第二灯壳(202)的上半部(221)还位于后方。因此,与以将两侧的方向灯的高度朝比尾灯的下缘还朝下方伸长的方式单纯地将两侧的方向灯的高度朝垂直方向伸长的情形相比,能抑制车体的尾部的车高方向的尺寸大型化。

整体而言,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能更进一步提升作业员透过维护空间对两侧的方向灯的周边进行维护的维护作业性,并能将车体的尾部的车高方向的尺寸紧凑化,且能更进一步提升位于方向灯的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方向灯时的方向灯的被辨识性。

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比两侧部还位于后方;第二灯壳(202)的中央部比两侧部还位于后方。藉此,第一灯壳(102)及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面积变廣,且第一灯壳(102)及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部分并非为平面而是成为位于后方的立体面。由于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部分并非为平面而是成为位于后方的立体面,因此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面积的广度变广,且未被第一灯单元(10)遮住的部分也增加。因此,位于斜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能清楚地辨识第二灯壳(202)中的比第一灯壳(102)的两侧还位于后方且未被遮住的部分。藉此,能提升位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时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性。

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二灯壳(202)中的朝前方倾斜置放的后缘(223)在侧视时与从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的后缘(102w)的延长线交叉。藉此,由于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的后缘(102w)随着从上方朝下方而往前倒,因此能将第一灯壳(102)的车高方向的尺寸更紧凑化。由于第一灯壳(102)的车高方向的尺寸紧凑化,因此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面积的长度不受第一灯单元(10)的外观及射出光线影响的被辨识面也增加。藉此,即使在位于右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时或者位于左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右灯单元(20a)的被辨识面时相反侧的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的一部分被第一灯单元(10)遮住的情形中,或者在从第一灯单元(10)射出的例如红色光映入至闪烁中的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的情形中,位于斜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也能清楚地辨识第二灯壳(202)中的比第一灯壳(102)的下缘(102d)还朝下方伸长的部分。藉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位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时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性。

在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二灯壳(202)的剖面为三角形。藉此,由于第二灯壳(202)的左方及右方的被辨识面积变得更广,因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位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时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性。

在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二灯壳(202)的上表面部(202u)的至少一部分从盖部(30)露出。藉此,由于第二灯壳(202)的上表面部(202u)的被辨识面积变得更广,因此能更进一步提升卡车或巴士等的大型车辆的驾驶员从后上方观视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时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性。

在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更进一步包含有前轮与后轮;盖部(30)具有后盖(301)以及分别位于后盖(301)的右方及左方的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的下缘(302d)比后轮还位于上方,且从前方朝后上方倾斜;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的上缘(302u)为后部比前部还急倾斜,且从前方朝后上方倾斜。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的上缘(302u)为后部比前部还急倾斜,且从前方朝后上方倾斜。藉此,由于能使于盖部(30)与第一灯单元(10)之间以及盖部(30)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之间将作为维护空间的空间的后方的两侧的空间更进一步增加,因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作业员透过维护空间对两个方向灯的周边进行维护的维护作业性。

在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二光源部(201)在侧视时被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遮住并比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的后缘还设置于前方。藉此,安装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光源部(201)接近于盖部(30)与第一灯单元(10)之间以及盖部(30)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之间作为维护空间的空间的前方的两侧。即,作业员将手从已取出收纳箱的空间伸入至维护空间并进行更换分别安装于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灯泡或led等光源部或检修配线、缆线等构件等的维护作业时,能容易地使碰触光源部。因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作业员检修或更换第二光源部(201)时的维护作业性。

在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进一步具备有:座部(40),可开闭地安装于所述盖部(30)的上方;座部(40)的后部的下缘(40d)与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的后部的上缘(302u)的急倾斜对合,且比座部(40)的前部的下缘(40d)还急倾斜。藉此,由于无须使座部(40)的后部朝上方突出,因此能将车体的尾部的车高方向的尺寸更紧凑化。

在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盖部(30)具有在后视时从两侧部朝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面。藉此,从盖部(30)的中央部至第一灯单元(10)为止的上下方向的空间比从盖部(30)的两侧部至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为止的上下方向的空间还大,藉此作业员容易从于盖部(30)与左右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之间所形成的上下方向的维护空间对左右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周边进行维护作业。

在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于配置于第一灯单元(10)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上方的盖部(30)的背侧形成有具有开口部(fh)的内部空间(f);在内部空间(f)中,盖部(30)的中央部中的至第一灯单元(10)为止的上下方向的空间比盖部(30)的两侧部中的至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为止的上下方向的空间还大。藉此,作业员容易将手从已取出收纳箱的空间伸入至维护空间并进行更换分别安装于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灯泡或led等光源部或检修配线、缆线等构件等的维护作业。因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作业员检修或更换第二光源部(201)时的维护作业性。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跨座型车辆,该跨坐型车辆能更进一步提升作业员透过维护空间对两侧的方向灯的周边进行维护的维护作业性,并能更进一步提升位于方向灯的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方向灯时的方向灯的被辨识性,且能将车体的尾部的尺寸(车高方向)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的后视图。

图4为左侧观视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的车体的后半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左侧视图。

图5为后视观视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的车体的尾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6a为设置有抓握部x时的跨坐型车辆1的车体的后半部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6b为未设置有抓握部x时的跨坐型车辆1的车体的后半部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7a为从车辆后方及左方观视右灯单元20a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86°的方向的视点(即右灯单元20a的辨识角度的上限)观视跨坐型车辆的车体的后半部的一部分的构造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b为从车辆后方及右方观视左灯单元20b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86°的方向的视点(即左灯单元20b的辨识角度的上限)观视跨坐型车辆的车体的后半部的一部分的构造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c为从车辆后方及左方观视右灯单元20a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60°的方向的视点观视跨坐型车辆的车体的后半部的一部分的构造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d为从车辆后方及右方观视左灯单元20b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60°的方向的视点观视跨坐型车辆的车体的后半部的一部分的构造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e为从车辆后方及左方观视右灯单元20a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45°的方向的视点观视跨坐型车辆的车体的后半部的一部分的构造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f为从车辆后方及右方观视左灯单元20b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45°的方向的视点观视跨坐型车辆的车体的后半部的一部分的构造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8a为从盖部30、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背侧观视具有开口部fh的内部空间f时的示意图。

图8b为从上方观视图8a的c-c线的剖面时的盖部30、第一灯单元10、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9a为剖面观视从前方观视图4中的a-a线剖面时的盖部30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之间的空间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9b为剖面观视从前方观视图4中的b-b线剖面时的盖部30与第一灯单元10之间的空间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中:

1跨坐型车辆

2前轮

3后轮

4车体框架

5前叉

6动力单元

7枢轴部

8操向把手

9车牌安装板

10第一灯单元

11前盖

12腿部护罩

13收纳箱

14前灯

15引擎

16变速机单元

20a右灯单元

20b左灯单元

30盖部

30f开口部

40座部

40a前部

40b后部

40d下缘

40l左部

40r右部

101第一光源部

102第一灯壳

102a右侧部

102b左侧部

102c中央部

102d下缘

102l左缘

102r右缘

102u上缘

102w后缘

201第二光源部

202第二灯壳

202c中央部

202d下表面部

202l左侧部

202r右侧部

202u上表面部

202w后缘

221上半部

222下半部

301后盖

301c中央部

301d下缘

301l左侧部

301r右侧部

301u上缘

302a右侧盖

302b左侧盖

302d下缘

302u上缘

302ud连接部

302x前缘

302w后缘

h铰接销

f内部空间

f1、f2、f3空间

fh开口部

x抓握部

z集线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至图3显示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所谓跨坐型车辆4为指乘坐者跨坐的车辆。又,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车轮不限于两个,也可具有三个以上的车轮。跨坐型车辆不限于速克达型车辆,也可为越野型或轻型机踏车(moped)型等其他的自动二轮车。又,跨坐型车辆并不限于速克达型车辆,也可为atv(allterrainvehicel;全地形型车辆)等四轮传动(buggy)等的其他车辆。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果未特别说明,则前、后、左、右、上、下分别指从乘坐于跨坐型车辆1的座部40的骑士的视线所见的前、后、左、右、上、下。上、下分别指跨坐型车辆1于水平面上停止时的铅直方向的上、下。此外,图1至图9中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文字标示分别表示「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

《车辆整体》

一边参照图1至图4一边进行说明。跨坐型车辆1至少包含有前轮2、后轮3、车体框架4、一对前叉(frontfork)5、动力单元(powerunit)6、枢轴部7、操向把手8、车牌安装板9、第一灯单元10、前盖(frontcover)11、腿部护罩(legshield)12、收纳箱13、前灯(headlight)14、引擎15、变速机单元16、右灯单元20a、左灯单元20b、盖部30以及座部40。

如图1所示,跨坐型车辆1的车体框架4的前部将前叉5以可左右转动的方式支撑。车体框架4的中央部将单元摆动(unitswing)式的动力单元6以可将枢轴部7作为中心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撑。于动力单元6的上方配置有座部40。座部40也可为具有前座及后座的双人乘坐用的座部。如图4所示,座部40以下述方式安装:可以座部40的前部的铰接销(hingepin)h作为中心对配置于车体框架4之间的收纳箱13进行开闭。

如图1所示,一对前叉5朝前方倾斜地往下延伸。于一对前叉5的下端配设有前轮2。前叉5的上端安装于已固定设置在转向轴(steeringshaft)(未图示)的下端的下托架(underbracket)(未图示)。前叉5的上部及转向轴被前盖11与腿部护罩12从前后覆盖。于前盖11的中央部配设有前灯14。于转向轴的上端配设有操向把手8。

如图1所示,于动力单元6的后部配设有后轮3。后轮3可旋转地支撑于动力单元6的后部,并被动力单元6的驱动力驱动。于盖部30的后部的下方安装有车牌安装板9。车牌安装板9兼具有后轮3的挡泥功能。如图4所示,座部40位于比后轮3还上方。如图4所示,座部40的下方的空间被盖部30(盖部30具有后盖301以及分别位于该后盖301的右方及左方的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在后文中,在不区别左右侧的情形中,也仅单纯地称为盖部30)覆盖。换言之,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分别配置于座部40的下方的空间(更具体而言为座部40的下方与后轮3的上方之间的空间)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及右侧。于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该收容空间作为收纳箱13来利用,但并未限定于此。也可将该收容空间利用于例如燃料槽的设置空间等的其他用途。此外,在马达驱动的电动车辆的情形中,也可将该收容空间作为用以对驱动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池的设置空间来利用。

如图1所示,动力单元6例如具备有:引擎15;变速机单元16,从引擎15的侧方朝车辆后方延伸;以及v型带式无段变速机(未图示),配置于变速机单元16中。引擎15与变速机单元16可为一体化的构造,也可为分别独立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引擎15为空冷式引擎。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引擎驱动式的动力单元6,但并未限定于此。动力单元6只要为产生用以驱动车辆的驱动力的单元即可,也可为马达驱动式。

《1.第一灯单元10》

如图1所示,第一灯单元10配置于车体的尾部的中央。如图3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第一灯单元10在左右方向呈长形状。第一灯单元10在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宽度还小。第一灯单元10具备有第一光源部101(图8a及图8b)以及第一灯壳102(图3)。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灯单元10中除了第一灯壳102以外的壳体整体被盖部30覆盖隐藏。换言之,在后视观视或侧面观视的情形中,仅能辨识第一灯单元10中的第一灯壳102。

(1-1.第一光源部101)

第一光源部101为由至少一个以上的灯泡或led或发光模组等所构成的发光单元。此外,第一光源部101并非仅指至少一个以上的灯泡或led或发光模组本身,而是可因应需要包含有连接至至少一个以上的灯泡或led或发光模组的配线、缆线或电路基板等。于图8a显示第一光源部101为led的实施方式。如图8a所示,作为第一光源部101的led经由第一灯单元10的壳体中的开口部安装置第一灯单元10的壳体。此外,如图8a所示,也可于第一光源部101的下方进一步安装有牌照用光源l。于图8b显示安装有具有作为第一光源部101的多个led的一个以上的发光模组。然而,也可将如hi-powerled(高功率发光二极管)的一个led作为第一光源部101。如图8b所示,属于发光模组的第一光源部101配置于第一灯壳102的前方。此外,于图8b显示两个发光模组排列配置于水平方向的实施方式。此外,发光模组也可为设置有led等发光元件及其他电子元件的电路基板。

(1-2.第一灯壳102)

如图3所示,第一灯壳102在左右方向中呈长形状。第一灯壳10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宽度还小。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第一灯壳102具有上缘102u、下缘102d、左缘102l以及右缘102r。此外,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第一灯壳102具有后缘102w。此外,如图3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若在左右方向中将第一灯壳102划分成三等分,则第一灯壳102具有右侧部102a、左侧部102b以及中央部102c。在此情形中,所谓中央部102c指三等分的中央区域;所谓右侧部102a指位于三等分的中央部的右方的右方区域;所谓左侧部102b指位于三等分的中央部的左方的左方区域。此外,如图3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中央部102c也指将上下方向的长度为最长的部位作为中心的中央区域。在此情形中,所谓右侧部102a也指上下方向的长度随着从中央部102c朝向右侧逐渐变短的右侧延伸部分。此外,所谓左侧部102b也指上下方向的长度随着从中央部102c朝向左侧逐渐变短的左侧延伸部分。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所谓中央部102c也指将第一灯壳102中的后缘102w作为中心且朝后方突出的属于突出面的中央区域。在此情形中,如图7c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左方观视第一灯壳102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60°的方式的视点观视时,所谓左侧部102b也指在左右方向中从属于突出面的中央部102c朝向左方并往前方延伸而成的左侧延伸部分。换言之,如图7c所示,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102c位于比左侧部102b还后方。此外,如图7d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右方观视第一灯壳102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60°的方式的视点观视时,所谓右侧部102a也指在左右方向中从属于突出面的中央部102c朝向右方并往前方延伸而成的右侧延伸部分。换言之,如图7d所示,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102c位于比右侧部102a还后方。

第一灯壳102中的右侧部102a、左侧部102b以及中央部102c既为第一灯壳102的被辨识面,也为第一灯单元10的被辨识面。在此,第一灯壳102的被辨识面(即第一灯单元10的被辨识面)指未被其他物品遮住且能使来自第一光源部101的光线透过而让其他车辆的驾驶员辨识的部分。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在左右方向中,第一灯壳102呈长形状的多边形。另一方面,如图7c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左方观视第一灯壳102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60°的方向的视点观视时,包含有后缘102w的中央部102c比将后缘102w作为中心朝左方延伸的左侧部102b还朝后方突出,且上下方向的长度也比左侧部102b还长。此外,如图7d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右方观视第一灯壳102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60°的方向的视点观视时,包含有后缘102w的中央部102c比将后缘102w作为中心朝右方延伸的右侧部102a还朝后方突出,且上下方向的长度也比右侧部102a还长。换言之,如图7c及图7d所示,第一灯壳102在左右方向中呈具有峰值线(即后缘102w)的长形曲面状。即,第一灯壳102随着从车宽方向中的中央部朝车宽方向的外侧移动而朝前方延伸。

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中央部102c中的上缘102u的高度与右侧部102a及左侧部102b中的上缘102u的高度大致齐平地连接。另一方面,右侧部102a及左侧部102b中的下缘102d对称性地连接至中央部102c中的下缘102d。更详细而言,第一灯壳102的下缘102d呈愈从两侧朝向中央则愈朝下方延伸的对称性的曲线状(例如略v字形或略u字形等非直线状)。如图2所示,在俯视观视的情形中,第一灯壳102的轮廓呈略「>」字形的曲线状。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灯壳102的右侧部102a的右缘102r及左侧部102b的左缘102l在上下方向中呈倾斜状等的非垂直状。具体而言,在车宽方向中,右缘102r及左缘102l的上端比下端还位于外侧。

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在上下方向中,第一灯壳102的后缘102w的上端比下端还位于后方。如图7c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左方观视第一灯壳102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60°的方向的视点观视时,第一灯壳102呈长形曲面状,具体而言,从左侧部102b朝中央部102c往后方突出,且中央部102c的后缘102w的上端比下端还位于后方。另一方面,如图7d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右方观视第一灯壳102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60°的方向的视点观视时,第一灯壳102呈长形曲面状,具体而言,从右侧部102a朝中央部102c往后方突出,且中央部102c的后缘102w的上端比下端还位于后方。换言之,第一灯壳102整体性地成为长形曲面状的突出面,具体而言,上缘102u比下缘102d还位于后方,且愈从中央部朝向两侧部则上缘102u与下缘102d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愈缩短。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灯壳102的右侧部102a的右缘102r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及左侧部102b的左缘102l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为中央部102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1/2左右,但并未限定于此,也可为中央部102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2/3左右或1/3左右。

第一灯壳102为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形成的盖。如图8b所示,第一灯壳102配置于第一光源部101的后方。从第一光源部101射出的光线能透过第一灯壳102。

《2.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

如图8b所示,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分别具备有第二光源部201及第二灯壳202。如图3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分别配置于第一灯单元10的右方及左方的两侧。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为对称性地配置于第一灯单元10的右方及左方两侧的相同的构造。由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以下仅针对右灯单元20a进行说明。即,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形中,左灯单元20b的构造、形状以及配置关系与右灯单元20a相同。

如图3所示,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皆在上下方向中呈长形状。如图4所示,左灯单元20b中的除了第二灯壳202以外的壳体整体被盖部30覆盖隐藏。换言之,如图7c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左方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时,能辨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中的第二灯壳202。另一方面,如图7d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右方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时,能辨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中的第二灯壳202。

(2-1.第二光源部201)

第二光源部201为由至少一个以上的灯泡或led或发光二极管等所构成的发光单元。此外,第二光源部201并非仅指至少一个以上的灯泡或led或发光模组本身,而是可因应需要包含有连接至至少一个以上的灯泡或led或发光模组的配线、缆线或电路基板等。图8a及图8b显示第二光源部201为灯泡的实施方式。如图8b所示,作为第二光源部201的灯泡经由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壳体中的开口部安装至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壳体。虽然于图8a及图8b显示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分别安装有作为第二光源部201的一个灯泡的实施方式,但也可将具备有多个led的一个以上的发光模组或一个hi-powerled的led作为第二光源部201。如图4及图8b所示,第二光源部201配置于第二灯壳202的前方。

(2-2.第二灯壳202)

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第二灯壳202在上下方向中倾斜地配置。此外,第二灯壳202在上下方向中呈长形状。具体而言,第二灯壳202在上下方向中呈长形状的多边柱状体。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如图5所示,于长形状的第二灯壳202的上半部附上元件符号221,于第二灯壳202的下半部附上元件符号222。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第二灯壳202具有中央部202c、左侧部202l、右侧部202r以及下表面部202d。在此情形中,所谓中央部指第二灯壳202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区域;所谓右侧部202r指位于中央部202c的右方的右方区域;所谓左侧部202l指位于中央部202c的左方的左方区域。此外,如图6b所示,在俯视观视的情形中,第二灯壳202具有上表面部202u。此外,如图6b所示,在俯视观视的情形中,第二灯壳202的上表面部202u连接至中央部202c。此外,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第二灯壳202具有后缘202w。

如图7c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左方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60°的方向的视点观视时,第二灯壳202的中央部202c将第二灯壳202中的后缘202w作为中心。此外,第二灯壳202的中央部202c朝后方突出。在此情形中,第二后盖202的左侧部202l随着从将后缘202w作为中心的中央部202c朝向左方而往前方延伸。第二灯壳202的左侧部202l的表面并非是曲面,而是平面。第二灯壳202的左侧部202l呈梯形或四边形。此外,第二灯壳202的下表面部202d呈略三角形。第二灯壳202的下半部222比上半部221还位于后方。换言之,第二灯壳202的上半部221位于前方而下半部222位于后方,整体性地往前方倾倒。同样地,如图7d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右方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60°的方向的视点观视时,第二灯壳202的中央部202c将第二灯壳202中的后缘202w作为中心。此外,第二灯壳202的中央部202c朝后方突出。在此情形中,第二后盖202的右侧部202r随着从将后缘202w作为中心的中央部202c朝向右方而往前方延伸。第二灯壳202的右侧部202r的表面并非是曲面,而是平面。第二灯壳202的右侧部202r呈梯形或四边形。此外,第二灯壳202的下表面部202d呈略三角形。第二灯壳202的下半部222比上半部221还位于后方。换言之,第二灯壳202的上半部221位于前方而下半部222位于后方,整体性地往前方倾倒。

此外,第二灯壳202中的右侧部202r、左侧部202l以及中央部202c既为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面,也为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在此,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面(即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指未被其他物品遮住且能使来自第二光源部201的光线透过而让其他车辆的驾驶员辨识的部分。此外,如图6b所示,在俯视观视的情形中,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左侧部202l的辨识面积比第二灯壳202的右侧部202r的辨识面积还大。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在俯视观视的情形中,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右侧部202r的辨识面积比第二灯壳202的左侧部202l的辨识面积还大。此外,第二盖部202为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形成的盖。如图8b所示,第二灯壳202配置于第二光源部201的后方。从第二光源部201射出的光线能透过第二灯壳202。

《3.盖部30》

如图3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盖部30配置于第一灯单元10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上方。盖部30具有后盖301、配置于该后盖301的右方的右侧盖302a以及位于该后盖301的左方的左侧盖302b。此外,后盖301、右侧盖302a以及左侧盖302b可为一体成形体,也可为彼此组合的组装体。

(3-1.后盖301)

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后盖301配置于第一灯单元10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上方。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若在左右方向中将后盖301划分成三等分,则后盖301具有中央部301c、左侧部301l以及右侧部301r。在此情形中,所谓中央部301c指三等分的中央区域;所谓右侧部301r指位于三等分的中央部的右方的右方区域;所谓左侧部301l指位于三等分的中央部的左方的左方区域。此外,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后盖301具有上缘301u及下缘301d。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灯壳301的下缘301d大致齐平。后盖301的上缘301u呈对称性的曲线状(例如略圆弧状),具体而言,愈从左侧部301l及右侧部301r朝向中央部301c则愈朝上方延伸。后盖301的略圆弧状的上缘的两侧端点连接至后盖301的略直线状的下缘301d的两侧端点。后盖301的下缘301d接触至第一灯单元10的上缘102u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上缘202u。此外,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后盖301的中央部301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后盖301的左侧部301l及右侧部301r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还大。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从中央部301c的上缘301u至第一灯单元10的上缘102u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从左侧部301l及右侧部301r的上缘301u至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上缘202u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还长。换言之,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后盖301的形状呈略半圆形,具体而言,下缘301d为直线,上缘301u为圆弧线。

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后盖301具有上缘301u、下缘301d以及后缘301w。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上缘301u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前进而往上方延伸。后缘301w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前进而往下方延伸。下缘301d呈非水平状的斜线。换言之,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在卸除抓握部x的状态下,后盖301的形状藉由上缘301u、下缘301d以及后缘301w而呈略三角形。此外,如图7e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左方观视后盖301时,后盖301具有从左侧部301l朝中央部301c往上方突出的突出面。另一方面,如图7f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右方观视后盖301时,后盖301具有从右侧部301r朝中央部301c往上方突出的突出面。在本实施例中,后盖301为由属于彼此独立的盖的中央部301c、左侧部301l以及右侧部301r相互组合而成的组装体。然而,中央部301c、左侧部301l以及右侧部301r也可为一体成形体。

(3-2.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

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的主要构成左右对称地形成。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左侧盖302b进行说明,并以括弧括住与右侧盖302a对应的构成以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左侧盖302b(右侧盖302a)具有上缘302u、下缘302d、前缘302x以及后缘302w。上缘302u及下缘302d为斜线等的非水平状的长边。前缘302x及后缘302w为斜线等的非垂直状的短边。上缘302u的前端及后端比下缘302d的前端及后端还位于前方。前缘302x的上端比下端还位于前方。后缘302w的上端比下端还位于前方。即,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左侧盖302b(右侧盖302a)的形状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往上延伸。此外,左侧盖302b(右侧盖302a)中的上缘302u及下缘302d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前进而变短。此外,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左侧盖302b的下缘302d比后轮3还位于上方。左侧盖302b的下缘302d从前方朝后上方倾斜。此外,左侧盖302b(右侧盖302a)的上缘302u的一部分连接至后盖301的下缘301d。换言之,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于左侧盖302b(右侧盖302a)的上缘302u与后盖301的下缘301d的前部之间形成有连接部302ud。此外,于左侧盖302b的上缘302u的后部与后盖301的下缘301d之间形成有开口部30f。

《4.座部40》

如图1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座部40可开闭地安装于盖部30的上方。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俯视观视的情形中,座部40具有前部40a、后部40b、左侧部40l以及右侧部40r。如图2所示,在俯视观视的情形中,座部40呈略椭圆状。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于座部40的前部40a的下方设置有铰接销h。座部40经由前部40a的铰接销h设置成可对配置于车体框架4之间的收纳箱13开闭。在此,座部40虽然为具有前座及后座的双人乘坐用的座部,但并未限定于此。

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座部40的下缘40d具有与盖部30的上缘(即左侧盖302b的上缘302u与后盖301的上缘301u)对合的形状。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座部40的后部40b的下缘40d对合后盖301的上缘301u的急倾斜。座部40的后部40b的下缘40d比前部40a的下缘40d还急倾斜。此外,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座部40的后部40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前部40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还短。

《5.各构件间的关系》

(1)第一灯单元10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间的关系

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分别配置于第一灯单元10的右方及左方两侧。详细而言,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分别配置于第一灯单元10的第一灯壳102的右方及左方两侧。此外,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第二灯壳202比第一灯壳102的下缘102d还朝下伸长。具体而言,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略2/3的长度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略2/3的长度比第一灯壳102的右侧部102a的下缘102d及左侧部102b的下缘102d还往下方伸长。另一方面,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略1/2的长度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略1/2的长度比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102c的下缘102d还往下方伸长。此外,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第二灯壳202的上缘202u位于与第一灯壳102的上缘102u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第二灯壳202的上缘202u位于与第一灯壳102的右侧部102a的上缘102u及左侧部102b的上缘102u大致相同的高度。

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主要构成为左右对称地形成。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左灯单元20b进行说明,并以括弧括住与右灯单元20a对应的构成以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左灯单元20b(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后缘202w的下端点比上端点还位于后方。左灯单元20b(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后缘202w的下端点比第一灯壳102的左侧部102b(右侧部102a)还位于后方。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102c的后缘102w的上端点比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后缘202w的下端点还位于后方。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102c的后缘102w的下端点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中位于与左灯单元20b(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后缘202w的下端点大致相同的位置。此外,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第一灯壳102的左侧部102b(右侧部102a)的至少一部分被左灯单元20b(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遮住。具体而言,第一灯壳102的左侧部102b(右侧部102a)的至少一部分被左灯单元20b(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上半部221遮住。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102c的整体一部分及左侧部102b(右侧部102a)的一部分从左灯单元20b(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上半部221朝后方露出。换言之,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第一灯壳102中的左半部面积的略60%左右的面积从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露出。此外,如图4所示,在左侧观视的情形中,关于从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露出的露出面积,第一灯壳102中的左上半部的露出面积比第一灯壳102中的左下半部的露出面积还大。

如图7a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左方观视右灯单元20a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86°的方向的视点(即右灯单元20a的辨识角度的上限)观视时,无法辨识到右灯单元20a。同样地,如图7b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右方观视左灯单元20b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86°的方向的视点(即左灯单元20b的辨识角度的上限)观视时,无法辨识到左灯单元20b。另一方面,如图7c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左方观视右灯单元20a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60°的方向的视点观视时,能辨识到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左侧部202l的整体面积的大略80%至90%以及下表面部202d的一部分。同样地,如图7d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右方观视左灯单元20b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60°的方向的视点观视时,能辨识到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右侧部202r的整体面积的大略80%至90%以及下表面部202d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图7e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左方观视右灯单元20a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45°的方向的视点观视时,能辨识到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左侧部202l的整体面积的大略91%至95%以及下表面部202d的一部分。同样地,如图7f所示,从车辆后方及右方观视左灯单元20b时,即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呈45°的方向的视点观视时,能辨识到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右侧部202r的整体面积的大略91%至95%以及下表面部202d的一部分。

(2)盖部30、第一灯单元10、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间的关系

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盖部30配置于第一灯单元10、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上方。从后盖301的中央部301c中的上缘301u至第一灯壳102的上缘102u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后盖301的右侧部301r中的上缘301u至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上缘202u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还长。此外,从后盖301的中央部301c中的上缘301u至第一灯壳102的上缘102u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后盖301的左侧部301l中的上缘301u至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上缘202u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还长。

如图6b所示,在俯视观视的情形中,在卸除抓握部x的状态下,于左侧盖302b与后盖301之间所形成的开口部30f的轮廓线以及于右侧盖302a与后盖301之间所形成的开口部30f的轮廓线为连接至后盖301的后缘301w的轮廓线。藉此,如图6b所示,在俯视观视的情形中,从前后方向观视右侧盖302a、左侧盖302b以及后盖301时,右侧盖302a、左侧盖302b以及后盖301中的面向后方向的轮廓线呈略「∑」形状。如图6b所示,在俯视观视的情形中,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中的上表面部202u、中央部202c、左侧部202l以及右侧部202r的至少一部分从形成于右侧盖302a与后盖301之间的开口部30f露出。如图6b所示,在俯视观视的情形中,从开口部30f露出的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中的左侧部202l为左侧部202l的整体面积的大略60%至80%。另一方面,从开口部30f露出的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中的右侧部202r为右侧部202r的整体面积的大略5%至10%。同样地,如图6b所示,在俯视观视的情形中,从开口部30f露出的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中的右侧部202r为右侧部202r的整体面积的大略60%至80%。另一方面,从开口部30f露出的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中的左侧部202l为左侧部202l的整体面积的大略5%至10%。

(3)盖部30、第一灯单元10、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间的空间

如图9a所示,剖视观视图4中的a-a剖线中的盖部30与第一灯单元10之间的空间时,于盖部30、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背侧形成有具有开口部fh的内部空间f。在此,由于图9a中省略了第一灯单元10,因此以虚线表示第一灯单元10及空间f1。如图9a所示,在内部空间f中,盖部30的中央部中至第一灯单元10为止的上下方向的空间比盖部30的两侧部中至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为止的上下方向的空间还大。具体而言,如图9a所示,在内部空间f中,盖部30的后盖301的中央部301c中的上下方向的空间f1比盖部30的后盖301的右侧部301r中至右灯单元20a为止的上下方向的空间f2还大。同样地,在内部空间f中,盖部30的后盖301的中央部301c中的上下方向的空间f1比盖部30的后盖301的左侧部301l中至左灯单元20b为止的上下方向的空间f2还大。

此外,如图9b所示,剖视观视图4中的b-b剖线中的盖部30与第一灯单元10之间的空间时,于虚线所示的第一灯单元10的附近设置有用以收纳电线的集线管z。如图9b所示,剖视观视图4中的b-b剖线中的盖部30与第一灯单元10之间的空间时,存在有从盖部30的后盖301至集线管z为止的空间f3。具体而言,在车辆上下方向中,从盖部30的后盖301的中央部301c至集线管z为止的距离比从盖部30的后盖301的右侧部301r至右灯单元20a的外壳部为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以及从盖部30的后盖301的左侧部301l至左灯单元20b的外壳部为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还长。

《6.各个实施方式的构成及其功效》

(6.1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包含有:第一灯单元10,配置于车体的尾部的中央,并具备有第一光源部101及第一灯壳102;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灯单元10的右方及左方,并分别具备有第二光源部201及第二灯壳202;以及盖部30,配置于所述第一灯单元10与所述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上方;所述盖部30中的从中央部至所述第一灯单元10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盖部30中的从两侧部至所述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还长;所述第二灯壳202比所述第一灯壳102的下缘102d还朝下方伸长;所述第二灯壳202比所述第一灯壳102的两侧还位于后方,且所述第二灯壳202的下半部222比上半部221还位于后方;从右侧面观视时,所述右灯单元20a的所述第二灯壳202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灯壳102的右侧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从左侧面观视时,所述左灯单元20b的所述第二灯壳202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灯壳102的左侧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所述第二光源部201比所述第一光源部101还位于前方。

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能达成下述功效。盖部30中的从中央部至第一灯单元10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盖部30中的从两侧部至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还长。因此,能确保第一灯单元的作业维护性,并使盖部的两侧部于上下方向紧凑化。

此外,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由于盖部30中的从中央部至第一灯单元10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盖部30中的从两侧部至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还长,因此于盖部30与左右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之间所形成之上下方向的维护空间比盖部30与第一光源部101之间所形成之上下方向的维护空间还狭窄。在此情形中,也使第二光源部201比第一光源部101还位于前方,藉此使分别安装于左右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光源部201的设置位置也朝车体的前方移动。因此,作业员容易从盖部30与左右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之间所形成的上下方向的维护空间对左右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周边进行维护作业。

此外,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二灯壳202比第一灯壳102的两侧还位于后方;从右侧面观视时,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灯壳102的右侧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从左侧面观视时,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灯壳102的左侧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藉此,即使在位于右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时或者位于左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右灯单元20a的被辨识面时相反侧的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的一部分被第一灯单元10遮住的情形中,位于斜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也能清楚地辨识第二灯壳202中的比第一灯壳102的两侧还位于后方且未被遮住的部分。藉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位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时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性。

此外,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由于第二灯壳202比第一灯壳102的下缘102d还朝下方伸长,因此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面积的长度变长,且不受第一灯单元10的外观及射出光线影响的被辨识面也增加。藉此,即使在位于右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时或者位于左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右灯单元20a的被辨识面时相反侧的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的一部分被第一灯单元10遮住的情形中,或者在从第一灯单元10射出的例如红色光映入至方向中的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的情形中,位于斜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也能清楚地辨识第二灯壳202中的比第一灯壳102的下缘102d还朝下方伸长的部分。藉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位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时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性。

此外,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二灯壳202的下半部222比第二灯壳202的上半部221还位于后方。因此,与以将两侧的方向灯的高度朝比尾灯的下缘还朝下方伸长的方式单纯地将两侧的方向灯的高度朝垂直方向伸长的情形相比,能抑制车体的尾部的车高方向的尺寸大型化。

整体而言,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能更进一步提升作业员透过维护空间对两侧的方向灯的周边进行维护的维护作业性,并能将车体的尾部的车高方向的尺寸紧凑化,且能更进一步提升位于方向灯的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方向灯时的方向灯的被辨识性。

(6.2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比两侧部还位于后方,第二灯壳202的中央部比两侧部还位于后方。藉此,第一灯壳102及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面积变广,且第一灯壳102及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部分并非为平面而是成为位于后方的立体面。由于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部分并非为平面而是成为位于后方的立体面,因此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面积的广度变广,且未被第一灯单元10遮住的部分也增加。因此,位于斜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能清楚地辨识第二灯壳202中的比第一灯壳102的两侧还位于后方且未被遮住的部分。藉此,能提升位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时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性。

(6.3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二灯壳202中的朝前方倾斜置放的后缘223在侧视时与从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的后缘102w的延长线交叉。藉此,由于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的后缘102w随着从上方朝下方而往前倒,因此能将第一灯壳102的车高方向的尺寸更紧密化。由于第一灯壳102的车高方向的尺寸紧密化,因此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面积的长度不受第一灯单元10的外观及射出光线影响的被辨识面也增加。藉此,即使在位于右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时或者位于左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相反侧的右灯单元20a的被辨识面时相反侧的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的一部分被第一灯单元10遮住的情形中,或者在从第一灯单元10射出的例如红色光映入至方向中的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面的情形中,位于斜后方的车辆的驾驶员也能清楚地辨识第二灯壳202中的比第一灯壳102的下缘102d还朝下方伸长的部分。藉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位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相反侧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时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被辨识性。

(6.4第四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二灯壳202的剖面为三角形。藉此,由于第二灯壳202的左方及右方的被辨识面积变得更广,因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位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车辆的驾驶员观视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时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性。

(6.5第五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二灯壳202的上表面部202u的至少一部分从盖部30露出。藉此,由于第二灯壳202的上表面部202u的被辨识面积变得更广,因此能更进一步提升卡车或巴士等的大型车辆的驾驶员从后上方观视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时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被辨识性。

(6.6第六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更进一步包含有前轮与后轮;盖部30具有后盖301以及分别位于后盖301的右方及左方的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的下缘302d比后轮还位于上方,且从前方朝后上方倾斜;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的上缘302u后部比前部还急倾斜,且从前方朝后上方倾斜。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的上缘302u后部比前部还急倾斜,且从前方朝后上方倾斜。藉此,由于能使于盖部30与第一灯单元10之间以及盖部30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之间将作为维护空间的空间的后方的两侧的空间更进一步增加,因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作业员透过维护空间对两个方向灯的周边进行维护的维护作业性。

(6.7第七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第二光源部201在侧视时被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遮住并比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的后缘还设置于前方。藉此,安装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光源部201接近于盖部30与第一灯单元10之间以及盖部30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之间作为维护空间的空间的前方的两侧。即,作业员将手从已取出收纳箱的空间伸入至维护空间并进行更换分别安装于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灯泡或led等光源部或检修配线、缆线等构件等的维护作业时,能容易地使碰触光源部。因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作业员检修或更换第二光源部201时的维护作业性。

(6.8第八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进一步具备有:座部(40),可开闭地安装于所述盖部(30)的上方;座部40的后部的下缘40d与右侧盖302a及左侧盖302b的后部的上缘302u的急倾斜对合,且比座部40的前部的下缘40d还急倾斜。藉此,由于无须使座部40的后部朝上方突出,因此能将车体的尾部的车高方向的尺寸更紧密化。

(6.9第九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盖部30具有在后视时从两侧部朝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面。藉此,从盖部30的中央部至第一灯单元10为止的上下方向的空间比从盖部30的两侧部至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为止的上下方向的空间还大,藉此作业员容易从于盖部30与左右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之间所形成的上下方向的维护空间对左右的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周边进行维护作业。

(6.10第十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中,于配置于第一灯单元10与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的上方的盖部30的背侧形成有具有开口部fh的内部空间f;在内部空间f中,盖部30的中央部中的至第一灯单元10为止的上下方向的空间比盖部30的两侧部中的至右灯单元20a及左灯单元20b为止的上下方向的空间还大。藉此,作业员容易将手从已取出收纳箱的空间伸入至维护空间并进行更换分别安装于右灯单元20a或左灯单元20b的灯泡或led等光源部或检修配线、缆线等构件等的维护作业。因此,能更进一步提升作业员检修或更换第二光源部201时的维护作业性。

《7.备注及变化例》

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第二灯壳202分别配置于第一灯壳102的右方及左方两侧。然而,第二灯壳202也可以分别未抵接至第一灯壳102的右方及左方两侧的方式配置成于与第一灯壳102的右方及左方两侧之间具有间隙或隔着预定距离配置。此外,第二灯壳202也可分别抵接于第一灯壳102的右方及左方两侧。

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视的情形中,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2/3的长度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2/3的长度比第一灯壳102的右侧部102a的下缘102d及左侧部102b的下缘102d还朝下方伸长。另一方面,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1/2的长度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1/2的长度比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102c的下缘102d还朝下方伸长。然而,只要将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设计成比第一灯壳102的下缘102d还朝下方伸长即可。例如,也可将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10%至90%(例如15%、25%、35%、45%、55%、65%、75%、85%)的长度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10%至90%(例如15%、25%、35%、45%、55%、65%、75%、85%)的长度设计成比第一灯壳102的右侧部102a的下缘102d及左侧部102b的下缘102d还朝下方伸长。另一方面,也可将右灯单元20a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5%至80%(例如10%、15%、25%、35%、45%、55%、65%、75%)的长度及左灯单元20b的第二灯壳202的上下方向的5%至80%(例如10%、15%、25%、35%、45%、55%、65%、75%)的长度设计成比第一灯壳102的中央部102c的下缘102d还朝下方伸长。

虽然已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上述的说明仅为例示性而非限定性。上述实施方式及各个变化例中的构成只要彼此不会相互冲突,则也可视当地组合。因此,只要不逸离本发明的范围,能有各种的变化及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